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64책 (탈초본 4책) 인조 16년 5월 2일 갑자 24/24 기사 1638년  崇禎(明/毅宗) 11년

文政殿에서의 引見에 崔鳴吉 등이 入侍하여, 문서가 아닌 말로 병사를 요구한 의도를 파악하기 위하여 問安使를 보낸후에 다시 사람을 보내어 알아보는 문제에 대해 논의함

○ 午時, 上出御文政殿月廊, 引見。左議政崔鳴吉, 工曹判書具宏, 戶曹判書沈悅, 禮曹判書韓汝稷, 兵曹判書李時白, 吏曹判書南以恭, 判尹尹暉, 大護軍李景奭, 大司諫全湜, 副提學李敬輿。入侍, 右副承旨金光煜, 假注書林葵, 事變假注書南翧, 記事官李道長·鄭泰齊。上曰, 今見謝恩使狀啓, 則極爲驚愕, 卿等有何所思耶? 崔鳴吉曰, 此事疑其早晩必出, 而不圖今出於謝恩使之行也, 臣不得與同僚相議, 而蓋誠有此擧, 則必有文書, 而唯以言語通之者, 未知其由也。上曰, 不爲文書, 未知何意歟? 崔鳴吉曰, 以淺見料之, 則此事不當出於·兩將, 而乃加其一節, 以爲侵我之計耶? 或者今番興師不利, 恐被天朝之輕侮, 欲爲借重於我國, 以助聲勢耶? 蓋數千里程道, 責以裹糧, 亦不近似, 臣亦未審其意之所在也。上曰, 諸卿之意, 何如? 韓汝稷曰, 前日雖有所聞, 此事不在於勅書中。不敢明言其必然, 而但如是縷縷言之, 恐非虛事也。上曰, 此事虛實, 未可料也。而彼旣發言, 雖虛事, 不可置諸尋常, 何以爲之? 李時白曰, 彼求我國之兵, 而必以五千名爲言者, 無乃姑試我國事情之如何耶? 上曰, 此數不多, 亦非孟浪之說也。李時白曰, 蓋聞今之兵出, 戰馬死者, 不知其幾千云。軍兵死亡, 亦豈不多? 六月興師之說, 未可的知, 而必是聲言之事也。崔鳴吉曰, 前日小臣入往之時, 淸人或漢人處聞之, 則徵兵之擧, 皆曰未聞。而又有醫官一人, 謂之投降者, 而語及此事, 則必無徵兵之擧云, 而未及詳問之際, 淸人入來, 故未得從容問之矣。蓋此事虛實間不可不周旋, 而周旋之路, 何策得宜? 以文書委曲奏聞耶, 抑亦以言語往爭耶? 上曰, 有何他策耶? 崔鳴吉曰, 臣亦未知何策之爲可, 而彼旣以言語送之, 我國亦以言語, 往囑於·兩將, 何如? 上曰, 未知何如。李時白曰, 凡事雖無善策, 我國方値無前之凶荒, 人民失所, 以此實狀爲言, 似或可也。崔鳴吉曰, 彼國形勢暫挫, 欲得助兵, 以爲聲勢。徒以言語往爭, 或恐其不聽也。且與天朝有劫和之事云, 然則必有徵兵之擧矣。上曰, 中原則人心尙固, 不失一城, 又多備禦之人才, 豈有㤼和之理乎? 李時白曰, 此無乃行間之言耶? 上曰, 和與不和, 非我所知, 而我國之事, 不可不深慮。頃日左相去時, 事勢非便, 而猶且持書而去。今則南邊有虞, 多有推托之辭, 彼言實不實間, 速爲送使, 以爲停當, 似可。崔鳴吉曰, 送使一事, 何暇恤弊乎? 看審送之, 無妨矣。上曰, 送使非難, 而到彼之後, 善爲說辭者, 不易得也。崔鳴吉曰, 誠如上敎, 其人不易得也。具宏曰, 彼國兼徵糧餉, 此亦難矣。上曰, 裹糧則乃是末節之去, 事係難處, 甚可慮也。彼國之事, 誠不可測, 前言則似無擧, 而今又如此, 何其二三其言耶? 崔鳴吉曰, 自前飽見彼國之所爲, 則事事類如此。雖似樸直, 不知義理, 誠難信矣。上曰。然矣。李景奭曰, 此事不入於文書中, 而且不使諸王干預云, 送人密通于從臣處, 使之轉報于·前, 何如? 上曰, 此誠有益耶? 先送問安使後, 次及此事, 何如? 崔鳴吉曰, 上敎然矣。先觀彼意之如何, 然後又送差人, 亦未晩矣。且以賂物給於·兩將, 以前後異言, 及我國缺望之意, 密通, 見其酬酢之如何, 然後處之, 或似無妨矣。上曰, 此言似好矣。且言語文書間, 只在廟堂之量處。而可送之人, 不可不極擇, 爲先得人以送, 何如? 崔鳴吉曰, 必待謝使入來之後, 發送。而以何品官送之耶? 上曰, 彼以官高爲重, 依此入送, 可也。今番之出征, 果向於何處耶? 崔鳴吉曰, 或謂出征於西㺚, 而先鋒見敗之說, 似不虛矣。具宏曰, 皇帝來時, 多載空鞍云, 此必見敗而然矣。崔鳴吉曰, 頃見林慶業之軍官, 則中朝請兵日本之說, 亦到於彼中云矣。上曰, 此則彼必不信, 沈志祥旣已投入, 亦不取信矣。具宏曰, 沈志祥斬殺黃孫茂等諸將云, 而未可的知也。上曰, 諸將之見殺, 雖然, 而今見陳都督題本, 則沈志祥亦非有爲之人也。崔鳴吉曰, 當此艱虞之日, 領相累次呈告。雖以年老爲辭, 精神氣力, 尙未昏耗, 如此宿德重望之臣, 當在首席, 而況今事多難處, 領相亦豈不知乎? 上曰, 然矣。崔鳴吉曰, 前頭又有嘉禮都監之役, 小臣雖有疾病, 不敢言病, 而氣力有同泡漚, 不得進參於循例問安之列, 此豈人臣之道乎? 至於備局之坐, 雖或有時不參, 而亦無虛日, 領相亦於此時, 豈敢久退乎? 慮及前頭之事, 極爲渴悶矣。上曰, 柳琳赦罪之云, 曾欲以褊裨隨行, 而今言以副將入來云, 此非泛然之事也。極擇使价, 以觀其意, 何如? 尹暉曰, 彼旣不利於西㺚, 故欲爲立威, 雖或送使力陳, 恐未回聽, 誠可悶也。具宏曰, 姜弘立入去時, 所領軍兵, 竝一萬五千矣。上曰, 如是耶? 曾聞五千名云矣。具宏曰, 小臣其時爲張晩軍官其時之事, 軍兵果如是之多矣。上曰, 旱災如此, 方以爲悶, 又有意外之事, 國家厄運, 可謂棘矣。崔鳴吉曰, 此事雖如此, 庶或有彌縫之路, 而柳琳之入送, 在所不已。且林慶業當爲招去, 而獨請柳琳者, 無乃示其好惡於其間耶? 沈悅曰, 柳琳金化之戰, 頗有善戰之才, 故想必如是矣。崔鳴吉曰, 臣等無狀, 每致聖上之憂勞, 此莫非臣等之罪也。朝者伏見傳敎, 汗症漸歇, 此未知藥效耶? 上曰, 必是藥效, 豈無端向差耶? 崔鳴吉曰, 初進調衛湯時, 諸醫皆以渴症爲憂, 見效恐遲, 幸有功於止汗。鄭之問, 雖非萬全之醫也, 而仍此見效, 此豈非臣民之福耶? 上曰, 大命之外, 藥非偶然也。但煩熱之症, 雖未全無, 而渴症則似爲頓減矣。沈悅曰, 近見瀋陽醫官書啓, 則世子有不安症候。若干藥材, 雖已入送, 今不勝優慮之至。上曰, 疝症, 無可治之方耶? 崔鳴吉曰, 此非難醫之疾, 與鄭之問相議, 製藥入送,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崔鳴吉曰, 今番中使之行, 姑勿先通送使之事, 而更爲熟思, 中使出去之後, 差送使臣, 可也, 而但戶曹所措之物, 預爲措置, 似無妨矣。上曰, 此則戶判退去, 爲之。崔鳴吉曰, 我國凡祕密之事, 必先漏通, 自今以後, 欲爲別立一規, 未知何如? 蓋事關祕密, 則或都承旨, 或該房承旨, 一人受之, 毋令史官知之。至於回啓之時, 亦令有司堂上寫出, 毋令他堂上知之。啓下之後, 勿送於史官所, 勿置於公廨, 藏於該堂之家, 似或可也。上曰, 此事似當變通矣。且聞三司有簡通之規云, 此亦涉漏泄矣。且我國之人, 謂之秘密, 則雖不關之事, 必欲知之, 何能不爲漏泄乎? 中國亦必有秘密之規, 未知如何。明太祖必有善處之事, 問於往來之人, 則可知矣。崔鳴吉曰, 中原太平, 似無此事矣。沈悅曰, 中原則下吏無多, 官員親執爲之云矣。崔鳴吉曰, 淸人·漢人, 無不知我國之事矣。上曰, 日本亦知之矣。我國雖不知他國之事, 他國無不知我國之事矣。崔鳴吉曰, 凡祕密, 自政院漏通外方, 以知之乎? 上曰, 非但政院, 備堂亦有胥吏存焉, 爲漏通矣。崔鳴吉曰, 濟州牧使沈演以爲, 濟州邈在海三邑鎭管, 當此南方有虞之日, 若無文標, 無以取信云。以符給送, 何如? 上曰, 依防禦使例, 給送密符, 可也。具宏曰, 都監馬兵, 亂前額數, 五百四十名, 亂後死亡, 時存二百三十名, 其中馬上才者, 十二名, 而走馬僅七八匹, 能走呈才馬, 則只二匹。渠等之所受官馬, 皆不能走, 司僕寺生馬中, 多有能走者, 願欲相換云。渠等之馬, 雖是官馬, 各有所管, 不敢任意相換, 能走馬四五匹換給, 何如? 上曰, 依爲之。沈悅曰, 今之旱災, 前古所無, 目前之患, 莫大於此。必謀得粟之道, 然後庶可有爲。每以功[空]名告身, 圖得米粟, 非徒煩數, 事涉不信, 令廟堂善處, 何如? 崔鳴吉曰, 此言雖然, 而得粟之路, 不外乎此。若用鬻官之規, 除授實官, 何如? 上曰, 富者不必賢, 闒茸之人, 得居實官, 則有傷於政體矣。沈悅曰, 臨民之官, 雖不除授, 除京職參下, 觀其才不才, 然後用其殿最, 何如? 尹暉曰, 近見部官二人, 則雖以富得官, 蓋可用之人矣。上曰, 或有如此之人, 而富而賢者, 蓋鮮矣。崔鳴吉曰, 我國之人, 素是輕淺, 計無深遠。每言越王句踐臥薪嘗膽之事, 而不知事勢之有異, 章奏之間, 或用可諱之語, 甚非長遠之計也。豈聖上之心也, 廟堂之算, 不及於渠等之計慮乎? 渠等不諒事勢之當否, 如是易言之, 令政院, 如有未安之疏章, 使之改入, 何如? 上曰, 此則傳敎數矣, 而政院不爲擧行, 無乃數遞承旨之故耶? 三司之疏箚, 不須云云, 而微末之疏未妥者, 紛紜, 而不爲改入, 似爲不可矣。金光煜曰, 凡疏章, 該房出去之時, 或未及詳察而捧入, 故如此矣。李敬輿曰, 蓋蘊於中者, 必形於外, 士夫間言語, 雖或有過當, 告君之辭, 不可不以實。大臣則感發聖意, 俾不至於偸安姑息, 可也, 聖上則亦當務其實效, 去其文具而已。左相所陳之言, 亦是末務, 祕密文書, 不使史官知之云者, 亦非深遠之言也。聖上出御便殿, 惟以一二識務之臣, 從容熟講, 則可補於謀國, 此等文具, 不足言也。崔鳴吉曰, 李敬輿之言是矣, 而但不能如此, 則臣之所言, 抑其次也。李敬輿曰, 凡疏章不必盡下, 只在於聖上澄省而已。上曰, 疏章不必盡下, 而其中之事, 多有回啓之事, 故不能留而不下矣。全湜曰, 小臣以萬不近似之人, 忝冒匪據者。伏見遇災求言之旨, 暫陳文具之言, 而事無着實。臣之無狀, 不合此任, 請命罷斥臣職。答曰, 勿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