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388책 (탈초본 20책) 숙종 25년 12월 20일 갑신 10/11 기사 1699년  康熙(淸/聖祖) 38년

引見에 李彦綱 등이 입시하여 朝令을 시행하지 않은 黃海監司 등의 推考, 偸竊한 船人 중 罪狀이 가벼운 자에 대한 施刑, 各殿의 飛陋匠 各工 등의 充定 등에 대해 논의함

○ 引見時, 左議政所啓, 頃因儒臣所達, 白骨徵布, 令廟堂稟處事, 命下矣。此則猝難變通, 而凡軍役故避之類, 則代定之後, 例爲減下身布, 而未代定前, 則不得不收捧, 以爲需用於各司, 故頃日爲此之慮, 京衙門各樣良丁, 旣已査定其存減, 以給各道, 而監役良丁, 使之出給, 此外換不技之類, 一倂査出緊役定之意, 九月已爲分付, 而監司專委守令, 一無指揮出給之事, 如··江原道, 似無營屬閑丁, 而平安監營, 則收布軍六萬餘名, 兵營則雖如此, 其他屯平兵良保人, 其數亦多。黃海道, 則隨營牌破定事, 七月行關, 而兵使論請報狀, 昨始來到, 外方之不行朝令, 近來益甚。忠淸前監司在喪, 其代下去未久, 此外黃海監司及諸道監司, 竝推考, 已爲充定者, 爲先上送, 而未充定者, 使之連續上送, 以爲急速頒降之地, 何如? 上曰, 外方之不行朝令, 其弊甚矣。諸道監司, 竝從重推考, 使之從速, 可也。刑曹判書李彦綱所啓, 咀呪殺人, 罪名之重大, 不無獄情之可疑, 情理者, 則當依日昨下敎, 詳考文案, 就議廟堂, 以爲登對時稟處之地, 而至於各衙門所管穀物無面罪人, 其數甚多, 被囚久者七八朔, 近者亦四五朔, 而近因獄中染患之熾蔓, 病報相繼日次之刑, 亦不得頻施, 滯囚旣久, 間或有瘐死之患, 誠極可慮, 而此則非本曹所可擅便稟裁。其中情狀絶痛不可寬貸之類, 固當嚴加刑訊, 以輸情正法爲限, 而許多船人中, 亦或罪狀稍輕, 不至必死者, 則參酌施刑, 以示礪之意, 還送本官, 推徵無面合於釋疏之道, 令該衙門, 何如? 上曰, 船人輩偸竊罔有紀極, 若不重究弊難防。其中罪狀現著者, 則令該衙門更參酌稟處, 可也。又所啓, 各殿飛陋匠各工及闕內外諸各處各工, 以各司奴婢定送, 多至一百十八名, 而除諸上司·內侍府及祭享供上衙門外, 有奴婢各司未滿數十處差送之際, 每患苟簡, 故頃於壬申年間, 自本曹啓稟, 闕內各工六名, 令戶曹給價雇之, 尙今遵行矣。上年以來, 各司京案付奴婢死亡甚多, 飛陋匠各工, 無以充數, 卽今未充定之數, 至十七名, 而他無推移之路, 事甚。諸上司·內侍司奴婢, 或破輪回差定, 或令戶曹從便變通, 何如? 上曰, 給意事, 令戶曹稟處, 可也。又所啓, 頃因臺啓, 奴婢納物免役之類, 一竝刷還事, 允下矣。各邑之私自受價免役者, 則當在刷還之中, 至於掖庭所屬內局下吏之有功勞者, 捧承傳從自願免役之類, 亦不區別, 混同刷還, 以此呈訴其紛紜, 外方各邑, 亦多有文報之擧, 雖未知臺啓本意之果如何, 而捧承傳免役之類, 則似與外方雜物備納者, 有異矣。左相曰, 外方雜物免役, 當在刷還之中, 而捧承傳之類, 不當擧論矣。上曰, 捧承傳之類, 固無可論之事, 勿爲刷還, 可也。又所啓, 臣待罪掌樂院提調敢達。樂工·樂生輩, 皆自旣無族屬, 又無根着, 一朔所受, 不過保布一匹, 以此資生, 生理極艱, 而近因年凶, 不得收捧, 工生輩將無以保存, 自本院雖移文催督, 而各邑視之尋常, 趁不上送, 自前三匹未收之邑, 有解由拘礙之例, 比年以來, 廢閣不行, 保布之不納, 職由於此。今後則依舊典三匹未收解由拘礙事, 捧承傳申飭, 何如? 左相曰, 定以三匹, 其法太重, 以他衙門解由拘礙之規, 參酌定數, 更爲稟處, 宜當矣。上曰, 三匹太重, 更爲參定稟處後, 解由拘礙, 可也。又所啓, 掌樂院樂工·樂生之復戶, 乃是法典所載, 而各邑或有不爲定給者, 曾因工生輩上言, 覆啓申飭, 而亦不得均受, 依法典定給之意, 分付申飭, 何如? 上曰, 此是法典載, 依所達申飭, 可也。禮曹判書金構所啓, 三省罪人略德正法之後, 金川郡降號, 故稱冤, 頃日呈狀於備局矣。上曰, 儒生等, 陳疏矣。金構曰, 綱常罪人胎生邑, 罷其守令, 降其邑號, 乃是法典, 而中間改以綱常罪人所居官降罷。又有變生時所在官罷職之事, 故該曹擧行, 或有差錯矣。左相曰, 本律則乃是胎生邑, 而常漢胎生, 難可的知, 故中間改以時居官, 而其後又有變生時守令罷職之事, 該曹如是遵行云, 似非文本意矣。金構曰, 略德安, 而金川, 以變生之邑, 降有違法意, 故如是矣。左相曰, 令吏曹考其前後受敎, 稟處,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又所啓, 臣於夏間, 以受敎照律事, 陳達, 而因其時大臣·筵臣所論不同, 未蒙施行矣。臣退與他大臣相議, 則受敎中亦有改律文從時宜之處, 以此引用, 無所不可云, 臣欲更陳而未果矣。今則雖非職掌, 每欲一陳, 故敢此更達。受敎內各項罷職之類三十餘條, 推考之罰, 本輕於罷職, 而及其照律, 則換用此律, 皆至於奪告身, 終涉冤枉, 亦非敎頒行之古意。下詢于大臣, 何如? 左相曰, 其時臣亦入侍, 未仰陳矣。受敎, 出於定法之後, 則或從輕而至重, 或從重而至輕, 而法文, 例從後令矣。雖未知彼此不同者如何, 而大凡依承傳罷職者, 皆受敎, 則刑官之欲以受敎勘罪, 不無意見。上曰, 受敎內罷職之罪, 照律則奪告身, 此似較重, 亦非受敎之本意也。科場事, 亦多以事目照律者, 今後受敎中律名者, 則以受敎照律, 可也。以上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