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427책 (탈초본 23책) 숙종 31년 12월 6일 병신 23/25 기사 1705년  康熙(淸/聖祖) 44년

兪得一 등이 입시하여 辛未年 城役 때 三軍門에서 貸用한 軍餉米를 還償하는 문제, 太를 賑資로 換用하는 문제, 倉舍 신축에 필요한 軍餉米를 조달하는 문제 등에 대해 논의함

○ 又所啓, 辛未年城役時, 三軍門貸用本府軍餉米一萬石, 至今十五年, 無一石還償, 極爲未安。軍門形勢, 雖難一時盡償, 若能念念不忘, 每年勿拘多少, 隨力備償, 亦豈有至今未償之理耶? 終不還償, 則或以軍器等物, 支計還償, 此亦爲難, 毋寧蕩減, 去其虛簿, 似可矣。兪得一曰, 纔者小臣所達者此事, 而卽今江都修築時, 亦有餉穀貸用之事, 三軍門城役時貸用之米, 禁營亦至三千石, 實難還償矣。上曰, 令廟堂稟處。閔鎭厚曰, 此事, 曾自朝家, 屢次分付, 而軍門終不奉行, 只當申飭而已, 似無稟處之事矣。兪得一曰, 上敎, 似因蕩減事, 而使之稟處矣。上曰, 然矣。又所啓, 還上耗米, 許給本府, 使備軍中需用租耗, 以粘米酌定, 亦給本府, 而太耗則無許給本府之規。一年所捧稅太, 僅足於放料, 而不足於待變醬沈造之數矣。外方各邑, 則例有會付穀所出耗, 定其分數, 許給本邑之規, 本府亦依他邑例, 劃給, 何如? 上曰, 依爲之。鎭厚曰, 令廟堂稟處乎? 或以限幾石取用事, 直爲分付乎? 上曰, 令廟堂稟處, 可也。鎭厚曰, 軍餉則太不如米, 而賑資則米太無異。自本府, 措備軍餉米, 限數百石會錄後, 以太依折定數換用於賑資,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又所啓, 本府凶歉, 比之乙亥, 則雖曰稍勝, 卽今數萬石還上, 尙未准捧, 各面流散之報日至, 明春不可不設賑, 而賑資元無出處, 且前留守李寅燁在任時, 以本府倉庫滲漏, 穀物易傷, 欲新建一梗[棟]倉舍於司倉東邊, 以爲前頭糶時, 次次移出舊庫穀物, 而察視其內, 以爲修改之地, 所入材瓦, 已爲料理, 而亦必有役料然後, 可以始役。此亦無他下手處, 軍餉米限二千石, 若命許貸, 則除出取用後, 或與賑廳相議料理, 或自本府, 拮据貸下之數, 似爲便當。臣非不知此擧, 極爲重難, 而百計無策, 出此不得已之計, 就議於原任大臣及前留守李寅燁, 則皆以爲此外, 無他道理云, 故敢達。上曰, 依爲之。又所啓, 史閣待今秋移建事, 前留守李寅燁在任時, 旣已定奪, 而小臣久未行公之故, 廟堂又以待明秋移建事, 啓下行會, 以材瓦自本府料理爲辭。臣曾見茂朱史閣, 有修改處, 則自巡營, 分定雜物於列邑, 而今欲以本府一邑, 獨當料理, 其勢實難。臣就議於原任諸大臣, 則皆以爲材瓦, 自本府獨當, 事體亦甚不當, 材木分定峽邑, 瓦則自瓦署下送, 爲當云, 故敢達。上曰, 自京下送, 未知何如? 閔鎭厚曰, 自京下送, 恐未穩當, 若分定附近邑, 而以儲置米劃給其價, 則似勝矣。閔鎭遠曰, 分定, 似有弊, 瓦署在水邊, 自本府, 送船取來, 似便矣。兪得一曰, 臣於癸未冬, 以璿源錄奉安事, 下去奉審, 則璿源閣, 在於史閣之傍, 而間架低狹, 奉安璿牒, 多有漏濕之患, 且又難容, 久欲陳達而未果矣。閔鎭遠必已奉審, 而事體至爲未安, 不可不一時修改矣。閔鎭遠曰, 璿源閣亦當毁改, 而但卽今一間奉安, 狹窄未安, 當添造一間矣。閔鎭厚曰, 自京備送, 終覺難便。無寧劃給物力於本府, 使之料理修改, 可矣。上曰, 依爲之。又所啓, 今年七月大風時, 船隻閪失者, 至於四隻。近來朝家, 爲軫外方之弊, 不許分定三南, 而此四隻, 則不可不充上, 以各邑·各鎭舊退戰兵船劃給, 使之改槊上送。不然, 則限一二隻, 依前分定三南, 何如? 上曰, 令廟堂稟處。又所啓, 辛酉年, 故參判李選爲留守時, 以濟州三邑精造交子弓一百張, 間三年輸送江都事, 啓聞定奪, 而其後二十五年之間, 只一番造送而已, 更無來納之事。自備局申飭, 明年則必令造送, 何如? 上曰, 各別申飭, 可也。又所啓, 今年還上, 極爲難捧。民間或有願爲代納者, 而臣不敢啓請矣。近伏聞諸道監司, 啓請代捧, 旣已蒙允云。本府亦一體代捧, 何如? 上曰, 軍餉穀代捧, 有前規耶? 鎭遠曰, 本府代穀之規, 臣未及知之, 而軍餉元穀, 則當以本色收捧矣。閔鎭厚曰, 軍餉代捧, 誠未得當, 而與其全未收捧, 無寧代穀之爲愈。待明年還作本色, 則別無所妨矣。上曰, 形勢似難, 依爲之, 可也。又所啓, 臣曾與許墀, 同爲承旨。聞許墀之言, 則義州有名不知火砲, 其數甚多, 其火藥容入及試放之法, 皆鑄刻於外面。人傳林慶業椵島時所得云, 而此物在義州, 別無用處云。運致於江都南漢, 似好矣。閔鎭厚曰, 許墀之言雖如此, 其後之事, 有難詳知。爲先自備局行關, 問於義州, 知其事實而取來, 似宜矣。上曰, 問於本州, 詳知其數而稟處,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