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見에 趙相愚 등이 입시하여 淸의 穆克登에게 白頭山 이남이 우리 나라의 영토임을 주지시키는 일, 大王의 姓孫으로 西北의 公私賤이 된 자의 免賤을 9代로 한하는 문제 등에 대해 논의함
○ 引見時, 右議政趙相愚所啓, 日昨藥房入診時, 因都提調李頤命所達, 以彼人, 若以我國把守處, 謂之渠境, 則甚爲難處事。自上有豫爲定奪分付之敎矣。今此穆差之欲見白頭山者, 雖未知其意之必在於査定境界, 而自家所以應之之道, 不可不豫爲講定, 故臣與備局諸臣商議, 使之陳稟, 以南北兵使, 看審地形啓聞事, 纔已定奪分付矣。兩國境界之以鴨·豆兩江爲限, 彼亦知之。毋論其下流與發源處, 水南皆爲我地云者, 在我足爲執言之端。接伴使下往時, 爲先以此分付。待南北兵使看審啓聞復更爲稟處, 何如? 上曰, 南北兵使看審事, 已爲分付矣。彼人若或有意外之言, 當以白頭以南, 卽爲我境之意, 措辭爭執。接伴使下去時, 亦以此分付, 可也。又所啓, 前因本司啓辭, 諸道官屬免賤·免役者刷還時, 大王姓孫之爲西北公私賤者, 與他道一體許贖, 而代數, 或限九代, 或限十代以下與否事, 免賤之後, 不得離本土事, 西北兩道居民, 雖隣近, 亦不得任意移徙, 則亦必有愁怨之歎, 參酌定式事, 竝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大王子孫, 他道則六代以上, 直爲從良, 七代以下, 代口贖身, 乃是辛丑受敎, 而丙寅年間, 故相臣金壽恒, 以七代以下太無限節, 欲爲定限, 而無明白定奪矣。卽今諸議以爲, 大王子孫勿定七般賤役, 有代數定限, 以此援例爲當云。勿定賤役代數。庚寅事目, 則但云十代以下無定限, 丙寅受敎, 則限九代。凡事目與受敎, 皆從後施行。今此免賤, 亦限以九代似好, 下詢諸臣而處之, 何如? 上曰, 諸臣之意, 何如? 崔錫恒曰, 大王子孫之娶公私賤所生之類, 七代以下, 則有代奴免賤之規, 而不定代數, 似不可太無限節。軍保充定, 旣以九代爲限。今此免賤之規, 亦以九代定式, 則似當矣。李彦綱曰, 大王子孫六代以上, 則直許贖良, 七代以下, 則代口免賤, 乃是受敎, 而七代以下, 元無定限之事。丙寅年大臣陳稟時, 亦無明白發落, 豈以大王後裔, 雖代遠之後, 亦有異於凡民而然耶? 今此免賤之限以九代, 未知其必合於法例, 而亦不可無一番定式之道矣。右相曰, 頃年李眞儉召對入侍時, 以大王後裔, 雖代遠, 勿定軍役之意, 有所陳達, 而迄無定奪之事, 故在外諸臣, 皆以爲難處。今若自上參酌定式, 則似乎得〈宜〉矣。尹趾仁曰, 大王子孫, 雖微賤之類, 其在朝家軫恤之道, 不宜視同凡民, 而第無代數定限之規, 故規避濫冒之患, 必多有難堪之弊。今若限以九代, 作爲定式。過限後, 則七般賤役外, 使不免軍役, 亦勿許從良, 宜矣。李光佐曰, 軍兵中賤役勿定事, 亦累變矣。初則大王子孫六代以後, 作定賤役, 蓋六代以前, 例當付職故也。厥後筵臣睦昌明, 以六代之限太近, 請勿限代數, 丙子年間, 故相臣閔鎭長, 爲兵曹判書時, 始以九代爲限之意, 有所陳達矣。至於公私賤, 則七代以下許贖, 而初不限代數, 以事體言之, 則代數雖遠, 旣是國家後孫, 則竝許代口贖良, 宜矣。但公私賤所生, 族系本不明, 代數稍近之時, 則猶可辨識, 而代數旣遠, 則濫冒虛僞, 尤爲難防, 冒僞者混入, 則事體尤損矣。以此諸議, 皆欲限代, 臣未知的定幾代, 則可爲合當, 惟在上酌定下敎矣。上曰, 睦昌明之意, 則以勿限代數, 爲可乎? 光佐曰, 然矣。上曰, 勿限代數之言, 雖不無意見, 而代數旣遠, 則必多有濫冒之弊, 不可無參酌定式之事, 限九代免賤, 可也。右相曰, 西北良民, 旣不許離本土, 則大王子孫免賤者, 亦與他良民, 一體施行矣。上曰, 此事, 何如? 錫恒曰, 西北居民之不許遷移, 蓋出於實邊之意, 大王子孫, 雖得免賤, 旣是居民, 其在實邊之道, 何可擅離其本道乎? 依法典嚴防, 恐爲得宜矣。彦綱曰, 西北之人, 不許離土, 意有所在, 則雖大王子孫免賤之類, 仍居其土, 使不得遷移, 宜矣。趾仁曰, 近來邊民之稍實者, 孰不欲內徙, 而法制至嚴, 不得遷移, 則大王子孫免賤者, 亦一邊民也。今若許其離土, 則此法漸弛, 後弊難防矣。光佐曰, 大王子孫, 雖許從良, 其爲邊民, 則一也, 依他居人例, 勿令離土, 似宜矣。上曰, 西北之人, 不許離土, 旣有朝令, 則大王子孫雖免賤, 亦一邊民, 使之仍居本土, 不許遷移, 可也。右相曰, 西北居民, 不許離土, 乃是國朝通行之法, 而初旣不論隣近與遠邑, 今不當創出新規, 區別其遠近矣。上曰, 不得離土, 旣法令, 則雖隣近邑, 似不宜任其遷徙矣。光佐曰, 向日啓辭大意, 則咸鏡之南北道, 平安之淸南北, 固不得互相移居, 而隣近之邑, 亦不許其移去, 則或不無愁怨之歎, 故欲其變通定式, 然勿論遠近, 不得離本土, 自是古來通行之法。今不可輕變古法, 區別遠近, 故大臣所達如此矣。右相曰, 南道之於北道, 淸南之於淸北, 雖曰一道, 道里絶遠。若許任其遷移, 則殊無實邊之意矣。上曰, 當初不許遷移, 意有所在。其於防禁之道, 似不當區別遠近。雖隣近邑, 亦不得遷移事, 着實分付, 可也。以上備局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