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526책 (탈초본 28책) 경종 즉위년 9월 14일 무인 12/12 기사 1720년  康熙(淸/聖祖) 59년

入診에 金昌集 등이 입시하여 병세와 지어들일 약을 의논한 뒤, 捲堂 중인 諸生을 勸入하기 위해 申銋를 遞改하고 후임을 차출하는 문제, 尹志述에 대한 처분, 재이에 대한 책임으로 金昌集을 遞免하는 문제, 儉約을 통한 국고 절약, 賑救의 폐단을 없애는 문제, 宮人의 減省 등에 대해 논의함

○ 庚子九月十四日午時, 上御挹和堂, 藥房入診入侍時, 藥房都提調金昌集, 提調趙泰耉, 副提調洪致中, 假注書李憙, 記事官權𥛚·呂善長, 醫官李時聖·許坫·方震夔·李時弼·李徵夏入侍, 上服衰絰, 西向坐, 諸臣以次進伏訖。金昌集奏曰, 日氣漸寒, 聖體若何? 上曰, 無事。昌集曰, 火熱升降, 小便頻數, 及水剌厭進之候, 何如? 上曰, 一樣。昌集曰, 諸醫權着入侍矣, 使之診察, 何如? 上曰, 唯。趙泰耉進曰, 諸醫以爲, 聖候自紅疹時, 有跳動之氣云, 近日則未知如何。上曰, 無減矣。泰耉曰, 此症候, 似有根委, 今雖不必專以此症用藥, 而此或是風火所致, 必須詳察用藥, 宜矣。拱辰丹, 小臣前日陳達矣, 進服之後, 效害, 何如? 上曰, 不知有效害矣。昌集曰, 無害則是有效矣。李時聖診畢奏曰, 聖候脈度, 左寸洪數, 與前無異, 右三部, 比左三部尤數, 大抵比前無減矣。許坫診畢奏曰, 左三部同前, 而寸關兩脈及左手寸關尺, 則數於前矣。方震夔診畢奏曰, 左右寸關, 比前頗數, 兩尺脈, 亦少數, 而又似弱矣。李時弼診畢奏曰, 左右關尺稍數, 且似有力, 而左右尺, 則微中有濇, 甚爲無力矣。李徵夏診畢奏曰, 左右寸關, 數而有力, 兩尺脈, 則微而弱矣。昌集奏曰, 頃日入診時, 醫官, 以湯丸中, 當爲議定事, 仰達矣, 今此諸醫診察之後, 必有當進之藥, 與之議定, 何如? 上曰, 唯。昌集曰, 當問議矣。仍問于諸醫。時聖曰, 兩尺脈弱, 明是氣虛之候也。拱辰丹, 專補下焦, 下焦若實, 則上焦亦可完矣, 故旣用此丹矣。此丹時未盡御, 仍用似可, 以卽今左寸洪大之氣太偏, 上升之氣, 亦似不少, 上焦亦當速淸矣。古語云, 治火如救火, 不可不速用淸利上焦之劑矣。曰, 脈候左右關數, 左手則心經之分也, 右手則肝經之分也。拱辰丹, 乃專補下焦之劑也, 仍爲盡服, 似可責效矣。若用湯劑, 則十餘貼之內, 難下上焦之氣, 故臣意則只用丸劑似可矣。震夔曰, 症候下虛上實, 中焦有胃經濕熱, 中焦有熱, 故下焦不足, 淸火之湯劑用之, 當矣。第拱辰丹, 已進二劑, 雖未知效害如何, 而此丹畢進之後, 議定他藥, 似可矣。時弼曰, 上焦脈, 數中有力, 下焦, 微中有澁, 下元不足而然也, 而上實下虛之症, 一時湯藥, 不可責效, 必進丸藥而後, 可以責效矣。徵夏曰, 上中焦, 數而有力, 兩尺微弱, 蓋上中焦, 實而有火熱, 下焦則虛弱故也。淸上補下之劑, 用之似當, 而湯劑則必須多用, 然後可以責效, 臣意則丸藥仍用, 宜矣。昌集曰, 諸醫已陳意見, 湯丸中, 出議歸一然後, 當爲啓達矣。上曰, 唯。昌集曰, 在前自上在春宮之時, 以諸醫官三日一入診事, 定奪矣。近來則久不爲之, 臣意三日一診, 則雖似頻數, 或七八日一次, 或十日一次, 招入診察, 似宜矣。且念脈度微妙, 難知症候, 必須詳細下敎, 然後醫官可以執症用藥矣。泰耉曰, 醫官之道, 不但診脈, 必須觀形察色, 詳細審症, 然後可以定藥。症候或未詳察, 則用藥甚難, 而自前症候不爲下敎, 故醫官以爲泄沓矣。卽今聖候諸症, 雖非大段, 而詳細指敎, 使諸醫有所執症, 何如? 自上無發落。昌集曰, 今此入侍諸醫, 皆是被罪之人, 曾前被罪醫官, 權着入侍, 入直之時, 雖不直爲付標, 而自戶兵曹料布題給, 自是前例, 今亦依例, 分付于戶兵曹,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昌集曰, 小臣竊有所懷, 惶恐敢達, 大臣之職, 非比庶僚, 凡係君上闕失, 國事便否, 隨事獻替, 乃其職分也。臣本無識見, 又甚衰耄久忝此職, 曾無一言一事可以少效職責者, 頃日以玉堂勉出, 承宣變通等事, 有所陳達, 而不自知其以此爲罪矣。終至人言罔極, 罪名狼藉, 而迫於嚴命, 冒沒復出, 在臣私分, 實深慚惶, 而旣在此職之後, 目見朝廷有可憫之事, 則臣何敢不言, 而存三緘之戒乎, 卽今因泮儒尹志述事, 太學諸生捲齋, 已至累日, 自上有勸入之敎, 而成均諸堂, 以泮隸私屠事, 引嫌不出, 大司成黃龜河, 至於坐罷, 知館事·同知〈館〉事, 亦以此, 屢次違牌, 聖廟久空, 堂上無出仕勸入之期, 不可一向置之, 合有變通之道。吏曹判書宋相琦, 身病猝重, 然若無兼職之嫌, 不至大段難安, 而以此撕捱, 開政遷就, 臺諫一時引嫌, 今至累日, 而處置無人, 亦甚可憫, 三省推鞫, 則義禁府堂上, 雖已備員, 而以無臺閣之故, 尙未開坐, 事事難處, 收殺無期, 此等事, 皆不可無急時變通之道, 今若自上深思而處之, 則一擧措, 而諸事順便矣。或以謂同知館事申銋, 老病特甚, 雖無嫌端, 亦難出仕勸入云。申銋同知事之任, 若令遞改, 則似合於變通之道矣。至於知館事李觀命, 與判府事李頤命爲四寸, 嫌難參涉於誌文一事, 固其勢然也。今雖連日出牌, 似不可承命勸入, 宋相琦則身病雖重, 若無他嫌, 可以力疾出仕。臣意申銋遞改之後, 宋相琦牌招, 開政出代, 使之勸入泮儒, 然後可以順便矣。自上無發落。昌集曰, 臣又有所懷, 敢此仰達, 自我祖宗朝以來, 每以培養士氣爲務, 而至於太學諸生, 尤爲扶植, 故自前泮儒, 雖有言語之過激, 擧措之顚妄者, 每加優容, 不以爲罪。頃年有吳命尹者, 託以泮疏, 誣辱先正, 罪當編配, 而臣於其時, 陳達先朝, 以其泮儒之故, 請勿治之, 先朝特允臣請, 命尹終不被罪, 可見我先大王包容之盛度矣。今當聖上嗣服之初, 尹志述, 以太學齋任, 遽有定配之命, 渠雖言辭狂妄, 不知裁擇, 而太學士氣, 終不宜過爲摧折, 今若自上回思而處之, 則其於聖德, 可以有光矣。上曰, 大臣之言, 好矣, 當留意焉。昌集曰, 自上以留意爲敎, 幸甚矣。泰耉進曰, 奉使大臣所上狀啓, 以爲所撰誌文中, 竊附諱親之義云, 此義亦固有之矣, 志述, 全昧此意, 其所書進所懷, 狂謬多矣。殿下以爲太無忌諱, 欲爲隄防, 聖意所在, 固不爲過, 而一時之人, 以此紛紜救解, 臣則未知其可也。今者大臣所達, 雖以爲渠是泮任, 不可摧折, 而志述當時, 自削其名, 擧措怪妄, 有不可待以泮任, 而且與陳疏儒生有異矣, 至於卽今空齋諸生之事, 尤有所不可知者, 志述削名之日, 掌議旣出, 而齋生還入, 則觀其意見, 似有異同, 而今乃以志述之被罪爲辭, 復有此空堂之擧, 似此擧措, 臣未知於義何據, 而卽今聖廟空堂, 已至三日, 諸堂引嫌, 勸入無期, 此則似有勸諭招入之道矣。昌集曰, 志述初欲陳疏, 疏事不成, 書陳所懷, 雖與陳疏者少異, 而旣以泮儒爲名, 則擧措雖甚怪妄, 而不可遽以爲罪, 且諸生, 以此空堂, 朝廷至於不寧, 雖不必顧念儒生, 而勸諭之道, 不可少緩矣。自上無發落。昌集曰, 小臣又有私情, 敢此仰達, 臣不肖無狀, 猥荷先朝不世之遇, 致位至此, 居常愧懼, 若隕淵谷, 況今年紀衰耄, 疾病侵尋, 在臣私分, 早當辭退, 而感激恩私, 遲回未決, 以至于今日者, 豈有一分貪戀之意哉? 古人有言, 追先帝之殊遇, 欲報之於陛下, 此非臣之所敢當者, 而目今仙寢在殯, 不敢言退, 黽勉陳力, 圖報萬一, 而臣精力已耗, 識見未周, 絲毫莫報, 咎責沓至, 卒乃人言罔極, 罪名難赦, 臣於此時, 復豈敢有冒居輦下之心哉? 適以梓宮結裹等事, 嚴召屢降, 不得已冒出承命, 而私心惶懍, 已不可勝言矣。伏見數日以來, 雷霆失常, 天譴甚切, 殿下嗣服之初, 豈有闕失而召此異哉? 只緣如臣無狀, 當退不退, 不少報效, 徒竊高位之致也。古人, 有遇災求免之規, 至於近日, 有同文具, 而若臣, 則年病蹤迹, 俱不如早退, 言出肝膈, 實非飭外, 若蒙聖上俯賜矜察, 特許遞免, 則臣可以優游田里, 涵泳至澤矣, 區區至願, 惶恐敢達。上曰, 勿爲過辭, 安心行公。泰耉進曰, 小臣, 待罪戶曹, 本曹重記, 前官未及修送, 故臣尙未得見, 雖未能細知如何, 而問其經費, 則虛竭之患, 未有甚於今者, 卽今以三都監責應及兩宮修理, 糜費浩多, 不計其數, 必自本曹磨鍊劃給, 然後可以需用, 而國儲空竭, 無一着手, 雖一二貢物之價, 欲爲上下, 而每有枵然之歎, 則況此初喪祭奠及諸都監不得已之酬應, 將何以拮据支用乎? 小臣精力已消, 無望擔當, 而國家經用, 罄竭如是, 竊不勝寒心之至, 敢以區區所懷, 仰達於新服之初矣。近年連値凶荒, 賦入漸縮, 而侈靡之風, 上下同然, 不能量入爲出, 用度無節, 故以致如此矣。殿下深覽古史, 昔者衛文公, 當楚丘經營之初, 大布之衣, 大帛之冠, 躬行節儉, 故傳稱初年革車三十乘, 而季年乃三百乘, 稱秉心塞淵, 騋牝三千, 其節儉之效如是也。漢文帝卽位, 於八年兵戈諸呂內亂之後, 天下之耗竭極矣, 而帝能留意於儉約, 惜中人十家之産, 而罷露臺百金之費, 又能身衣弋綈, 以儉率下, 至於所幸愼夫人, 衣不曳地, 故數十餘年之間, 國用殷富, 終至於太倉之粟, 陳陳相仍而不可食, 後日稱富庶者, 必言當時之盛。當此國儲匱竭之時, 若自上一念不忘, 唯以儉約爲務, 事事物物, 必加節損, 則近來侈靡之俗, 雖曰痼弊, 而上之所行, 下必傚之, 將見用度有節, 而經費漸裕, 侈風自息, 而儉德益昭矣, 夫然後, 國可以支保, 而民得以蘇息矣, 旣有所懷, 惶恐敢達。昌集曰, 泰耉所陳之言, 極爲切實矣。八路凶荒, 每歲設賑, 有無出入, 故國儲之枵然, 至於如此, 可爲寒心, 今年歉患, 亦未免尤甚云, 前頭經用之道, 實深可慮, 而言念民事, 不知所以爲計。語曰, 節用而愛民, 節用而後, 民力可紓, 人君凡事, 必以節損爲心, 則自可有生財之道矣。今當新服之初, 節損實爲王政之本矣。上曰, 當留意焉。泰耉曰, 今年穡事, 初不無豐登之望, 而六七月之旱, 八路同然, 卽今則已判大無, 民事極爲憫慮矣。頃因京畿監司狀聞, 許給分數災, 實惠所及, 民可均蒙, 而稅入之數, 似尤減縮, 如此蕩竭之中, 又値凶歉之患, 國將不支, 而民將盡劉矣, 言念及此, 實爲憫迫矣。第聞頃日筵臣, 以賑救之弊, 陳達榻前云, 頻年賑救, 誠不無難繼之慮, 而遠外愚氓, 未知朝家本意, 當此嗣服之初, 若聞其不講救濟之策, 則其心豈能無缺望者乎? 着意賑救事, 分付道臣, 以爲收拾人心之地似好矣。昌集曰, 頃日筵臣所達, 亦非謂專廢賑救, 只言其弊端而已。大槪一許設賑, 則雖有稍稔之處, 亦必强爲設賑, 而其間不能無弊, 此誠近來痼習, 而多有人言之者, 故小臣則每以還上善捧事, 言送于下直守令矣。今年凶歉, 又復如此, 勢將不可不賑, 當觀各道所報, 擇其尤甚之邑, 更稟許賑, 而大槪年年設賑, 其弊則不些矣。泰耉曰, 臣以該曹事, 敢達, 卽者內司, 以因山時三幕次所入磨鍊上下事, 手本啓下矣。此是御幕所用, 固當依啓下上下, 而取考近年以來本曹上下數, 則丁酉年溫幸及戊戌己亥三年內上下木布, 至於二百七十同零, 今番嗣位時新備遮帳, 亦且不少, 而聞其一用之後, 卽歸於司鑰房云, 臣外臣也, 雖未知內間需用之如何, 而若使近年上下者, 如數現在, 而不至於大段傷汚, 則或浣或縫, 推移排設, 恐無所妨, 而亦有補於經用之萬一, 而司鑰房遮帳, 自該曹本無照檢之例, 故前排之可用與否, 未能的知, 從前之只據手本, 每每上下者, 蓋以此也。今番則令本曹郞官與內司當該次知之人, 一體看檢其前排之可用與否, 如其可用, 則以前排仍用, 而必不得已者, 則一二幕次所入磨鍊上下, 則其於經費, 似有減省之道矣。上曰, 依啓爲之。出擧條 泰耉又啓曰, 頃日宮人素膳, 因本曹草記, 自上有依己丑謄錄之敎, 此出於隨時節省之意, 實爲有光於聖德, 而臣有區區所懷, 更此仰達矣。今番嗣位後, 中宮殿所屬尙宮以下, 依王大妃殿額數, 定以一百七人, 而端懿王后殿所屬, 亦與中宮殿, 一體增設, 以此新出宮女, 至於四十九人之多矣。以前例言之, 永昭·敬寧兩殿, 則阿之[只]一人外, 各樣各色, 盡爲減除, 而今此永徽殿所屬, 至與中宮殿一樣分定, 自上方以節省爲意, 宮掖裁減事, 已有成命, 而宮人之比前加出, 如是夥然, 非但料布衣資等事, 多有糜費難支之勢而已。其視前例, 若不相然, 似當有參酌減省之道, 故敢此仰達。上曰, 依永昭·敬寧殿例爲之。出擧條 疊書 泰耉又奏曰, 內需司及諸各司柴糓草, 每年以站船, 定送輸運, 今年則因旱水淺, 稅米尙多未運, 故站船, 以稅米載運次, 俱在水上, 待其畢運稅後, 定送,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泰耉又奏曰, 臣方帶內資寺提調之任, 故以該司事, 敢達。本司與內贍寺·奉常寺, 三年內祭奠, 輪回封進, 而本寺, 則又是菜物逐日供上之衙門, 上年以來, 殘弊莫甚, 貢物主人, 不能支堪, 將至於不成貌樣, 故曾前自戶曹, 有貸下之物, 存本取利, 以爲補用之道矣。今則蕩盡無餘, 物力益爲凋弊, 至如下人料食及官員上直時柴油債等物, 亦無上下之路, 每每責出於貢物主人, 事勢實爲可憫, 頃年司圃署, 亦以凋弊難支之故, 有折受補用之事, 今亦依此例, 外方量外加耕山火田之無主空閑處, 特爲折受, 以爲補用之地, 則庶有支保之望矣。昌集曰, 諸宮及各衙門折受, 曾已防塞, 而無主空閑之處, 絶無而僅有, 以司圃署折受見之, 亦有弊端, 必須詳細訪得後折受, 可無弊矣。泰耉曰, 臣亦知其折授[折受]之有弊, 故欲訪問無弊之地, 然後始爲入啓折受矣。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洪致中曰, 卽今泮儒空堂, 已至多日, 勸入無人, 事甚可憫, 大臣, 以同知事申銋遞改之意仰達, 而自上未有分明發落, 且知館事李觀命, 嫌礙難出, 大司成黃龜河, 今已坐罷, 勸諭無期, 國體徒損, 此等事, 不可不一番變通矣。昌集曰, 自上以留意爲敎, 姑當出待處分之如何, 而申銋變通之請, 出於不得已下策, 今若一賜處分, 則事事可得順便矣。上曰, 申銋遞差, 可也。致中曰, 申銋旣遞矣。政官方爲再招, 待其承命, 卽當開政出代, 而李觀命之嫌難參涉, 宋相琦之泮事引入, 俱是朝廷所共知者, 亦爲一體牌招乎? 上曰, 亦爲出牌。諸臣奏畢, 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