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診시에 閔鎭遠 등이 입시하여 趙洽 외 나머지 죄인들을 誣服으로 논하는 문제, 北道 六鎭의 곡물을 옮겨 嶺南의 賑資로 쓰는 문제, 年分文書 마감시 敬差官 파견을 중지하는 문제, 災結을 분급하는 방법의 개선 문제, 賑恤穀으로 富民이 농간을 부리는 것에 대책 문제, 경중의 禁亂 문제 등을 논의함
○ 乙巳七月二十二日巳時, 藥房入診。上御進修堂。都提調閔鎭遠, 提調申思喆, 副提調金取魯, 記事官韓顯謩·李度遠·趙明澤, 醫官權聖德·金德三·李德夏·金必佑·李震成, 入侍。鎭遠進伏曰, 昨日, 徹夜將事, 竟日錄囚, 當此極熱, 晝宵勞攘, 雖如臣等賤身, 猶有致傷之慮, 聖體不瑕有傷損之候, 而眩氣或有發作之漸耶? 上曰, 眩氣, 姑不更發, 體中亦無事, 而微誠未格, 雨意漠然, 心豈得安乎? 鎭遠曰, 雨澤, 如是久閟, 發穗者, 今將盡枯, 大歉已判, 而目今國儲, 哀痛前頭賑捄之策, 茫然無措, 只有立視其死而已, 豈有如此切迫之事乎? 又拜曰, 兩大妃殿氣候, 連日安寧乎? 上曰, 連日一樣矣。鎭遠曰, 中宮殿問安, 伏聞醫官口傳之言, 則前日劑入湯藥, 有更爲劑入之敎云, 前藥其果盡爲進御, 而卽今症候, 亦何如耶? 上曰, 近以暑感, 有不平之矣, 感氣則已愈, 而本病源委深痼, 豈可以一時之藥, 望之收效乎? 鎭遠曰, 王世子氣候, 已盡復常, 大病甫愈, 而不得入診, 已有屢日矣。今日則令醫官入診, 何如? 上曰, 依爲之。鎭遠曰, 首醫李蓍聖, 以篤老之人, 得病, 方在死境云, 殊甚可矜矣。上曰, 何病云耶? 鎭遠曰, 痢疾云矣。上曰, 醫官, 亦有給藥物之例乎? 鎭遠曰, 曾在肅廟朝, 丁時悌, 有給藥物之事矣。上曰, 向日之病, 尙未瘳耶? 依丁時悌例, 給藥物, 可也。聖德, 診聖脈訖, 退伏奏曰, 脈候, 左邊三部稍似沈數, 右邊三部稍大帶數矣。德三, 診訖退奏曰, 脈候, 左三部沈數, 右三部稍大帶數數, 則比左稍間矣。德夏, 診訖退奏曰, 脈候, 左三部沈數, 右三部滑數矣。必佑, 診訖退奏曰, 脈候, 左三部沈數, 右三部稍似洪大矣。震成, 診訖退奏曰, 脈候, 左右三部, 俱帶數氣, 而右三部, 乍滑且大矣。鎭遠曰, 向日入診時, 諸醫, 皆言脈候平穩矣。今日皆言滑數, 得無有感暑之候而然耶? 聖德曰, 不但有感暑之候, 當暑勞動之餘故, 似然矣。鎭遠曰, 引飮之候, 前有夏則稍歇之敎矣。不審近日, 何如? 上曰, 引飮, 本來秋冬則漸甚頻數, 而夏則稍減, 近亦不至大段矣。鎭遠曰, 氷水必勿進御之意, 前已仰達矣。卽今暑熱如此, 加意切戒, 必勿進御。伏望聖德, 拜伏曰, 向者, 以滋陰健脾湯, 進御之意, 仰達矣。卽今脈候稍數, 似由於當暑勞動之致, 而或不無感暑之候, 健脾湯則姑徐, 先以他茶飮, 進御, 以爲治暑之地, 似好矣。德三曰, 滋陰健脾湯, 曾以秋涼後進御之意, 仰達矣。卽今脈候滑數, 似是傷暑之致, 姑待暑熱稍退, 氣候調和, 徐議進御, 似宜矣。德夏曰, 滋陰健脾湯, 本是好藥故, 秋涼後進御之意, 前已仰達矣。卽今脈候有數氣, 雖不至大段, 而右部帶滑, 淸暑之劑數三貼, 先爲進御, 恐宜矣。必佑曰, 左右脈候, 俱帶數, 昨日勞動之餘, 或有傷暑之候而然矣。滋陰健脾湯, 秋涼後進御, 恐未爲晩, 卽今則若干淸暑茶飮, 先爲進御, 似好矣。震成曰, 脈候帶數, 異於常時, 雖無大段症候, 旣有渴候, 只有呼吸不平之候, 則似是膈間, 有熱候之致, 滋陰健脾湯, 乃是治痰之藥, 而卽今當暑勞動之餘, 或不無傷暑之候, 先以淸火利痰之藥, 進御, 以淸膈間痰火, 似宜矣。上曰, 向時一二日, 眩氣漸頻發矣, 服益元散後, 姑不復發矣。卽今脈候帶數, 昨日勞動之餘, 似無怪矣, 姑觀前頭, 議藥, 宜矣。鎭遠曰, 自今辰, 砂益元散, 一日一貼, 進御, 似好矣。上曰, 當進服矣。鎭遠拜伏曰, 昨日, 伏聞聖敎, 以近來事事, 上下情志阻隔, 國事何做, 如此而三百年宗社, 何以保全爲敎, 至引漢明帝楚獄多濫, 夜起彷徨之事, 臣等, 惶懼退去, 達宵耿耿矣。小臣素蔑學識, 無所肖似, 特以簪履之舊, 濫蒙收召, 聖恩罔極, 報答無地, 而本乏才猷, 何事可做? 徒事憒憒, 久妨賢路, 是臣罪無所逃矣。然而目見君誣未雪, 國賊未討, 用是爲懼, 輒以雪誣討賊爲心, 秉執不捨, 以爲一分報效之計, 是外, 斷無他心矣。且夫壬寅獄之參毒, 雖靡聖敎, 臣等亦以爲戒, 凡於治獄之際, 務從平恕, 惟以仰體聖上寬恤之德意爲心故, 外間物議, 多以緩忽責臣矣, 豈意聖上, 遽以夜起彷徨, 爲敎耶? 此獨小臣無狀, 不能奉承聖意之罪也。不能則去, 道理當然, 惟願早賜斥退, 遞臣職名, 俾臣退死丘壑, 是臣之望也。上曰, 大臣之又爲此言, 予所不料矣。昨日下敎, 引漢明帝事, 非有他意也。漢明楚獄, 是誰所致也? 苟求其本, 則明帝也。大臣之意, 予豈不知耶? 以李重煥言之, 援證已絶故, 至於四次, 更推鞫獄, 豈有四推之法耶? 此可見審愼之意也。當初設鞫, 蓋出於特敎, 賊虎事, 思之, 未嘗不痛心故, 時龍拿來後, 所以特命設鞫也。此豈自下所請耶? 時龍事收殺之後, 實有停鞫之意, 而凡事旣始之後, 遽停爲難, 且執法之臣, 必欲爭持故, 予之思量已久, 而未有善處之道, 此所以昨引夜起彷徨之語也。今此錄囚, 亦不過遵先朝已行之規, 予豈有他意哉? 於卿, 少無不安之端, 勿爲過辭, 安意視事。鎭遠曰, 再昨筵中, 以壬寅獄劍銀搜得捕校處捧招後移送鞫廳事, 有所稟定矣。今則鞫獄已罷, 以移送禁府之意, 更爲分付, 何如? 上曰, 昨欲下敎, 而未有稟達, 故未及下敎矣。前日擧條中鞫廳, 以禁府付標改下, 可也。出擧條 鎭遠曰, 臣見朝紙, 因前縣監徐宗一疏, 徐德修不用誣告律, 以誣服, 論之事, 下敎, 誠爲至當矣。宗一, 以微末庶僚, 爲私家事陳疏鳴冤, 殊極猥越, 而蓋論其本事, 則誣告與誣服, 不可不辨, 所謂誣服者, 不耐拷掠而誣服之謂也。誣告者, 誣引他人, 陷於罪辟之謂也。今此, 德修, 旣不用誣告之律, 而他餘一體之人, 尙置誣告之律, 則用律不均矣。趙洽外其餘以誣告論斷之類, 皆與德修一體, 以誣服論之, 似宜矣。上曰, 金吾, 似當有更稟之事故, 姑未下敎矣, 向時因德修·盛節之招, 許多無辜之人, 慘被屠戮之禍, 予非不知其誣服, 而特命用以誣告之律者, 心有所痛嫉故也。及今德修, 旣以誣服論之, 則其他諸人, 不宜異同, 趙洽一人外, 皆與德修, 一體施行, 可也。出擧條 鎭遠曰, 今年之事, 未免凶荒, 而三南尤甚, 被災賑捄之策, 不可不預講, 雖欲移轉八道, 未有儲穀處, 無可着手, 勢將立視其死, 只切傷痛而已。北道六鎭, 有內需司奴婢收貢之米, 年年以軍餉, 留置本邑, 內需司, 則自戶·兵曹劃給其代矣。近聞自北關被謫放還人之言, 則大抵其處穀物甚賤, 陳陳相仍, 反爲民弊云, 而關北·嶺南, 船路相通, 則可以移轉, 賑捄嶺南矣。六鎭所在穀物數, 爲先行關於本道, 竝今年應捧, 査報備局, 何如? 上曰, 頃日大諫之疏, 亦以預先措置爲言, 而慮有騷擾之弊, 置而不言矣。且移轉之前頭還本未易, 亦甚可慮矣。然卽今大無已判, 民事孔急, 則還報與否, 何足恤也? 大臣所達之言, 甚好, 當依施, 而六鎭穀物見在之數, 爲先査問於本道, 可也。出擧條 鎭遠曰, 每年發送敬差官於各道, 磨勘年分文書者, 例也。敬差官, 不能一一踏驗其災實, 不過點退成冊, 加捧結數而已。以故, 各邑守令, 多隱田結, 初不報實, 及其敬差官之屢次點退然後, 始乃出其所隱田結, 隨退加納, 守令中處事白直者, 則初以實數盡報, 若被敬差官之點退, 則無計更納, 故不得已虛錄結數, 彌縫目前之急, 而虛結應納之稅, 則加賦於民間, 此等弊端, 不一而足, 至於敬差官之循私者, 則或有割給田結於守令者, 且於成冊磨勘之際, 敬差官所帶下人, 中間受賂, 爲弊甚多, 故曾在肅廟朝小臣待罪戶曹參判時, 廟堂不送敬差官, 自戶曹參酌年事豐歉, 定給結數於本道, 道臣以其所得災結, 分給列邑之意, 定奪行會矣。各道道臣, 稱以朝家定給之結, 甚爲不足, 自付矯制發倉之意, 先自優數給災, 狀聞待罪, 如此者, 旣難從重論罪, 旣已給民之結, 亦不可還推, 故稅入, 因且漸縮, 聞昨年, 又用此法, 其弊一如前日矣。且各邑書員踏驗災實之際, 任意低仰, 自私隱慝, 盡歸其囊橐, 實結多漏, 稅入減縮者, 良以此也。辛丑年小臣待罪地部, 以此陳達, 而分付諸道, 使田主各呈單子, 懸錄災實, 擇出面任, 受其單子, 詳細摘奸其虛實後, 納于本邑, 則本邑以其單子, 又爲抽栍嫡奸, 報于監司, 以絶書員用奸, 使小民蒙惠之意, 別爲論列於年分事目中, 使之依此擧行矣。小臣謫居嶺南時, 見聞所及, 無一奉行者, 此無他, 南中各邑, 例有書員輩貿易之規, 蓋謂書員, 多食偸結, 勒授薄價, 使之多貿百物故也。若使書員輩不踏災實, 而無所偸食, 則其勢不能責應貿易, 而官失勒貿之利, 故南中守令, 以此爲憚, 不奉朝令矣。今年則各別, 申飭諸道, 使之一依辛丑事目擧行, 守令捧單於田主, 詳細摘奸後, 報于監司, 監司則勿如敬差官之點退, 而直爲順捧, 冬間, 發遣繡衣於京畿·三南, 而各道, 各送三四人, 列邑田結, 用奸與否, 別爲廉問, 實合事宜矣。上曰, 其言好矣, 依施焉。守令之不捧朝令者, 繡衣亦一體廉問, 可也。繡衣發送, 例爲秘密, 而此則使守令, 預知之, 各別惕念, 好矣。出擧條 鎭遠曰, 今年年事, 將不免凶歉, 外方必請分數災矣。所謂分數災者, 於十分之中, 所收只一分, 則謂之九分災, 所收只二分, 則謂之八分災, 蓋其災數分等之際, 官吏舞奸, 災實相蒙, 有難區別, 而文書磨勘時, 全災幾結, 七分災幾結, 八分災幾結, 九分災幾結, 各設題目, 每題目, 各有弄奸之弊, 實結之多失, 專由於此, 臣意, 以爲勿給分數災, 別立內分災之名, 守令詳査虛實, 就其被災輕重, 量給分災, 而文書中, 只設全災一名目, 全災幾結內, 內分災幾結云, 則名目不繁, 奸弊似減, 故臣於辛丑年, 以此稟達, 定爲事目矣。今年, 亦依辛丑年例, 只給內分災, 何如? 上曰, 大臣所達, 可謂知弊之言, 而其言儘好矣。蓋分數給災者, 究其立法本意, 則實出於曲爲百姓也。今此內分災, 雖出於爲民之意, 而亦非損上益下之道, 只是爲經費慮也。然此後若有虛實相蒙之弊, 則亦一體繡衣廉問事, 出於擧條, 可也。鎭遠曰, 然則文書中分數災, 勿爲各設名目, 只曰分數災幾結內, 八分幾結·九分幾結云則好矣。以此分付該曹, 知委諸道,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鎭遠曰, 外方賑恤, 極有弊端, 故小臣待罪賑廳堂上時, 作爲節目, 啓下頒布, 而守令不爲奉行, 殊極慨然矣。蓋外方守令, 隨其別備穀之多少, 監司褒啓, 朝家論賞, 故守令中有力者, 則雖被災之次, 必圖囑監司, 入於尤甚, 以爲別備徼賞之計, 且托以料理賑資, 貸得銀錢布, 勒授富民, 多般取息, 以此富民, 無不流散, 其中貪墨者, 或盡歸私橐, 及其設賑也, 則流丐之類, 不爲賑活, 吏屬及兩班輩, 多所白給, 以此賭得虛譽, 終至蒙賞, 極爲痛駭, 卽今國儲如是哀痛, 萬無接濟之路, 守令只當以月俸所餘及常賑耗穀帖價米等穀境內丐乞之類, 合合救急他邑流丐, 則成公文, 刷還本土, 至於土著農民, 糶糴之政, 必爲著實擧行, 使之安居農作, 爲第一策矣。令賑廳堂上, 取曾前啓下節目, 就議廟堂, 更加添刪, 啓下頒布, 何如? 上曰, 依所達施行。出擧條 鎭遠曰, 臣於李公胤事, 竊有所懷, 故敢達矣。公胤當初被罪時, 臺啓措語, 以大行朝違豫時, 多用峻劑, 竟致罔極之痛云, 觀其罪目, 極爲驚痛矣。臣入藥院後, 考見日記, 且聞醫官輩之言, 則公胤, 元無擔當用藥之事, 公胤所命之藥, 前後進御者, 只是桃仁承氣湯數貼, 而此非極峻之劑, 至於大漸時, 桂枝湯, 係是溫熱之劑, 則多用峻劑之說, 未免歸虛, 只是大漸時, 有召命, 而未卽待令, 此爲無狀矣。然, 今已周年島配, 則足懲其罪, 似有參酌之道矣。上曰, 公胤藥事, 向已言之矣。其時事, 提起, 則只增悲懷, 不忍言矣。孔子豈不曰, 醫不三世, 不服其藥乎? 以此言之, 苟非華佗之術, 則輕服其藥, 豈不重難乎? 局醫術業, 雖或不及於渠, 而上候本末, 素所稔熟, 況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之訓, 觀之, 局醫中, 亦豈無勝於渠者, 而自在肅廟朝, 渠必欲强立己見, 至於上年事, 則不忍提說, 而用桂枝湯後以衄血, 可驗其效, 爲言, 此豈非悖妄之甚者乎? 大行朝彌年違豫, 則雖閭巷人之病, 固宜多用蔘料, 而公胤以爲不可, 故終不得多用, 大行朝患候, 雖曰頗有火熱, 而至於大漸時, 將用附子, 則公胤, 又以爲不可, 欲塞局醫之見, 因予嚴責, 附子則雖用之, 而此尤極痛惡矣。及夫大漸時, 屛避不卽入來, 苟有心腸者, 豈忍爲此乎? 孝廟朝申可貴, 亦不免伏法, 則公胤宜置一律, 而予素知其爲人之狂率, 非出於不軌之心, 故其時臺官爭執, 而原其情酌處矣。今不可以周年島配, 遽贖其罪也。當初以極邊定配, 判下, 而後從院啓, 定以島配, 則是爲減死一律也。似不可輕議, 而今者大臣所達, 意亦有在, 依當初判下, 極邊定配, 而配所則以初下單子擧行, 可也。出擧條 鎭遠曰, 京中禁亂, 雖是法禁, 而近來爲弊滋甚, 向時趙趾彬之爲臺官也, 不但禁吏之憑藉作弊, 爲特甚, 至有親自捉禁之事, 閭巷之間, 如逢亂離, 至以趾彬, 擬之於逆堅, 稱之曰趙堅, 人心之嫉怨, 於此可想矣。臣每對儕友, 未嘗不以此相戒, 亦嘗招致該吏申飭, 而猶不無弊端云矣。曾在肅廟朝三司禁亂條件, 自廟堂, 抄出其當出之禁, 啓下嚴飭, 而年久之後, 易至解弛, 故自備局, 更爲謄出其時事目, 捧甘申飭, 而不可不頻頻別爲嚴飭矣。且向日臺疏, 雖以勿爲徵贖爲請, 而三司, 若非禁亂徵贖, 無以成樣, 至於屠牛, 則律以全家徙邊, 猶不懲戢, 今若隨其所捉, 一倂徙邊, 則中外必騷擾, 寧莫如徵贖之爲便矣。肅廟朝屠禁, 屢改事目, 而其中一事目, 犯禁人爲先嚴刑一次後, 徵贖而不納贖者, 加刑二次放送矣。今亦一依此事目, 擧行, 何如? 上曰, 昔先正臣趙光祖爲大憲, 而男女異路, 以此觀之, 則惟在執法者之如何耳, 豈可專責於下民耶? 此所以頃日求言備忘中, 有表端影直之喩也。今日禁亂之弊, 豈非執法者之過耶? 自今各別嚴飭於三司, 俾無禁吏作亂之弊, 而屠牛犯禁之律, 亦依先朝事目施行, 可也。金取魯曰, 三司書吏, 額數甚多, 而料布薄略, 無以聊生, 其勢自不得不憑藉禁亂, 作弊閭閻, 若刊汰書吏, 則自無作弊之端矣。鎭遠曰, 己亥年自備局, 各司書吏定額時, 以刑曹獄訟繁多, 若依大典四十五人之數, 則使喚必苟簡, 故以七十人定額矣。伏聞頃因承旨所達, 大典額數外, 一倂刊汰, 爲敎云, 己亥所定額數, 似不可不仍存矣。上曰, 然則三司書吏之數, 一依己亥年備局定額, 其外竝爲澄汰, 而此後若有額外加出者, 則論罪事, 分付, 可也。出擧條 鎭遠曰, 頃日敦寧都正李明會, 來見小臣, 言敦寧族譜中, 向時人, 多以凶言, 懸註於被禍人姓名下, 故渠則不忍入其府中云, 敦府族譜, 事體至重, 不必爲渠之不忍入府, 有所刊改, 而在今處分大定, 幽枉畢伸之日, 何可任其群凶所爲, 而置之不改乎? 此不必設廳, 使本府郞廳, 割去改書, 何如? 上曰, 璿源譜略, 則改御帖張, 故事體重大, 不可不設廳, 而此則不必設廳, 只令郞廳刪改, 可也。出擧條 鎭遠曰, 頃日臺疏之批, 有身死人勿徵贖之敎, 大抵公私債侵徵一族, 爲今日良民之痼弊, 捄得此弊然後, 可解民生倒懸之急矣。自今作爲定式, 凡公私債親父子外, 勿許侵徵, 身死人勿捧邊利事, 永爲定式, 何如? 上曰, 此等事, 惟在法官之明不明申飭, 似好矣, 必爲定式然後, 爲好耶? 每事定式, 而不爲遵行, 則不如初不定式矣。思喆曰, 必有定式然後, 有所憑信, 而便於奉行矣。昔在孝廟朝先正臣宋時烈, 以公私債勿徵一族事, 陳白於筵中, 定式施行矣。今若更爲申飭, 凡公私債親父子外, 毋得侵徵, 則似好矣。上曰, 依此定式, 可也。出擧條 鎭遠曰, 臣於春間, 伏聞江原道守令之言, 則長生殿差人, 稱以黃腸木摘奸, 二人橫行作挐於嶺東·嶺西, 峽民如逢亂離云, 臣不勝驚駭, 問於本殿, 則果是實狀, 故自備局啓罷當該提調, 仍令本道, 明査差人作弊之狀, 詳細啓聞矣。昨聞本道査啓, 下刑曹云, 故取來見之, 則兩人所奪民財, 各至千兩許, 已爲推出, 還給於民云, 而其二人姓名, 一則金鄕一, 一則安有哲云矣。凡官吏貪贓, 若至二百兩錢, 則其律至死, 況此輩掠奪之數, 至於此多, 何可尋常處之乎? 必爲境上梟示然後, 可以懲日後而除民害矣。上曰, 長生殿, 何提調送之耶? 鎭遠曰, 其時提調朴泰恒, 送之云矣。上曰, 大臣之言是矣。第長生殿事體至重, 宜送郞屬摘奸, 而乃送差人, 則非渠自往, 是提調送之耳。當初, 豈不料差人之如是作弊, 而送之耶? 殊極無狀矣, 差人梟示, 則送者豈止罷職乎? 不責送者, 而獨殺差人, 終涉偏重, 其令本道, 嚴刑二次減死, 絶島定配, 可也。鎭遠曰, 此二人外, 又有隨從同惡者三四人, 此則減用, 次律嚴刑一次, 遠地定配, 其中一人, 觀其査啓, 則以伊川村民不過被脅從行, 元無渠自作弊之事云, 分揀放送,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思喆曰, 卽接校正廳啓下移文, 則璿源譜略御覽件外, 頒賜件所印楮注紙, 至於四千卷之多, 自前印冊紙地, 校書館例, 爲進排, 故取考遺在, 則不過數百卷, 而皆是久遠虛簿, 實難責出, 又欲卜定於三南, 則不無貽弊列邑之慮, 反覆思量, 終無善處之道, 而臣曹有裁折禮單紙, 其數足可推移用之, 紙品則雖不及於楮注紙, 猶勝於行用壯紙矣。頒賜件, 有異於御覽件, 以此禮單紙, 輸送印出, 則臣曹雖有所失, 於貢人及外方, 亦可爲一分省弊之道, 故敢達矣。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思喆又拜曰, 臣以紙地事, 有所懷敢達矣。曾在肅廟朝, 以凡用紙地之過厚, 故特敎減殺其紙品, 貢人至今蒙惠矣, 卽今諸上司所納紙地, 日漸廣厚, 以是, 貢物人殆難堪支, 殊無先朝特敎減殺之意, 自今依先朝定式, 各別申飭諸上司, 所納紙地, 俾無過厚之弊, 似好矣。且以政院日記冊紙, 觀之古則用厚白紙, 而今則用楮注紙, 此自政院申飭, 則庶有矯弊之道矣。上曰, 近來紙地, 其厚則雖或有過於古, 而其品則遠不及於古矣, 若欲矯弊, 則可以自近而始, 先自政院申飭, 可也。諸臣, 遂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