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607책 (탈초본 33책) 영조 1년 12월 17일 기묘[경진] 17/17 기사 1725년  雍正(淸/世宗) 3년

夜對에 趙榮世 등이 입시하여 資治通鑑綱目을 進講하고, 국왕의 학문 자세와 勤愼의 문제, 인재 선발 및 御史가 천거한 인재의 등용 문제, 강화도 미곡을 제주로 보내 진휼에 충당하는 문제 등을 논의함

○ 乙巳十二月十七日, 上御進修堂。夜對入侍時, 參贊官趙榮世, 侍講官李顯祿, 檢討官李瑜, 假注書尹汲, 記事官朴弼賢, 記事官韓顯謩, 講綱目唐紀第四十八編, 李顯祿讀自辛巳唐德宗貞元十七年, 止順宗元年。上曰, 下番讀之。李瑜讀自春正月帝崩, 止是以罔知所對。上曰, 承旨讀之。趙榮世讀自賈耽·鄭珣瑜病不視事, 止以鄭絪同平章事。上曰, 注書讀之。尹汲讀自憲宗元年, 止葬豐陵。上曰, 上番翰林讀之。朴弼賢讀自八月平盧節度使, 止回轉入朝。上曰, 下番翰林讀之。韓顯謩讀自二年春正月, 止非時調度。顯祿釋文義曰, 人君爲治之道, 必使端人正士, 布在左右, 日進嘉言懿行, 以資德性, 乃是成就之道, 而德宗不能擇人, 使技藝博奕之徒, 昵侍太子, 畢竟群小自專廢立, 宗社幾乎危亡, 豈不慨然乎? 顯祿曰, 第五板韓愈爲楊山令事, 此時歲旱, 而租稅不給, 百姓賣木苗而輸官, 奸臣務進奉而徵求, 國恩不及於下, 民情未達於上, 輔端嘲其掊克, 而至被杖殺之禍, 韓愈言其窮急, 而遠黜鼯猱之鄕, 小民由是而愁怨益深, 奸臣因此而聚斂愈急, 上下離心, 宗社阽危, 朱子曰, 財散, 猶可復聚, 民心一散, 不可復收, 民心旣失, 則雖有財, 何用焉? 此雖小事, 取比甚廣, 豈非後世人君所可監戒者乎? 李瑜曰, 第十板德宗, 元無事業之可稱於後世者矣。然以范論觀之, 似有聰明, 而終無實德, 藩鎭跋扈, 而不能削平, 閹豎擅弄, 而無所裁制, 終遭奉天之亂, 而亦不能推誠御物, 唯以掊克爲務, 宗社幾至於危亡之域, 聰明豈不好, 而若不以誠爲治, 則其國危矣。以此言之, 聰明固不足尙矣。上曰, 其言好矣。曰, 十三板胡氏論, 古語曰, 赦者, 小人之幸, 君子之不幸, 德宗之十年不赦, 似若爲美政, 而究其心, 則有不然者, 安於姑息, 厭聞讜言, 唯恐陸贄之遇赦還歸, 故十年之間, 終無赦宥之典, 此非愼法之意, 專出惡諫之心者, 亦明矣。豈非後世人君所可戒耶? 上曰, 所述好矣。上曰, 十三板胡氏所論陸質[陸贄]事何如? 曰, 臣方欲仰達而未及矣。大抵讀書講義之工, 必以古人之言行, 體驗於吾身, 歷代之治亂, 參較於時事, 然後善惡邪正, 自可了然於心目之中, 而大有所資益矣。苟不能監戒於前史, 而所講者, 不過爲紙上之空言, 則固何以講磨開發, 以裨時政也哉? 今以陸質[陸贄]事言之, 旣爲小人所慫慂, 樹立不正。故太子之言, 雖有所失, 而終不能昭晳理義, 參以古今, 以對其問, 於是乎上下俱有失矣。胡氏之言, 可謂確論矣。顯祿曰, 下番所達之言好矣。向者登對時, 聖上以小小文義, 皆取比於時事爲非, 臣於伊日, 惶恐而退矣。大抵看書之道, 以古之事變, 參看於今, 可行者行之, 不可者戒之, 不如此, 則有書自書我自我之嘆, 聖敎雖以爲非, 而臣則以爲如是, 然後庶可有益矣。以古比今, 論其可否, 自是看書之要法, 若不講磨, 則雖讀古書, 必無其效矣。上曰, 上番以向日下敎爲言, 大抵讀經, 如親承聖人之言, 看史, 若身當其治亂者, 自是講磨之道, 而向者召對時, 有只見上段, 不及見下段, 而直以時事, 取比而言之, 似若不究文義之始終, 而專致力於今日之事者然, 故有所下敎, 而元無深意矣。曰, 第二十四板人君爲治之道, 得其要, 則簡以易治, 不得其要, 則繁而益亂矣。秦·隋·衛三君, 雖若勤於爲治, 而此不過自用聰明, 降執有司之事, 而不得人君治國之大體, 顧何以爲後世法也? 黃裳之言, 誠爲格君之良規, 憲宗亦深然其言, 而終不能用之, 豈不惜哉? 上曰, 杜黃裳之言, 豈不美哉? 秦始皇之衡石量書, 隋文帝之衛士傳飧, 蓋非實心勤勞者也。所謂勤勞, 豈在於一時事爲之末耶? 胡論宜矣。趙榮世曰, 儒臣之言, 大抵好矣。程書, 傳飧, 非勤耳, 徒細瑣耳。書不云乎? 先知稼穡之艱難, 乃逸, 人君夙夜憂勤, 求才如不及者, 正所謂勤於爲政, 秦·隋之勤, 何足道哉? 上曰, 承旨言亦好矣。所謂勤者, 一心戒愼者爲勤, 一念兢惕者亦勤耳。若徒勤勞於末節細事者, 非實勤也, 勤豈可易言哉? 必勤於所當勤然後, 可謂得其要矣。秦始皇·隋文帝, 窮奢極侈, 則豈可謂之勤乎? 予所謂勤, 非謂秦·隋之勤, 爲可貴也, 以心學上勤字言之耳。顯祿曰, 秦·隋徒勤勞於事爲之末, 如此則反不如不勤矣。曰, 第三十七板, 此時唐室危微, 水旱洊仍, 藩鎭屈強, 憲宗能礪精圖治, 從諫如流, 終成削平僭亂之功, 豈不休哉? 而立志不固, 自中年以來, 漸不如初, 末年之政, 徒以聚斂掊克爲事, 宗社幾乎危亡。曰,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曰, 愼厥終, 惟其始。此正人君所宜留意處也。上曰, 此乃人君體念處, 所達好矣。予當惕念焉。古語曰,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然後, 事豈有不成之理耶? 憲宗之過, 都在於始勤終怠, 非爲之而不爲, 卽不爲而不爲耳。豈非體念處乎? 榮世曰, 王期於王, 伯期於伯, 事業之大小, 都在於立志之高下也。上曰, 承旨言, 亦好矣。予當留意。曰, 歷代風俗, 帝王治謨, 各自不同, 聖上亦必默會, 小臣有何仰達之事, 而唐時藩鎭屈彊, 君臣之分漸紊, 制度風俗, 比之漢世, 亦萬萬不及, 此豈不由於人才之盛衰而然耶? 雖以我朝言之, 治敎休明, 文物燦然, 至於宣廟朝, 而人才蔚興, 禮樂尤備矣。癸丑以後, 綱紀紊而倫常斁, 至癸亥煥然復明, 主聖臣良, 其效如此, 及至今日, 喬木世臣, 斬伐無餘, 其僅能生全, 歸侍殿下者, 亦皆不及於前輩, 國政民風, 比前尤十倍汚下。殿下受祖宗之遺業, 扶樹綱紀, 兼盡中興之道, 而人才渺然[眇然], 不足以開廣聖聰, 贊成治化, 以勵我聖上有爲之志, 此誠群下之過, 而亦由我朝用人甚偏, 不能廣訪之致也。上曰, 所達好矣。予當加意, 人不如古之言, 第三板越章有之矣。古人, 以無好人三字, 爲誣一世, 此言誠然, 執誼爲相, 則賢才無一人進用, 吉甫秉政, 則數月之中, 登用三十餘人, 而當時洽然, 稱爲得人, 此豈昔無而今有耶? 只在用舍之如何耳。我朝用人之甚偏, 曾已言之, 今不疊牀, 而苟能知人而得人, 豈無其材乎? 銓衡者, 乃所以鑑別人物也。裴垍知人, 吉甫得人, 皆出公心, 爲銓衡者, 效·知人得人之心, 則必大有助矣。顯祿曰, 下番所達, 只謂人才不如古而已。非謂今日無一人才也。聖上若能廣加搜訪, 朝取暮拔, 則可無沈抑之歎, 而庶致蔚興之美矣。上曰, 然矣。下番所達, 只謂其今不如古而己,非謂全無人才者, 予已知之矣。榮世曰, 臣亦因文義有所敢達矣。聖敎以民執誼之不能進用人材, 李吉甫之薦用人才, 爲今日之監戒, 而順宗卽位, 任執誼則人才有沈屈之歎, 憲宗初政, 相吉甫則賢士有登庸之美, 此又非後世人君之所當反省處耶? 上曰, 承宣所達好矣, 予當留意焉。榮世曰, 我朝薦人之道, 固有鄕薦·別薦等規, 而至於御史奉命搜訪, 別單剡薦, 則朝家錄用之道, 宜若稍別矣。臣於辛丑年, 亦以嶺南右道御史, 廣加搜訪, 啓薦四人矣。其時該曹, 纔爲覆啓, 未及擧擬, 時事大變, 竟作一張休紙而止矣。臣之所薦, 非敢謂必有可用之材, 而朝家於此等事, 置之相忘, 則遐方衆論, 皆疑朝家之無信, 此不可不念矣。上曰, 非獨嶺南也。御史封書中, 搜訪人才, 卽是一事, 而及其薦進之後, 銓曹不爲調用, 徒以文具視之, 然則封書中事, 何事不爲文具乎? 前後御史抄啓之人, 雖不可一時收用, 而分付銓曹, 漸次調用宜矣。出擧條 顯祿曰, 爲國之道, 只在明君子小人之分, 正直者用之, 邪佞者退之, 則可以爲治矣。上曰, 其言好矣。顯祿曰, 晝講·法筵, 固有常處, 而至於召對·夜對之時, 則引入臥內, 從容講磨, 探討經史, 亦自不妨, 先朝亦多有如此之時, 若値隆寒盛暑, 則引接於寢殿之內, 此豈非盛世之美事耶? 今則正當深冬, 夜氣尤寒, 許久殿坐, 玉體恐有所傷, 亦願殿下, 時或以便服賜對於臥內, 未知如何? 上曰, 所達大槩好矣。若在靜攝之中, 則引接臥內, 亦自不妨, 而所謂臥內, 未愈於此, 常時則不必然矣, 但無作轍則好耳。一時殿坐, 有何所損乎? 正衣冠, 亦是謹愼之一事, 豈可放過乎? 以宋史見之, 引接無常, 亦可知之, 不拘儀文末節之意, 曾已言之矣。然儒臣所達如此, 予當留念。曰, 古人亦有以臥內爲言者, 不但便服接下而已。儀文太盛, 則上下之情志不通, 向時下敎, 亦因此而發乎? 上曰, 然矣。文義已盡, 掩卷可也。榮世曰, 臣有所懷, 敢達矣。頃日全羅監司金祖澤狀啓中, 以本道米四千石, 則直送濟州, 而江都米四千石, 則留待明春, 充備大同之意, 有所陳請矣。濟州移粟之事甚急, 江都發船之期已迫, 其間事機, 間不容髮, 故臣敢於親祭淸齋之日, 微稟入啓, 卽下備局, 以爲及期擧行之地矣。卽今三南爲赤地, 道臣賙賑之策, 靡不用極, 以此狀聞連續, 而若値國忌及親祭齋戒之時, 則不敢續續微稟, 以致一倂留院, 時急公事一二日之稽滯, 誠可悶矣。上曰, 邊情公事, 則雖値齋戒之日, 例爲出納矣。至於賑救之事, 其所時急, 無異邊情, 此後則凡係賑政公事, 勿拘齋戒, 而與邊情一體出納可也。出擧條 榮世曰, 大臣引入之後備局公事, 久不到院矣, 回啓公事十餘度, 今夕入院, 故招問疏吏, 則以爲今此公事, 或有大臣未引入前, 起草者, 或有大臣引入後, 諸堂上往復擧行者, 今始成貼以入云云。且聞左承旨洪好人之言, 則日昨奉命敦諭時, 大臣亦以爲雖在呈告中, 時急公事, 不得不間間酬應, 自政院微稟入啓爲宜云, 惶恐敢達。上曰, 大臣引入之時, 如有時急變通之事, 則備局堂上, 有請對稟定之規矣。今此公事之往復擧行, 誠爲得宜, 以此下敎, 分付備局, 使之依此擧行, 俾無公事積滯之患可也。出擧條  上曰, 承旨進來。榮世進伏。上曰, 今觀李葂上言, 以皇將之孫, 流在我國, 實是稀有之事, 而先朝因宰臣陳請, 一除邊將之後, 到于今更不收用, 事近文具, 亦非追思皇朝之意, 其令西銓, 今番大政, 擬差邊將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