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679책 (탈초본 37책) 영조 5년 2월 25일 경자 31/32 기사 1729년  雍正(淸/世宗) 7년

○ 兵曹判書趙文命疏曰, 伏以臣於日昨, 猥因疾痛之號, 敢陳丐休之請, 及承批旨, 乃以卿之疾恙, 業已知之, 卿勿過辭爲敎。有若臣之病, 足以可强, 而故爲此辭遞者然。蓋臣於向者一再出仕, 忍死奔趨, 强若無病之人, 則今日聖敎, 亦安得不如是也? 然病有可强之病, 有不可强之病, 病在肢體, 則或有可强之時, 今臣之病, 在於呼吸, 有時喘急, 頃刻欲絶, 方其時也, 救死不瞻, 雖欲强, 其可得乎? 以此之故, 曺牒堆山, 而多不決, 政席閱月, 而一不開, 本兵重地, 作一養病之坊, 在臣私分, 固已萬萬惶悚, 而在朝家, 亦何有利益哉? 此臣所以必以辭遞爲期, 而且恃聖上欲生之仁, 不得已爲此乞身之計耳。顧臣性本孤拙, 不閑仕宦, 出身十數年來, 以內職言之, 則出而膺命者, 前後都不過數十日, 而自再昨年, 至今日, 奔走供劇, 殆無一日之隙, 則其不堪支吾之狀, 固不暇言, 而勳秩崇嵬, 爛然爲富貴之人, 豈臣之所自期, 而亦豈臣之本色耶? 始乃感激知遇, 意在圖報, 拘牽事勢, 轉動不得, 而意未嘗忘其初矣。今乃不幸, 中途病作, 不可以供職責而需世用, 則臣安得不欲遂其平生之志也? 昔唐臣魏徵死, 太宗遂其所尙, 賜以素屛障, 此固千古君臣間異恩也。臣之不肖無狀, 雖不足比擬於前修, 而殿下之禮待群隣, 曲遂萬物之德, 過唐宗遠矣。況臣之所欲, 卽關進退之大防, 非比奢儉之微節者耶? 遂之於死而無知之後, 尙傳爲美譚, 遂之於生而有知之前, 則其恩輕重大小, 尤當如何也? 衷情所蘊, 言至於此, 伏乞聖明, 臨臣之病, 哀臣之意, 亟賜遞解本兼諸任, 仍復特准所請, 俾得少延殘喘焉。臣有一二淺見, 擬於登對時一陳矣。今不可等待, 故敢此附陳焉。扶安邊山, 周圍廣闊, 跨海連陸, 山高谷深, 至爲險隩, 而兩營旣在二日四日之地。各鎭又處二百四百里之遠, 故嘯聚之徒, 易爲依隱, 雖無其患, 人心亦易以疑惑, 卽以前春逆徒之憑藉邊山, 作爲騷屑觀之, 亦可驗也。本縣處於山底, 名雖爲縣, 幅員旣廣, 民戶且夥, 又有城池, 然束伍則只有四哨, 本縣案付京外各衙門所屬保人, 則多至二千八百餘名矣。今若陞本縣爲府使, 且作獨鎭, 而依他獨鎭例, 抄壯作隊, 可得一千六七百之軍, 合束伍團束, 似不下二十餘哨, 每於春秋, 聚會操鍊, 磨以數年, 則可作有制之兵矣。永作堂上之窠, 授以左援將之號, 則隱然成一大鎭, 亦足爲控制海山, 鎭禦奸究[奸宄]之道矣。羅州海島事, 伏聞日昨筵中, 大臣已發其端云, 臣請更詳陳之。羅州牧所管諸島之在於西南海中者, 多至五十七島, 摠計幅員長, 則合爲六百四十餘里, 廣亦三百餘里, 民戶之數, 合爲四千三百八十餘戶, 田結之摠, 合爲四千十餘結, 其外亦有見漏二十三島, 而雖是小島, 各有島名, 亦多有居民云。此乃前全羅兵使趙儆遞歸時, 與本州牧使李衡坤, 詳論各島形止而來者也。諸島乃是兩南漕運之所由路, 則在朝家不可視之以等閑之處, 況聞土沃民殷, 島島皆然, 所謂狎海島·長山島, 有古設邑之跡, 至今宛然, 未知沿革於何時, 而其自古重海島之意, 於斯可見矣。今此各道[島], 卽司僕與各衙門·諸宮家折授之地, 而羅州監牧官, 專管此地, 設衙於望雲之地, 今若擇得諸島中形勢便宜之地, 設一邑, 如巨濟之例, 以望雲材瓦, 船運營建, 則亦可以省弊, 陞監牧爲府使, 兼帶監牧, 亦如濟州三縣之例, 而太僕及諸宮家·各衙門折授屯田, 使之踏驗收稅, 比前上納, 則海防隱然有控制之威, 各處所稅, 無所損益, 而於島民, 亦可謂一分除弊之道矣。旣已入海設邑之後, 則諸島之布列於左右前後者, 不甚隔遠, 使邑倅, 年年巡島, 親點民戶, 使不得漏籍, 且成男丁案, 一如西北江邊之例, 別爲點視, 抄丁壯者, 作隊團束, 而兼設獨鎭右援將之號, 如値兵使停操之年, 使之主張操鍊, 則足可爲海中之一關防矣。且毋論本道與他道, 人物之出入於島中者, 使面任, 問其形止, 卽卽報知於官家, 而其中行止荒唐, 久留不去者, 卽捉送官家, 以爲究覈科罪之地, 則亦何有奸民逃隱之慮哉? 臣聞此後, 今海美縣監朴敏雄, 適來見臣, 臣與之論此事, 則以爲羅州海島, 卽故相臣李浣之所深慮者, 臣問李相之所深慮, 何從而得聞也? 敏雄以爲, 渠之祖父, 爲幕下, 多所與聞於籌邊之論, 而敏雄以其祖之孫, 亦得有所聞於家間流傳之言云云。蓋, 以孝廟朝名將, 其謨深慮遠, 近世無比, 而所慮者乃在於海島, 則尤豈非今日所當留念者耶? 今因大臣之言, 雖有詢問道臣之擧, 而我國事, 本多議論, 畢竟了當, 何可必也? 此則必令本州牧使, 星火論報後, 雖有異同之議, 斷然行之, 無或撓改焉。臣治此疏將上之際, 卽因開政, 召牌儼臨, 而政院答批, 至爲嚴截, 臣於此, 惶隕懍惕, 益不知所措, 第旣痼之疾, 卒難差愈, 區區之願, 迷不知變, 又未免坐違嚴召, 論臣罪何, 尤合萬戮。伏乞亟命有司, 治臣前後辜犯, 以爲人臣慢命者之戒, 不勝幸甚。答曰, 省疏具悉。卿之疏辭疾病, 予豈不知, 而以此請休, 誠涉過矣。所引情勢, 尤涉過中, 以此撕捱, 徒使重務久曠, 卿勿過辭, 從速行公。疏末兩件事俱是, 一件事令廟堂稟處, 二件事令廟堂依此施行, 而其間節目, 自廟堂確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