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十三日申時, 上御時敏堂。夕講時, 同知事尹游, 特進官宋眞明, 參贊官李匡輔, 侍讀官李顯謨·尹彙貞, 假注書李河述, 記事官朴宗儒·洪昌漢入侍。李顯謨讀書傳周官篇, 自成王訓迪百官, 至阜成兆民。上讀新受音, 自成王訓迪百官, 至阜成兆民。顯謨曰, 成王訓迪百官, 周禮一篇, 語有異同, 而究其大體, 則此非一時敎諭之言。蓋成王法周公訓導之言, 化育之工, 能代天工, 治化大行, 先言三代建官之意, 後言夏·商分職之事, 可見周之文治, 於斯極備, 後王留意自得處也。上曰, 然。尹彙貞曰, 周官繼立政之後, 立政一篇, 規模尙不備, 三公·三孤, 於周官而極備, 故有曰, 官不必備, 惟其人, 有曰, 不惟其官, 惟其人, 用人之道, 第不出於三宅三俊矣。顯謨曰, 初章之言, 體周公詰爾戎兵之訓, 至於六服群辟, 罔不承德, 可謂盛矣。上曰, 然。顯謨曰, 初言制治保邦, 聖人制保之道, 不如得人, 故其所勉戒, 誠是大規模矣。上曰, 然。彙貞曰, 未亂未危之時, 其幾未著, 故凡人難知, 聖人能灼見於未見之前, 故旣亂易治, 旣危易安, 危亂之幾, 不可不愼矣。尹游曰, 未亂未危之時, 人君安不忘危。常曰其亡其亡。以未亂若將亂, 則制治之道, 無過於此矣。上曰, 其言好矣。再昨殿講時, 亦以此文義問之矣。心有所恐懼, 則不得其正, 常有畏懼之心, 則恐難得其正矣。游曰, 聖敎至矣。然人君常有戒懼之心然後, 可保其邦矣。先儒曰, 有關雎麟趾之意後, 可做周官之治, 此篇與周禮, 參看好矣。宋眞明曰, 註言天下, 大物也。非一人之所可獨治, 故必賴百官之而共圖其治, 然任官之本, 在於修德, 此篇祗勤于德之說, 可謂知其本矣。上曰, 然。游曰, 初言罔不承德, 後言祗勤于德, 德者, 人君制治之本也。上言董正百官, 下言官不必備, 惟其人。官者, 人君所賴以治者也。若不得其人, 苟然充數, 則國不能治矣。必得人然後, 可以制治, 至於大臣, 則尤不可不擇矣。惟殿下體念焉。上曰, 予當留意矣。彙貞曰, 當周之時, 周公爲冢宰, 召公爲太保, 其後更無任冢宰之職者, 以顧命言之, 冢宰之位必曠矣。西周之盛, 而猶難冢宰之人, 此亦官不必備之意也。顯謨曰, 知事所達關雎麟趾之言, 不詳本意矣。此篇列論三公·三孤·六卿分職之意, 而惟在於人君修德之如何。以成王之賢, 而祗勤于德, 夙夜不逮。況後人乎? 當百倍加工, 須臾不怠然後, 可以制治矣。上曰, 然。游曰, 人君當日新其德, 不可間斷, 故有盤盂几杖之銘, 夙夜孜孜, 以成其德, 則百官自然承德矣。上曰, 其言好矣。心常恐懼, 則不得其正, 此戒懼, 與大學恐懼異耶? 似有慊於體常舒泰之道, 須詳陳焉。顯謨曰, 人心·道心之間, 人心危, 道心微, 聖人而不能精察, 則易至於惟聖罔念作狂之科, 故堯·舜·周公之聖, 一時不息, 能致其治, 此戒懼, 與恐懼異矣。人心小忽, 則易違於天理, 故古聖賢兢兢業業者此也。游曰, 修德之道, 夙夜不怠, 則可以致訓迪之治矣。眞明曰, 此謂乾乾夕惕也。非謂恐懼畏約也。上曰, 兢兢與乾乾, 非恐懼耶? 彙貞曰, 愼獨工夫, 戒乎其所不覩, 懼乎其所不聞, 至於中和之地矣。上曰, 其亡其亡, 俗所謂畏怯之謂耶? 若心常畏怯, 則何事可做。下番中和之言, 特進官乾乾惕惕之言, 誠好矣。小註亦有中正二字, 梁得中勿助勿忘之言, 有理焉。游曰, 人心如悍馬, 常如朽索之御馬, 心常無忽, 則豈不好歟? 上曰, 物來順應, 操存工熟, 則可至於中正之道矣。李匡輔曰, 頃日專經殿講時, 亦下問此文義, 而其不曉然仰對矣。彙貞曰, 悔過之道, 心常咄咄, 則有害於養氣。況常懷恐懼, 則何以合於中正耶? 上曰, 聖人常存此心, 桀·紂不存此心, 第以常人言之, 見聖興慕, 心常不忘則好矣。游曰, 人君一身, 在衆人之上, 心恒惕厲, 意在爲治, 所得惟賢, 與之共濟, 則君不勞而國自安矣。不惟其官, 惟其人之意深矣。上曰, 在上者恒存戒懼, 使天命而不去, 使民心而不離, 頃刻不至間斷, 則何患乎? 制治保邦, 得人之道, 亦難矣。以西周之盛, 而三公·三孤, 俱難其人, 漢之諸葛亮, 獨任其國事, 能贊王業, 官不必備, 惟其人之意, 到此驗矣。此篇之語, 一節深一節, 可謂懇切也。顯謨曰, 惟在三公之得人矣。上曰, 儒臣言有弊, 豈獨三公乎? 游曰, 重大臣之意也。上曰, 司徒, 今之何官? 游曰, 今之戶曹也。顯謨曰, 司空, 今之戶曹也。上曰, 非矣。司空, 今之工曹也。眞明曰, 司馬, 言掌邦政, 古者寓兵於農, 故司馬之職, 其任大矣。然故言政字矣。彙貞曰, 此與立政, 文勢同, 而下字有味, 統均敷擾和詰等字, 皆有精神矣。上曰, 均四海者何謂也? 眞明曰, 此與今之吏判有異矣。顯謨曰, 古之大臣, 謂之冢宰矣。游曰, 冢宰者, 六卿之首, 責任自別, 如臣者, 亦待罪於六卿之列。而六卿之職, 不可不擇矣。眞明曰, 先言詰後言刑, 此意好矣。上曰, 秋判適入侍, 予常有所怪訝者, 故今發此敎矣。司寇, 掌邦禁者, 禁於未然之謂也。先禁後法, 使民初不犯法宜矣。而以禁亂一事言之, 今則柏府·秋曹·京兆, 各出禁亂, 惟以收贖爲事, 此誠謬習也。祖宗朝設禁之意, 豈如是專爲收贖乎? 先正臣趙光祖, 爲大司憲時, 男女異路, 惟當務尙敎化, 使之不至於犯禁。今則不時出禁徵贖, 雖曰禁民, 實無其效矣。游曰, 聖敎誠然, 柏府·秋曹·京兆, 例稱三司, 各依禁條出禁, 而三司無他物力, 用度專靠於贖錢, 至於禁亂, 亦未免收贖矣。秋曹則一月例出六次禁亂, 而不先申禁, 惟事出禁, 誠非掌邦禁之意。如臣無似, 待罪司寇, 何敢一分稱似, 而臣亦欲以此弊, 一番陳稟矣。近來民不畏法, 雖各別申禁, 從令未易, 而先以禁條, 另加申嚴, 頻頻飭勵, 不從者隨而治之, 似當以榻前定奪之意, 以諭都下, 使民曉然,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眞明曰, 小臣常有所懷, 因文義敢達矣。刑者禁於未然, 使民自不犯禁爲可。而大明律文勢, 多不通曉, 愚氓不知某犯之爲何罪。故易於觸禁。且法官亦不習熟律文, 每於擬律之際, 只憑律官之照示, 安保其無所低昂於其間乎? 臣於待罪法司時見之, 律官者, 不過以制書有違, 詐不以實, 不應爲等律, 傍照施行, 而終不覺其罪與律之相當矣。臣意以爲, 大明律中, 我國常用之條件抄出, 而其文勢艱險處, 或註釋, 或諺釋, 使人曉然。且大典中刑典及受敎輯錄中, 列朝定制之關於刑律者, 竝爲蒐輯, 作爲一冊, 頒布八路, 使鄕曲蚩氓, 知其某罪之爲某律, 則自有畏忌不犯之道。爲法官者, 亦開卷瞭然, 庶無疑晦難斷之患矣。朝臣中不知何人, 可任此事, 而必擇該博者責成好矣。上曰, 制書有違, 不應爲等文, 何處不當乎? 特進官所達誠是矣。游曰, 大明律, 條旣不多, 律亦不襯, 故列聖受敎, 今皆引用, 卽今居宰列者, 鮮能知律, 正古人所謂不讀律也。是以一從律官之低昂, 誠可慨然, 第特進官所達。亦未易遽行, 故相臣徐文重, 積年用工, 始成典錄通考爲用, 於今任此事者, 似難得矣。匡輔曰, 受敎輯錄中, 例用最後受敎, 故或前之輕者, 後則重, 或前之重者, 後則輕, 大典及大明律中, 可以行者抄出, 作爲一冊, 則其中或輕或重者, 稟達後, 可以定奪頒布矣。彙貞曰, 國家當先敎化後刑罰, 故曰刑以弼敎, 敎化雖不可猝行, 若年歲屢豐, 民生樂業, 使人人自愛, 而重犯法, 則幾於敎化, 至於頒布禁條, 似是末節矣。匡輔曰, 儒臣所達, 大意則是, 而法亦不可廢也。眞明曰, 帝世, 詳於化, 而略於政, 王世, 詳於政, 而略於化, 可見世道之變。而導之以德, 齊之以刑者, 亦聖世治道也。刑亦豈可全廢乎? 且此非更重法律, 只以國中常行之法, 使人解見其文勢而已。臣意則不知其不可, 而儒臣先敎化之說, 大意則好, 不必頒布, 八路只令法官, 取見好矣, 游曰, 儒臣之言, 好矣。不先敎化先須律書, 似未安矣。使民不犯罪, 正猶使無訟之意, 律文雖未該, 猶可引用, 人君當先敎化。而後刑法, 頒律之請, 似非緊務矣。上曰, 上番之意, 何如? 顯謨曰, 敎化當先, 而法亦不可廢, 今此所講周官篇, 亦有司寇刑禁之文, 則律文抄成冊子, 未爲不可矣。雖然有關雎麟趾之意後, 可行周官之法, 古人此言誠好, 故周官篇, 亦先言祗勤于德。次曰惟其人, 而要其歸趣, 則阜成兆民也。此篇設官分職, 有春夏秋冬之序, 其中有本焉。有末焉。秋官之法, 固不可偏廢, 而今日講明, 不先於根本, 而多詳於其末, 臣竊以爲不然矣。上曰, 以諸臣所達之語, 竝出擧條, 出付廟堂, 自廟堂, 擇朝臣中可任此事者, 入對稟定, 使之抄出大明律·典錄通考, 作爲一冊, 而不必開局爲之, 姑不必頒布八路矣。出擧條 匡輔曰, 內而百揆·四岳, 外而州牧·侯伯。今則方伯守令, 或不見備局堂上, 直爲出去, 此弊誠不貲矣。上曰, 先擇方伯, 後可治民。且內外履歷具備之人, 必無, 廟堂生疎之弊矣。眞明曰, 臣之不似者, 不足言, 而守令不見廟堂, 事體可怪, 其不見之意, 以各邑夫馬遲滯爲言矣。匡輔曰, 此出於戊申逆變時, 而今爲謬規矣。游曰, 下直, 國無定法, 而備邊堂上, 自有相議之事, 不可不下直矣。眞明曰, 頃日徐命均, 以備局有司堂上, 兼判義禁, 而不爲下直者有之, 事體豈不異乎? 游曰, 藥房入診時, 以看山事, 有所下敎, 而厚陵向背, 尙未完定, 何以爲之耶? 上曰, 光陵·獻陵內置簿處, 利於今年者, 當奉審矣。游曰, 光陵向背, 不合今年, 不爲看審乎? 上曰, 然則先爲看審獻陵, 可也。游曰, 英陵遷窆時儀軌, 有考出之敎, 而詳考謄錄, 則不得仔細, 當考出實錄後, 可以知之矣。上曰, 京無實錄乎? 當往江華矣。游曰, 此意不出擧條, 以榻前下敎, 分付, 何如? 上曰, 世宗大王遷陵時儀節, 趁明日, 發遣春秋館堂上郞廳於江華史閣, 實錄詳細考出以來, 可也。出榻前下敎 上曰, 翰林適入侍, 合陵祭奠及梓宮奉妄事, 一一考來宜矣。匡輔曰, 留三日則可以考來矣。上曰, 翰林盡手書乎? 游曰, 實錄當親自書出矣。堂上中無故者, 只有靈城君一人矣? 眞明曰, 尙未行公矣。上曰, 欲知其時節操, 速爲考來, 而京中驛馬, 或有不足之弊乎?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