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761책 (탈초본 42책) 영조 9년 6월 4일 계축 26/26 기사 1733년  雍正(淸/世宗) 11년

○ 六月初四日初更, 上御熙政堂, 召對入侍, 參贊官李龜休, 侍讀官趙明謙·金若魯, 假注書李聖檍, 記事官崔衡輔, 記注官金五應入侍。趙明謙讀自答黃直卿書, 至日暮途遠。上曰, 下番讀之。金若魯讀自此間朋友有一介半介, 至知彼中學徒甚盛。上曰, 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答蔡季通書, 至數日頗覺兼善。上曰, 上番兼春秋讀之。崔衡輔讀自子仁留此數日稍款, 至答呂東萊書。李龜休曰, 夜至三更, 明日次對, 亦當趁早爲之, 如是多講, 恐有損於聖體節宣之道, 故敢達。上曰, 已諭於再昨矣, 來日似當次對。而來日以後, 則召對亦不可爲之, 故今爲召對, 而夜不必深矣, 小退。諸臣小退, 更爲入侍, 崔衡輔繼讀自與田侍郞書, 至昨日季通說舊居山水甚勝。上曰, 下番兼春秋讀之。金五應讀自聞同官多得同志, 至已草掛冠之牘。上曰, 玉堂上番更讀。趙明謙讀自答江隱君書, 至答劉韜仲之問。上曰, 下番讀之。金若魯讀自李孝述繼善之問, 至叔父無盥饋之文。明謙曰, 以朱子歸臥林間之語觀之, 不見用於當世, 故有此恬退丘園之意矣, 有此等大賢, 而不能用, 則宜乎宋之日趨亡而不自知矣, 此誠後世之鑑戒處也。上曰, 所達是矣。若魯曰, 第七板陳正之來自建昌, 而伯恭之學, 可謂實得, 未盡者多, 故正己之學, 不傳而漸訛, 此朱子所以戒愼道學之墜也。第八板眞僞難辨者, 當時僞學之禁方嚴, 故來學之徒, 其不能實心向學, 則多背馳而不能遁其情矣, 此固無足言, 而使人心世道, 以至於此, 則其失實在於寧宗矣。此亦監戒處也。上曰, 以朱子之賢, 從學者之眞僞, 開大爐鞴, 煅煉一番, 豈不知之? 而以今日時象言之, 豈特大爐鞴而已乎? 以分辨忠逆二字, 不能脫出, 而自經辛壬以來, 亦可謂一番煅煉。而戊申以後, 至有十九日下敎之後, 可謂大煅煉矣, 朝臣豈不知變改? 而終不知變, 豈不寒心? 觀文及時, 實爲慨然也。明謙曰, 臣有所懷, 業欲陳達而未暇矣。十九日下敎時, 臣則不爲入侍, 只見出於擧條者, 臣意則以爲, 上敎出於務鎭一世, 備言其當時曲折, 而雖以聖敎觀之, 元無指的一人之意。人之所見, 各自不一, 解釋聖敎, 有萬不同, 時議之繹騷, 甚於前日, 以逆之一字, 有所指的, 實關世道, 臣欲一聞明白之敎矣。上曰, 所謂指的者, 何事也? 明謙曰, 以臺疏觀之, 有所歸云矣。上曰, 此則李匡世之疏語, 而彼曰忠此曰逆, 明有所歸之言, 實不切矣。李匡世平日持論不苛刻, 故予不處分, 而循例下批矣。十九日下敎, 則以閔奉朝賀袖箚時所答觀之, 瞭然於目前, 其間雖有些少曲折, 而儒臣所謂出於鎭定者, 非予下敎之本意也, 若然則豈忍十年而後發之哉? 若魯曰, 近日殿下, 每以十九日下敎後, 不當如是, 貴論群下, 臣於此, 實有所未曉, 而亦有所慨然矣。臣每欲一陳所懷, 略成文字, 而春夏以來, 待罪外幕, 不入言地, 及除館職, 惟事撕捱, 惶蹙以遣, 今者膺命屬耳。未及上章矣, 從當一徹愚悃, 而聖敎略及, 臣請略陳其槪, 殿下十九日下敎者, 臣未知何事, 其時入侍承史, 亦豈無相知者? 而朝禁極嚴, 故人不敢傳, 臣不敢問, 以出於朝紙者見之, 臣知其大端, 而殿下何不詳出筵說? 同示在庭諸臣, 而獨使伊日入侍諸臣聞之也。上曰, 十年縕蓄中情, 不得已始發於伊日下敎, 而若出示筵話, 則不無所礙矣。其時旣使左右史, 詳細記事矣, 實錄出後, 愚夫愚婦, 孰不知之? 惟俟公議於百載之下矣。卽今朝廷, 似爲湊合, 而其實則不然, 故不獲已下敎, 然豈使中外頒布而知之乎? 非予諱之也, 有意而然也。其後閔奉賀入侍筵說, 儒臣亦似未聞矣。若魯曰, 殿下若不可言處, 則初不可言於筵中, 而旣已下敎, 則又復諱之於在庭諸臣, 實非光明底道理也。義理是非, 天下公議, 寧有不得發於今世, 而以俟百世之理乎? 殿下出示筵說, 洞諭群下, 是者是之, 非者非之, 然後實合於事體道理, 而殿下每以鎭定一時, 目前無事爲務, 故此等處, 終不免苟且矣。上曰, 非苟簡也, 有意而然也。以耳目之所聞見者言之, 而猶不覺悟, 則以俟後日是非之外, 更有何道也? 明謙曰, 王言不可不愼, 書之史冊, 傳之後世, 必如綸如綍而後, 可謂愼重矣。向來金有慶之疏, 有甘心護逆, 以示非吾臣之意, 此何過中之敎耶? 金有慶之疏, 不過追申其前疏之語, 設有不槪於聖心者, 誨之責之, 可也, 何必以不忍聞之語, 加之於臣僚乎? 此非臣哉隣哉, 隣哉臣哉之意矣。殿下若或心弱而有此等敎, 則臣僚之極可悶迫處也。若以不屑之意而有此等敎, 則亦非誠實之道, 臣竊悶之。上曰, 十九日下敎之後, 有一分臣子之心, 則豈可無悛改之道乎? 予自近年以來, 方寸無餘, 心亦弱矣。然若或心弱於時象, 則業已止矣, 而終不爲止者, 於時象等處, 則予不弱矣。己酉閉閤, 十九日下敎, 予豈樂爲之哉? 至比於劉盆子讓位等說, 亦非樂爲, 蓋出於苦心血誠而然也。儒臣, 徐觀將來處分, 則可以知予心矣。若魯曰, 金有慶之疏, 非有新說, 只擧前疏中略干句語, 殿下若謂之支離, 則臣未知如何, 而其疏旣無他語, 則殿下似無激懰之端, 而甘心逆類之敎。實爲題外之敎, 逆之一字, 不可輕加人人之言, 而今乃以甘心逆類, 猝然及於備忘, 未知聖意之所在, 而非吾臣之敎, 不但辭令之迫切, 亦甚野俗。殿下每以君臣猶父子, 屢發於絲綸之間, 若以父子間比論之, 閭閻之人, 其子有過, 而不責不撻, 謂非吾子云, 則其子之心, 豈不傷痛? 而爲父之道, 亦當如何? 若使有慶有罪, 則罪之竄之, 何所不可? 而乃有此非常之敎乎? 上曰, 金有慶前疏, 是何疏也? 若魯曰, 有慶丁未年上疏, 其時亦被謫耽羅矣。上曰, 儒臣被罪時下敎, 到今思之, 亦爲過矣。其後儒臣辭疏, 亦脫略不言, 予以爲是矣, 而事當如此也。金有慶疏中, 有不信予處分之意, 予旣爲下敎, 而自以爲不知予之下敎者, 以予爲不信也, 非吾臣之敎, 非過中也。若魯曰, 人君責臣隣之道, 自有其道, 何可以非吾臣等敎, 責之耶? 自古聖帝明王, 亦未有此等迫切之敎矣。上曰, 聖人之敎, 可以嚴處之地, 則少無顧藉矣。吾於汝奚誅等敎, 豈不迫切? 而屛諸四裔, 以示不與同中國之意者, 豈非非吾臣之意耶? 十九日下敎及閔奉朝賀處下敎觀之, 萬無不知之理矣, 內而捕廳, 外而討捕使, 雖以治盜之法言之, 無贓物難爲賊, 而旣執贓物, 則無可言者矣。予旣有所親聞所親見, 而以爲是非之不悟者, 是以予聞見, 爲不信也, 是豈予之臣子乎? 處分安得不然也? 若魯曰, 殿下旣不出示筵說, 而責群下之不信者, 豈不慨然乎? 處分如此, 故如李匡世輩, 妄揣聖意, 乃敢陳疏, 而殿下亦不嚴加處分, 此後如匡世之疏, 未知出幾何番也, 豈不爲世道之憂乎? 上曰, 李匡世之疏, 則以爲處分不嚴, 金有慶之疏, 則以爲處分過中, 此亦儒臣之扶抑太偏矣, 豈非好惡之私耶? 明謙曰, 朱子之道, 實傳於東方, 而自祖宗朝, 崇儒右文, 培養士林, 從古儒賢, 亦輩出矣, 殿下宜爲召致山林之士, 以示嘉奬之意焉。上曰, 所達是矣。而曾有下敎於晝講矣。若魯曰, 第三十二板, 遽忘其怒, 觀理之是非云者, 的要語也? 此等處, 伏願留念, 而用力焉。上曰, 所達好矣。李龜休曰, 臣於朱子整頓綱目說, 因以常所欲陳者, 仰達矣。我朝刊行綱目, 卽我世宗大王, 與其時集賢諸士講論, 以爲訓義, 而卽今綱目中雙書註者是也。每卷面, 書思政殿訓義, 亦以此故也。我世祖大王潛邸時, 書其綱, 而末卷卷端序文中, 世祖御諱, 轉轉翻刻, 尙今仍存, 揆以事體, 至爲未安矣。剔出後, 書御諱二字於行頭之意, 分付湖南道臣, 何如? 上曰, 予未及察矣, 儒臣不知乎? 更考, 分付改之, 御諱二字, 雙書於所剔出字間, 而所剔御諱字, 監封上送, 可也。出擧條 龜休曰, 朱子之道, 傳於我東, 而卽今經筵所講節酌通編, 卽朱書節要·朱文酌海, 合以爲書者, 而皆從大全中抄出來者也。大全卷帙浩穰, 與綱目相敵, 猝難刊行, 而其板本在於全州, 臣奉命湖南時見之, 則刓缺者七八卷, 落板者七十餘張, 及今釐改, 則可爲完秩[完帙], 若差過數年, 則必盡失無餘, 雖當凶歲, 刓缺者修補不難, 落板分排於五十三邑, 或一張或二張, 則不過一兩日之役也。分付道臣及今修改, 以爲嘉惠後學之地, 似好, 而仍竊伏念。我世宗大王, 右文敦學, 今之刊行經史子集, 多是世宗朝奉敎刊行者, 而至於韻府群玉, 亦命刊布, 尙文盛節, 豈非後世之所可法乎? 近來爲守令者, 專不致意於此等事, 不但朱子大全, 其他冊板之在於各邑者, 一任下輩之偸毁, 餘存無多, 誠甚慨然矣。道臣及都事巡過時, 依楮田軍器等考察例, 照舊點檢, 如多遺失, 則檢責守令, 而該邑下吏, 亦爲推治。俾不至全然抛棄, 則實有光於遵守祖宗朝徽範之道, 而亦爲文治之一助, 故敢此, 仰達矣。上曰, 世宗朝, 創出鑄字, 印行經籍, 聖意可見矣。承宣所達誠是, 分付道臣, 各別申飭, 而湖南道臣, 不待申飭, 亦當留意矣。出擧條 龜休曰, 沈泰賢所修史草, 泰賢死後, 使韓顯謩修正, 而若過定限, 則直奉禁推事, 下敎矣。今聞顯謩家, 方痛染病云, 雖欲及期修納, 其勢末由矣, 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 限今月退定, 可也。出擧條 明謙曰, 閔亨洙亦以修史事過限, 而亨洙纔罹草土, 今月當終制云, 此與他人有異, 亦似有可恕之道矣。若魯曰, 史事雖重, 而亨洙之未及期限, 事勢然矣, 宜有參酌之道矣。上曰, 事勢然矣, 一體退限, 而儒臣旣非職責, 又非翰苑先生, 則如是煩達, 殊涉未安, 竝推考。出擧條  上曰, 刑曹參判李眞淳, 時帶備局堂上耶? 明日次對時, 同爲入侍。搨前下敎  諸臣以次退出, 夜已罷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