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856책 (탈초본 47책) 영조 13년 9월 11일 병신 33/34 기사 1737년  乾隆(淸/高宗) 2년

○ 副護軍李穆上疏, 伏以君臣, 猶父子也, 四海, 卽兄弟也。兄弟之困瘁, 圖爲蘇完者, 卽兄弟友于之誼也。赤子之疾病, 醫治全安者, 卽父母慈愛之情也。此皆天理自然中流出, 非勉强而能者也。伏以殿下父臨區宇, 子濟黔蒼, 四境之內, 一夫之不得其所, 無非殿下之所當惻念, 則況千萬人之困瘁疾痛者乎? 殿下臨御以來, 孶孶爲治, 宵旰無暇者, 一則民, 二則民耳。每以良役爲憂, 口錢爲布之便否, 特賜詢問於臣隣者, 曾已多年, 迄未聞有一人, 爲生民劃策於殿下之庭者, 臣嘗嘅然者久矣。月前自鄕上來, 得接春間朝紙, 牌不進批旨中, 伏見有欲聞民瘼之敎, 且於藥院批答中, 大以邦本之不寧爲深憂, 至下同飢小民以謝元元之敎。大哉, 王言。臣亦百姓中一賤夫, 雖甚迷愚, 爲蒼生頌祝之不已, 乃敢以平日素所愍民瘼者, 冒斧鉞仰陳, 冀垂採擇焉。今日生民, 最爲憔悴, 不得蒙至治之澤者, 蓋由於徵布徵米之偏重也。生民之征役, 周以前, 不可考, 周以後, 則有可言者。禮記曰,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 天子之元子, 諸侯之附庸, 不與云, 擧其大數而論之, 則周蓋千八百國, 以九州之民, 養千八百國之君, 用民之力, 歲不過三日, 什一而籍, 關市不征, 澤梁無禁, 君有餘財, 民有餘力, 而頌聲作矣。秦皇, 以千八百國之民, 自養一身, 而人與之爲怨, 家與之爲讎, 故兵敗於陳涉, 地奪於劉氏, 而高皇, 懲秦之煩徵, 改定戶賦法, 人歲徵六十三錢, 以給獻費。此乃去古未遠, 與周家用民力三日之義相同。及至唐興, 定均田, 用租庸調法, 丁中之民, 給田一頃, 歲入租粟二石, 歲輸調綾二丈, 歲役庸, 二旬不役, 則收其庸日三尺, 此摠出於一頃之地, 比周漢之制, 已爲加重, 固不足比擬, 而我東軍制, 初無給田之事, 一夫一歲之徵, 布則二疋, 米則十二斗, 鈔則至爲四百餘錢, 生民之困悴, 實由於此也。我國, 處於東隅, 三面濱海, 西北一隅, 與野人相接, 雖居於良役者, 無可往矣。而猶有逃者, 一人在逃, 害及隣族, 閭里爲之騷擾, 蔀屋之下, 怨聲相聞, 村婦而生女則喜而賀, 生男則慰而弔之, 生髮未燥, 投屬於役歇各處, 末又削髮爲僧, 情甚可愍。乃以嶺南一道言之, 通道內, 大刹多至三百餘所, 僧各四五百名, 大者, 近千名, 少不下二三百名, 摠以計之則幾爲十餘萬名。又多有稱居士, 苟避身役者, 統諸道論之, 必不下四五十萬, 比軍摠, 可當其半, 比納布軍, 反多焉。此皆良民之謀避良役者, 非爲佛而爲僧, 不耕而食, 不織而衣, 耗蠹平民, 民爲之重困, 以至簽丁之難, 白骨徵布, 隣族侵督, 何日已乎? 傅奕之除佛法·汰僧尼之請, 崔浩之誅沙門·毁佛經之勸, 亶出於此, 其慮偉哉? 昔高麗臣朴䄖上書以爲, 東方屬木, 生數三, 成數八, 八耦而三奇, 故人生, 男少而女多, 致有垂白而未醮者, 兵民戶口, 日就凋喪, 乞令臣僚, 皆畜姬侍, 隱品有定數, 至於士庶人, 宜各有一妻一妾, 以廣化生之道云。我國理氣如此, 不幸良役, 爲鷹屬於世, 敺丁壯累十萬於緇衲之門, 此豈造化之情, 王霸之道哉? 若能火其書火其宇人其僧人其尼, 敺之歸農, 遊食之民, 轉緣南畝, 野無矜寡, 則不出數十年, 田野之闢, 人物之蕃, 不可勝數, 軍伍之編, 有何難也? 大抵我國軍摠, 不過一百餘萬, 其中兩界·濟州·江華等, 全屬軍及諸色, 一疋之類, 竝勿論, 良役十二斗·二疋之軍, 如兵曹五軍門所屬, 與水軍, 大率幾爲三十五六萬, 其身布當爲四千餘同, 收米軍·留防軍, 皆在此中耳。若就其中減半, 則存者當爲七千餘同, 所缺, 亦七千餘同, 減半疋, 則所缺, 當爲三千餘同, 減三分疋之二, 則所缺, 自不滿五千同, 而果減一半, 則軍國之需, 必難敷, 圖爲充補之計, 則必以口錢遊布等色目, 求之於無役之門, 而此乃開國之後, 所未行之事, 不無騷怨, 行之必難矣。我國田政, 倣於井田, 什一而稅, 而在前則結役煩重, 至濫於什一之外, 故朝家爲慮民瘼, 創建大同法於三南, 詳定法於海西。大同則每結田, 三稅大同貢物價米, 竝爲十六七斗, 詳定則邑各不同, 比大同, 或等或加等, 法曰什一而獻費不至盡, 有餘地。故養戶之家, 受民結租百斗或八九十斗, 備納稅大同之外, 餘〈穀〉, 歸之私用, 不給養戶, 而自當者, 不至費六七十斗租耳。臣以爲田役, 比中古而論, 稍有餘地云也。從今以後, 參酌加賦斗米, 於一結則十卜所出, 不過一升, 一卜所出, 不過一合耳。農者, 無非納布之軍, 免減其身布之一半, 每一結, 收米一斗, 必不爲怨, 若不收米田結, 則必及於無役儒品之門, 爲儒品知事理者, 亦不敢以此爲怨。且田役之五六等, 卽瘠薄之處, 然而一結之地, 落種八九十斗, 所收, 下不下四五十石, 一二等, 卽膏饒之處, 一結之地, 落種四五十斗, 年事稍實, 則可收一百餘石, 雖爲下年, 不至大段被災, 則亦可收五六十石, 種·役, 計除, 餘〈穀〉, 自爲四五十石, 如此之地, 設爲加收斗米, 庸有一毫爲妨於田哉? 減身布加結米, 有若割肉充腸, 朝三暮四, 而減身布, 於民大有所益, 加結米於田, 无妄有損矣。通一國田結, 摠不過一百三四十萬結, 除雜頉則實當爲九十萬餘結, 每結斗米之收, 自爲六萬餘石, 作木, 洽爲三千餘同, 所缺七千同, 可當其弱半, 其餘强半, 則體天道虧盈益謙之義, 嗇用節財, 廣加裁量, 或以稅大同中, 每結歲捐斗米以補之, 則六千同木, 不煩變, 更可以從容辦出, 比元摠數, 不足者, 不過千餘同耳。一萬四千餘同木, 豈爲盡用於一年哉? 國依於民, 民依於守令, 守令賢則民安居而樂作, 不賢則不知是愛, 貪吏害之, 酷吏黜之, 黠吏又害之, 兼竝豪右又害之, 白骨隣族又害之, 身役又害之, 戶役又害之, 凶年〈穀〉貴而害之, 豐年〈穀〉賤而又害之。男婚女嫁養生送死, 閑雜人如官屬輩之誅求, 其所糜費, 不一而足, 中産之家, 十室而九病。其居也, 自外觀之, 頗似尋常, 究其病源, 則顚仆無日, 雖以倉扁之神, 上界之藥, 難以救其危, 唯殿下聖德, 可以濟之耳。噫, 古者二千石, 非厚賦之官, 六百石·四百石, 亦非輕稅之守令。無大小, 同出於什一, 視官高下而制廩之, 天下同其一規, 無遠邇內外之別, 我國則不然, 不顧民力, 猶視供上而出賦, 以致道異而邑不同。一頃之役, 或至米十七斗·或二十三斗者。且如民役, 又從而不一, 或二疋·一疋者, 或十二斗·九斗·六斗者。或三四兩·一二兩者, 二十五斗·二十三斗之田, 視十七斗之田, 至加八九斗之多, 其所稱冤, 不言可想。二疋·十二斗·四兩·三兩之役, 視一疋·六斗·二兩·一兩之役, 其將謂之何如耶? 同是王田, 同是王民, 比戶必役, 苦歇不同, 經界仁政視民如傷之意, 果安在哉? 至於外而監·兵·水營·鎭營, 與本官, 廣開閑丁之藪, 爲釣民之計, 歇其役, 尊其號, 稱以軍官, 名號甚多, 搜羅良丁, 盡徵番錢, 此或有補於公用之需, 而自朝家無甚關緊。至如營吏·衙前·鄕校·書院·訓鍊廳·鄕廳·通引·使令·軍牢等廳, 或稱募入, 或稱保人, 或稱馬丁, 或稱隨率, 巧作名色, 至不可勝數, 恐嚇徵番, 邑邑皆然, 生民膏血, 日入於此輩酒肴之資。由此而國任其怨, 利歸於不當之地。且土豪籬下, 多有丁壯, 不計百十, 掉臂閑遊, 唾笑軍役者。各衙門諸屯田, 又有募軍, 其爲役, 視良役頗歇, 又無物故尸帳檢尸之事。故勿論奴良, 紛紛投入於此等處, 殆無限節, 以致國內無閑民, 至不能自存, 或爲僧, 或投托於勢家, 又多冒屬於驛奴·內奴, 公私賤之贖良者怵於良役, 虛構姓名載籍, 爲上典謀避良役者, 亦多有之。每當簽丁之時, 上司所屬守令, 莫敢下手, 官下各廳募入, 曲爲掩護, 冒稱幼學之類, 亦不罷定。一二人逃去之代, 不以里定法充定之擧, 一境搜括, 合境騷擾, 以致重失人心, 誠非細慮。今減其役, 申明釐定法, 切勿使汎濫於他面他族換面換定之巧, 然後方可以救生民愁歎之弊, 亦可以杜奸吏幻弄之患。以此責之道臣帥臣, 良二千石, 而竝罷其加設冒屬者, 勿論奴良, 定爲納布者之保。又使當者, 自得子保, 以分其役。且罷尸帳檢尸之法, 則民必潝然從之, 不至冒屬於遠地之各營, 皆樂爲其父兄之保率矣。賤而不免一疋之役, 則贖良者必不假借爲奴, 夫孰肯出愛子, 削髮爲僧哉? 果爲罷定冒屬之類, 得十餘萬名則木當爲二千餘同, 且如各邑之場稅, 歸之軍國, 充爲良役減布之代, 則人自不怨, 其爲收稅, 每年約之, 想不下千餘同。或令禁民爲僧, 且首戶所自得子保, 亦不知幾萬名, 與加結米元收米, 合計幾至九千餘同, 比所減之數, 當有餘數。此則從便減一疋·或半疋·或三分之一者, 因時制宜, 此爲得中, 而使殿下之至言, 毋作紙上之空文, 則斯民幸甚。目今便民之政, 莫大於此, 而今臣所言, 如罷於〈?〉良役凋瘵殘氓, 必以臣言爲便。廣置田庄, 無役豪閑之家, 或以臣言, 爲不便, 而念臣本一賤品, 早失怙恃, 所願者忠耳。不量才力, 奔走科場, 終未有成, 間多隨幕諸道, 資至二品, 後又從事軍門, 積有年所, 京外民情, 粗知其大略。且年來鄕居, 每與鄕人言者, 非農談則軍役, 軍役之剝害人物, 傍觀者, 亦不忍其悲遑, 臣今齋沐, 推四海弟兄之誼, 冒萬死, 仰陳於天地父母之前者, 非徒爲弟兄減身布而已, 實有感於我聖上至誠恤民之綸音, 敢陳瞽說, 而旣不能辭約而意暢, 乃反荒雜而支離。此則臣不文之致, 其爲儹越[僭越]妄干之罪, 無地可逃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應旨條陳, 其誠可知, 其令備局, 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