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887책 (탈초본 48책) 영조 15년 3월 10일 병진 31/31 기사 1739년  乾隆(淸/高宗) 4년

○ 己未三月初十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引見, 黃海監司柳儼同爲入侍時, 行都承旨趙錫命, 左承旨南泰溫, 右副承旨沈星鎭, 同副承旨權爀, 黃海監司柳儼, 假注書南德老, 記注官禹洪迪, 記事官沈益聖, 備局文郞廳金錫一, 追後入侍。上曰, 備局文郞廳誰乎? 沈星鎭曰, 金錫一也。上曰, 注書出去, 金錫一, 使之招來, 可也。出榻前下敎 南德老出去, 分付後入來。柳儼曰, 千萬意外, 又畀重任, 上感國恩, 下牽私情, 不得已冒出膺命矣。小臣心力所及處, 當盡報效之圖, 而顧其才具淺短, 恐負勤托之聖敎, 倍切惶懍之忱矣。此上說話, 注書出外, 不得備錄  上曰, 所懷有之乎? 曰, 本道凡事, 下去後, 方可詳知, 不敢臆對, 而前前監司尹得和, 以身病乞免, 前監司李益炡, 以人言圖遞。凡干公事, 不爲擧行云, 以此觀之, 想必積滯矣。方伯之任, 在於巡宣, 而不爲巡歷, 亦且二年云。臣下去後, 宜卽巡歷, 而臣之赴任, 當在四月, 正値農節。雖不遍巡一道, 竊欲周視海防諸鎭及尤甚災邑, 已以此意, 言于廟堂矣。唐船一款, 前後藩臣, 與廟堂多有論難, 而俱無善策。向者朴文秀所陳, 係是大變通, 亦爲重難, 而近來唐船, 深入內地, 至過龍媒·江華, 漸及湖西諸島。卽今則其意只在興利, 雖無大憂, 而我國海防險阻, 沿邊形勢, 靡不貫穿, 若一有變故, 則豈非大可憂者乎? 海西爲初頭經由之地, 而把守甚疎, 無以防遏, 此最可慮。聚若干荷鋤之民, 使之逐去, 而其實多般懇乞, 冀其退去。渠或反打我人, 甚至於彼此交易物産, 傳聞多有怪駭之事。雖以向來咨文, 沿海揭榜, 彼豈畏怯而退去乎? 聞本道追捕武士之數, 合爲七百, 而一處立番, 不過十餘人, 以此些少之武士, 決無防禁之理。臣意則就本道沿海地方中最爲緊要處, 多數定送, 以爲着實守把之地, 似爲便宜矣。上曰, 所達好矣。依爲之。抄出擧條 曰, 本道沿海白翎·許沙浦·吾叉浦等處, 唐船每來到泊, 而鎭將不能逐出外洋, 懇乞退去, 若離所管地方, 則以逐去樣瞞報營門。以此唐船, 漸入內地, 爲弊甚多, 實有難言之慮。臣下去後, 鎭將, 如或猶踵前習, 不能逐出外洋, 而以轉向我界者, 謂之逐出, 瞞報營門者, 自營門決棍治罪, 何如? 臣以方伯, 所當直爲擧行, 而若以朝家分付, 另加申飭, 則鎭將輩, 尤當惕念, 故敢達矣。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曰, 本道賊患, 近來漸熾。此道乃四道交會之地, 而不置討捕使, 至於兼營將, 則權輕, 號令不行於守令, 便是虛設。非但軍政疎虞, 無以修飭, 至於機捕盜賊, 尤不置意, 誠甚可慮。若自朝家變通, 設置營將, 則似爲便宜, 而藩臣不敢直請矣。上曰, 此事出擧條, 令備局, 消詳稟處, 可也。出擧條 曰, 前監司尹得和在任時, 衙兵作隊, 成出節目, 所聚木同, 存本取利, 以爲接濟衙兵之資, 廟堂有所分付矣。得和則請割出詳定米五百石, 折用其耗, 而廟堂不許, 使給自保一人, 若果給保, 則國家多失軍丁, 亦甚可慮。臣意依其所請, 割給詳定米, 使用其耗似宜矣。上曰, 自保之弊, 曺允成, 曾有所達, 故予亦聞之。海西馬隊, 以自保爲弊, 甚矣。今若依道臣之言, 則國家大體不廣, 下去後狀聞, 可也。曰, 前伯李益炡, 以詳定米改色事狀請, 而廟堂不許, 只以腐傷米石數, 回報本司事, 分付云矣。本道他穀, 本來不多, 獨詳定米多數留庫, 守令亦不無私自分給之事矣。今若只令以腐傷米改色, 則守令私分給之弊, 旣不得防, 而徒使民人, 以朝家之只許腐米之改色爲怨。臣意則自朝家, 先爲酌定石數劃給, 使之改色, 俾民人知朝廷德意, 似爲得宜矣。上曰, 所達是矣。出擧條, 令備局, 稟處, 可也。出擧條  上曰, 卽今廟堂, 雖有不逮, 道臣所爲亦過矣。廟堂不信道臣, 道臣以廟堂爲沓沓。廟堂當重, 而藩臣常有不滿之意, 觀於狀聞, 亦可見矣。惟其如此故, 守令亦然。視上司有若旁邑守令, 卿於廟堂, 宜勿如此, 予欲特推而不爲之矣。廟堂重, 然後藩臣重, 卿知此爲之, 可也。南泰溫曰, 柳儼所達詳定米事, 誠爲得宜矣。上曰, 然矣。曰, 臣待罪湖南時, 妄有所見, 輒煩狀聞。前後遭推考者, 殆近四十次。在湖西時, 適無變通之事, 且有煩瀆之戒, 故不遭一番推考矣。以身計言之, 雖推考警責, 亦豈願之, 而自然欲爲國事, 則不得不狀聞朝廷, 狀啓不成, 則未免爲觸犯廟堂, 此非樂爲之事, 又非慢侮之意矣。上曰, 方伯之任, 承流宣化, 若有所見, 豈不可爲狀啓乎? 第近來方伯, 凌踏廟堂者多矣。其流之弊, 廟堂輕矣。曰, 臣之在朝, 竊有難安情勢, 不得頻數入侍。今日離陛遠去, 下懷不任耿結。雖如臣賤身, 年紀漸多, 故筋力自異於少時。殿下春秋旣高, 而自前自護自保之道, 極爲疎略, 下情常以爲慮矣。今日悠悠萬事, 無過於保聖躬, 臨當遠離, 敢以保聖躬三字陳達矣。上曰, 所達極嘉, 當留意矣。曰, 今日第一務, 在於保聖躬, 而若乃勤學勤政容受直言, 殿下之所嘗加意, 臣亦知之, 而益加奮勵, 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 是矣。頃聞曺允成之言, 則海西各邑, 或有在上番受番布之事云。觀此可知其弊, 卿下去見之, 卽爲狀聞, 可也。曰, 臣曾任水原, 此邑馬兵備馬及軍裝, 其費甚多。故其中有形勢者, 避苦趨歇, 貧賤可憐者, 皆入苦役。避苦趨歇之奸竇, 不可不塞, 不經馬兵, 則不得爲將官。此路開後, 有形勢者, 皆願爲馬兵矣。其後此法不行, 閑散爲旗牌官哨官云矣。上曰, 宣諭。權爀讀宣諭一遍, 又讀別諭一遍。上曰, 國以民爲本, 民以食爲本。今番躬耕, 意在率民, 宣諭略而盡, 道臣於民事, 努力爲之, 可也。曰, 下敎誠爲至當, 勸農之政, 有國當先。今春親行五推之禮, 臣民孰無聳動之心乎? 第地之不闢, 緣於無種, 而其中陳荒處, 一番起墾, 輒捧其稅, 故陳田不得起墾矣。向來續田令出, 而其令終不行。我國公事, 民不信之, 自廟堂, 商確利病, 從此變通好矣。上曰, 去兵去食, 人無信不立, 續田令旣已頒下, 又豈可改之乎? 卿下去, 開諭一道人民, 可也。先退出。趙錫命曰, 此戶曹·兵曹啓目, 尹東洙別致賻事也。此戶曹·吏曹啓目, 洪尙寅別致賻事也。此北伯狀啓, 己未正朝堂上官及堂上官妻年七十以上曾經實職八十以上人歲饌事也。上曰, 有後錄乎? 錫命曰, 有之矣。此戶曹啓目, 年例歲幣木事也。上曰, 其他文書陳達。錫命曰, 此戶曹啓目, 粘連北伯狀啓事也。上曰, 皆上之。錫命授中官上之, 而退伏。上, 覽訖。中官還授錫命南泰溫進伏。上曰, 呈辭單子, 先爲進達。泰溫曰, 此副司勇李炳病母相見呈辭也。此司僕寺啓目, 粘連啓下喬桐松家島金斗英戶口事也。此司僕寺啓目, 濟州牧使洪重徵狀啓也。此備局啓目, 京畿水使金濰狀啓事也。此備局啓目, 江華留守權𥛚狀啓事也。此備局啓目, 黃海水使李禧遠狀啓事也。此御營廳啓目, 湖南伯李周鎭狀啓事也。此御營廳草記, 大將魚有龜身病不得行公事也。此都摠府草記也。上曰, 書之。在外人改差, 竝未差代, 分付該曹擧行。泰溫書訖, 讀一遍。泰溫曰, 此平安兵使張泰紹啓本也。上曰, 金柱殷兩班也。泰溫曰, 此公洪兵使具樹勳啓本, 文義縣監朴師卨軍器別備事也。上曰, 後錄讀之。泰溫讀一遍。曰, 邑小而然乎, 無大段別備者矣。上曰, 別備少而修改多宜矣。泰溫曰, 此北伯狀聞事也。上曰, 盡上之。泰溫授中官上之而退伏。沈星鎭曰, 此畿伯徐宗伋狀啓也。尹陽來以病不得上來云矣。上覽泰溫所上文書訖, 中官還授泰溫。上曰, 書之。傳曰, 曾前撕捱, 已涉過矣, 而今者此任, 豈閑漫職事之比? 伸臣子幾年抑鬱之時, 雖不申飭, 爲今臣子者, 其在道理, 趁卽上來, 而頃者特敎之下, 又若是撕捱, 此何分義, 此何事體? 旣受便殿之賜醞, 雖於君父供役者, 義不敢辭, 況事係慈闈者乎? 極涉寒心, 從重推考, 使之卽日上來。出榻前下敎 星鎭書訖, 讀一遍。星鎭曰, 此右承旨鄭必寧昌城狀啓也。此北道督運郞廳金尙耉狀啓也。上曰, 上之。星鎭授中官上之, 而退伏。權爀曰, 此昌陵令韓時泰北道定平地病父相見呈辭也。此畿伯徐宗伋狀啓也。上 覽星鎭所上文書訖, 中官還授星鎭曰, 此義禁府草記, 肅川府使李馨遠拿來事也。上曰, 書允字。書訖曰, 此弘文館草記, 玉堂牌招事也。上曰, 書允字。書訖曰, 此畿伯徐宗伋狀啓, 吏判趙顯命辭疏上送事也。此江華留守權𥛚狀啓辭疏上送事也。上曰, 吏判疏批書之。書訖。上曰, 江華留守疏批書之。書訖。上曰, 上之。授中官而退伏。上曰, 注書問備郞之來否, 可也。德老出去入達曰, 時未入來矣。上覽所上文書訖, 中官還授。上曰, 注書出去, 更問, 可也。德老出去, 與金錫一入來。上曰, 五部事何房所掌乎? 泰溫曰, 刑·漢城府刑房所掌, 而若下詢民戶事, 則乃戶房所掌也。錫命錫一進伏。上曰,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近來都民之倒懸, 無異鄕民。王者視民, 豈有京鄕之異, 而貢民, 乃實民也。近來各司以貢物事, 侵責市民, 其弊多端。士夫宗班, 又多有公然勒取, 不給價本者云。雖以豐原君所達銀溪令之事, 徐宗玉所達囚檻車之說觀之, 誠極寒心, 市民可謂殘忍矣。頃者雖已申飭, 安保其必無此弊乎? 市民, 今日適以修排事入來禁中, 故特召文郞廳者, 意有所在。郞廳出坐賓廳, 召致入來市民, 言親承上敎, 特命召問之意, 使之悉陳其弊。渠輩若以爲近來別無此弊云, 則郞廳只以此意, 言于喉院。若有如前侵責勒取之弊, 郞廳審聽其言, 略去猥屑之談, 條列弊端, 自備局草記, 稟處事, 言于大臣, 可也。趙錫命曰, 昌城賜祭承旨, 當爲變通, 偕來承旨, 亦當入參擧動矣。上曰, 在外承旨改差。其代, 明日待開門, 政官牌招差出, 偕來承旨, 使之入參。出榻敎  諸臣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