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932책 (탈초본 50책) 영조 17년 6월 14일 정미 27/29 기사 1741년  乾隆(淸/高宗) 6년

○ 同日辰時, 上御興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 領議政金在魯, 左議政宋寅明, 戶曹判書金始炯, 兵曹判書鄭錫五, 判尹徐宗伋, 知訓鍊具聖任, 行司直權𥛚, 承旨閔通洙, 校理申思建, 假注書尹光纘, 事變假注書李齊華, 記事官全命肇, 記注官姜鳳休入侍。諸臣進伏訖。領議政金在魯進曰, 蒸熱益甚, 而連日開講勞勤, 聖候何如? 上曰, 近來益勝矣。在魯曰,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向安寧矣。在魯曰, 王世子氣候, 亦何如? 上曰, 好過矣。在魯曰, 明日, 開拆之日, 再明日則逐日引接未安, 而亦許入診, 何如? 上曰, 依爲之。上曰, 祀享事重, 故先問矣。注書纔行太常摘奸, 當此炎熱, 鹿脯鹿醢等物, 能不變味耶? 事變注書李齊華曰, 所藏處深沈, 故味色如常矣。上曰, 深藏, 故似如常矣。摘奸時, 執頉太常, 祭用器皿破傷處, 令該寺修改事, 入侍承宣, 出去分付, 可也。出擧條  左議政宋寅明曰, 今年雨潦甚頻, 可悶矣。上曰, 過矣。祈晴祭, 當觀勢設行矣。戶曹判書金始炯曰, 移秧後水患, 連月如此, 可悶矣。畓穀雖不至大損, 而田穀之不登, 已決矣。寅明曰, 國家經費, 三南爲本, 而年事又歉, 則深憂在於西北矣。民難聊生, 則每多化賊之慮, 此不可不念, 宜有預圖早慮之道, 守令·道臣, 最宜另擇, 至於西北關東諸邑, 各別留意擇送, 好矣。上曰, 朝廷不可先動, 而預備之策, 亦不可不默諒矣。其處諸道臣, 皆得矣。令道臣檢飭守令, 好矣。寅明曰, 聞兩西癘疫甚熾, 民多死亡云, 當此農節, 誠可悶矣。自前有癘疫之時, 朝家或令設行癘祭, 此亦王政之不可已者, 觀勢設行癘祭之意, 申飭, 何如? 在魯曰, 若行癘祭, 則此時可行, 熾盛各邑, 皆令設行乎? 上曰, 其中最甚邑設行事, 分付, 可也。始炯曰, 道臣詳察癘疫熾盛處, 設行癘祭之意, 申飭, 好矣。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寅明曰, 備局有可悶事矣。向日右揆, 以外方雜色私募軍査正事, 稟定後, 委之李周鎭, 周鎭出外後, 又屬金若魯, 今則外方成冊, 幾盡上來, 而若魯方引入不出, 此事了當無期, 終爲備局休紙, 則國體將如何? 若魯所遭, 極可笑, 兄弟方出入政院, 則何憚乎院隷? 而設饌分饋, 作此駭瞻視之擧, 至於掖隷草笠事, 尤不成說, 近數百掖隷, 以何物力辦給? 而草笠, 又非懷袖間可藏之物, 掖隷何以運來? 爲此言者, 眞兒童之見, 當此重廉隅之時, 公議若以爲一分近似, 則其人雖被罪, 當之者之撕捱, 無足怪, 而此則擧世皆謂麥浪, 眞可付之一場可笑事, 何足過嫌? 請令政院, 鎭日以備堂牌召, 督令行公, 何如? 上曰, 依爲之。何必過爲撕捱乎? 見關東伯疏, 可知矣。出擧條 寅明曰, 備局必多年少, 備堂可以措事, 李宗城, 今方上來, 尹得和亦多才諝, 二人, 皆備局堂上差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榻敎  上曰, 金尙星, 行公副提調之任乎? 在魯曰, 方爲承旨, 遞後當更啓下矣。上曰, 其撕捱亦太過矣。寅明曰, 然矣。李宗城則奉朝賀喪後, 隱卒諸典備至, 故渠亦感泣, 期以職事自效, 而方以臺職爲嫌, 今姑許遞, 使之專意備局, 何如? 上曰, 今日呈辭入啓, 自可遞矣。始炯曰, 今日卽本曹褒貶, 臣則先爲退出之意, 敢達。上曰, 唯。始炯曰, 日昨筵中, 大臣以鄭檝議律太輕, 請推該堂, 仍令改律加罪, 臣方在引罪中矣。當初議啓時, 紬段皮物之貿取, 旣爲其母衣資, 則直勘以贓汚, 有非酌量情罪之道, 故果以徒配照律矣。大臣所達, 意在懲貪, 所當還囚改律, 而第臣初旣奏當, 今又改律, 私義不安, 成命之下, 未卽擧行, 亦甚惶悚, 在外時議于大臣, 則領相以爲, 改律遠配, 宜矣。左相則以爲, 依近例限年禁錮, 宜矣云, 下詢而處之, 何如? 上曰, 首揆所達, 是矣, 判金吾之言, 亦是矣, 然流則過矣, 卽其改其徒年律, 亦似好。卿等之意, 何如? 在魯曰, 更囚則誠有弊, 而只以啓辭, 改爲引律遠配, 似無不可矣。至於卽其地改徒律之敎, 此與朝家特施之罰, 有異, 旣令該府議讞, 而今乃不考律而斟酌加罪, 亦違法例矣。功減, 乃是特恩, 自前罪重, 則或有不施功議者, 今若不施功減, 且令參酌禁錮則可耶? 始炯曰, 以功減之故, 爲二年半矣, 元律爲三年矣。寅明曰, 臣意亦如此矣。何必改律? 旣有限年禁錮之近例, 移送吏曹, 限年禁錮, 則此亦爲嚴懲之道矣。上曰, 有計穀數而計年限之規矣。寅明曰, 十石一年矣。始炯曰, 之所犯, 七十石, 當爲七年矣。上曰, 首揆所陳, 左揆引奏, 皆是矣。本判付功減付標, 改以依允, 此等之時, 七十石穀物, 其活幾民乎? 旣不改讞, 則不可以常例處之, 限十年禁錮, 可也。出擧條 在魯曰, 此慶尙監司沈聖希, 留待引見時所達安東府使李重庚請仍事也。重庚, 治規已成, 鎭定風俗, 而以瓜將遞, 民皆惜去, 故請仍, 而有令廟堂稟處之敎矣。瓜遞, 自是金石之典, 故吏曹則例必防啓, 而此則旣下廟堂, 道臣辭朝時所達, 亦異於到任後狀請, 限今年姑爲仍任, 何如? 判尹徐宗伋曰, 安東瓜限, 九·十月間矣, 非卽今瓜滿矣。校理申思建曰, 無仍任之命, 則今番都政, 將差代故也。瓜窠, 銓曹每必前期數朔差出矣。寅明曰, 旣飭十考十上, 而每於瓜限前期出代, 故雖善治者, 九考九上多, 而十考十上, 絶少矣。且殿最等第, 監司, 或有以公罪, 略示警責之意者。而吏曹開坼時, 爲取用窠, 或苛摘論罪, 此等事, 皆過矣。自上不可不知也。上曰, 予亦點下, 故殆同上行下效, 政院間亦論稟, 吏曹亦深責之。予於守令貶目事, 初亦銳意點下, 近則闊略之, 故政院亦頗不深論矣。吏曹則有用窠之意而然矣。安東瓜限, 旣在秋間, 則只仍今年, 亦何如? 寅明曰, 仍任之法, 或以一年, 或以麥秋爲限矣。在魯曰, 十二月政前仍之, 則明春方可遞歸矣。宗伋曰, 安東瓜限, 在於秋冬間, 則只限今年, 無仍任之意。在魯曰, 然則限明年六月仍任好矣。上曰, 依爲之。此後瓜滿稍遠, 而徑先出代之規, 申飭銓曹, 俾勿襲謬, 可也。出擧條 在魯曰, 此濟州牧使安慶運狀啓也。本州及大靜·旌義三處, 今年麥凶甚慘, 卽今還穀甚少, 而秋成尙遠, 其間無物可以救活, 必得四千石, 可以接濟, 羅里鋪米四千石, 六月內劃送, 而以本島土産雜物, 依定式出送, 則島民無塡壑之患, 本鋪有轉販之利, 請令廟堂, 稟處矣。本島形勢, 雖未的知, 而誠果如此, 則實無他轉貿生穀之道, 不可不軫念, 但四千石太多, 羅鋪時留穀物, 亦難充此數, 二千石, 急急入送, 姑觀前頭, 何如? 上曰, 此鋪旣爲海島而設矣。海島之民, 旣如此, 則不可恝然, 三千石, 卽卽入送, 可也。出擧條  上曰, 卿等似亦聞之矣。今日特命來會, 亦有微意, 昨日豐原, 有所達, 予笑之矣。難測者, 豈非此世界事乎? 此事極可疑矣。李匡誼事, 招卿等雜議者, 予猶惜而爲之故耳。今者豐原所達事, 欲三公齊會後處之矣。右揆不入矣。其日事, 耳目之官, 作此擧措, 亦有後弊, 而以垂裕之意, 不得不爲之矣。今此事則世事實不可知矣。豐原, 渠固不惜, 而左揆則於渠爲同堂父兄, 且至親亦尠少矣, 而驅族長以入, 實理外事, 向來決棍宋翼輝者, 抑强之意也。其父, 與左揆爲國之心, 同矣。其父歿後, 予思之, 故招見宋翼輔而慰諭之, 予若不思其叔, 則不然矣。今日豐原之不入, 過矣。朱溪君, 爲國而猶告其叔, 則只顧大體, 何可顧念其友乎? 予旣聞此後, 宜卽處分, 而有付之他大臣及執法之敎, 想卿等, 似聞之, 將何以處之? 公然敎援兩大臣而勸之者, 何意也? 予實有疑矣。寅明曰, 臣則不敢干涉, 當退伏以竢處分矣。仍退伏。在魯曰, 向日鞫廳時罷退, 只聞外言, 有若諉之左右相, 則好耶之說, 而初未聞宋翼輝事矣。其後卽又得聞翼輝云云之說, 而人多盛傳矣。似非無端盛傳者, 而實狀如許, 亦何可知也? 翼輝之邀請言之, 李匡文之自去與否, 亦不可知, 外言未詳, 而得聞右相所達, 果如傳聞, 寧有如許變怪事乎? 大抵匡誼, 只知引大臣則爲好一款, 而入鞫廳, 其後又覺其非, 而鞫廳嚴祕, 無更通匡誼之路, 故李匡德之疏, 不得已先發矣。匡誼之招, 初以爲渠聞於大臣矣。自上迫問, 則渠又以大臣傳言於來見渠兄之時, 故渠則傍聽云, 其參聽與潛聽, 不可知, 而左相則無見匡德傳言之事云矣。上曰, 此則粧撰之辭, 左相則初無傳說之事矣。在魯曰, 匡誼初則如是爲言, 自上更以汝兄方投疏, 而謂汝不親聽大臣云, 與汝兄言相左何也云爾, 則渠始覺渠兄之有疏, 而始以聞於其兄爲言矣。第援引兩大臣則好云者, 只爲渠死生之計與否, 抑或有他計與否, 有未可知也。至於翼輝之敎援, 實是意外, 大臣旣達之後, 大體可問矣。今日特命次對之聖意, 臣亦仰揣料量處置之道, 則究問之外, 無他道矣。上曰, 有關於國體倫常, 予不欲自爲, 而付之卿等矣。翼輝之與聞匡誼事, 已極怪矣, 而至於敎勸援引, 尤極怪矣。又至於邀請而勸之, 節節可怪, 若置而不問, 則暗昧者似不釋然, 不知者或多紛紜矣。今卿可問之言, 是矣。若問, 則先問於翼輝則徑先矣。在魯曰, 然矣。事當次次以階梯問之。上曰, 李匡德則不當問矣。在魯曰, 匡德則非階梯矣。趙載浩, 聞於李匡文·李閔孝待命處云矣。上曰, 然矣。在魯曰, 如此則先問於載浩·匡文兩人, 而處之耶? 此甚難處, 拿來節次, 亦有輕重矣。上曰, 此則予已有所諒, 亦有令本府鞫問之規矣。在魯曰, 以本事言之, 當初鞫問之餘件事也。泛然外面看之, 宜設鞫而介此事, 事件異矣。似若明大臣事而已矣。上曰, 事件果如此矣。若謂之翼輝言八字, 則當設鞫廳, 此則異矣。自本府例鞫, 以問若路入八字, 則予當臨問矣。在魯曰, 然矣。姑未知至於何境, 而初頭則當自本府問之, 階梯則載浩·匡文, 當先問矣。上曰, 法例固然, 雖然, 予有所諒, 非惜載浩也。豐原旣言於予, 且此異於鞫廳直囚, 傳言於載浩者, 先問之好矣。承旨閔通洙曰, 事體亦然矣。在魯曰, 次第不可如此, 雖因右相所達, 若欲知大臣語逕而問之, 則未安矣。問載浩匡文所傳者, 法體當然, 而一通分明, 然後問於匡文, 匡文曰然云, 則始可問於翼輝矣。上曰, 體段果如此, 而先問匡文, 若稱虛無, 則始欲問載浩匡文若直告, 則載浩似初不入矣。在魯曰, 每事有先後次序故也。寅明曰, 臣忝在一家尊行, 至親年少輩, 不能感服, 有此意外事, 此實家內變故, 臣方欲待罪, 而方有拿問之擧, 則臣以其至親, 晏然於筵中, 誠極惶恐, 將先爲退出待命矣。仍欲起出。上曰, 左揆事過矣。在魯曰, 然矣。上曰, 欲問粧撰曲折矣。大臣何必如是? 在魯曰, 此事覈明之後, 左·右相, 卽可出仕, 少無所嫌矣。寅明曰, 一邊鞫問, 則何敢晏然乎? 了當後當定去就矣。上曰, 左相不必如此, 而趙載浩拿入, 則豐原似如何矣? 在魯曰, 左相尤有異矣。今日筵中, 先爲退出, 尤不可矣, 只欲問粧撰之擧措而已。先爲退出, 不亦太過乎? 上曰, 然矣。拏問先後次第, 於諸臣意, 何如? 皆達之。兵曹判書鄭錫五曰, 大臣之請先問於趙載浩者, 階梯次序是矣, 而自上慮或致大臣之不安者, 誠然矣。先問匡文, 次次問之, 似無妨矣。在魯曰, 未知被邀於翼輝者, 的爲誰也? 上曰, 右相, 似云邀請李匡文, 而予忘未記得, 史官能記認乎? 注書尹光纘, 記注官姜鳳休曰, 昨日右相, 以宋翼輝邀請李匡文, 爲達矣。上曰, 果然矣。在魯曰, 然則當問匡文矣。宗伋曰, 大臣所達, 是矣, 次第當然矣。知訓鍊具聖任曰, 趙載浩, 聞於李匡文, 而傳於大臣, 大臣轉達云, 欲問言根次第, 似當先問於載浩矣。行司直權𥛚曰, 事當先問趙載浩矣。上曰, 承宣儒臣, 亦達。通洙曰, 載浩旣聞於匡文云, 先問匡文, 而匡文以爲果然, 則載浩無緊矣。先問匡文, 觀其招辭, 若發明, 則始問於載浩, 似當然矣。思建曰, 載浩旣傳於大臣, 言根着實矣。似無更問於載浩者, 而問諸匡文, 若發明則勢將問於載浩, 不如先問載浩, 得其詳的而後, 更問於匡文矣。上曰, 此亦予惜匡德兄弟, 故如〈此〉矣。見帳殿醜態後, 爲渠父甚悔之, 今者趙載浩, 雖拿囚, 固亦尋常矣。第若先問載浩, 則似因大臣而致之, 有傷國體矣。載浩, 固不干一問, 亦何妨? 而爲念國體, 以待大臣之道, 拔之, 先問匡文, 可矣。在魯曰, 先問匡文, 則匡文幼學也, 自本府擧行, 亦涉如何? 而事係緊重, 則此不可顧矣。上曰, 觀此世道, 皆由黨習之致, 而至於粧撰欺君, 亦無足說矣。當予親問時, 亦如是通議粧撰, 自王府例問, 將未知何樣粧撰, 予欲嚴〈問〉之矣。在魯曰, 事異設鞫, 故重難矣。今此所問者, 事端與匡誼八字, 有異矣。上曰, 本府嚴鞫, 不入南間乎? 思建曰, 拿鞫嚴問罪人, 入東南間矣。上曰, 直捧口招乎? 使之製納乎? 寅明曰, 拿鞫則口招矣。在魯曰, 初頭則供辭, 而初供後則口招矣。拿鞫, 不以一槪言之, 或因自上威怒, 亦有朝臣拿鞫之規, 如此者, 依鞫體, 臣不知得矣。今此事, 則播傳已久, 欲議則已議之矣。旣囚之後, 何可泛易之哉? 上曰, 予則有深諒矣。其爲世道之不幸, 大矣。在魯曰, 臣之欲竝拿載浩·匡文者, 有意矣。兩言相合, 則可問翼輝矣。翼輝之敎勸, 實非常理, 雖與聞亦不可矣。若與聞則使本家通知, 宜矣, 而亦不使本家知之, 此尤意外事矣。上曰, 此實關係於世道風俗矣。在魯曰, 此事甚怪, 可以覈明, 而末梢之將如何, 姑未預料, 聞翼輝人物, 亦頗毒而甚剛硬云矣。上曰, 匡誼, 意謂怪毒, 果無形矣。渠事不直之後, 常時雖如鐵石者, 無如之何矣。根本粧撰排布, 故自然前屈而然矣。在魯曰, 方在衰麻者, 右相, 不恤而達之, 豈無慍憾之心乎? 其向大臣, 將不知其何樣爲說也。上曰, 方來不可預料, 而予亦有所隱度矣。卿之所諒, 亦不甚遠於予之所諒矣, 今將何如問之耶? 欲嚴〈問〉者, 予意深矣。通洙曰, 事件與鞫廳, 異矣。在魯曰, 臣意則事端有異, 非與凶言不道者比, 不過欲知粧撰經營敎援大臣之曲折也。此等事, 若設鞫則太頻數, 甚可悶故也。是以欲竝問兩人者, 臣意蓋此也。上曰, 當兩擧而先問趙載浩, 宜矣。但顧大臣念國體故也。且邀請者, 的是李匡文, 則直問宜矣。仍命承宣書下敎。通洙執筆進伏。上呼傳曰, 頃者李匡誼之欲䌤縫[彌縫]筵中率對, 飾詐粧撰, 綻露於親問時, 而此於渠, 薄物細故, 其重者, 自歸犯上, 遲晩考律矣。倣其律而酌處, 而供辭中援引大臣, 李匡德之投章, 俱不無意思, 而不露之事, 不可深刻, 以大體而處之, 今聞援引大臣, 果有巧飾粧撰者, 而亦有苗脈云, 翟黑子之事, 渠豈不知? 而莫重告君, 欺隱粧撰, 關係國綱, 而其勸諭者, 亦關風化。噫, 痛矣。人心雖日下, 世道雖陷溺, 豈有此等巧習? 豈有此等風俗? 王者治國, 一則紀綱, 一則風敎, 此不嚴懲, 何以礪世? 李匡德·李匡誼, 以重律遠配, 其無可問。李匡文, 令本府拿鞫, 嚴問其粧撰之意, 勸諭之人。而此非循例王府推問者, 依重囚例擧行, 其捧口招。畢書後。上曰, 注書出去。用重囚例, 則囚何間? 而拏囚節次, 何如? 詳問以來。尹光纘趨出, 招問當直都事後, 入達曰, 招問當直都事及解事府吏, 則以爲, 拿鞫本府罪人, 本府羅將往拿, 而不着枷杻, 南間則雖重囚, 必自本府草記啓下後, 始可入囚云矣。上曰, 然則今此罪人, 亦草記移囚南間, 着枷杻事, 分付本府, 可也。出榻敎 在魯曰, 臣有所懷, 故敢達矣。今此書院之一切限甲午命撤, 聖意有在, 而朱子祠院, 亦在其中, 爲士子者, 相率陳籲, 事體固然, 而不但不賜開可, 又從以斥罰之, 未知如何。上曰, 此非予無所執而然矣。祠院之濫設, 非眞有爲朱子之心, 有所挾雜者矣。外托爲朱子, 而實則爲我國儒者而藉重矣。豈不駭然乎? 在魯曰, 向日李秉常, 亦陳達, 而我國先賢, 亦不可不尊, 査狀來後, 會議區別云者, 亦有意見矣。上曰, 甲午後則放恣矣。在魯曰, 旣有太學·鄕校, 則國中多設私享, 殆近旅泰山, 而儒生輩, 一切以罪罰從事, 則難處矣。上曰, 大體則卿言是矣, 而儒疏以錢唐事爲言, 此則本事有異矣。國家處分, 渠旣不是而無嚴, 則烏可無懲? 予若有過擧, 眞箇不尊儒賢, 則可矣。限以甲午, 亦有商量, 而渠輩如此, 豈不過甚? 今若許朱子之院, 則必將又創·之院, 豈不有弊乎? 在魯曰, 聞尼山亦有闕里, 故孔子後孫, 立影堂云矣。上曰, 聞爲孔子位版, 則予將亦令守令陪進, 埋安於太學後, 如此後事體是矣。在魯曰, 雖然, 以威令從事, 徑施儒罰, 則不可矣。未成之事, 先爲煩達, 未安, 而聞太學儒生, 亦方陳疏云矣。上曰, 向日儒疏批旨, 以厭居太學, 爲院生分疏云者, 想太學似繼起, 故先言之矣。欲知諸生守齋與否, 使之摘奸, 則掌議纔始入來, 而亦不參食堂云, 似爲疏擧而入來, 然渠鼻三尺矣。不修渠輩所當爲之事, 反作他擧, 則予亦有言矣。在魯曰, 開諭斥非之而已。寧可以罪罰從事乎? 宜收還疏儒之罰矣。至於太學疏, 雖或呈入, 罪之則不可, 只開諭之, 好矣。上曰, 予亦有諒矣。予無侮先賢之事, 而以錢唐事爲言, 是慢侮予矣。烏得無罰? 在魯曰, 若以此施罰則尤不可矣。又以儒疏引喩, 斥以慢侮則誠過矣。亟命還寢儒罰, 必思順應之道焉。以外面觀之, 若以威罰從事矣。上曰, 渠輩疏末, 又激勸太學矣。無點掌議, 何敢擧頭, 作班首而來乎? 若來則誠亦愚矣。年少儒生, 何必勸而爲之乎? 在魯曰, 臣亦何必救解分疏乎? 設令陳疏, 曉諭賜批, 好矣。聖意雖有所執, 渠輩稱爲斯文, 外面似如何矣? 上曰, 卿言好矣。且以待大臣之道, 斟酌解停矣。仍命承旨書敎。通洙執筆進伏。上呼傳曰, 今者書院處分, 非慢先賢也。卽尊先賢也。年少不識儒生等, 敢稱爲賢, 挾雜陳章, 極涉無據, 特命停擧矣。今者大臣所達, 意在匡輔, 渠疏中錢唐一事, 非特無嚴, 援引其君, 寔尊也。而敢曰慢也? 則停擧之飭, 亦云輕矣。而初以無嚴抗章, 敢以挾雜處分, 則大臣陳達之後, 以他事强爲停擧, 非王者物各付物之意, 勉從其請, 特寢停擧之命, 此非爲迂儒也。是敬大臣也。書畢。上曰, 大臣旣言之後, 不可以他罪之, 故雖解停擧之罰, 戒勅渠輩父兄, 使勸讀書, 可矣。錫五曰, 都試過後, 才落之窠, 宜卽塡差, 而有可稟定者, 故姑未塡代矣。曾因朴文秀所達, 內三廳被薦人, 觀其才貌, 一體抄塡, 而取才一款, 無節目, 故此亦掣肘矣。卽今在喪終制及納馬取才者, 其數亦夥, 捨此而只取內三廳被薦人抄啓, 則終制納馬者, 亦將稱冤, 三廳被薦之類, 一體取才乎?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思建曰, 新除授修撰李命坤, 時在京畿高陽地, 入番事緊, 乘馹上來事, 下諭,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諸臣先爲退出後。上曰, 承旨進來書敎。通洙執筆進伏。上呼傳曰, 圓點, 申飭之後, 掌議之旣入而不參食堂, 其涉忽也。其差屬耳停擧, 則參酌其色掌中差久而無點者, 極涉駭也。竝限三年停擧, 頃者前大司成入侍時, 率儒生頻頻食堂之意勸諭, 則今者掌議之數日後食堂後入來, 色掌之無點, 此師儒之長, 不能申飭之致, 大司成從重推考。書畢。承·史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