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937책 (탈초본 51책) 영조 17년 10월 23일 갑인 25/27 기사 1741년  乾隆(淸/高宗) 6년

○ 辛酉十月二十三日未時, 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京畿監司同爲入侍時, 領議政金在魯, 左議政宋寅明, 右議政趙顯命, 兼禮曹判書申思喆, 左參贊李箕鎭, 吏曹判書徐宗玉, 京畿監司朴弼均, 左副承旨李道謙, 假注書鄭漢奎, 事變假注書崔鳴玉, 記事官鄭重器, 記注官李胤沆, 進伏訖。領議政金在魯曰, 日間聖體若何? 上曰, 一樣矣。在魯曰,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慈殿氣候一樣平順矣。在魯曰, 王世子氣候, 何如? 上曰, 好過矣。在魯啓曰, 翰林會圈事, 臣旣承左相入來後, 卽爲擧行之敎。而提學閔應洙, 謂以情勢難安, 不爲行公, 呈辭纔入, 故待其自遞矣。畢境只遞本職, 提學則自在, 連日違牌, 無意承命, 故不得已入啓請遞矣。上曰, 今日提學, 以副受點新差之人, 似無嫌端, 卽速牌招擧行, 可也。在魯曰, 此人, 亦纔受由在外矣。上曰, 當此翰圈有命之日, 提學呈辭, 徑先捧入, 非矣。當該承旨推考, 新差提學, 使之催促上來, 卽爲擧行, 可也。出擧條  上曰, 畿伯有何稟達事而入侍耶? 在魯曰, 俄者閤外見之, 則有所稟定事而入來云矣。監司朴弼均啓曰, 臣於各陵奉審之路, 歷見漢南·漢北農形, 則漢南雖曰稍實, 而酷被風災, 多有不成實處。至於漢北, 近峽之邑, 則田多畓少, 專恃黍粟爲生, 而全不成熟, 豆太亦然, 故民間形勢遑遑, 將有離散之慮。臣於政院, 得見備局回啓, 有尤甚邑北漢移轉捧留本邑之語, 而之次邑, 則不許捧留矣。雖以楊州西北近峽之面及長端[長湍]路上十面言之, 其凶歉, 無異於尤甚邑。臣意則之次邑雖難盡許捧留, 如此之邑, 則特許捧留, 以紓民間一分之憂, 似好矣。況其邑里稍遠, 又當氷坂, 輸運之弊, 亦不可不慮矣。左議政宋寅明曰, 今年野畓雖曰稍勝, 至於近峽之地, 無異關東。連歲荐饑, 民間遑急, 竊發之患, 比比有之, 誠爲可憫也。以長湍言之, 幅員頗大, 一半野畓, 雖或免凶, 而一半近峽之處, 未免凶歉。不可以其入於之次, 而全無顧恤之道。軍餉捧留, 非不知其爲弊, 而自前爲之者, 誠以民事爲急, 出於萬不得已。此兩邑則各處軍餉移轉, 宜許參酌捧留矣。在魯曰, 大抵軍餉捧留, 極爲虛疎, 故向日陵幸時, 楊州牧使, 亦有此請, 而臣覆奏防塞矣。左相自鄕還來, 目見山面形勢, 欲許折半捧留, 臣曰一民之半納于彼, 半納于此, 反爲有弊。左相曰, 若許折半捧留, 則守令自可量其遠近緩急, 以某某面里, 劃定折半云。此則亦似然矣。右議政趙顯命曰, 臣意則不然。旣有可捧之穀物, 則山城本邑間, 豈有利害之相懸? 而氷路輸運, 亦豈有豐凶之難易乎? 朝家設置之本意, 非偶然。不可以些少之弊, 輕易變改矣。寅明曰, 僚相此言, 恐未深知民事之艱難矣。設或艱辛備置穀物, 貰牛馬計浮費, 其勢自不免倍入。災年捧留, 安得不爲惠於民耶? 上曰, 事勢然矣。向來道臣所達旣如此, 大臣亦目見而來, 不可不軫念。若無捧留之道則已, 旣開其路, 則·兩邑軍餉, 折半捧留, 可也。出擧條 寅明曰, 畿伯恬雅之治, 可謂善矣。而不無生疎之端, 別爲飭勵, 俾免饑民死亡之患, 何如? 大凡救濟之道, 在於道臣·守令矣。上曰, 業欲下敎, 而大臣所達是矣。向日動駕時, 雖已草草分付, 而更須各別加意, 可也。弼均啓曰, 臣於寧陵奉審時見之, 則自丁字閣左邊, 至紅箭門, 列植檜木, 而爲松蟲所蝕, 枯死者至於三十二株之多, 所見極爲未安矣。若値風顚, 則且有傷破殿閣之慮, 斫去枯死之木, 代植稚檜似好, 故敢達。上曰, 蟲食果若是其甚, 而檜木終無生意耶? 寅明曰, 若斫伐則必先告由, 因正朝告由, 遣禮郞斫伐, 似好矣。弼均曰, 臣見各陵曲墻外, 樹木或茂密, 則陰翳陵上, 故莎草多有枯損處矣。寅明曰, 雖以術家書言之, 以墓門開朗爲善, 至近處樹木, 不可茂密, 至近不緊之木, 除去, 何妨乎? 上曰, 寧陵枯死之木, 正朝告由斫伐, 雖似好矣, 而方春伐木, 亦未安。冬間擇日, 遣禮曹堂郞, 告由斫伐, 各陵陵上至近處, 不緊兒木, 看審拔去, 可也。出擧條 弼均啓曰, 臣奉審懿陵, 則北邊火巢外, 兩莊峴, 行人絡繹, 因作大路, 而若干陵卒, 無以禁斷。臣聞陵官之言, 則當初封陵之時, 移路於其下, 而禁令懈弛, 依舊作路云。此雖非主脈, 而朝家旣以禁之, 則似當有別樣道理矣。聞他陵有以磚石鋪之之例。今若以磚石鋪之, 則似好, 故敢達矣。在魯曰, 旣非行龍來脈, 又非龍虎內所見處, 則不必禁斷行路, 似當詳審爲之矣。顯命曰, 臣不知其形勢, 不敢臆對也。使禮郞摘奸後, 處之, 似宜矣。上曰, 禮郞何能知其利害耶? 使禮郞, 率地師, 摘奸以來, 可也。出擧條  上曰, 寧陵斫木事, 纔已下敎。而非特陵寢, 宗廟亦然。曾見宗廟之內, 夾道及墻外, 大木旣甚茂密, 而其間又有稚木加植者, 此亦有陰翳之弊矣。在魯曰, 每年春, 自四山, 有稚木進排之事, 年年加植, 故自至於此矣。上曰, 若然則四山稚木進排事, 今姑停止。稚木可拔者, 拔去或移栽, 可也。出擧條 在魯啓曰, 此則江原監司金尙魯狀啓也。道內六邑三局保人軍米, 今方收捧, 開春後當爲上納。而當此營賑之時, 雖他道穀物, 京司所儲, 猶爲請得, 在道內之軍米, 失之可惜。而今春亦有折價上納之例, 在軍門無所損, 在本道極多幸。雖不敢直請劃給, 依今春例折價上納, 俾得添補賑資事, 令廟堂, 稟處矣。此則似無所妨, 且有今春已行之例, 許施,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寅明啓曰, 李齊聃疏中, 以飢民流丐事爲言矣。臣新自鄕來, 路中逢見亦多。當此冬節, 彷徨道路, 無處告訴, 誠可矜惻。纔自備局, 以沿路造置土窖, 自官從便接濟事, 行關各道, 而未知其必有實效矣。流丐以有昨年刷還事, 不敢入京裏云矣。上曰, 欲爲分付而未果矣。何以處之則爲好乎? 在魯曰, 御史下去時曉喩, 使之勿論京鄕, 隨所欲往。而今年則朝家無刷還之令之意, 亦言之, 似好矣。上曰, 御史一路作行, 豈可使人人而知之乎? 顯命曰, 遣備郞, 詳探以來, 似好矣。上曰, 伊尹之言曰若己推而納之溝中, 王者豈可坐視其離散而莫之恤乎? 使備郞, 探見以來, 可也。出擧條 在魯啓曰, 掌令李齊聃疏中, 首請別遣御史, 且飭道臣, 流民最甚邑守令論罪, 次陳公糴可緩也, 私債可禁也, 舊逋可停也, 結卜之重者可追減也, 煙戶雜役可一竝停止也。且盛論錢弊, 請禁以錢代捧之弊矣。流民事, 徐當量處, 推奴徵債, 已令防塞, 災邑舊逋已蠲減。守令私用山火田高重執稅者, 令道臣嚴飭, 使之量減。煙戶雜役, 勢難一竝停止。軍布之以錢代捧者, 當此木貴之時, 不可禁遏。而至於山火田之以錢代捧者, 不可不禁斷, 使之從自願隨便納稅爲宜。亦令道臣嚴飭, 何如? 上曰, 竝依所達施行, 可也。出擧條 在魯啓曰, 新除授洪川縣監崔逵泰, 方在襄陽本家, 金城縣令朱烱离, 方在咸興本家矣。道臣以一兩日內發送爲請, 而夫馬往本家迎來, 入京謝恩歷辭然後赴任, 則必致無限遲延。賑政方急, 殊極可慮。且新迎人馬之價, 例出於民間。而道里日字遠且久, 則民費倍加, 亦可預念。祖宗朝則家在外方之人, 除外任, 則有除朝辭直令赴任之規, 而中間防塞矣。當此慘凶之歲, 不可無破格變通之道。兩邑守令, 竝令除辭朝赴任似宜, 故敢達。上曰, 今年則異於前, 依爲之。後勿爲例, 可也。出擧條 在魯啓曰, 臣前以慶基殿影幀後褙傷破, 只存前面單綃處, 以片紙後褙, 且幀簇勿掛於壁, 空中懸揭爲宜。令道臣奉審啓聞後, 遣禮官擧行事, 陳達行會。蓋其時, 乃九月初也, 足可趁未凍寒前爲之。而適値道臣坐罷蒙敍後, 今始奉審啓聞, 禮曹堂上, 方將下去, 以來月卄一日擇日云。日氣漸至極寒, 而殿內及移安廳, 皆非溫堗, 後褙之役, 必難卽乾, 移安於參奉所居齋室, 亦似未安。待明春日暖後, 下送禮官擧行, 似爲穩便, 故敢達。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在魯曰, 北關賑政甚急矣。上曰, 北伯所請得之穀, 盡入於卿等區劃中數耶? 在魯曰, 嶺南大同米二萬石, 軍作米一萬石, 稅太二萬五千石, 湖南位太五千石, 磨鍊加劃。而兩湖軍布, 限二百同作米, 使之上納惠廳。而作米軍布之代, 則令北營, 以所劃得錢木, 推移上送, 還報於出布衙門爲宜。故敢達。寅明曰, 北伯旣得關西木五百同, 當爲料理充報, 雖不得準報, 亦何妨耶? 上曰, 今此劃給之穀, 果合請得之數耶? 寅明曰, 先給五萬石, 今又加劃六萬石。而御史則請得二十萬石矣。顯命曰, 御史下去後, 連續運送, 似好矣。上曰, 送御史者, 蓋爲其節用也。而今其所請, 如是太過, 何如耶? 寅明曰, 以有限之穀, 活無限之民, 必須詳探飢民之緩急, 分等救活。而用穀之道, 亦須各別撙節然後, 可免匱乏之患。故臣等以此意, 言於御史, 則御史之意, 亦如臣等之意矣。上曰, 分賑之時, 不飢者得食, 飢者不得食, 亦不無混入不均之弊, 不可不着念擧行矣。在魯啓曰, 以北道·咸興·永興本宮祭需事, 曾有仰達。而今以州倉入上之穀, 有劃給之傳敎, 卽欲發關, 分付。而道內所在之穀, 雖州倉入上, 皆爲救民之還穀。靈城以爲, 當此慘凶, 請得他道賑濟之穀, 而其地所在之穀, 多費可悶。且別差所捧祭需, 常年則極有餘。雖値凶年, 曾無別劃之例, 而一開此路, 則雖小凶, 將必欲別得。若使監司, 參量實狀, 以道內某穀, 隨多少劃給, 則似不至於濫給云, 此言然矣。何以爲之乎? 上曰, 欲以近邑之穀劃給, 而不知近邑, 可有此數乎? 前年有四十石題給之事, 而今年則商量給三百餘石矣。靈城所謂此路一開, 恐有後弊者, 亦似然矣。不如以內司穀給之, 故以州倉所上者劃給, 意有所在。依此擧行, 可也。出擧條 寅明啓曰, 臣以兼任太僕事, 有仰達者矣。牧場養馬之政, 關係亦重。咸鏡道咸興地, 有本寺牧場。當此慘凶, 牧卒擧將饑死。凡爲牧民者, 道臣·守令, 每委之本寺, 未必抄入於賑救之中。在京之本寺, 亦何以賑救乎? 其勢自歸於死亡。牧民, 亦國家赤子, 牧役緊重, 比平民尤別, 不可無各別軫恤之道。嶺南移轉中, 限米壹百石, 劃屬牧官, 以爲專意賑活牧卒之地爲宜。以此,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寅明啓曰, 湖南雖曰免凶, 左道興陽·順天等地, 則年事失稔。而至於牧場, 乃是堤堰處, 故被災尤酷。今聞牧卒, 幾至盡劉之境云。在朝家一視之道, 不可不軫念。該邑所在帖價米, 限六百石特爲許給, 使之賑活牧卒, 何如? 顯命曰, 此事甚細瑣矣。牧官自可措辨賑資, 以爲救活。而許給數多穀物, 事涉重難矣。上曰, 右相所達是矣。寅明曰, 其邑農形, 若不至大歉, 則臣何敢煩請耶? 顯命曰, 雖辛·壬大歉之歲, 如此等穀, 似未必許之矣。寅明曰, 此穀果難許題, 則帖文百餘丈許給, 何如? 在魯曰, 許多之穀, 題給似爲重難, 帖文則許給無妨矣。顯命曰, 前例考出後, 如有之, 則帖文許給好矣。上曰, 考例後稟達, 可也。上曰, 今見北靑府使韓鳳朝疏本, 則其南關·北靑之稱, 極爲鄕音矣。得賑穀五六萬石然後, 可以救民爲言, 細布所納, 亦請停止。然則盡給渠邑, 而不給他邑耶? 旣有道臣, 又送御史, 而亦使廟堂, 方爲區劃, 則以待朝家處分。而不此之爲, 陳章請粟, 可謂猥越矣。在魯曰, 安邊府使李喆輔疏本, 下廟堂, 稟處, 故臣等許給二千石, 而事體則未安, 故果爲請推矣。寅明曰, 李壽沆, 曾任外邑時, 亦爲陳疏矣。上曰, 壽沆·喆輔, 與鳳朝有差等矣。然而勿論爵秩高下, 旣在外任, 則陳疏煩請, 俱涉未安矣。顯命曰, 近侍出宰, 急於救民, 疏達其由, 無足怪矣。寅明曰, 北靑, 物重地大, 民戶極多, 無異於鏡城矣。上曰, 鳳朝雖曰爲民, 而事體則不當如是矣。在魯曰, 與道臣相議救民, 有何不可? 而渠豈敢陳疏直請耶? 似未免失體矣。顯命曰, 爲守宰者, 悶慮百姓之頷顑, 有此陳請, 豈可深責耶? 循例賜批, 似好矣。上曰, 卿等所達是矣。承旨進前, 書批答。道謙進伏書之。上覽正言南有容疏曰, 頃者洪景輔以善入番之說, 譏斥儒臣, 故玉堂久空矣。有容今謂得來遺逸之人然後, 可爲法講云。然則登科之講官, 其將無用乎? 渠若居此地, 則有何所補耶? 經筵之士, 指知事耶? 同知事耶? 其所侵斥, 非矣。在魯曰, 書狀事, 狼狽矣。上曰, 見此疏後, 當處之矣。元良入學, 博士何等重大, 而渠以幺麽小臣, 指名薦陳, 極爲非矣。頃日有容金鎭商事, 此無他, 全由於黨心, 故慮復有此等疏矣。在魯曰, 論金鎭商之說, 皆以有識見稱之矣。上曰, 向來李匡誼, 隱然有非斥尹陽來之事。今者有容所謂軟熟方便等語, 必有所指斥, 可謂彼此一樣矣。至於趙明謙·李命坤, 向者左相, 已爲陳薦矣。寅明曰, 命坤則臣雖不知, 而明謙則熟知其爲人矣。上曰, 命坤, 乃幹敏之人也。卿豈以私好薦之? 時習可謂極怪矣。寅明曰, 臣於臺疏未下批之前, 徑先煩達, 極知惶悚。而第明謙一家諸人, 皆經名宦, 則明謙名宦, 亦是當來之物, 豈有一毫干預也? 上曰, 今日金有慶判尹副擬落點, 意有所在矣。向者有慶, 爲知申, 行公時, 見其爲人, 則性本貞介, 無執滯之事。其末年之事, 尤極特異。而一自陞資後, 爲朴春普所斥逐, 世道類如是矣。予每欲復見之, 故有此落點矣。又曰, 有容, 有常之弟耶? 孝章世子入學時, 有常爲將命, 旋爲製及第。不久有常先逝, 繼有孝章之慘, 厥後有容登第, 悲喜自別矣。向來一疏, 似非正直, 故有所靳點。而及今大誥之後, 意謂必革舊套矣。此所以落點者也。而豈意今又煩瀆乎? 草廛爭鬨之事, 誰也? 課儒耐寒之苦, 誰也? 草廛事, 似是宋時涵事矣。道謙曰, 草廛則果是時涵事, 而課儒則忘未知其何人事也。上曰, 國論粗定之句語, 似有意矣。顯命曰, 猶慮其未盡之句, 極爲深緊矣。寅明曰, 近來臺疏, 類多不善之事, 故每致起鬧。臣甚悶之矣。在魯曰, 今此數句語, 雖似妄發, 而豈有深意而發也? 上曰, 雖大誥前, 猶不可以此等疏陳之, 況大訓之後乎? 極不可矣。益勵名節等語, 似亦有意矣。顯命曰, 今番大訓, 上告宗廟, 下頒八方, 親撰敎文, 渠何敢發此言乎? 如有未盡之心, 則明言顯斥, 可也。而藏頭言之, 極非矣。上曰, 李縡之學問, 予豈不知? 而至於文衡圈點, 卽曾經提學大臣卿宰之責也。渠何敢擧名直薦乎? 顯命曰, 博士之薦, 古亦有此等請, 不必深非矣。上曰, 魚有鳳·朴弼周, 或可薦之。而李縡則非隱逸, 何可薦之耶? 顯命曰, 李縡則雖未知其造詣何如, 而素有淸名, 則今此薦達, 未必不可。而至於國論粗定等語, 渠何敢發諸口耶? 語意似有所歸處矣。上曰, 予當公言之, 國論粗定, 此則不無意思矣。權贒何許人耶? 無奈權陽村之子孫乎? 徐宗玉曰, 果是權陽村近之子孫, 而權賮之弟也, 李春躋之表弟也。上曰, 與湖南伯權爀, 同宗乎? 宗玉曰, 同宗也。在魯曰, 使行只隔五六日, 書狀官事急迫矣。顯命曰, 臺臣賜批後, 稟達宜矣。上曰, 有容, 鄕人耶? 宗玉曰, 京人矣。上曰, 承旨書傳旨。道謙進伏書, 有容旌義縣島配傳旨。在魯曰, 今此諫臣島配, 極爲過矣。寅明曰, 疏旣挾雜, 其在杜後弊之道, 不可無罪罰, 而絶島遠配, 似過矣。猶慮其未盡等語, 似指天紀·龍澤之謂也。在魯曰, 天紀·龍澤之說, 指意似或深入矣。以泛然文字, 何必見之太深耶? 國論粗定等語, 遣辭之際, 不能擇發之致也。豈有他意也? 傳敎中, 旣歸之於有心無心之間, 則旌義, 乃減死一等之地也。豈不過乎? 顯命曰, 臣雖未知其指意何在, 而大抵有不滿處分之意, 此實眩亂之兆也。言雖未顯, 其意則絶痛也。然而傳敎中, 不無過重辭旨, 其島配亦過矣。左參贊李箕鎭曰, 臣未見原疏, 雖不知是非之果如何, 而今伏聞聖敎, 則有容似多妄發矣。然臣俄到政院, 得聞諸人之言, 則近來含默成風之時, 有此言事之章, 多以爲臺風則可尙矣。若以妄發之言, 逆探言外之旨, 至於島配, 則豈不過重乎? 宗玉曰, 其心雖未知如何, 而其言則不甚現著。傳敎中, 將心等字, 豈不過中乎? 宜有參量之道矣。上曰, 處分之下, 重臣紛紜營救, 極爲未安。竝從重推考。出擧條  上曰, 李匡誼·成有烈處分之時, 豐原以求放心之說, 有所陳戒。予今不忘, 故今則笑而處之, 可謂太緩矣。李奎采所坐不大, 尙被竄謫。以此觀之, 則今番處分, 實爲不過矣。在魯曰, 不必以李奎采, 歸之一科矣。渠若有不滿之意, 則豈可仰救耶? 且有老親矣。寅明曰, 絶島外, 又有南中薄地矣。上曰, 首揆, 乃公心也。左揆, 亦公心。而左相則見之有意, 首相則見之無心矣。予則益勵名節等語, 疑指龍澤·天紀輩矣。在魯曰, 龍澤輩, 何謂名節乎? 顯命曰, 臣謂今番大訓, 足爲金石不刊之典。而有容疏意, 看來極爲憤惋, 嚴防然後, 無復起者, 不然則當繼起矣。傳敎內辭旨, 極爲痛快, 而島配過矣。上曰, 上疏善作矣。在魯曰, 雖曰能文, 而疏則不善作矣。上命承旨曰, 旌義, 改以海南道謙, 改書海南。諸臣退出。上曰, 大臣更爲入侍。領議政金在魯, 左議政宋寅明, 右議政趙顯命, 承旨李道謙, 假注書鄭漢奎, 記事官鄭重器, 記注官李胤沆, 進伏訖。上曰, 北關御史, 以劃給之賑穀, 有所不足。而今又陳章請得, 田稅儲置三萬石, 未知果有餘存耶? 金在魯曰, 嶺南田稅, 餘數甚少, 儲置幾盡用之矣。宋寅明曰, 十一萬石, 旣以劃給, 而慮其不足, 有此更請, 不可無激勸之道, 空名帖給送好矣。上曰, 令備局, 參酌給送, 可也。又曰, 閔宅洙疏救武將, 何如耶? 在魯曰, 宅洙纔罷武所監試官, 而還有此陳疏矣。上曰, 自武所還, 故救解武將耶? 卿等頃者陳請關東伯內遷, 故允從矣。臺疏請仍, 何如耶? 寅明曰, 斯速改差, 出代下送, 似好矣。上曰, 臺臣爲訓將疏救, 非矣。訓將事, 一時急迫, 而其時事, 猶未詳知, 故欲問於(於)卿等矣。其日擧動時, 予欲陪行大王大妃殿, 使宣傳官, 分付訓將, 兩殿先後廂, 使之變陣, 則對以大妃殿擧動已發, 猝難變通云。此則事勢不足怪也。而及至馬兵, 已到笆子橋, 充塞前路, 有妨於速行, 故使先廂馬兵, 左右扎駐, 而使步兵行軍於其間, 則托以雖不扎駐, 可以行軍云。竟至違令。其日擧措, 極涉荒雜。此非兵判之失, 乃訓將之失。閫外, 將軍制之, 而此則閫內也。大段失措。故略施罪罰, 則執法之臣, 論其失措, 可也。而乃反營救, 極爲非矣。寅明曰, 城中擧動, 與城外有異。馬兵例皆左右扎駐, 故訓將, 本無馬兵行軍之事。而但所達不善, 故自歸於違令矣。上曰, 初不行軍, 則以今方行軍爲對者, 何耶? 在魯曰, 訓將則依前軍律, 旣以扎駐, 而所對糢糊, 未免失措。此則似有分揀之道矣。寅明曰, 宣傳官蒼黃急遽之中, 前後傳敎, 俱未免矇矓, 致使訓將, 有失措之事矣。此後軍事, 或有分付之事, 則以傳敎書給, 似好矣。上曰, 此則不大段矣。而來頭兵法間事, 何以則好耶? 在魯曰, 臣待罪兵判時, 仔細聽傳敎後, 仔細分付, 則終無緯繣。其在詳審之道, 書給傳敎好矣。上曰, 承旨進前, 書此批答。李道謙進伏書之。上曰, 書狀官權贒, 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口傳差出, 拜表日期亦差退改擇事, 及藝文提學鄭羽良, 自政院催促上來事。出榻敎  上曰, 江原監司差出時, 問于大臣備擬事。出榻敎  書畢, 諸臣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