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942책 (탈초본 51책) 영조 18년 3월 18일 정축 26/26 기사 1742년  乾隆(淸/高宗) 7년

○ 壬戌三月十八日戌時, 上御熙政堂。領議政金在魯, 左議政宋寅明引見入侍時, 領議政金在魯, 左議政宋寅明, 右副承旨兪健基, 假注書李秀逸, 記事官趙載德·趙明鼎, 進伏訖。金在魯曰, 近來日氣陰冷, 聖候眩氣, 若何? 上曰, 一樣矣。在魯曰, 湯劑不進, 已至累日, 其間姑無添加之節乎? 上曰, 姑無所加矣。在魯曰, 大王大妃殿氣候, 若何? 上曰, 一樣安寧矣。在魯曰, 王世子氣候, 每因醫官聞之, 而今日·明日, 書筵命下, 不勝喜幸矣。俄聞賓客之言, 則有咳嗽·鼻涕等症云, 雖不大段, 然大禮不遠, 猶以爲悶矣。上曰, 每每觸風故如是, 明日胄筵, 姑令止矣。此不過一時微感, 不必問候矣。在魯曰, 明日問候已出令, 藥院啓辭中, 不可不提稟矣。上曰, 依爲之。在魯曰, 臣等之罪, 萬死有餘矣, 何敢抗顔求對, 而國事爲急, 不暇請譴, 連日瀆擾, 不承允音, 臣而見絶於君, 有若子而見絶於父也。如窮人無所歸, 待命於金吾門外, 不意聖上, 特下勿待命之敎, 因許入侍, 臣等不勝惶感, 卽爲入來, 而聖上今日之擧, 實爲慨然。臣等無狀, 不足共國, 而若論其罪, 臣實爲首, 先罪臣等而斥退之, 可也。然聖人不絶物, 王者不獨治, 盡屛臣僚, 則國不爲國, 有罪者罪之然後, 引接諸臣, 講確機務, 此是聖上今日之急務, 而何可一倂牢拒乎? 君臣長阻, 不可一日爲國, 未知殿下, 何以商量, 而聖聰至明, 必察事理之當然矣。卽今群情焦遑, 外方波蕩, 大凡人君, 一喜怒一動作之間, 八方皆隨而觀感矣。臣等忝在輔相, 雖被重辟, 敢忘國事乎? 不避煩瀆, 敢請引接, 而今雖登對, 退出後一日二日, 不改前規, 則今者許接, 未必爲幸矣。伏願聖上, 明白開釋, 抉正罪譴, 毋使君臣長爲阻隔, 千萬幸甚。宋寅明曰, 連日聖敎, 以眩氣不許引接, 揆以臣分, 豈敢求對, 而以批旨觀之, 則不專爲眩氣, 而辭氣之間, 似有不平之端矣。上下阻隔, 群情憂遑, 臣等雖無狀, 豈敢效妾婦之姑息乎? 此所以冒死求對, 而前罪之外, 此又添罪之一端也。胥命之中, 特許引接, 惶感之忱, 請譴之懇, 首揆已盡之矣。今不必煩達, 而殿下亦嘗講矣。以殿下之至明, 豈不察否泰之理, 而天地不交, 君臣相阻, 豈有回否爲泰之望乎? 昔者皇朝神宗皇帝, 初年勵精, 身致太平, 中年以後, 漸致倦勤, 不見臣僚, 至於十餘年, 故天下遑遑, 馴致亂階。至今談者, 皆以爲皇朝之亡, 非亡於崇禎而實兆於萬曆也。向見大諭, 殿下之慨世憤下, 出於苦心, 而自古聖人, 挽回世道之術, 只在於有罪者罪之而偕之大道也。臣等忝董率之任, 致使君心煩惱, 國體虧損, 何敢一日居廊廟之上乎? 在魯曰, 眩候每有一樣之敎, 頃者入侍時, 恐有妨於靜攝, 敢請平坐簡接矣。今又殿坐, 而召見臣等, 臣竊悶之, 焦遑之中, 幸蒙引接, 非敢謂有裨於國事, 而亦可爲鎭定中外之道, 稟定之事, 姑置不言, 其慰聽聞當如何哉? 上曰, 卿等久居輔弼之任, 庶幾知予心矣。幾年苦心, 讀書爲治, 而義理無二, 建極在一, ·之道, 惟在執中而已。今則諸黨, 各執其中, 吾不信之矣, 大訓之後, 自謂吾事已畢矣, 到今群下之心盡見矣。予則不否而下自爲否, 譬如天氣下降, 而地氣獨不上升也。皇朝事其在尊周之義, 不必提說, 而亦想其時, 必有黨習而然也? 知我者庶知予心, 而不知我者, 謂我爲倦, 向者吾事已畢之敎, 及光武卷命入者, 皆有深意也。宋太宗, 置朕何地之言, 豈不異哉? 卿等職在輔相, 不諒予心, 如石投水, 今無更諭, 予心則苦矣。今若不爲, 則上欺陟降, 實無歸告之辭, 向者趙暾之方外文字, 頃亦諭之, 而予亦實欲羽化矣。聽政二字, 近作時諱, 故累諭予意, 而若有疆域急警, 軍民重務, 則雖或深夜, 予當召見卿等矣。先朝代理後, 予連爲入直, 每見章奏之入, 必親自裁決, 外間諸臣, 皆知代理爲休養之道, 而實則不然, 慈敎亦以爲代理之初, 尤用精神, 每言及此, 必垂涕而道之矣。在魯曰, 先朝代理之後, 諸臣雖於藥院問候, 而代理之前, 則諸臣無阻隔之歎矣。今承聖敎, 則以爲雖在代理之後, 酬應章奏, 不得休養, 實無代理之效。今我聖上, 雖以苦心, 每有此敎, 而況今元良幼沖, 殿下雖欲就閑, 其可得乎? 姑限幾年, 割斷聖心, 深所望也。上曰, 自古有代理傳禪之事, 予豈過乎? 傳禪然後, 予有歸拜皇兄之顔矣。在魯曰, 今此下敎, 似近悲凄, 向日下敎中, 弘毅二字, 加勉, 宜矣。至於民國之事, 近日攸爲, 不過文書出納, 而上下相隔, 事多有妨, 旣有民事勉應之敎, 則不可廢引接臣僚之道矣。上笑曰, 與卿等幾年苦心, 而有何濟民之效乎? 寅明曰, 聖上之必欲祛黨者, 專爲安民也。爲祛黨而不見臣僚, 則群情不安, 此豈安民之道乎? 聽政代理, 旣是祖宗朝故事, 則何不可之有? 今時則不可輕易議之。國勢鞏固, 人心鎭安然後, 可以付托於元良, 而若國勢孤弱, 人心泮渙, 則雖聖上當之, 尙有措火積薪之憂, 豈可任之於沖嗣, 而失先後緩急之序耶? 殿下春秋晼晩, 一日萬幾, 必多有妨於攝養之節也。卽今悠悠萬事, 莫大於保護聖躬, 而若有欠和之時, 則如次對等事, 雖或十日姑止, 亦無所妨, 而豈以黨論而一倂不見臣僚乎? 卽今大禮不遠, 萬民欣躍, 而只接臣等, 不見諸臣, 大小群情, 皆抑菀矣。上曰, 予心苦故如是矣。寅明曰, 前頭日次, 或可簡其禮節而引接諸臣乎? 上曰, 爲其面生而召見乎? 寅明曰, 朝象如此, 聖心之痛慨宜矣。而亦何必以此, 長事阻隔乎? 上曰, 顧今人心, 皆楚越大訓矣。寅明曰, 如閔昌洙事, 人多挽止云, 豈有楚越大訓之人乎? 在魯曰, 閔昌洙, 亦豈敢楚越大訓乎? 上曰, 昌洙之意, 不過誤入矣。寅明曰, 聖敎, 每以澶淵之恥諭之, 臣實未曉也。上曰, 澶淵之行, 宋眞宗恥之, 故讒間乘之矣。寅明曰, 眞宗之恥可謂誤矣。澶淵之行, 豈爲恥乎? 在魯曰, 臣等忝在輔相, 實爲罪首, 而幸蒙召見, 外間人心, 頗鎭定矣。今雖入侍, 退出後又如前日, 則臣等宜死於此矣。大禮前, 一番引接備局諸臣, 罪重者責之, 罪輕者赦之, 則豈不欣欣而自樂乎? 上曰, 諸臣無罪, 豈爲此可笑之事乎? 上曰, 心經·近思錄, 近欲繼講, 周禮亦欲進講, 而在前則三日掇講, 心甚爲恥, 今則不然, 資治通鑑, 尙未畢講, 而亦不知儒臣之有無矣。寅明曰, 累月停講, 極爲可悶, 加勉, 宜矣。在魯曰, 樂正門人之諭, 臣雖已承聞, 而何若是專廢講學乎? 上曰, 予學問雖淺, 願爲帝王之孝, 不欲爲匹夫之孝, 而今則上欺陟降, 無顔歸拜, 不特爲傷足比也, 何以講爲乎? 在魯曰, 朝著黨習, 累百年痼弊, 猝難丕變, 而卽今大體, 比前似稍勝矣, 先朝末年, 朝廷黨習, 比今日尤盛矣。卽今廷臣, 雖未知其果能革心, 而戕殺之心, 不顯於外面氣象, 似好。聖上雖以時象, 致此煩惱, 而今日外面氣象, 苟非聖上之大孝, 亦不能如是也。寅明曰, 學問雖好而用心爲病, 祛黨雖急而不在於不接群下矣。上曰, 予非爲倦, 而有上負者, 故如此, 吾心可質神明矣。衛士傳餐, 衡石程書, 豈必緊務乎? 在魯曰, 前日殿下, 勤於講學, 時或日再講, 雖祈寒盛暑, 不廢講筵, 勤學之誠, 孰不欽仰, 而不意一朝, 牢拒臣僚, 至於講學, 一倂停止, 群下之情, 豈不遑遑乎? 寅明曰, 聖上今日此擧, 非由於倦怠, 而蓋緣於朝臣之不能奉承也。然若長如此, 則何以爲國乎? 殿下或反而思之, 則必釋然矣。上曰, 予亦思量矣。我國人無疆場急警故如是, 自丙申以後, 各相務勝, 至於相殺, 而以理推之, 似有報復, 予不殺之, 而尙殺者自相報復, 至於戊申而大驗矣。寅明曰, 聖上特以好生之德, 雖欲生之, 而尙殺者自相報復, 此理之必然者也。上曰, 大訓中欲入庚子前後字, 故轉生葛藤矣。寅明曰, 若失此時, 則難於更提, 故不得已爲之矣。在魯曰, 卽今東北流丐, 多聚城內, 癘氣漸熾, 不可不作幕於城外, 使流丐有所依接。惠廳堂上閔應洙, 專任賑政, 又加出郞廳三人, 京中飢民, 專意主管,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在魯曰, 守令署經, 一日爲急, 而以兩司不備, 尙未署經, 兩司在外人員, 竝改差, 明日開政差出, 以爲署經之地,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寅明曰, 北兵使狀罷茂山府使, 犯越罪人未究竟之前, 茂山獨不可先罷, 姑勿出代,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寅明曰, 濟州判官, 當此凶年, 不可稽滯, 明日政差出, 催促下送, 何如? 上曰, 依爲之。以上皆出榻敎 在魯曰, 南漢面操, 今春設行事, 曾已稟定, 而守禦使閔應洙, 適有遂安看審之行, 還後仍値憂遑。且入學大禮在近, 其前勢不得出去, 而預爲前期出令, 然後軍兵可以聚會, 如此則正當農時, 姑爲停止, 何如? 上曰, 面操之亦停可悶, 而事勢如此, 今番則姑停, 可也。宋寅明曰, 北運敗船時, 沙格渰死者, 前後合爲一百餘人, 事極慘惻。嶺南渰死船人, 前旣有蠲役顧恤之命, 而湖南·北道船人渰死, 亦數多, 死於王事則一也。一依嶺南渰死人例施行事,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寅明曰, 北民救死不贍之中, 牛隻亦乏絶, 將未免廢農, 而嗣歲事亦可慮, 爲其買備農牛, 京衙門錢一萬兩, 纔已分排許貸, 而此或有不能遍及之慮, 則關西近北各邑, 有管餉屯牛累千頭, 年前分送湖南, 今亦限數百首, 移送北道, 無妨。令北道道臣參量事勢, 報本司以爲知委關西之地,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寅明曰, 嶺南北運穀未及載運者, 竝其自備賑穀計之, 則尙有五六萬石, 有難以私船盡爲載送, 三月以後, 海運亦順, 無致敗之慮, 賑恤從事官, 以兵船與櫓軍, 一番取用事狀請, 恐當許之矣。上曰, 業欲下敎, 許載兵船, 可也。以上出擧條 在魯曰, 沃川按覈御史回啓, 尙今不下, 關西伯狀啓, 亦多有稟定事, 而累日阻對, 未得仰達矣。上曰, 句管堂上惠廳堂〈上〉時當引接, 講論民事矣。寅明曰, 沃川事, 非造次可爲之事也。上曰, 此則初欲議大臣, 未知卿等何以議稟, 而當用一律乎? 在魯曰, 旣遣御史究覈, 則便是殺人, 以啓覆常道用之, 似好矣。上因命中官, 持進御史狀啓, 御覽畢後, 因命承旨兪健基, 書判付以下。上曰, 南原君之事, 卿等聞之乎? 在魯曰, 往見海興君之葬所而被打云矣。上曰, 南原君傷乎? 在魯曰, 頗被傷云矣。上曰, 閔東洙·百圭何人乎? 在魯曰, 閔東洙, 卽雙嶺戰死人故兵使閔栐之後也。健基曰, 近來禁葬之人, 必先打地官, 南原君以地理有名, 故必被打矣。上曰, 南原君有此妙理而去, 故尤爲被打矣。上曰, 左相近見右揆乎? 寅明曰, 見之矣。在魯曰, 向者聖敎中, 求備之敎好矣, 而遽然出仕, 有所惶恐, 尙此遷就矣。上曰, 兪判府事, 姑無消息乎? 在魯曰, 大禮不遠, 而退伏郊外, 極甚惶悚, 故來在城外云矣。健基曰, 來在於往十里近處典農里云矣。上曰, 申飭後, 今番大政, 何如? 在魯曰, 新通初仕, 疎通頗多云矣。寅明曰, 吏批頗善爲云矣。上曰, 南惠老, 是新通乎? 在魯曰, 南惠老·李長夏·洪重孝·閔光遇·朴成玉·李聖檍, 皆新通矣。上曰, 南惠老, 予曾已知之, 李長夏·閔光遇, 何人乎? 在魯曰, 李長夏, 李國華之孫, 朴成玉, 嶺南人也。上曰, 始知朴成玉人也。健基曰, 閔光遇, 前承旨閔珽之侄, 李聖檍, 前掌令以濟之子也。大臣先退後, 上曰, 承旨進來。健基進伏。命書傳敎曰, 春方窮矣。濟民爲緊, 運北之穀, 臭載者多, 猶不載運, 數尙夥然, 兵船亦令許載, 申飭從事官, 使之及期載運, 而海運之際, 亦爲愼風, 俾無船民漂溺之弊。又書曰, 噫, 眩雖一樣, 感慨時事, 嗟我民斯, 夙宵奚弛? 以備局草記, 纔已允下, 都下來聚飢民, 其尋常視之, 況於外方, 堂上看檢, 郞廳加出, 大臣入侍, 雖下敎, 大臣, 亦有親承下敎之事, 其令卽爲商確, 草記以稟, 申飭該廳, 各別濟活。又書曰, 世道日下, 不憚國法, 身爲士夫, 不告官府, 不呈法府, 恣意伐喪, 毆打卿列宗臣, 事之可駭, 莫此爲甚。該曹之推於首堂啓下之後, 不卽擧行, 首堂上來之後, 亦無皂白, 置法曹之意焉在? 該曹堂上, 從重推考, 其首倡之人, 不可尋常處之, 亟施遠配之律。名雖士夫, 卽爲化民, 有此亂法駭擧, 而不卽報治, 致此宗臣陳章, 當直上言之擧, 將焉用彼字牧哉? 郡守李龜齡罷職。又書曰, 頃者下敎, 爲卿求備, 心常恧焉。許見輔相, 爲我民事。噫, 卿以我此擧, 爲撕捱之一機, 仍欲解免則已, 不然則此時輔相, 豈過爲待命之時乎? 若此不已, 君爲固執, 相爲撕捱, 奚時可做國事? 此政在下者, 晩略些少廉隅, 勤於國事, 感回其君之時, 他不暇諭, 卿須體君臣之大義, 安心勿待命, 其卽偕入共濟國事。仍曰, 此傳敎, 使偕來承旨, 傳諭于右相。又書曰, 諭於右相, 旣諭大體, 事雖異, 意則一也。此時此敎之下, 猶不肯入城, 待命城外, 一何固執之過乎? 噫, 予方心恧, 不賜對乎諸臣, 大臣入侍, 旣許一條, 元良入學, 亦將不遠, 卿雖邁邁乎我, 豈忍邁邁於八歲元良? 卿須追惟昔年, 顧今元良之將齒學, 安心勿待命, 卽日入城。仍曰, 此傳敎, 使偕來史官, 傳諭于兪判府事。又書曰, 大霈在近, 所審者刑政, 噫, 囹圄拘囚者, 非亦吾民, 曰爲民事, 非此誰先? 頃者聞秋判陳達, 參議旣已考抄時囚爲疑者云, 其後時月已多過, 其幾釐整, 若已釐正, 議于大臣, 使卽以稟, 書傳敎畢後, 承·史退出。上又命承旨進來。健基進伏。上曰, 復招承宣, 欲有所言矣。右相處傳諭中, 共濟國事之語, 有深意矣。諸臣前後聽敎時, 無不垂涕, 而稍過時日, 則亦復如前矣。耳目之官, 以隱身爲上策, 朝廷百事, 懈惰無可言矣。諸臣若勤於職事, 則是爲焦遑之實, 薛包見逐於其父, 猶且朝夕來掃, 畢竟其父感動矣。焦遑之時, 尤宜勤於職事, 以爲感回其君之道, 此不但謂大臣也。耳目之官, 近來無之, 故慨然矣。健基曰, 方今百隷怠官, 國事泮渙, 大諭一頒, 廷臣之罪益著, 此莫非臣等不忠無狀孤負聖恩之致, 而若以黨習之未祛, 過費聖慮, 每自貶薄, 實有歉於大聖人和平氣象, 恐或歸於自損威重, 臣曾於筵席, 屢貢愚忠, 若有不率敎化, 甘心黨比者, 隨其罪輕重, 或罪之或斥之足矣。豈以群下之未忘黨習, 過費聖慮哉? 上曰, 予可直言矣。政院俄有啓辭, 堂箚又上, 而予豈爲其勸而許接大臣乎? 儒臣及耳目官之事, 予皆見矣。李挺郁欲沮戲於予之情理, 臣下道理, 無可言矣。健基曰, 臣等憂遑之極, 果有循例啓辭, 齟齬之言, 淺薄之誠, 豈敢望感動天聽哉? 今日聖上, 特恢轉環之量, 別諭大臣, 使之入侍。臣伏見外間景色, 則憂虞頓變吉祥, 禁中諸臣及院隷·衛卒, 盡皆歡躍慶賀, 臣以爲殿下此擧, 大平萬世之機, 兆見於今日矣, 豈不有光於聖德哉? 凡謂天下已安已治者, 本非忠志之士所可陳於君父之前者, 而殿下每以黨比之未祛, 過費聖慮, 或有過中之擧, 臣請以卽今所見悉陳之。當初聖上, 以蕩平爲治, 百年痼弊, 恐難猝革, 臣民或有妄慮其濩落難成, 殿下, 以苦心血誠, 十年做得, 卽今黨論, 比前頗祛, 亦非始望之所敢期者, 不能滌其心, 儘如聖敎, 而猶可謂滌其習矣。蕩平豈無效乎? 君子之類, 別有向國之忠者, 能滌其心, 而中人以下, 豈能如是乎? 殿下之如日月之在上, 至明至聖, 渠輩不敢售其舊習矣。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