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051책 (탈초본 57책) 영조 25년 12월 10일 갑신 27/27 기사 1749년  乾隆(淸/高宗) 14년

○ 己巳十二月初十日初更, 上御歡慶殿。戶判·御製編次人同爲入侍時, 戶曹判書朴文秀, 副司直趙明履, 左副承旨鄭夏彦, 記事官南鶴老·李齊賢·李宜哲進伏訖。文秀以大朝進見定式事, 更爲仰達。上曰, 予逐卿而不見乎? 卿等, 何如是力請耶? 文秀曰, 臣之於君, 有進見定例而後, 國事可爲矣。上曰, 有大於此者, 卿等, 將何以爲之耶? 文秀曰, 大臣及臣等, 豈有奉承之理乎? 臣則不以此爲慮矣。明履曰, 戶判所達之言, 誠是矣。不可不一番定例矣。上曰, 古有此例否? 考出實錄而有之, 則予當從之矣。上曰, 儒臣入侍事, 注書出去, 分付。臣鶴老承命出去, 與校理李垍, 偕入進伏。上曰, 去元良侍坐次對後, 如釋背上之負, 諸臣, 何以進見定式爲請耶? 文秀曰, 臣雖苦口力爭, 萬無回天之理, 而論以道理事體, 決不當如是矣。上曰, 予志終未展布, 而今止於此, 心常歉然, 定例告畢之後, 則予無所憾矣。文秀曰, 殿下每以國事爲念, 而獨於臣僚, 不許進見, 殿下如以六次爲難, 一次則太少, 以四次定式, 宜矣。上曰, 予則欲以一月一次定式, 諸臣之意, 何如? 曰, 殿下如欲定臣僚進見之規, 似不減於四次, 戶判一次太少之說, 誠是矣。上曰, 翰注以次各陳意見, 可也。臣鶴老起伏曰, 諸臣畢陳無餘, 更無可達之言, 而戶判四次之說, 誠是矣。齊顯曰, 臣幸忝此職, 逐日入侍於大朝, 幸莫大矣, 而一自入直上番之後, 小朝次對下番, 獨爲入對, 故臣近在直廬, 久未入對於小朝, 則心甚抑鬱, 戶判之不得入侍於大朝, 而中心抑鬱, 必如臣之不得入對於小朝, 而中心抑鬱, 戶判之請, 宜賜允從矣。上曰, 爾則國族, 心必異於他臣, 而所達, 出於眞情矣。頃年爾父登對時, 聞爾先祖宗臣, 爲當朝鍾愛云, 其宗臣爲誰? 齊顯曰, 臣之八代祖江陽君潚, 卽世祖大王之侄也。命曰, 內宗親, 而賜號琴軒, 且命爲宗正, 使之規正諸宗, 而臣之六代祖順川都正琯, 亦以忠孝旌閭矣。上曰, 此翰林之父名, 予忽忘之, 未及思矣。夏彦曰, 前掌令李鳳齡也。宜哲曰, 臣之意見, 亦與戶判無異矣。上曰, 予志已定, 猝難變改, 命元良代理後, 何可更爲次對乎? 右相雖涕泣力爭, 而予心則如金石之堅, 自今以後, 常參·朝參·次對等事, 皆使元良爲之, 而予則不欲參涉於其間, 儒臣則予當時時召見矣。明履勸學綸音以進。上命明履讀之, 曰如是勸學, 而諸臣豈敢有不讀書者耶? 文秀曰, 諸臣中, 豈無好讀書之人乎? 承旨具允明, 多讀古書, 故其讀書之聲, 甚純熟矣。上曰, 具允明, 行公乎? 夏彦曰, 以重臣筵中所達, 不爲出仕矣。上曰, 其所撕捱, 殊涉過矣。重臣所達, 非彈劾之比, 亦無不好語, 旣稱其人之可堪, 則豈可以此撕捱乎? 當初特除, 意有在焉。近來玉堂東壁多矣, 而此則萊伯·灣尹, 自當擬薦, 如允明, 非予則誰爲之乎? 其人可用, 故予爲收用矣。陞資後聞之, 當爲承襲之人也。孝經不云乎? 立身揚名, 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懸玉而見父母, 豈不貴乎? 文秀曰, 具允明, 其才可惜, 文詞優贍矣。上曰, 然矣。夏彦曰, 古則凡不由階而陞資者, 例有人言, 此實美事, 雖遭兩司還收之啓, 停之則卽行公矣。上曰, 予曾聞先朝下敎, 則以爲, 春坊多少臣, 故其氣銳, 政院多老臣, 故其氣緩, 予之嗣服後, 政院多年少之人矣。鄭必寧·柳萬重·具允明, 非予則何以得金玉乎? 今日人心世道無一可言, 而紛競躁進之風尤甚, 故予則必欲循序而用之矣。上曰, 同副承旨具允明, 頃者重臣所陳, 不過大體, 其意是也, 則以此撕捱, 其涉太過, 只推, 更爲牌招察任。出傳敎  上曰, 如是下敎之後, 何敢復爲撕捱乎? 夏彦曰, 因齋戒與徽旨未下, 尙未得一番陳書, 似當陳書承批後出仕矣。上笑曰, 承旨亦爲近來時套之語矣。何陳書之有哉? 文秀曰, 數十年前, 則士大夫多有安坐而致位者, 自數十年以後, 皆以奔走而爲之, 此莫非躁進之風, 日盛而然矣。上曰, 春坊入直官員入侍事, 注書出去, 分付。臣鶴老承命出去, 與弼善崔成大, 說書李宜馣, 偕入進伏。明履曰, 臣以典牲署事, 有所仰達矣。今年牛疫, 本署留養黑牛盡斃, 而別貿非常行之事, 故頃於筵中陳達, 催促濟州庚午條黑牛, 欲備春享之用, 而尙無上送之事。目今本署餘存黑牛, 只是四首, 又有四首然後可用。依上年例, 令該曹別貿, 以備春享之用, 似宜, 故禮曹纔以此草記矣。上曰, 依爲之, 而草記允下, 則可以, 分付矣。出擧條  上命春坊官員進前曰, 元良方講何書耶? 成大曰, 讀通鑑矣。上曰, 讀詩傳何篇耶? 宜馣曰, 方讀第七卷矣。上曰, 予於今日, 爲備局諸宰之所困惱矣。代理後次對, 使元良爲之者, 寔遵舊例, 而不知予心者, 謂我怠, 知予心者, 謂我苦, 予心則已有所定矣。今日之弊, 專由於不讀書, 元良如有讀書不勤之事, 則予以成王時撻伯禽之意, 將致責於春坊僚屬矣。予雖涼學, 多讀小學, 至于今以此資用, 此勸學文所以作也。勤於讀書, 則自無外馳之心, 而可以至於聖賢之域矣。上命諸臣就坐, 曰, 予當讀聖學輯要敎世子篇, 使諸臣聞之。上讀訖, 命儒臣讀之。讀敎世子篇訖。上曰, 過闕則下, 過廟則趨云者, 其禮甚纖悉矣。上曰, 春坊官員, 明日早朝, 求對元良, 而講讀此篇, 仍陳文義, 可也。上曰, 予聞上番, 善於文辭云, 以勸學爲題, 卽爲製進, 可也。成大曰, 臣素乏應卒之才, 何能副聖敎耶? 上曰, 以勸學爲題者, 意有在焉。入侍諸臣, 皆爲製進, 可也。諸臣, 各以所製書進。上曰, 儒臣及春坊官員, 先爲退去。御製勸學綸音曰, 朱夫子小學題辭, 豈不云乎? 惟聖斯惻, 建學立師, 以此觀之, 雖聖人之時, 乃有學, 而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學記亦不云乎? 噫, 位在君師, 大學序所云, 窮理正心之道蔑如也, 何以能修己治人? 常覽序文中躬行心得之句, 自不覺歉然。噫, 三代以後, 雖無此道, 賢人君子無世無之, 至于宋而群賢輩出, 此豈他哉? 聖經賢傳之功也。以孔子之聖, 自謂好學。吁嗟, 今之大夫章甫, 讀聖賢之書, 誦聖賢之言, 而其不好學, 抑獨何心, 抑獨何心? 噫, 世道之日渝, 人心之日澆, 專由於不好學, 其若潛心於學, 不肖者可以賢, 不能者可以能。今之世俗, 自暴自棄, 投鏡於塵, 埋珠於沙, 搢紳多士, 日夜經營, 不過抉摘語句, 訪求疵釁, 浮囂爲能事, 渝薄爲己任, 視學問若楚越, 雖値冬夜, 禁直大夫, 吹燈而睡, 賢關諸生, 掩卷寥寥。噫, 爲其君者, 雖無君師之德, 不能敎導, 若啓方冊, 孔聖在座, ·後先, 吁嗟, 諸大夫多士, 何不學而師之? 其若學而師之其所讀書, 不期勤而自勤。噫, 蒼顔皓髥, 歲將暮矣, 及今不諭, 更待何時? 于今浮囂世道, 其欲靜之, 勸學宜先, 中夜興思, 自不能耐, 若是勤諭。吁嗟, 搢紳大夫, 賢關多士, 莫曰言敎, 深體爲日後眷眷之意, 其須勤學, 其須勤學。噫, 曰, 成於樂, 今樂學, 雖不可考, 禁直居齋之時, 挑燈朗讀, 此亦樂也。比之於群分類聚, 日事浮囂, 其孰勝焉? 孔子曰, 不有博奕者乎? 猶賢乎已, 聖訓深矣。今者勸學, 欲使一世, 各勤其學, 祛其浮囂也。在家勤不勤, 各有賢父兄, 予何勸也? 而禁直大夫, 居齋多士, 予當隨察其勤慢, 若有其慢, 宜有其飭。噫, 今者之敎, 非徒勸學, 卽爲世道深憂也。豈敢以其近而忽也哉? 上曰, 今番關東軍器摘奸, 書啓執頉夥然, 狼川縣監趙漢弼, 襄陽府使沈益聖, 竝令該府處之。出傳敎 成大曰, 聖敎爲重, 雖與內局問安相値, 東宮求對, 先爲之乎? 上曰, 內局問安前, 先爲求對於東宮, 可也。諸臣以次退出。五更一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