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071책 (탈초본 59책) 영조 27년 7월 2일 병인 20/21 기사 1751년  乾隆(淸/高宗) 16년

○ 辛未七月初二日申時, 上御崇文堂。承旨入侍時, 右承旨權一衡, 假注書蔡緯夏, 記事官朴海潤·李慶濟, 進伏訖。上曰, 承旨來書傳旨, 一衡進伏。命書之際, 上曰, 李存中島配何處耶? 一衡曰, 巨濟島配矣。上曰, 尹學東·李渭輔, 一則挾雜, 一則鄙陋, 其曰賊堅復生云者。其時左相, 未及卜相, 是逼於領相之言也。學東, 亦可行玉堂者乎? 是攘臂助勢之類。安允行筵席之間請寢, 而外作此擧, 二人形迹, 予當畫像矣。命書傳旨曰, 諺云雖鼓樂之聲, 恒聞苦云, 況不忍聞者乎? 頃者柳鳳輝處分時, 已示弦韋。其時有下敎者, 爲今日臣子者, 焉敢復售黨心? 而乘元良之沈默, 幸其君局外之敎, 甘心黨習, 跳梁元良, 是眼無其君也, 眼無其國也。已涉無嚴。而雖不提說百祥, 四字之意, 含包其中, 予已痛心。百祥放恣書陳之後, 諸臣之心已露。況頃者下敎, 豈臣子所忍聞? 而且堇廻蘇之君, 忿慨世道, 方昏昏于枕席, 若無其心, 效古人當剖腹鳴冤, 一或有挾雜之心, 亦宜效古人自剄闕下, 以白悚懍之意。而雖俱不若此, 爲臣子之道, 聞此敎, 其宜不避風雨, 免冠席藁於王府門外, 臣分當然。而依幕金吾之外, 借名待命之義, 初不盡乎臣節, 末又掃盡臣分。噫, 一隅靑邱, 將至於禽獸之域, 而若此乎? 待元良之處置, 而其猶無聞。予雖益衰, 太阿尙在手, 豈一向泯默, 先懲大者, 今番合辭, 首唱臺臣, 施以門黜之律。安允行聞局外之敎, 筵席之間, 飾請還寢。於其黨類, 曰其機而傳諭, 乃作此擧。尹學東, 述編中兢業二字, 筵席之間, 因文義, 勉君靜攝。於其黨類, 揚臂助勢, 不有其君, 二心事君, 將焉用哉? 倂一例施以門黜之典。李存中頃者書中句語, 卽百祥之先鋒, 合辭之引路也。若此之故, 於元良不顧受君命, 代理於其君, 不恤處分之嚴正。先有黃柙, 後有吳瓚, 放恣護黨, 少無臣分。存中黨中氣勢, 可以推知, 雖不投乎豺虎, 豈可同配黨人, 李存中, 旌義縣島配, 倍道押送, 護黨之人, 亦不可不嚴懲。黃柙·吳瓚, 倂施門黜之律。噫, 甚者已處分, 同心隨之, 趨附勉從之輩, 予何諭哉? 出榻敎  傳曰, 卿之撕捱, 予則漠然, 意謂因李存中事矣。今日乃聞因予之故, 此亦心昏之一端, 歉然歉然。而然其慨者有二, 製述書外, 黃頲命汰, 事件各異, 卿何撕捱? 頃批已諭, 古人云, 理欲同行而異情, 卿心已洞知, 復何介滯? 而若是撕捱, 此乃恒日誠意不相孚之致。其慨一也。頃者批旨中, 白首元輔以下之說, 因世道忿慨之時, 君與相交勉之義, 於卿有何一毫介意之端, 此無他。益衰益昏之時, 其他章奏, 於我若浮雲。而相臣之箚, 禮敬以待, 故勉强酬應, 昏而錯了。以此之故, 我元良, 無共國事之人, 政事堂日鎖, 是予之過。此其慨二也。噫, 予與卿, 不至老而相知。今則君齡近六旬, 相年已七耋, 君與相俱白首, 而情意之不能相孚, 一至於此, 自恧之外, 無他諭也。卿須體此意諒國事, 卽日視事, 小慰枕席中心事, 承旨傳諭于元輔。傳曰, 噫, 筵中旣諭, 百祥頃者之事, 因國體而雖處之, 庶可諒人子之心。而今日之章, 意專挾雜, 可勝痛哉? 而今方心痛, 所重在焉。故雖不爲提諭, 而瑩中·吳瓚, 爲百祥之嚆矢, 百祥爲二人之後殿。噫, 其所搆捏卿誣, 非徒予知, 國人可知, 非徒國人, 昭昭高照。百祥挾雜誣人之心, 焉敢逃也? 然予方日衰, 領相老矣。而卿亦尋鄕。顧今國事, 不覺寒心。痛心方亘, 文不多諭。噫, 君與臣于今白首, 卿今捨予, 更待何時? 悔臍莫及。古人亦云, 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今日之國事, 副我元良之意。卽日偕入, 慰我元良之心事。令偕來承旨, 傳諭于左相。傳曰, 待命諸臣之近者, 復售舊習, 雖不若百祥不忍聞四字放恣提說, 其意皆然。于今百祥, 恣意投陳於我元良, 一聞此四字, 心膽欲墜, 遙瞻懿陵而隕涕。此等堤防若不嚴, 將至於君不君, 國不國, 此後此等四字, 非徒章奏語言及之者, 當施誣犯不道之律。若是下敎者, 亦古之懸法之意也。其若亘黨心而犯之, 此無倫無君也。何論官名? 雖大官法從, 當以律繩之, 使中外曉然知之。出榻敎  傳曰, 右副承旨黃景源, 只推, 更爲牌招, 使之傳諭于領相事, 及左副承旨尹光毅許遞, 前單入之事。榻前下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