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129책 (탈초본 62책) 영조 32년 3월 19일 정해 26/26 기사 1756년  乾隆(淸/高宗) 21년

○ 丙子三月十九日巳時, 上御崇文堂。斥和殉節孫同爲入侍時, 左副承旨兪漢蕭, 假注書李蓍廷, 記事官權頴·李世演, 斥和殉節死孫判尹李鼎輔, 司直曺命采, 左尹申晦, 工曹參判洪益三, 司直金善行, 吳彦儒·李得宗, 刑曹參議金時燦, 兵曹參知金相福, 司直金陽澤·尹東度, 以次進伏。上命注書持宋史本記末卷入來。上曰, 今日逢毅皇忌日, 毅皇之德, 何以報之? 此心雖與草木同腐, 皇恩何以忘之? 命玉堂李世澤明史, 讀至丙子十二月大淸兵征朝鮮之句。上曰, 痛矣。此一字征字之下, 亦有之, 何爲書征字, 無路辨雪, 痛矣。讀至朝鮮兵降我大淸之句。上曰, 甚矣。毅皇本記, 何以書此? 尤爲絶痛。黃河雖淸, 降之一字, 何可沫也? 我國則以美文字補之, 故每稱下城二字矣。諸臣起伏曰, 然矣。上曰, 三學士督迫入送, 其時事思之, 不覺淚下矣。上曰, 眞良何將? 校理元仁孫對曰, 女將也。上曰, 然耶? 丙子十月, 水路朝天使行入去矣。仁孫曰, 故相臣金堉等入去後, 傳聞下城之奇, 待命云云矣。世澤讀至甲申事。上曰, 張廷郁事, 予謂之不非矣。世澤曰, 毅皇聖主, 其時可謂有君無臣矣。上曰, 金堉等朝天之事, 仁孫知之乎? 對曰, 金堉文集, 稱曰潛谷集, 藏諸玉堂中, 觀其附錄則可知矣。上命元仁孫使之讀潛谷附錄。讀訖。命承宣呼寫綸音, 綸音書畢。上命仁孫讀之。斥和諸孫進伏曰, 臣等祖先之靈, 若有之, 必感泣於冥冥之中矣。上曰, 予親忌三日行素矣。近日則不得爲之, 衰憊日甚, 氣益薾矣。今日之氣, 比昨頓勝, 此吾皇所賜也, 予身則不顧, 予志則已伸, 今無恨矣。諸臣皆曰, 今日之擧, 曠絶之事也。臣等之榮感 極矣。上曰, 予往江都時, 拜仙源遺祠, 令人懍然其忠烈之氣矣。諸臣皆曰, 其忠烈之氣, 至今宛然, 正如聖敎矣。上命書綸音時, 問入侍諸臣曰, 俄令儒臣讀之者, 卽皇明正史也。當以正史書之乎? 諸臣曰然矣。曺命采曰, 賤臣之意則不然矣。此是淸人所撰明史也。其所好者書之, 其所惡者諱之, 百世之後, 苟有春秋筆法, 當有一統正史, 豈以淸人之所稱正史, 而以其正字, 書之綸音乎? 上曰, 所達, 果是矣。眞可謂斥和臣之孫矣。諸臣等曰, 曺命采之言, 果得之矣。上以殉節諸臣, 命之先書, 而及書斥和諸臣時, 命采曰, 臣極知惶悚, 而臣之曾祖文忠公漢英, 則非疏論斥和之比, 而與故文正公金尙憲, 同就瀋獄, 三年不屈, 遇赦生還, 自上似未及下燭, 故敢達矣。上曰, 今聞所達, 大異於斥和而已矣。李鼎輔·吳彦儒曰, 文忠公之雪窖三年, 其大節尤卓然矣。上曰, 被拘入去之時, 豈有生還之望乎? 命於殉節人下, 書文忠公曺漢英, 可也。命采曰, 今日之擧, 聖意出尋常萬萬, 乃以斥和諸臣, 列書絲綸, 樹風聲於萬世, 特恩異渥, 榮感幽明, 而第洪學士·金文正之孫, 或病或在外, 俱不得入參於今日望拜禮之班, 誠是欠事。上曰, 所陳誠然。欲於綸音之末, 以此意書之矣。李鼎輔等起伏曰, 今日綸音一本, 特爲下給, 則臣等謹當於家廟奉安矣。上曰, 勿爲傳播, 而爲子孫者, 各一本持去, 可也。上曰, 元仁孫, 乃都尉之孫, 一本給之, 嶺南·之鄕, 李世澤一本給之。判尹李鼎輔曰, 式年帳籍, 旣皆收捧釐正, 而大逆緣坐應施處絞者, 已作故, 而如有職名, 則不可書其職名於帳籍中, 敢此仰達。出擧條  上曰, 其職名拔之, 可也。判義禁李鼎輔曰, 忠原前營將趙光鎭, 以忠原兼官時, 擅分別還事, 拿來納供, 而前牧使元景濂等諸人, 皆以不應爲律勘處, 則光鎭亦依此律, 一體施行, 何如? 出擧條  上曰, 依爲之。鼎輔曰, 因咸鏡監司徐志修狀請, 酌處三水殺獄罪人金得孝事, 有其時推官拿處之命, 而此獄卽臣待罪北關時成獄者也, 臣詳知其委折。草赫·得孝父子之互當元犯, 出於圖生之計, 而草赫年近八十, 決無自力驅殺人命之理, 故臣以得孝嚴刑得情之意, 題送於檢狀, 而至於造謀加功, 是道臣將欲得孝之酌處, 有此分等, 而前後檢狀, 則初無造謀加功之言, 推官別無可罪之端。其時推官韓國弼, 旣已身死, 尹九淵方爲忠淸兵使, 不可以此, 拿處帥臣, 敢此稟達。出擧條  上曰, 事實如此, 則分揀, 可也。左尹申晦曰, 嶺南北運穀數千石臭載云矣。上曰, 慘矣, 慘矣。命承旨書曰, 今聞穀北運者, 臭載數千石云, 顧北道之民, 其涉悶惻, 而吁嗟船格, 亦北道窮民也。近十人, 而藏于海中, 思其妻孥之倚望, 心甚惻然, 令本道各別顧恤, 以示此意。上命承旨書之曰, 曾有下敎, 而今聞判義禁所奏, 北道放未放中有稟者云, 事體不然, 道臣推考, 其稟勿施, 濟州牧使狀聞之中, 掛牌載擔, 下該府酌處之, 載河兄弟, 年久後, 在上者, 雖或有參酌, 在下者關係何等, 而敢置于稟乎? 濟州牧使洪泰斗, 特施削職之典, 該府其宜請推勿施, 而不察該堂, 從重推考。上命承旨, 讀四學儒生李善濟等書本。上曰, 太學不動於四學, 可貴矣。太學掌議, 黃寀·李寅彬耶? 之爲人, 極堅固, 寅彬亦老熟矣, 今日不動, 極嘉極嘉。上覽其疏錄後, 下敎曰, 今此錄中人, 非兩班也。朝廷仕宦人戚族間, 全無名行相似者也, 何處類取此等人耶? 其中卜哥, 豈是兩班哉? 極爲非矣, 書頭李善濟誰耶? 承旨兪漢蕭對曰, 故判書臣李箕翊之孫也。上命注書出去, 卜姓人來待政院事, 分付, 可也。上曰, 掩抑悽愴於窅冥之中一句語, 渠焉敢書諸章奏間乎? 極甚無嚴, 口尙乳臭之輩, 本不讀書, 作此怪擧, 此乃父兄不善敎導之致也, 所可痛者其父兄也。卽命承旨書之曰, 莫重莫大之事, 非布韋所敢請也, 而況頃者旣諭於薇垣長之批, 則今者稱以四學儒生陳書元良。噫, 予雖不肖, 旣體兩聖之意, 措辭下批, 元良亦宜體予意, 當據理答之, 而稟于予, 故予則恐或靜朝之起浪, 取而命讀, 卽學襲薇垣長者也, 而聽其書辭, 可謂黃口小兒之製作也。若此而稱以四學, 今日學校雖不明, 此等之儒, 庠序猶不可, 況都學乎? 其中掩抑悽愴之句語, 甚䙝慢, 事神以禮之句, 卽蒙騃學句者之文也。儒衣儒巾, 來詣政院, 呈于元良, 人雖不笑, 渠不自愧, 予雖衰矣, 位則君師, 而不能敎蒙學, 致此擧措, 不覺靦然, 何語指揮? 噫, 是誰之過? 卽其父兄之過, 不能令子弟讀書, 只趨浮囂, 語犯䙝慢, 若承此敎, 豈不若受楚於朝市? 原書給之, 以此各飭父兄, 以敎子弟, 至於四字, 亦豈無飭, 而年雖至耄, 此等蒙騃乳臭之類, 何足比數而飭也? 上命承旨書之曰, 藥房日次, 以二十一日爲之事。出榻敎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