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137책 (탈초본 63책) 영조 32년 10월 19일 계미 15/15 기사 1756년  乾隆(淸/高宗) 21년

○ 丙子十月十九日申時, 上御崇文堂。儒臣持詩傳大雅篇入侍時, 右副承旨具允明, 修撰李錫祥, 假注書徐有元, 記事官李鎭恒·李仁培以次進伏訖。上曰, 儒臣·承史, 輪次讀之。錫祥文王章, 允明讀大明章, 有元讀綿章, 鎭恒讀棫樸章, 仁培讀旱麓章訖, 上曰, 此注書, 誰耶? 允明曰, 徐有元矣。上曰, 此是徐命珩之孫, 而頃於放榜時入侍, 予已知之矣。年, 幾何? 有元起伏曰, 二十二矣。上曰, 講聲甚好, 有異於近來講譜矣。上仍命儒臣進文義, 錫祥起伏曰, 臣自前冬講大雅, 不知幾次, 別無可陳之文義, 而大雅一篇, 多稱述文王之德, 文王所以爲文王也。以其有敬天恤民之德, 君之於民, 其可忽乎? 無逸篇曰, 文王卑服, 卽康功田功, 田功, 卽養民之功也, 綿之第三章, 言迺彊迺理, 迺宣迺畝, 當其遷都, 之時, 先治田疇, 務本重農之道, 可見。伏惟聖上, 恤民勸農, 宵旰憂勤, 而比年以來, 飢饉荐臻, 民不聊生之中, 日前怪風, 又復作災, 京江船隻之覆敗者, 不知其數, 仍又合氷不堅不解, 滿城遑遑, 景色愁痛, 此非細憂也。宜召大臣惠堂, 講究濟民之策, 恐不可緩也。上曰, 講究何在? 錫祥曰, 當在於米穀稍裕之道矣。上曰, 惠廳米, 今若下手, 則前期有難繼之慮, 裕穀之道, 當在何術。允明曰, 儒臣所達, 誠是矣。聞沿江上下船隻之臭載者, 至於累百隻, 難免於致敗者, 以氷合之故, 不得上來, 米價日踊, 都民遑遑云, 朝家所以方便講究者, 當如救焚拯溺矣。臣未知裕穀之道, 當在何策, 而不可不詢問大臣使之講確矣。上曰, 米價曾前累次申飭, 而實無效矣。允明曰, 自朝家若嚴禁, 則豈有禁不行之慮乎? 上命書傳敎曰, 今聞儒臣所奏, 有下敎者, 明日元良次對後, 大臣及惠堂·該署提調, 其令入侍。上曰, 戶判, 謝恩乎? 允明曰, 李台重病重, 今十三日作故矣。上嗟惜曰, 元良無下令乎? 允明曰, 未及下令矣。上曰, 元良於其年甲, 心有所如何, 而不爲之矣。仍命書傳敎曰, 其單入于元良, 故漠然不知, 而惟待謝命。今因大臣入侍之命, 欲召而問于承宣, 而乃知重臣之固執, 結城幾年, 而一自溫幸時, 乃拜承宣二道方伯, 官至正卿而回舊心, 不尋鄕路, 心自謂得人, 自此庶可以暮年倚任, 豈意停朝市已過乎? 愴悼曷諭? 前判書李台重, 凡諸等事, 從厚擧行, 以表予意。允明曰, 大司憲金尙翼, 言事上書, 再昨入對受答, 而有持入大朝後判下之敎, 故姑爲留待矣。上曰, 下答讀奏。允明讀陳, 至緣坐人分送各處, 上曰, 此條, 何語耶? 允明以書辭陳達, 上曰, 此則予亦知弊, 而但分屬八路, 尤豈不可憫乎? 讀至科第事, 上曰, 此則臺言, 是矣。科弊予豈不知, 然豈可以此而停科乎? 救弊之道, 惟在於爲試官者, 明試鑑而考之, 爲銓官者, 勿用其紛競躁進者, 則此最得矣。元良, 何不下答, 而使稟於予耶? 讀至兩臺臣事, 上曰, 傳云, 惟仁人放流之放字, 豈不可乎? 允明曰, 臺臣, 非以放字爲不可, 田里二字, 本是田土之謂, 而嶺南·關北, 旣非兩臺臣田里, 則與法律有異云矣。上曰, 元良已善爲之, 予更無可爲者, 而其中令廟堂稟者, 予亦無好策矣。仍命書傳敎曰, 元良都憲下答中二件, 令備局稟于予, 而第一件事, 予豈不知, 而無他善策, 第二件事, 其弊予亦知之, 而雖稟于予, 予何有善道? 其稟, 置之。允明曰, 日昨下敎于元仁孫, 有郡主封爵聞知之命, 故仁孫問于洪益三家, 得來淑安公主郡主時封爵官敎, 卽爲微稟, 連日留待矣。上曰, 郡主, 幾年封爵乎? 允明曰, 以丁丑生, 順治丙戌封爵, 洽爲十歲矣。上曰, 予意以爲, 十歲似適當矣, 果如所料矣。仍命有元, 持入官敎, 覽卽還下, 允明曰, 毓祥宮冬享, 旣有依昨年例擧行之命, 故今方依此擧行, 而聞以冬享之已行, 冬祭節祭, 則仍不設行者, 今爲三年云, 今年則冬至在於冬享之前, 而以冬享之將行, 不行在先之節祭, 事涉, 如何? 宜有一番稟定, 故敢達矣。上曰, 從前此事, 大失之矣。仍命書傳敎曰, 冬享若行於至日, 則節祭自不重疊, 而旣不行於其日, 則勿論先後, 冬享自冬享, 節祭自節祭, 以冬享之旣行, 謂以節祭已行, 不爲擧行, 其涉忽焉。旣知其誤, 曾前該曹堂上, 一倂從重推考, 此後令儀曹知悉擧行。允明曰, 公州儒生閔友夏, 以先朝胎封表石改識事, 上書到院, 事體重大, 不敢輕捧, 問前例于禮曹, 則與其書辭, 大段逕庭, 而事係先朝, 敢此仰達矣。上問書辭下敎曰, 先朝無此規例矣, 遐方怪異之人, 妄有希覬之心, 敢有此等上書, 極怪矣。仍命書傳敎曰, 凡胎封未遑擧行者, 追後以封, 前面自有大王二字, 嗣服後例爲擧行者, 稱殿下二字, 乃是古例, 而今聞公州儒生閔友夏, 非徒法外, 於莫重之事, 其有希覬之心, 此等士習, 不可不釐正, 以杜褻慢, 上書勿捧, 閔友夏限五年停擧。上曰, 琴若思已捉得矣, 其所爲, 誠甚切痛, 此等人, 逐之絶海, 可也。允明曰, 其占辭一張, 情狀尤可痛矣。渠旣知朝家有命推捉, 則宜卽自現, 而占其吉凶, 延拖曠日, 本罪外, 宜有加等矣, 臣則以爲, 一次刑訊, 斷不可已。上笑曰, 此不過愚者, 大靜縣定配, 足矣, 明日當問秋判而處分矣。允明曰, 日昨伏見江原監司徐命臣申本, 則六鎭放歸田里罪人李敏坤, 到金城店舍, 失火燒死云, 誠極慘然矣。上曰, 事有不善爲, 則有如此之患矣。允明 曰, 雖不善事, 法從之臣, 燒死逆旅, 豈不驚慘乎? 上嗟歎良久, 仍命書傳敎曰, 今聞承宣所奏, 其甚惻然, 李敏坤特釋其放, 令該曹恤典擧行。上曰, 明日大臣入侍, 秋判同爲入侍。榻前下敎  上命書傳敎曰, 近者儒臣, 只有洪梓·李錫祥二人, 其涉寒心。尹學東·李仁源, 無他撕捱, 一不就職任自下鄕, 下諭由限今日云, 此何分義道理? 其若過由限不謝, 政院直捧禁推徽旨。李顯重江陵民, 靳點已多, 而今拜之後, 意謂上來登筵, 今聞鎭日違牌云, 使顯重, 其思向日筵奏, 幾年外任, 復授此任, 其敢若此? 不可一向例推, 以虧國體, 初徽旨復入踏下, 仍捧禁推徽旨。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