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149책 (탈초본 64책) 영조 33년 10월 2일 신유 31/31 기사 1757년  乾隆(淸/高宗) 22년

○丁丑十月初二日初更, 上御居廬廳。儒臣·未下直守令, 同爲入侍時, 右副承旨李基敬, 校理洪梓, 修撰李錫祥, 慶州府尹尹學東, 安邊府使李顯重, 濟州牧使趙威鎭, 興海郡守田殷祥, 忠原縣監朴道源, 咸悅縣監洪章漢, 淸安縣監趙重選, 靑山縣監朴贇, 安陰縣監李頤炳, 假注書尹勉憲, 記事官李鎭恒·李東泰, 以次進伏訖。上曰, 吏判下敎之後, 何以爲之云耶? 李基敬曰, 聞方往果川獄矣。上命書傳旨曰, 金吾王府, 例有待命之事, 而各官囹圄, 曾無此例。頃者一開此路, 人皆爲之, 非搢紳所爲。此後定爲令甲, 一切嚴禁。又命書傳旨曰, 今聞吏判下敎之後, 不爲上來待命云, 其待命處, 大違其例。此則旣命嚴禁, 勿待命一節, 今無可論, 而頃者京職命擬之時, 其時下敎, 雖微官庶僚, 宜乎感泣, 身爲卿宰, 徒守過中之撕捱, 今日其可再乎之敎, 亦指此也, 則噫, 故人子三字, 曾已聞矣。暮年其君, 方在此中, 思欲一見, 爲臣子者, 其何他顧? 分義虧矣, 事體掃矣。只知尹蓍東, 不知其君, 予何更諭? 將此下敎, 令吏判知悉。上曰, 政官, 何人入來耶? 李基敬曰, 參判·參議, 皆入來矣。上曰, 政官同爲入侍。出榻敎  上曰, 注書出去, 招入政官。吏曹參判金致仁, 吏曹參議趙明鼎入侍。上曰, 濟州當有下敎, 而諸守令以次進前。尹學東進伏。上曰, 慶州年事, 何如? 學東曰, 豐登云矣。上曰, 邑務閑劇, 何如? 趙明鼎曰, 自是煩劇之地, 田結至於二萬, 民戶亦爲二萬矣。上曰, 爾以近侍而去, 盡心爲之, 可也。學東曰, 聖敎至此, 臣敢不竭力奉承乎? 李顯重進伏。上曰, 安邊年事, 何如? 顯重曰, 不至於設賑云矣。上曰, 王者以孝爲治, 故末擬落點, 有意存矣。須盡心邑事, 可也。顯重曰, 聖敎至此, 臣不勝感泣。田殷祥進伏。上命陳履歷, 殷祥歷擧以對。上曰, 年事, 何如? 殷祥曰, 得免凶歉云矣。上曰, 爾須各別盡心於邑事, 而能吏要譽之弊, 切勿爲之, 可也。朴道源進伏。上曰, 忠州人心, 何如? 趙明鼎曰, 素稱悍惡, 第一難治之邑也。上曰, 下去之後, 盡心爲之, 可也。李頤炳進伏。上曰, 家何在? 趙明鼎曰, 家在湖西, 而故諮議李柬之子也。上曰, 欲何以爲治? 頤炳曰, 欲以謹拙爲之矣。上曰, 謹則固好矣。固守拙法, 則似欠振起, 不若勤謹。命誦七事。頤炳誦對訖, 上曰, 何以則農桑盛? 頤炳曰, 不奪民時, 勤於勸課, 則似可矣。上曰, 何以則學校興? 頤炳曰, 設施之方, 則自有古聖之訓, 而農桑旣盛, 則學校之興, 似爲次第事矣。上曰, 約而盡矣。讀書之士, 故所對皆有條理, 非臆對矣。洪章漢進伏。上曰, 曾於殿庭見之矣。此洪昌漢之弟乎? 李基敬曰, 然矣。上曰, 年事, 何如? 章漢曰, 豐登云矣。上曰, 到處如此, 而濟州獨不然矣。何以爲治? 章漢曰, 小臣初往生疎, 似難爲矣。上曰, 其言頗質實矣。命誦七事。章漢誦對訖, 上曰, 爲守令之道無他, 愛民爲先。若爲官長, 而不愛其民, 民將曰, 是不愛其子。能吏要譽之弊, 爾亦戒之。朴贇進伏。上命誦七事。誦對訖, 上曰, 愛民之道, 何者爲先? 曰, 靑山, 峽邑, 似無難爲者矣。上曰, 民戶, 幾何? 曰, 二千餘戶矣。上曰, 爾亦勿效能吏, 而效良吏, 可也。趙重選進伏。上命陳履歷。重選歷擧以對。上曰, 民戶, 幾何? 重選曰, 元戶二千六百戶, 而連凶之餘, 民多流散云。臣下去之後, 欲以安集爲心矣。上曰, 下去之後, 須體今日召見之意, 愛民如愛子, 可也。李基敬曰, 重選奏對之際, 擧止頗欠敬謹, 推考, 何如? 上曰, 不閑入侍之致, 勿推也。上曰, 耽羅狀聞來到矣。何以爲之耶? 金致仁曰, 湖南沿海皆豐, 而此地獨歉。似是隔海, 故然矣。大臣區劃累千石穀, 全羅沿海之穀, 將緣濟州而空虛矣。上曰, 正穀幾何? 致仁曰, 一千五百石矣。上曰, 趙威鎭進前。威鎭進伏。上曰, 予於白首暮年, 豈欲要譽於濟州之民乎? 以今番事觀之, 其向國之心, 可謂至誠矣。凡人於其親喪, 若受惠於人, 則感而思報。況君之於民乎? 予若於民, 有一毫泛忽之意, 則非但上負昔年靜攝中眷恤島民之盛意, 實負孝昭殿也。爾於下去之後, 若不能着意奉行, 使民一人有一日之飢, 則是汝使我有一日之飢也。爾須各別着念, 毋負此意, 可也。威鎭曰, 聖敎至此, 臣敢不竭力, 至死以奉承乎? 金致仁曰, 濟州之人, 若聞此下敎, 則必當感泣矣。上曰, 濟州所送之穀, 終似不足矣。運穀之道, 關北則猶有南北之可依, 而濟州尤難矣。金致仁曰, 以今番事見之, 國家深仁厚澤, 浹于民心矣。洪梓曰, 遐方絶域之人, 向國之心, 尤自別矣。上命書傳旨曰, 申聞故莫知, 而大抵湖南年事登熟, 濟州地亦湖南, 想必同然, 今聞又爲大歉, 自備局次對時, 區劃賑資云。噫, 南道·北道, 尙有南關·北關, 左道·右道, 自可相濟, 而彼耽羅, 卽一彈丸小島, 三邑之民, 若無自京區劃, 何以能活? 故昔年一或歉焉, 飭廟堂而連續接濟, 召貢人而勤懇下問, 卽予仰覩, 而今年島民之感恩越海, 願赴陵役, 因山日, 躬自目見其壙役。上體昔年之德意, 下顧島民之誠款, 而若其島民, 一或餓殍於島中, 此上負昔年, 下孤島民。聞此食豈甘, 寢豈便乎? 其所區劃, 意亦不足, 而此則當觀來頭處之, 備局區劃六千石, 聞越海, 然後食可少甘, 寢可少便。噫, 白首暮年, 方在被衰罔極之中, 吁嗟道臣, 豈可使今日此君, 又爲用心乎? 各邑守令中, 特定差員, 督運入送後狀聞事, 令備局卽爲分付。濟活等事, 新牧使親承下敎, 或有捐瘠, 此負國, 其豈若此? 大靜·旌義兩邑守令檢飭, 亦在牧使, 而予當有廉問之事, 豈敢少忽? 羅里舖之若是枵然, 雖由於道內荐歉而然, 亦不可不勅, 革其別將, 令本官句管, 乃是特敎, 焉敢慢忽? 前後守令, 事當拿問, 而官事方殷, 其遞可悶, 爲先緘辭, 從重推考。此後不勤守令, 依還上居末例, 歲末令營門決杖事, 定式施行, 前後道臣, 一體推考。三名日方物, 限秋冬特爲停捧, 以示予意。上曰, 玉堂擬望之人, 方爲幾人耶? 金致仁曰, 摠爲十五六人, 而重試後, 又失一人矣。上曰, 副學, 無撕捱之端, 而不爲行公, 何也? 洪梓曰, 觀其上書, 其地處異於他人, 故似不欲當之矣。上曰, 弘錄, 以取捨之難, 而不欲當之, 則許多士子之文, 何以考其優劣, 而定其立落乎? 命書傳旨曰, 弘錄·翰圈命下之後, 今聞翰圈, 今將擧行云, 而弘錄, 應敎, 今日點下, 明日復違, 明日點下, 再明復違, 以此消日。副學徐志修, 無端撕捱, 補外閫任。金陽澤, 頃聞陳書云, 意謂承答之後, 有何撕捱? 今聞過爲自畫, 日事違牌云, 其所撕捱, 誠無意義。將此心欲自守些少, 文臣取捨弘錄, 其若難便, 許多士子, 執筆立落, 亦何爲乎? 以此觀之, 其所撕捱, 可謂執拗。當固執而固執, 可也, 守拗·固執, 其本不是。上何曲循, 下敢固守? 鄭尙淳, 頃已下敎, 旣伸廉隅, 而一向違牌, 分義寒心。今若復違, 紀綱從此墜矣。將待命牌而行公乎? 副提學金陽澤, 副應敎鄭尙淳, 從重推考, 待開門牌招, 其令明日內擧行。上曰, 洪景海方行公乎? 洪梓曰, 纔已呈辭受由矣。上命書傳旨曰, 今聞副修撰洪景海, 呈辭受由云。其所尋單, 已涉無謂, 政院捧納, 亦涉曲循。捧入承旨, 呈單儒臣, 竝從重推考, 其單勿施, 牌招察任, 此後凡諸呈單, 一切嚴禁。李錫祥起伏。上曰, 玉堂又欲有言, 未免委曲, 推考, 可也。出擧行條  上曰, 今日召見守令, 仍令政官入侍者, 亦有意, 政官必須着念爲之, 可也。上命書傳旨曰, 未下直守令, 旣已召見, 此時曠官可悶, 竝令明日內辭朝。其中未署經守令, 待開門兩司牌招, 卽爲署經, 雖未準兩司, 再明日其令辭朝。今日政新除授守令可以署經者, 明日一體署經, 其令再明日入侍。上曰, 政官·守令, 先爲退出。儒臣持周禮進讀。洪梓·李錫祥, 以次進讀訖。又命承旨進讀。讀訖, 又命注書·翰林進讀。讀訖, 上曰, 儒臣陳文義。洪梓曰, 周禮, 名物度數, 纖悉備具, 少無疑晦, 而臣從前無習熟之工, 不敢仰對聖問。然六典許多事, 雖其至微細, 皆至理所寓, 大體則然矣。上曰, 然矣。洪梓曰, 先正臣墓致祭事, 昨日有所仰達矣。上命書傳旨曰, 先正文正公宋時烈墓, 遣禮官致祭。上曰, 摠戎使, 前摠戎使具善復, 使之兼察。出榻敎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