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168책 (탈초본 65책) 영조 35년 5월 14일 계사 18/18 기사 1759년  乾隆(淸/高宗) 24년

○ 己卯五月十四日辰時, 上御崇文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 左議政申晩, 行司直金聖應, 戶曹判書洪鳳漢, 禮曹判書洪象漢, 刑曹判書申晦, 行副司直李益輔, 行副司直具善復, 訓鍊都正鄭汝溭, 行副司直徐志修, 左副承旨具允鈺, 校理李明煥, 假注書崔光璧, 事變假注書柳薰, 記事官呂戶㦿·柳萬健以次進伏訖。曰, 聖體, 寢睡·水剌, 何如? 上曰, 善睡而進水剌矣。曰, 湯劑進御乎? 上曰, 進御矣。曰, 王世子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曰, 此則江原前都事金鍾正狀啓也, 以爲, 橫城尺火田元摠一百二十結二十負六束中, 時起實田, 不過爲五十結, 而甲戌改詳定時, 以一百二十結, 盡數載錄, 加減不得, 故乙亥以後四年不足, 爲三百八結六十七負三束, 所收錢合爲二千五百三兩三錢一分, 屢報惠廳減給, 至於一千二百兩, 而卽今虛留, 猶有一千五十三兩三錢矣。此後則尺火田隨起執卜, 詳定虛留錢, 一切蕩減事, 請令廟堂稟處矣。該邑虛留錢, 已有蕩減之命, 今無可論, 而所謂尺火田, 逐年執負, 或爲六十餘結, 或爲四五十結, 實狀旣如此, 則詳定所載一百二十結, 有不可專責以時起, 宜有變通之道。此後則使之從實隨起執負, 何如? 上曰, 虛留錢, 旣已蕩減, 尺火田, 依所請施行。出擧條 曰, 此頃日入侍時, 江原都事金鍾正所啓也, 以爲, 銀溪驛, 爲北路直站, 故·兩驛, 各以馬來待矣, 中間革罷, 只以雇價輸送, 而專出驛奴婢貢錢也。一自奴婢減貢之後, 畿驛入居價, 自均廳一分一給代, 而銀溪驛獨未蒙變通矣, 銀溪驛入居價三分一, 依畿驛例給代, ·兩驛則減給三分之一事, 爲請, 而有令備局登對時, 稟處之命矣, 外驛與畿驛, 有異, 均廳給代, 事體甚重, 不可輕議。分付道臣, 使之從便善處,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曰, 頃日筵中, 以濟州防守, 最緊要, 可合僉萬戶者幾處, 報仕遷轉之規, 商度狀聞之意, 稟達分付矣, 今觀濟州前牧使趙威鎭啓本, 則以爲, 僉·萬戶陞號, 民皆不願, 慮或有弊。臣之淺見, 則僉使一窠, 萬戶一窠, 陞其名號, 只給兩張告身, 二顆印符, 廩料傔從, 一如助防將時, 定式本州, 本州明月鎭·旌義西歸鎭兩處, 皆爲要衝之地, 以明月鎭爲僉使, 西歸鎭爲萬戶, 而閑良·武士之曾經鄕所助防將中, 差出萬戶堂上, 出身及曾經千別將者, 擇差僉使, 朔數, 一依助防將例, 竝以三十朔瓜遞, 恐合便宜矣。上曰, 入侍諸臣, 先陳其便否, 可也。聖應曰, 設置邊將, 誠有弊端, 則依前置之, 似宜矣。鳳漢曰, 臣曾有所仰達, 以數顆印符, 慰悅一島, 似若不貫之惠, 而此亦名器, 不可人人遍施, 則不得者之抑鬱, 甚於得者之喜。且退計十年, 則邊將前銜, 必將無限, 而反有無窮之弊, 今姑置之, 更爲徐議, 爲好矣。象漢曰, 新設佩符, 持印之官, 則目前民弊, 不言可知, 而彈丸之地, 創設兩邊將, 則前頭稱以僉·萬戶之子孫, 圖免軍役, 貽弊必無窮矣, 姑置之, 似好矣。曰, 守臣之論列狀聞, 誠有意見, 戶判所達, 反有無窮之弊云者, 其亦是矣, 臣意亦以爲置之, 好矣。具善復曰, 帥臣目睹弊源, 採探民情, 措辭啓聞, 許多弊端, 果若諸臣之所奏, 陞號僉·萬戶一節, 姑爲置之, 恐好矣。汝溭[汝稷]曰, 以他道見之, 一境之內, 雖僉·萬戶, 多有長官, 則貽弊小民, 多矣, 帥臣啓本中, 民皆不願之說, 誠爲似然, 僉·萬戶陞號一節, 置之, 恐好矣。志修曰, 聖敎至當, 諸臣亦已悉陳, 恐宜置之矣。曰, 今承下敎, 臣無容更議, 而不但帥臣以爲民皆不願, 前頭弊端, 將不止一二, 臣亦謂置之, 宜矣。上曰, 帥臣狀聞, 信有意見, 因此思之, 耽羅人心, 其本質實, 豈可以利諉之, 以壞厚風乎? 此一節置之。出擧條 曰, 大典, 參上官則衣靑, 參下官則衣綠, 而今皆混着, 宜有定式矣。上曰, 有弊置之。上曰, 李德壽以爲, 箕子白衣, 故國人皆白云矣。曰, 近來白衣尤多矣。上曰, 以淺淡色衣之, 則好矣。上曰, 領相陳書承答, 而右相不爲上書, 非一書出之意矣。上曰, 予前衣木袴, 而今不帛, 乃欺心矣。予旣孤且窮, 人世間, 一窮人也。雖生百歲, 呼父呼母之處, 豈不傷心? 古人三年後, 則心廓然漸弛, 而予則不然矣。曰, 古禮, 五十不哀, 此乃往牒所無者也, 孰不欽仰, 而聖體至重, 宜思調攝, 而寬譬之矣。曰, 都政尙今遲滯, 可悶矣。上曰, 兵判只赴都監, 而不行本職耶? 象漢曰, 行公矣。上命書傳敎, 上曰, 都正, 豈逾今月? 申飭兩銓, 其令卽爲擧行。出傳敎 曰, 趙雲逵只赴都監, 行公本曹事, 而備堂則不爲行公, 可悶, 古有父子行公者矣。上曰, 旣有古例, 則何不行公耶? 上, 下敎于志修曰, 世孫講, 幾次爲之, 而有書徒之略耶? 志修曰, 果有一次略矣。上曰, 如此問後, 可以勸奬矣。志修曰, 先進文義, 則無詰質之道, 故請先下問後, 仰答, 而更問則或有難答之處矣。象漢曰, 大婚時, 當入三函, 而定例之磨鍊, 只一件矣。依前例三件措辦, 何如? 上曰, 依爲之。鳳漢曰, 銀器, 載於戶曹定例, 又入於尙方, 何以爲之乎? 上曰, 以尙方擧行, 可也。上命注書, 持領相上書下答以入, 奉命持入, 上〈曰〉, 此注書, 誰也? 允鈺曰, 柳薰也。上曰, 誰之子孫也? 允鈺曰, 柳馨遠之子孫也。上曰, 前日見之則老矣, 今不老矣。上曰, 善文耶? 允鈺曰, 臣不知矣。上曰, 在京耶? 允鈺曰, 在京矣。上命允鈺讀下答, 上曰, 善爲之矣。上又命讀原書, 上曰, 領相之書, 每純熟矣, 右相無陳書之事, 其意可想矣。予今番, 欲備三公而不得, 此後當備三公入侍, 必有用力而後, 可書矣。鳳漢曰, 關東蔘價, 各其邑擔當時, 凡火田所收, 幾皆充入, 不敢煩聞於朝家。一自改詳定之後, 足不足, 不復爲守令之責, 故今則各邑守令, 以火田之陳頉而妙策, 蓋東邊前墾之地, 今雖不耕, 西邊前陳之處, 今或還起, 年年如此, 陳起無常。論其摠, 則別無加減, 而道臣與奉命之臣, 只知今陳之狀, 未覺前陳今起之實, 徒有頉給之請, 更無査實之論, 此未必爲小民之蒙惠, 而將使莫重蔘價, 漸無出處, 誠非細慮。臣意則從前火稅之入於蔘價邑, 則或隨陳懸頉, 亦爲隨起收稅, 擧大摠, 別無所縮然後, 可無虛實相蒙之弊, 而蔘貢變通之法, 亦可永久遵行, 詳問事實於道臣後, 自惠廳成節目, 草記施行, 何如? 上曰, 所奏誠然, 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 京試官, 有時兼臺之事, 政官牌招開政, 同春秋有闕代, 今日政, 一體擧行, 待下批牌招察任。出傳敎 鳳漢曰, 江原前都事金鍾正以詳定米, 隨豐·歉加減事, 爲請, 有句管堂上稟處之命矣。本道大米價, 比三南田稅之規, 猶減數兩, 小米則他道之規, 與大米同價, 而本道別爲減定, 且此定價, 非京司一時勒定者, 乃是本道本來規式也。詳定釐時, 只從前規而定式而已, 到今謂以過多, 有若自朝家硬定者, 誠甚未安。況米價之豐·歉不一, 何道不然, 而若開隨時增減之路, 則日後紛紜之弊, 有不可勝言, 依前置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象漢曰, 定例中, 螺鈿函名色, 俱爲減去, 故定親禮物所盛函, 亦入於減去中。且本方禮物及妃父母前禮物, 各日輸送, 而函則只以一部載錄, 無以推移, 定親禮物所盛倭朱函一部及本房禮物所盛唐朱函, 具內外袱, 不可不造用, 故敢此仰稟。上曰, 依爲之。諸臣遂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