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188책 (탈초본 66책) 영조 36년 12월 10일 경진 16/16 기사 1760년  乾隆(淸/高宗) 25년

○ 庚辰十二月初十日未時, 上御景賢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右議政閔百祥, 兼禮曹判書李益炡, 判敦寧李昌誼, 行兵曹判書金聖應, 左參贊洪鳳漢, 行刑曹判書洪象漢, 判尹南泰齊, 戶曹判書尹東度, 行副司直崔鎭海·鄭汝稷, 知訓鍊具善行, 行副司直洪麟漢, 左副承旨兪漢蕭, 應敎沈履之, 正言洪相直, 假注書安寬濟, 事變假注書趙德亮, 記注官李宗明, 記事官姜趾煥, 以次進伏訖。上曰, 禮判持五禮儀入來乎? 李益炡曰, 持來矣。上曰, 續五禮儀一卷, 上之。閔百祥曰, 日氣近甚不適, 聖體若何? 上曰, 一樣, 而今日稍寒, 可悶矣。百祥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百祥曰, 湯劑連爲進御乎? 上曰, 進御矣。百祥曰, 中宮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百祥曰, 王世子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云矣。百祥曰, 王世孫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云矣。上曰, 注書出去, 五禮儀授禮曹, 黃海監司金善行, 今日內辭朝事, 分付。出榻敎 百祥曰, 此卽濟州牧使李昌運災實分等狀本也。以本州及大靜·旌義, 分坊里爲尤甚·之次·稍實, 以爲種太二千五百石, 以沿海邑所在者, 區劃入送, 舊還上, 一倂停退, 新還上, 分等減捧, 奴婢貢米, 減一斗, 均役米, 減一斗, 山屯馬, 驅點擧行, 軍兵操鍊, 曾前驅馬之年, 例有退行之規, 待明年擧行, 推奴徵債, 限明春防禁事, 請令廟堂稟處矣。分等, 使之依此施行, 種太則所請之數太濫, 本道沿海邑常賑太一千五百石劃給, 令道臣依近例別定差員, 以本道地土船及該島船隻, 待明春卽爲裝載入送, 其餘各件事, 旣有災年前例, 竝依狀請施行, 爲宜, 以此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百祥曰, 頃者入侍時, 判尹洪啓禧, 以本府戶籍庫雨漏處, 令營繕修改事陳達, 而戶曹判書洪鳳漢, 以不入於九營繕分排中, 自本府, 請得物力修改之意, 仰達, 有依戶判所奏, 可以顧助事, 令備局稟處事, 命下矣。戶籍庫修改, 誠是不可已之事, 賑廳米一百石, 賑廳錢五百兩, 劃給, 使之修改, 何如? 上曰, 依爲之。百祥曰, 李昌壽之尙今撕捱, 不參備坐, 事體未安, 從重推考, 使之行公。李鼎輔·曺命采, 在外許久, 使之催促上來, 何如? 上曰, 依爲之。以上三條出擧條  上曰, 近來最切迫者, 當冬失節也。但可見其影響, 此予所以晝夜兢懼者, 世孫入學, 今則當行矣。孝章, 八歲入學, 九歲冠禮, 元良亦於八歲爲之, 世孫, 今年九歲, 而與元良差異矣。百祥曰, 明年則入學冠禮, 當次第行之, 而進宴, 亦不可不行之矣。上曰, 明年進宴之請, 予已思之, 而以何心受之乎? 予在位三十年稱慶, 其時則慈聖有所下敎, 予何敢辭讓乎? 若奉慈聖, 則四十年稱慶, 春秋七十稱慶, 予當受之矣。五十九歲, 則彰義宮, 有可臥之處, 予欲去而臥之矣, 其時故相臣鄭羽良, 以草土之臣, 上疏言甚懇切, 故不爲矣。此乃仁祖舊宮, 而方來御, 感懷一倍, 今旣無稱慶於慈聖之擧, 則予年雖八十, 決不爲張大之擧矣。百祥曰, 聖敎如此, 臣等微誠, 伸於何處乎? 上曰, 予有素定, 其止之。百祥曰, 兵曹堂上甚苟艱, 判書連爲入直矣。上曰, 替直無人乎? 百祥曰, 參議韓光會徑出矣。上曰, 何以徑出乎? 百祥曰, 有實病云矣。李益炡曰, 實病矣。上曰, 何以爲之乎? 百祥曰, 禁推矣。上笑曰, 故有一摠管不入直, 而待命於金虎門, 人之見之者曰, 不入直於溫堗, 而待命於礴石, 未知得失之如何, 韓光會之不入直而禁推, 恰似其摠管矣。韓光會, 曾已上書受由矣, 何以徑出? 百祥曰, 以無替直之人, 由限則已盡, 而不得脫出, 今乃徑出矣。移御以後, 注書一員, 旣已加出, 參議亦爲加出, 何如? 聖應曰, 兵曹極苟艱矣。益炡曰, 政院亦然矣。上曰, 非徒苟艱於入直, 於事體, 亦有不然者, 騎堂, 一依注書例, 參知加出一員, 輪回入直, 亦今日一體口傳擧行。上曰, 兵曹參判鄭弘淳, 參議韓光會, 其皆實恙云, 許遞, 其代, 以在京無故人, 口傳擧行, 待下批牌招察任, 韓光會, 飭已行矣, 放送。以上二條出傳敎  上曰, 判書入直, 重大矣。百祥曰, 已屢次矣。上曰, 注書出去, 此傳敎, 卽頒之。上曰, 承旨若加出, 則以昌德宮承旨爲稱, 好乎? 百祥曰, 不可矣。上曰, 分承旨, 何如? 百祥曰, 分字不可, 承旨事, 不敢輕易陳白矣。上曰, 承旨若加出, 則六房亦難矣。參知稱以一參知·二參知則亦好矣。禮曹參議, 不爲上來乎? 予在東宮時, 宮官濟濟矣。百祥曰, 一召二召, 期於必來, 是所望也。上曰, 予在君師之位, 方講中庸, 而有書自我自之歎, 宋明欽之門人金寧, 頗善於講矣。大司成鼓動, 故善爲之矣。李禹圭, 亦善爲之, 禮判有子矣。李禹圭之下, 年少儒生, 誰也? 漢蕭曰, 兪漢敬也。上曰, 貴矣。厥父爲掌議矣, 其子亦以年少爲色掌, 入侍誠貴矣。百祥曰, 趙明鼎爲掌議時, 必會講儒生於明倫堂矣。上曰, 朴一源, 誰也? 益炡曰, 故公州判官朴弼重之孫, 故持平朴弼遠之從孫矣。上曰, 善文矣。益炡曰, 有名矣。上曰, 注書出去, 世孫定例, 問於禮曹持入。賤臣持入, 上見定例序文曰, 金致仁年幾何? 故奉朝賀年幾何? 李益炡曰, 若尙在, 則昨年八十, 而金致仁則四十五矣。上曰, 三十年作相, 古則無之矣。故相臣崔錫鼎, 幾年爲相乎? 百祥曰, 此亦久在相位, 而但數遞矣。上曰, 故金奉朝賀, 近卅載股肱, 卄年元輔, 尙今不忘, 祥月已過, 其思昨年, 猶爲傷悼。欲問貞敬夫人氣力若何, 而多事未果, 今因便覽序文, 見其子之名, 尤爲興感。況歲首不遠, 年將八耋, 何待歲初? 其令該曹食物衣資, 從厚令郞官輸送, 仍爲存問。出傳敎 東度曰, 使郞官存問, 欲知好在與否, 而無出告之便矣。上曰, 來告政院, 可也。上曰, 金奉朝賀家甚貧云矣。百祥曰, 入學當先行而冠禮在後矣。上曰, 然乎? 予則二十九歲入學, 故意謂先冠禮後入學矣。益炡曰, 冠禮當後於入學, 而頒敎, 非頒赦矣。上曰, 入學則無科, 而冠禮則有慶科乎? 益炡曰, 世孫冠禮, 國朝以來, 今始行之, 無前例之可據矣。百祥曰, 慶則莫大, 有慶而豈無設科之擧乎? 上曰, 禮官及諸臣陳之。益炡曰, 此是莫大稀有之慶, 決不可無科, 而似當設行庭試矣。昌誼曰, 此是國朝以來所未有之初慶, 豈無設科之擧乎? 聖應曰, 臣何敢與議, 而如此之慶, 豈可無科乎? 鳳漢曰, 此是稀有之慶, 雖不廣取, 決不可無科矣。泰齊曰, 慶或有頒赦, 而科則有合慶設行之規, 今番入學·冠禮, 國朝初有之慶, 雖單慶, 決不可不設科矣。象漢曰, 慶旣稀有之慶, 設科與否, 何有可否之可論乎? 東度曰, 世孫冊封, 旣設慶科, 入學冠禮, 豈可無科乎? 鎭海曰, 此是大慶, 不可不設科矣。汝稷曰, 如此大慶, 豈無慶科之設行乎? 善行曰, 此是國朝始有之慶, 設科與否, 臣與諸臣之意無異同矣。麟漢曰, 雖無前例之可據, 而此則國朝以來所未有之慶, 安可無科乎? 漢蕭曰, 慶有不設科則已, 旣有設科之規, 則如此之慶, 豈可無科乎? 履之曰, 世孫冠禮, 三百年來所未有之事, 其在八路臣民同慶之義, 不可不設科矣。相直曰, 臣與諸臣之議, 豈有異同乎? 上曰, 世孫入學冠禮, 旣有命而亦無前例, 當自今創制, 比諸世子入學·冠禮, 宜有差等, 國之世孫入學冠禮, 豈無告敎之道? 皆只行告廟頒敎而無時設祭, 常謂褻黷, 今番則預爲擧行日字, 與朔望雖有遲速, 冠禮告廟, 望祭兼行, 而頒敎則皆行禮翌日, 依前爲之。噫, 於賀非徒所執, 況明年乎? 且比世子, 旣已差等, 則敎則固矣, 賀則宜餘勿爲擧行, 禮儀不云胄子齒學, 意蓋深矣。世孫亦然, 旣與衆靑衿齒學, 其無設科之道乎? 壬戌元良入學時, 設庭試而取十人, 今番取五人, 庭試, 而依科規殿試, 以九月擧行, 初試等節, 亦依科規擧行。出傳敎  上曰, 冠禮無定例乎? 東度曰, 冠禮, 無別定例之事, 以註錄之矣。上曰, 今則多讀書, 可以冠禮矣。論語方讀三冊乎? 履之曰, 然矣。上曰, 各判書出去, 定例持來。上曰, 繪事後素, 素, 本也, 繪, 末也。以此觀之, 入學冠禮, 卽本也, 凡諸儀文, 卽末也。況年幼故, 冊封時所備, 亦不渝, 倚案輿輦, 儀仗等物, 非徒勿爲新備, 亦問修補, 以冊封時措備者用之, 而嘉禮亦將不遠, 一體依此擧行事, 分付, 遮帳等物, 旣有冊封時前排, 與大殿·世子宮所儲者, 用之, 以示省費之意。出傳敎  上曰, 世孫明年將十歲, 預爲下敎然後, 當擧行, 入學以三月望前推擇, 冠禮則以三月望後推擇事, 分付儀曹。出傳敎 李益炡曰, 正朝陳賀, 依傳敎勿爲取稟矣。正朝不遠, 敢此一番陳稟矣。上曰, 明年與他年有異, 旣不賀, 況賀箋乎? 明年三名日賀箋, 勿爲封進事, 分付。出傳敎  上曰, 頃者靑藍契, 聞有弊欲罷。契人亦民也, 心有所矜惻, 特爲仍存, 令兩重臣, 半夜宣諭, 嚴飭勿爲高價。噫, 廛價之輕重, 何甚關緊, 而同律度量衡, 舜典所載, 至於此京外之人, 皆賴於此故也。其於契人, 若不體嚴飭, 惟意操縱, 其弊勝言? 令宣傳官廉問, 果有其弊, 其涉寒心, 一丈之木, 猶以爲守信, 況此乎? 尤爲無據者, 命罷復存, 中夜宣諭, 而渠等非比矇然無識者類, 則不感君恩, 不體君命, 若不嚴懲, 何以勵頹世? 曰, 民無信不立。君令當信, 其頭頭人, 令秋曹卽爲開坐, 決杖一百後, 嶺沿定配, 句管堂上, 亦不可無飭, 越俸一等。出傳敎  上謂右相曰, 今日卿又獨來, 左相更爲陳箚, 欲爲下敎者久, 而方讀中庸, 故恐或過中, 忍而至此也。常參見怪擧, 公車無上書矣, 今日進定次對者, 出於警惕之意, 此後則只三講爲之, 次對則不爲之矣。諸臣其知之。百祥曰, 殿下何爲而有此下敎乎? 殿下不念國事乎? 臣等平日, 顧不能對揚聖德之萬一, 而豈意今日承此不敢聞之下敎乎? 上命少退, 仍命注書, 闕門仍留諸處, 竝下鑰。少間, 諸臣還爲入侍, 入直承旨李心源, 下番玉堂李商芝, 亦爲微稟同入。上曰, 予言之矣, 此是臘月, 而節候若此, 其在兢惕之道, 豈無瞿然怵然之心? 前後次對之命, 皆以日候乖常, 則卽命翌日爲之, 蓋出於兢惕之意, 而此歲將暮, 目今國事無一可恃, 予欲畢爲今年次對, 而此後則欲廢次對, 故俄者下敎, 意蓋深矣。卿等其知之。百祥曰, 此皆臣下之罪, 以臣下之罪, 殿下豈忍棄國事乎? 己巳年, 以一月一次爲定, 自下有依定式來待事, 每仰稟矣。其後三對之命, 旣出於念國事之盛德, 則今此下敎, 誠是萬萬意慮之所不到, 臣等雖達宵於前席, 未反汗之前, 決不敢退去矣。上曰, 儒臣曰, 簿書期會云, 而儒臣若陞位, 則亦必簿書期會而已。三對不爲, 而予欲休息矣。承旨·儒臣入來之意, 予亦知之, 而又有大於此者, 其將何以爲之乎? 予之至于今日, 卽千千萬萬意外事, 予旣濬川矣, 又出靑藍廛矣。至此而所欲爲之事, 已畢矣, 次對復何爲乎? 百祥曰, 三旬次對之名在故, 民心攸係, 今下此敎, 是何事也? 益炡曰, 賓對之一月三次, 雖是代理後酌定, 而臣等每以稀闊爲悶, 今此下敎, 出於千萬意外, 實非臣等所望於殿下者也。昌誼曰, 賓僚引接, 雖逐日爲之, 猶患庶事之或滯, 豈可廢一月三對乎? 臣有狗馬賤疾, 請由調息, 已踰月矣。病狀尙未差可, 而昨聞有今日下旬次對之命, 此是今年內終條理次對也。不敢以賤疾爲自便之計, 欲爲隨諸臣後, 昵近耿光, 一瞻天顔, 强疾入肅, 仍爲登對矣。今承下敎, 實非平日所望於殿下者, 中心抑塞, 實無以言語形容仰對, 伏乞亟還俄者下敎焉。象漢曰, 殿下何爲而發此敎也? 若廢次對, 則民無依仰, 人心渙散, 未承反汗之前, 臣等何敢退去乎? 泰齊曰, 諸臣之陳請, 罄盡無餘, 臣無以更費辭說, 而有次對之名然後, 人心可以收捨, 無次對之名, 則雖日接臣隣, 人心無以係, 伏願卽賜收還焉。東度曰, 不意今日, 承此不忍聞之下敎也。次對廢則國事無可言, 殿下豈不念宗社臣民之重乎? 伏乞卽爲收還焉。鎭海·善行·汝稷等, 齊聲曰, 今承千萬不敢聞之下敎, 下情不勝抑塞。諸臣, 陳請懇切, 伏乞勉從而收還焉。麟漢曰, 大臣重臣陳請, 旣已懇切, 臣無以更陳, 而次對若廢, 則國事罔措, 殿下何不念及於此耶? 伏乞卽允群下之請焉。上曰, 予豈樂爲, 而主人翁, 終不回聽, 上下相持, 聽聞駭惑, 卿等退去, 可也。予無一脚一臂, 如此而能爲人乎? 能爲國事乎? 百祥曰, 左相敦勉, 則必復出仕矣。漢蕭曰, 雖逐日召見臣隣, 無三對之名, 則人心何所依乎? 上曰, 必也正名乎。三對, 名也, 復丁酉故事, 亦正名也。丁酉年代理時, 亦有次對乎? 三代之時, 亦有次對乎? 欲廢次對而若是爭執, 予未知其可也。主人翁, 向來則甚柔順矣, 今則稍剛, 予甚喜之, 主人翁, 終不回聽, 奈何? 履之曰, 天下事有時中之道, 丁酉廢次對, 亦其時之中也, 卽今之行次對, 亦今時之中也。殿下試辭今日之國事, 廢三對而後, 何以維持民心乎? 每以主人翁終不回聽爲敎, 主人翁, 卽殿下之一心, 殿下聖學高明, 豈不使一心聽令乎? 伏願卽爲反汗焉。上曰, 予若自稱老人, 左右扶持而行, 則夫誰曰不可, 而此則不忍爲也。旣不爲此, 而强爲三對矣。今則國事無一可恃, 三對何益? 以此欲撒罷耳。鳳漢涕泣曰, 聖心必有所守, 發此下敎, 而不有回心之敎, 則上念國事而將亡矣。臣等未承反汗之命, 則下顧臣分而都虧矣。臣等雖不忠無狀, 殿下豈忍使臣等陷於不忠無狀之地乎? 百祥曰, 君臣猶父子, 洪鳳漢之言, 誠極悲感矣。上曰, 聞左參贊之言, 有感動於心者, 不聽則豈有君臣之義乎? 明日, 予當朝參, 原任大臣, 雖入來, 予將不見, 而若諸臣, 一倂入來, 當從卿等之言, 不然, 卿等雖喙長三尺, 無可以爭執矣。上曰, 噫, 三講追慕而爲衰, 不能講讀之前, 豈忍不爲, 而至於三對, 勉强而從者, 而爲世道自愧心, 何可尙今黽勉? 噫, 一則爲國, 一則爲民, 心氣雖俱苶, 思三百年付托之重, 旣以身許國許民之致也, 而一相之獨勞, 耳目之逡巡, 莫若近日, 其於大者, 蒼蒼俯臨, 元元仰覩, 予何擧喩? 今日畢今年之次對, 復遵昔年故事, 只去次對之名, 而人君動靜, 不可黯黮, 特諭大臣, 大臣諸臣, 苦口力請, 予雖欲回心, 心君持固, 半夜相持, 左參贊洪鳳漢之垂涕所陳, 不覺感動, 其若邁邁, 亦非垂裕後昆之道, 而雖然, 亦不可不自重動靜, 其宜聚衆, 一則欲爲洞諭心曲, 一則欲爲鼓動衆心, 觀其擧措, 當命心君, 回其固執, 不然, 亦豈爲無所據之君? 明日當行建明門朝參, 效宋祖之意, 洞開闕門, 臨大小臣僚而諭矣。噫, 此亦予白首暮年, 自强之一大機也。吁嗟, 大小臣工, 其勉乎否乎? 予則當修在我之道矣。出傳敎  上曰, 莫重殿坐, 承旨不可不備員, 都承旨今姑許遞, 其代參判沈鏽除授, 牌招察任。出傳敎  上曰, 明日朝參時侍衛, 以前侍衛仍。出榻敎  上曰, 違牌翰林竝敍用, 口傳付職, 牌招察任。出傳敎  上曰, 注書出去, 諸臺前望單子入之。上曰, 深夜闕中, 喧譁特甚, 入直堂上, 從重推考, 郞廳, 下義禁府推考。出傳敎  賤臣, 持入臺諫前望單子。上曰, 都憲在外外, 臺臣許遞, 行副司直任瑋大司諫除授, 弼善李壽鳳執義除授, 前司諫沈益聖司諫除授, 正郞柳敍五, 前獻納李塾掌令除授, 前獻納吳奉源獻納除授, 前持平李昌任, 前正言南玄老持平除授, 前佐郞李顯泰正言除授, 待開門牌招察任。出傳敎  上曰, 明日殿座時刻, 以辰正三刻擧行, 意蓋深矣。正時待齊會, 隨時以入, 禁軍只入直擧行。出傳敎 相直曰, 在外懸頉臺臣, 抄選外, 竝罷職,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