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198책 (탈초본 67책) 영조 37년 10월 14일 기묘 7/11 기사 1761년  乾隆(淸/高宗) 26년

○ 辛巳十月十四日辰時, 上御思賢閤。藥房入診, 右相·備局句管堂上, 同爲入侍時, 都提調洪鳳漢, 提調金相福, 副提調李彛章, 右議政尹東度, 句管堂上李昌誼·洪象漢·洪麟漢, 假注書尹承烈, 記注官李仁默, 記事官崔昌國, 醫官金履亨·許礈·李以楷·李泰遠·慶絢·吳道炯, 以次進伏訖。洪鳳漢曰, 夜來聖候, 若何? 上曰, 一樣矣。金履亨診候曰, 脈度左右三部調平, 浮大之候, 亦比昨差勝, 而脾胃脈候, 則一樣不足矣。諸醫以次診候, 所奏竝與履亨同。上曰, 不必以脈度言之, 心愈則氣愈矣。上御湯劑訖。理中建功湯一貼, 晩後煎入。榻前下敎 尹東度問候。上曰, 今則愈矣, 而心則一樣矣。東度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今日則少勝矣。上曰, 三南句管堂上入侍, 便是內道臣也。還毛折半蕩減多少, 如何? 昌誼曰, 窮民一升之穀亦難, 此亦不小矣。上曰, 海西, 何如? 象漢曰, 海西初有登稔之望矣。金川·平山等邑被雹災, 其他邑亦被災, 若蒙一視之惠, 似好矣。上曰, 三南營穀, 何以爲之? 鳳漢曰, 勿論營穀與各樣還上, 竝爲蕩減然後, 可爲均惠矣。上曰, 軍需則蕩減, 似涉如何矣。鳳漢曰, 此則以結錢給代事, 成節目以給, 似好矣。上曰, 如此則民果蒙惠否? 鳳漢曰, 實爲大惠矣。上曰, 嶺南素稱多米, 湖南亦然乎? 麟漢曰, 然矣。監司遞任, 每備一二萬石矣。上曰, 自京若欲推移, 則似不能爲一二萬石矣。一年用餘爲萬餘石, 豈不多乎? 昨日問李昌運別橘封進事矣。旅獒不過一犬, 召公猶以進戒, 予慮來頭, 或有此弊矣。聞濟州無土産, 皆是日本漂船所得云, 然則可無此慮矣。上命承旨書之曰, 畿甸旣已下敎, 三南尤甚邑, 無異畿甸, 各樣還穀。今年毛[耗]折半蕩減, 依節目以結錢施行, 旣載節目, 各營穀亦在其中, 依節目擧行事, 一體分付。噫, 三南雖下敎, 人君所視, 諸道奚異? 問于道民來京者, 詳問其鄕軍上番者, 關東海西尤甚邑, 亦不無矜惻。兩道尤甚邑, 各樣還穀, 今年耗三分之一蕩減, 關東營穀, 海西各營穀, 亦在其中, 以結錢施行, 一體擧行, 以示予暮年靜攝中體昔年爲元元之意。鳳漢讀還耗節目。上曰, 此不過節目間事, 而亦係民事, 故今日如是召見矣。上曰, 還毛[還耗]之減, 是民之望外乎? 諸臣曰, 然矣, 而今年如此, 明年則民以爲常矣。鳳漢曰, 不可年年爲之矣。上曰, 關東·海西, 尤意外矣。鳳漢曰, 此全羅監司朴道源災實分等狀啓也。備陳道內爲災孔慘之狀, 仍以臨陂等十三邑, 置之尤甚, 雲峯等十二邑, 置之之次, 任實等二十八邑, 置之稍實, 而目下緊急者, 卽俵災一事也。戶曹給災, 二萬三千一百六十三結外, 限一萬七千結特許加劃, 京外各司所管各樣舊逋·奴婢身貢·敗船拯劣米, 尤甚邑停捧, 之次邑分數捧上, 推奴徵債, 毋論尤甚·之次, 限明秋防塞事, 竝請令廟堂稟處矣。分等似精, 依此施行, 舊還上·舊身貢及拯劣米, 尤甚邑三分一徵捧, 之次邑折半, 稍實邑準數徵捧, 尤甚·之次邑, 推奴徵債, 限明秋防塞, 以爲窮民鎭安之地, 至於災結, 右揆在度支時, 商量比摠, 闊狹得中, 他道皆以爲的當, 則豈獨於湖南, 有此大段不足之理耶? 況丙子之本道凶歉, 誠孔酷, 而其時閔右相爲道臣, 以一萬九千結災, 分排磨勘。今年年事, 不至於大歉, 而所給之災, 比丙子至加四千結, 道臣加請, 似涉輕遽, 置之, 何如? 上曰, 竝依爲之。尤甚之次邑, 一依湖西例擧行, 災結事, 道臣推考, 勿施, 可也。鳳漢曰, 此忠淸監司具允明災實分等狀達也。靑陽等十八邑, 置之稍實, 定山等二十二邑, 置之之次, 舒川等十四邑, 置之尤甚, 仍以爲災歲, 安民莫如靜鎭, 當年條新還準捧, 而至於舊還舊餉, 尤甚之次邑, 全數停退, 稍實邑折半捧上, 敗船拯劣米, 毋論尤甚之次稍實邑, 竝新舊停捧, 尤甚之次邑還上, 決難以本色責納者, 姑許代捧, 待明秋還作本色, 推奴徵債, 限明秋防塞事, 請令廟堂稟處矣。分等似精, 依此施行, 舊還·舊餉, 尤甚邑三分一徵捧, 之次邑折半徵捧, 稍實邑準數徵捧, 拯劣米勿論新舊, 竝依舊還例, 一體施行。尤甚之次邑, 新還之本色難捧, 事勢誠然, 以精實穀分數代捧, 待明秋還作本色, 推奴徵債, 限明秋防塞, 以爲窮民鎭安之地,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尤甚邑, 一體依狀請許施, 之次邑只捧三分之一, 可也。鳳漢曰, 此慶尙監司黃仁儉狀啓也。以爲一路農形, 統而言之, 則田畓各穀, 無一完全, 山海諸邑, 到底一般, 而强分三等, 金海等十四邑, 置之尤甚, 昌原等三十六邑, 置之之次, 安東等二十一邑, 置之稍實, 而尤甚邑中, 尤甚面里, 不可不設賑, 雖之次邑, 若其尤甚面里中無土無依。丐乞濱死之類, 亦宜一體濟活, 本道所在私賑穀, 本爲水旱之備, 而見存各穀, 爲十萬七千餘石, 其中四萬石, 特爲劃給, 俾作白給賑資。今年豆太, 最爲失稔, 本邑準捧, 萬無其路, 尤甚邑三分二, 之次稍實邑折半, 以相當穀代捧, 推奴徵債, 一切防塞事, 竝請令廟堂稟處矣。今年嶺南農形, 未免穴農, 大體不及於諸道。今此分等, 似爲精約, 依此施行, 明年略略抄賑, 勢所不免, 而所請賑穀四萬則太多, 以本道私賑皮各穀二萬石, 從便劃給, 使之拮据接濟, 豆太之本色難捧, 事勢誠然, 依所請, 許以相當穀代捧, 待明秋還作本色, 推奴徵債, 限明秋防塞, 以爲窮民鎭安之地, 何如? 上曰, 依爲之。鳳漢曰, 此江原監司金孝大災實分等狀本也。三陟等五邑, 置之尤甚, 江陵等七邑, 置之之次, 襄陽等十四邑, 置之稍實。仍以爲新還中小豆一種, 偏被旱災, 本色準捧, 實無其路, 限折半以相當穀代捧, 稍實邑乙亥條舊還, 千石以上三分一, 千石以下折半收捧, 百石以下使之準捧, 各年吏逋, 勿論尤甚·之次, 使之準捧, 推奴徵債, 限明秋嚴防事, 竝請令廟堂稟處矣。分等甚精, 依此施行, 小豆本色之難捧, 事勢誠然, 折半以精實穀分數代捧, 待明秋還作本色, 舊還及吏逋事, 所請得宜, 竝爲許施, 推奴徵債, 實有撓民之慮, 限明秋防塞, 何如? 上曰, 依爲之。竝出擧條  上命注書, 取東班外官案以入, 命承旨寫尤甚邑名及守令姓名, 仍逐名下, 詢其賢否治績訖。命承旨書之曰, 噫, 今雖憊臥之中, 一心唯在元元, 而四道分等狀本, 適奏於今日, 大臣·備堂入侍時, 故尤甚四十五邑, 守令特爲書付於殿中, 常對處。噫, 其君旣常目於其名, 濟民之時, 令尤甚邑守令, 若其君之臨焉, 雖欲慢忽, 焉敢忽也? 噫, 雖在九重, 君猶若此, 任百里而對饑民, 若塡溝壑, 莫曰吾君之不知, 彼蒼昭昭, 可不懼哉? 予有繡衣, 其宜廉問, 慢忽守令, 非特施律, 雖微官末職, 銓曹其或檢擬, 予則決不復點, 不負元元, 以此嚴飭事, 下諭于四道道臣。上曰, 張綱埋輪郡亭, 其心大矣。鳳漢曰, 右相大拜後, 則前所帶備局有司堂上, 自在作闕之中, 而曾前大臣大拜, 則如所帶惠廳堂上, 猶與他兼帶提調, 竝請冀免。以此論之, 今此右揆所帶備局有司之任, 亦當稟定後出代矣。上曰, 依例許副, 卽出其代。鳳漢曰, 以行司直韓翼謩兼察,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鳳漢曰, 大司憲金尙喆, 以前事尙今撕捱, 今則又帶臺職, 故備局事務, 無以照管, 誠可悶矣。大司憲今姑許遞, 使之一伸廉義, 仍爲專意於備局, 何如? 東度曰, 松留時, 二月受由上京, 五月旣已遞解, 則無可引義, 而今若又解本職, 則廉隅尤可伸, 此後則更無可嫌之端矣。上曰, 金尙喆許遞都憲, 使之專意備局有司之任。出擧條 鳳漢曰, 使行帽價, 延卜便入送事, 前書狀官李徽中, 有所稟定, 蓋欲防其奸弊也。然臨時給價, 恐致狼狽, 此則雖許其依前施行, 所貿之帽, 若或薄劣, 則首譯各別嚴繩事定式, 俾絶如前不謹之弊,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 山屯馬, 何時創出耶? 鳳漢曰, 先朝壬申, 權大運陳達爲之矣。上曰, 彼兩重臣, 皆經騎判, 皆給禁軍乎? 昌誼·象漢曰, 然矣。上曰, 太僕馬帖, 皆不得推耶? 鳳漢曰, 前領相爲都提調時, 防塞, 武藝別監, 則以木三匹代給, 其餘則不能給矣。上曰, 有勢者卽推之, 無勢者雖百年, 不推矣。鳳漢曰, 臣方待罪提擧, 姑欲觀數年, 限年給之, 用李瑜之法矣。上曰, 依爲之。鳳漢曰, 自前鞍具馬賜給, 亦自太僕, 成帖文以送, 臣近日始知此規, 故相臣金昌集, 曾受鞍具馬賜給之帖, 雖有近來防塞之定式, 此則先朝恩賜, 故相之孫金履長, 在本寺判官時, 使之受去, 而咨且未果, 言端適及, 故敢此提達矣。東度曰, 此是先朝賜典, 使之許給, 似好矣。上曰, 此則昔年之帖賜者, 特爲給之。出擧條 鳳漢曰, 湖南·關東兩道道臣, 瓜滿狀旣上來, 新伯速出赴任然後, 明年賑政, 令道務可以留意經紀, 待吏判參政, 卽爲擇差事,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上命秋判進前曰, 秋曹近來開坐乎? 象漢曰, 開坐矣。上曰, 予臥九重, 而彼滯囚殘忍, 一日如三秋, 須從速爲之。頃聞輕囚放釋之日, 群囚爭呼云, 聞之慘然, 領右相與秋判, 文案考閱後, 更爲入侍。戶判金相福曰, 紋段事, 臣有仰稟者矣。自戶曹給價貿易之物, 何以爲之乎? 上曰, 燒化者燒化之, 付軍門者付軍門, 可矣。昔年通信使回還時, 倭段有來到者, 付之訓局, 使爲軍門倭服色所用。今此金線之屬, 亦當用之於此, 竝付訓局, 可矣。相福曰, 白綾則何以爲之? 上曰, 無酒則飮濁, 此亦不可留置, 已給價者, 以方絲紬之屬代捧, 可矣。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