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申十月二十六日辰時, 上御宣政殿月臺。大臣·二品以上·兩司各司官員, 同爲入侍時, 左副承旨趙德成, 右副承旨李潭先入侍, 領議政洪鳳漢, 左議政尹東度, 右議政金相福, 兼兵曹判書李益炡, 判中樞洪啓禧, 左參贊尹汲, 行判尹韓翼謩, 行兵曹判書李益輔, 右參贊李昌壽, 禮曹判書南泰齊, 司直具善行, 刑曹判書李之德, 吏曹參判趙明鼎, 護軍具善復, 大司成元仁孫, 司直洪麟漢·朴相德, 工曹參判趙曮, 大司諫洪名漢, 執義柳脩, 掌令姜始顯, 副校理李碩載·金載順, 司直沈星鎭, 行司直兪㝡基, 右尹黃景源, 杞豐君兪彦國, 知事李泰和, 判決事鄭光忠, 行司直南泰會·具允鈺, 戶曹參判韓光會, 行司直李得宗, 刑曹參判李奎采, 行司直李應協, 兵曹參判李裕身, 行司直洪樂性, 司直金善行, 行司直尹得養, 工曹參議李廷喆, 禮曹參議權噵, 刑曹參議李命植, 行司直兪彦述, 兵曹參知任毅中, 兵曹參議申𣷯, 假注書具㢞, 編修官朱炯質, 記事官李亨元, 漢城主簿李復永, 參軍李德中, 庶尹金聖梓, 副司果李珪輔·李徽之·趙載萬·李埴, 敦寧府判官尹曙, 主簿韓厚增, 參奉洪進漢, 水運判官鄭洊良, 西部奉事宋載德, 掌苑署別提金宗潤, 奉事李寅燮, 內贍寺奉事姜必敎, 軍資監判官金漢佑, 主簿李行萬, 直長成夢翼, 典牲署奉事兪漢喆, 掌隷院司評金相定·韓錫恒, 司圃署別提李琰·尹得說, 造紙署別提崔源·李厚兆, 司畜署別提安命禹, 東部都事鄭漢斗, 掌樂院主簿李顯白·李定鎭, 典獄署主簿朴象器, 參奉李命哲, 長興庫主簿鄭撥, 宗簿直長李萬宏, 禮賓寺奉事權敬應, 歸厚署別提李禮輔, 尙瑞院直長金元柱, 副直長洪載淵, 中部都事安宗秀, 兵曹正郞申益彬, 繕工副正金相說, 主簿金成九, 監役趙廷瑗·李克敬·李益培, 奉事申光洙·鄭東顯, 副奉事李應重, 假監役李瀷·洪致績·沈鼎之, 工曹正郞李德溥, 佐郞金思重, 刑曹正郞朴師沃, 佐郞丁志遠·金守默·鄭象仁, 吏曹正郞朴大有, 佐郞任一源·柳薰, 瓦署別提趙世圭·朴師行, 東活人署別提張雲翼, 濟用監判官宋宜孫, 主簿李得齡, 直長洪文漢, 奉事鄭翼祥, 平市直長李運喆, 奉事朴恒源, 典設司別提朴次彬, 別檢吳在文, 通禮院左通禮李亨俊, 右通禮尹鵬擧, 相禮韓宗濟, 戶曹正郞宋欽明·李渭, 校書博士金昌祿, 禮賓都事柳澐, 司宰監僉正徐晦修, 尙衣院僉正李福海, 主簿洪圭輔, 直長崔範興, 司僕正安杓, 僉正尹心宰, 主簿趙瑍, 司䆃寺僉正鄭志浩, 司饔院僉正徐仁修, 主簿金載七, 直長徐命敏, 奉事沈元之·南赫老·李世馝進伏訖。三相問候。上曰, 一樣矣。上曰, 藥房提調, 持湯劑入侍。出榻敎 上進御湯劑。上命李潭, 宣諭戒三風綸音訖。上曰, 今日庶僚入庭, 予欲以懷保之策, 有黨無黨下詢, 其中有所懷者, 次第進伏, 先達職姓名後, 陳達, 可也, 而卿宰以下, 不必下詢, 只各司官員, 登對, 可也。仍命兩司, 先爲陳啓, 執義柳脩所懷, 臣伏見十行綸音, 責躬求助之誠, 藹然於辭意之表, 至有備局堂上, 逐日入侍, 講究治道之敎, 惕然憂懼, 奮然振作, 講究之策, 靡不用極, 此誠轉災爲祥之一大期會, 臣不勝欽仰聳觀之忱。仍伏念, 當今要務, 莫如爲官擇人, 雖有良制美法, 必待人而後行矣。生民休戚, 專係於守令之賢否, 當此凶荒之歲, 尤不可不愼簡, 以此意申飭銓曹, 何如? 上曰, 最好。另飭銓曹。又所懷, 至於軍政, 則朝家深軫隣族侵徵之痼弊, 至有一疋蠲減之擧, 周文惠鮮之政, 不爲專美矣, 伊後生民之困悴, 隣族之侵徵, 猶復如前, 念之至此, 不覺寒心。大抵各邑, 皆有各廳募入各廳契房, 所謂募入, 則皆以富實民人充定, 所謂契房, 則下吏輩從中幻弄, 凡係身役, 盡爲頉免, 至於正軍, 則只以至殘至窮之民, 苟充其數, 逃亡相繼, 隣徵族徵之所以依舊者, 良以此也。令道臣嚴飭列邑, 詳加査括, 以杜奸弊, 以保生民, 何如? 上曰, 今日下詢, 卽懷保之政也。俄者旣諭, 其雖一疋, 隣族自如, 心常慨然者。所奏悉陳其弊, 令備局分付諸道, 嚴飭此弊, 若有復踵前習者, 當該守令, 重勘, 可也。其所勤慢, 予有繡衣, 自當廉問矣。又所懷, 大同儲置之規, 本爲大小緩急之需, 朝家之不許續續改色, 意有所在矣。近來三南守令之不法者, 當春夏民窮, 米價踊貴之時, 憑藉賙賑, 瞞報上司, 或私自擅便, 恣意出庫, 和賣飜轉, 巧作名目, 虛成文簿, 以其餘利, 盡入私橐, 而待其秋成, 推移充補之弊, 比比有之, 事之寒心, 莫此爲甚。令三南道臣, 申飭列邑, 另加廉察, 如有復踵前習者, 一切論以贓律, 何如? 上曰, 所奏誠是, 依爲之。此亦予有繡衣, 若有犯者, 雖終身禁錮, 何惜之有? 又所懷, 荒歲田政, 國家重務, 莫大於此, 面里之分等給災, 朝家法意, 非不美矣。大抵田結文書, 極其繁細, 有難一一爬櫛, 奸吏輩夤緣爲奸, 以災爲實, 以實爲災, 分等高下, 任意低昻, 私自偸食, 便作囊橐。以近年事言之, 逐歲給災, 其數夥然, 而至於民間分俵之際, 不如其數, 滔滔此弊, 八路同然, 有口皆言, 生民之困悴, 經費之蕩竭, 良由於此也。槩大同災之當初朝禁, 雖軫虛實相蒙之弊, 而大同災, 則不過寧失於民, 而至於分等災, 則太半中間消融, 與其分等, 而都沒實效, 曷若大同而均被惠澤也? 令廟堂更加商確, 尤甚面里, 給大同災, 俾貧民獲蒙實惠, 何如? 上曰, 予則意涉若何? 事係懷保之政, 令備局夕入侍時稟處。上曰, 藥房提調, 持湯劑入侍。出榻敎 上進御湯劑。柳脩所啓, 臣之拙訥, 本不合於耳目之任, 而頃因天牌降臨, 嚴畏分義, 不敢違傲, 黽勉祗肅, 以至累日, 未嘗有出一言論一事, 居常愧懼矣。今於臨殿宣諭之際, 遽承耳目慨然之敎, 臣實瞿然, 何敢仍冒於臺次乎? 請命遞斥臣職。上曰, 今日君臣, 其所勉勵實也, 循俗引嫌文也, 今者下敎, 欲玉成於臺臣, 何過撕捱? 勿辭, 亦勿退待。掌令姜始顯所懷, 諸臣所達, 皆是懷保之策, 臣無他別般意見, 然摠皆一端, 都不如得人之爲愈也。朝廷非不欲得人, 而卿大夫下士之風, 不行久矣, 世俗侈靡, 衣輕策肥者, 謂之有識, 被葛懷玉者, 視同凡鳥, 下乘不與之接話, 如此而可以得人乎? 臣常爲朝廷惜之, 故敢此仰達矣。上曰, 文才文筆之說, 臺臣之言, 毋或過乎? 雖然, 爲官擇人之法果無, 自省編亦云, 裹玉於麤布玉也, 裹石於綾羅石也, 豈徒諸宰? 予亦然矣。以此申飭備局銓曹。又所懷, 今之薦人者, 必以文筆門閥薦之, 求薦者亦先問其門閥文筆, 不問其忠孝, 士之進退, 唯在於忠義, 則文筆辭藻, 特其小技, 臣常慨然也。昔之蔭仕, 必以忠孝聰明特達者爲之, 今則不然, 雖無才無識, 親一政官, 則必爲蔭仕, 如此而浮囂躁競, 其可止息乎? 臣謂令廟堂各薦孝廉, 付之銓曹, 輪次付職, 可也。上曰, 所奏誠是。此亦漢法, 依爲之。成均司成韓必壽進伏啓曰, 臣則無偏黨之心, 而一世人之黨心有無, 臣何敢質對乎? 此則不知也。至於小民之盡安, 堯·舜其猶病諸, 臣何敢曰小民盡安乎? 懷保之策, 專在守令, 而不可以造次盡達, 惟在臨時善處而已。臣則以爲, 惟以吏治取人, 則小民懷保, 自在其中矣。我國重內輕外, 文官多在內, 而外任則南行多爲之, 我國之法, 科目用人, 而三司論思言議之外, 內職別無難治之事, 外則生民休戚, 專係於守令, 所謂南行者, 或以先蔭, 或以有才不第者擇用, 而無他歸宿, 故盡除守令, 名官則反無可做之官, 世祿名閥, 則歷揚淸顯, 而遐方無勢之人, 登第數十年, 不過以郞署罷散, 更無復職之望, 烏在科目用人之意也? 中國則登科之後, 雖推官之屬, 必先試外官而進退之, 漢治之所以近古者, 亦以治績之高下用人故也。今亦欲盡懷保之道, 凡登科諸人, 先試外邑, 如有治績之顯著者, 擢用之, 如有不能於外邑者, 雖一斥不復, 渠亦必沒齒無怨矣。旣以科目取人, 而未嘗一試之, 豈不稱冤乎? 且以吏治之能否用人, 則凡爲外官者, 必盡心於治民之方, 生民庶可有懷保之道矣。上曰, 所奏好矣。然或有人初雖善治, 後不能者則奈何? 必壽曰, 此則惟在考績黜陟之, 明其政而已。上曰, 所奏善矣。宣惠廳郞廳李徽之啓曰, 當今軍丁, 最是痼弊, 外方之民, 貧富不均, 而貧者則偏被橫罹, 富者則率多圖免矣。古則有五衛之制, 兵寓於農, 農寓於兵, 而我國自設兩營之後, 斂於平民, 而養育軍兵, 以外方言之, 富而多錢者, 或稱幼學通德郞, 皆圖頉免, 惟以貧且無賴者, 率皆充定, 故軍政不修, 而亦有不均之弊, 令廟堂嚴飭, 則庶有一分警惕之效, 唯聖上留神焉。至於黨之一字, 此時豈復有萌心者, 而但十百爲群, 打成一片, 然後方可謂之黨也, 而至於小小爭難, 亦不可以臣心之無他, 遽謂之人皆無黨矣。上曰, 所奏切實矣。漢城主簿李復永啓曰, 臣雖從臣父, 往來兩西, 而未及留意於米鹽簿書之間, 入仕後, 亦卽待罪桂坊, 前後所歷, 皆是不干事務之地, 其所謂與聞詞訟, 略解國事者, 不過六朔京兆而已, 臣豈有別般懷保之策, 仰裨廣詢之謨, 而但今民生之倒懸, 專由於上下交征, 臣父常以此爲士夫羞恥。今則如是爲心者, 實罕其人, 臣竊慨然長嘆, 只自寒心。臣待罪京兆郞官, 適當下詢, 只以京兆之弊, 痛陳, 可乎? 噫, 京外之民, 皆在一視之中, 則其所以有無交易, 宜無防禁之端, 而近來京各司諸軍門, 廣開貿穀之路, 如非公貨買賣, 雖經年儲穀, 將至陳腐, 稱以都賈, 使不得任意私賣, 有無通換之路, 因此永絶, 此實聚民之利, 歸之於上。是故民之有錢者, 必以各衙門公貿穀, 憑藉爲說, 聚會一處, 潛自射利者, 寔繁其徒, 則市直之高踊, 八路之困悴, 理所必至, 此莫非上下交征之害也。且以亂廛事言之, 六矣廛, 本來最大, 擔當國役, 而其外小小之廛, 以前所無之物種, 各自付合於互相髣彿之廛, 有難詳察其主客之形, 而若以京兆之主管亂廛, 每每發禁, 則或至於與平市相激而生弊, 故當其捉來亂廛, 必考其物件, 受其杖贖, 此亦擾民之一端。臣每當照律之時, 心切惻然, 曾以此心譬喩, 而言於堂上曰, 雖六月背覺生寒, 此正臣形出瞿然慙恧之意也。且本府事, 又有殘忍者, 蓋此府, 本是無料布衙門, 員役輩, 朝聚暮散, 由於無利, 國家事役, 自多擧行, 而員役命脈, 不可不恤, 雖有如干上下之物, 皆是贖錢亂廛中出來, 給與不給, 實爲兩難, 而若其浚平民之膏血, 充吏胥之口腹, 亦不成說。一朔所用, 爲三百七十餘兩, 而逐朔計給, 實是難繼之道, 故限累朔, 或三朔一計以給, 使僅僅存保之。員役漸不成樣, 臣非不知爲弊之甚痼, 而實莫曉矯捄之安出也。至於有闕勿補, 雖有朝令, 而將以數少之吏隷, 徧責許多之事役, 實行不得之事。伏願殿下, 以臣數條之說, 博採諸宰之議, 以講救弊之道焉。至於黨之一字, 臣父之訓, 臣尙銘鐫, 無復以有無煩達者矣。上敎, 見下擧條中 典設別檢吳在文啓曰, 臣年少識蔑, 未嘗經心於世務, 實不足出意見, 仰對聖問, 而第念臣, 嘗有聞於亡父者, 敢以此仰達矣。臣父每言安民之策, 專係於方伯字牧, 而方伯字牧之得人, 惟在於廟堂·銓曹, 其所以行之之方, 不越乎一誠字, 且以爲不奪農時, 使民以時, 則懷保之道, 莫過於此, 昔之所聞於先臣者, 唯此而已, 今之所達於殿下者, 亦唯在此。伏願殿下, 必以誠而行此數者焉。至於黨字, 則臣父曾以挾黨事君非吾子孫八字, 書付臣等, 諄諄誨飭, 語猶在耳。且臣昨年五月, 待罪陵官時, 親承我聖上忠孝二字之敎, 君命父誨, 鏤骨銘肝, 則以黨萌心, 臣實不忍也。苟使臣不肖無狀, 背臣父八字之誨, 忘聖上二字之敎, 則是臣不孝之外, 又添不忠之罪矣。上曰, 汝思予二字之敎, 誦汝父八字之訓, 黨之一字, 無容更問矣。上敎賤臣曰, 此四人所奏甚切實, 注書必詳錄草冊, 罷退後, 修正文字, 自寫以入, 以備省覽, 可也。賤臣奉敎書入。李復永曰, 臣待罪京兆郞官, 以京兆之弊仰達矣。京外之民, 皆在一視之中, 則其所以有無交易, 宜無防禁之端, 而近來京各司及諸軍門, 廣開貿穀之路, 如非公貨買賣, 雖經年儲穀, 將至陳腐, 稱以都賈, 不使任意私賣, 有無通換之路, 因此永絶, 此實聚民之利, 歸之於上。是故, 民之有錢者, 必以各衙門公貿穀, 憑藉爲說, 聚會一處, 潛自射利者, 寔繁其徒, 則市直之高踊, 八路之困悴, 理所必至。且以亂廛事言之, 六矣廛, 本來最大, 擔當國役, 而其外小小之廛, 有難詳察其主客之形, 而若以京兆之主管亂廛, 每每發禁, 則或至於與平市相激而生弊, 故每當捉來亂廛, 必考其物件, 受其杖贖, 此亦擾民之一端。臣每當照律之時, 心切惻然, 有若六月之背冷。且本府事, 尤有殘忍者, 蓋此府, 本是無料布衙門, 員役輩朝聚暮散, 由於無利, 國家事役, 自多擧行, 而員役命脈, 不可(不)不恤, 雖有如干上下之物, 皆是贖錢亂廛中出來, 給與不給, 實爲兩難, 而若其浚平民之膏血, 充吏胥之口腹, 亦不成說。一朔所用, 爲三百七十餘兩, 而逐朔計給, 實是難繼之道, 故限累朔, 或三朔一計以給, 使僅僅保存之, 員役漸不成樣, 臣非不知爲弊甚痼, 而實莫曉矯捄之安出也。至於有闕勿補, 雖有朝令, 將以數少之吏隷, 偏責許多之事役, 實是行不得之事。伏願殿下, 以臣數條之說, 博採諸宰之議, 以講救弊之道焉。上曰, 今聞所奏, 誠是。都民巨弊, 王者治民, 其宜一視, 況都民乎? 令備局救弊之策, 消詳講磨。出擧條 兵曹正郞申益彬曰, 生民之便否, 在乎殿下之心誠不誠矣, 災異之作非常, 求言之敎, 溢乎辭表, 臣當以區區所懷仰陳矣。治邦未必無災, 而益致警懼, 災反爲祥, 亂邦未必無祥, 而恬憘怠忽, 祥反爲災。大抵災不虛生, 豈無消弭之策? 臣請以本原之工陳之矣。堯·舜·禹大聖也, 其相授也曰,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雖生知之聖, 必資於學問, 堯·舜所謂精一, 卽格物致知也, 允執厥中, 卽誠意正心修身也。明德新民, 至於格致之域, 則生民自可便, 群邪自可屛矣。殿下心學之工, 不能克己, 而擇道伯擇守令爲先務, 是舍其本而取其末也。事物之來, 纖微畢照, 一循乎理, 則一國之治, 何足憂哉? 上曰, 所奏切實, 可不體念? 黨之有無, 陳達, 可也。益彬曰, 殿下每以黨之一字, 疑阻於臣隣, 臣常慨然于心矣。君臣之際, 猶父子之間, 臣則不有其身而事其君, 君則以禮義待其臣, 此誠上下各得分願矣。君若以黨疑其臣, 則臣下自阻, 直言無聞, 此豈非大可憂哉? 群下進言, 設有不槪於聖心者, 物各付物, 勿以黨字疑之, 則黨亦自可祛矣。上曰, 予則不疑黨, 而在下者若營私, 則將何以爲之乎? 對曰, 書曰, 官師相規, 工執藝事以諫, 其或不恭, 邦有常刑, 在下者若挾私, 則公議自可規正矣。上曰, 其於不規正, 何? 對曰, 此則在殿下格致之工矣。上曰, 誠正之說, 好矣, 而其下漫漶矣。對曰, 臣之所見, 常如是矣。臣請以先正之言仰陳, 故相臣李俊慶臨終箚有曰, 察乎黨漸。先正臣李珥, 斥其將死之言惡。此豈非爲人臣者所鑑戒哉? 司僕寺正安杓曰, 臣本無知識, 未知某事某事爲懷保善策, 別無可達之事, 但今日廟謨, 孰非急先之務, 而其中節用愛民四字, 尤爲要務。蓋節用然後, 國用有裕, 惠澤及民, 以此言之, 則節用實爲愛民之本, 孔子以大聖人, 爲萬世著戒, 而必以四字爲訓者, 聖人之意可見, 伏願深加留意焉。上曰, 其言好矣。上問黨字。對曰, 殿下至誠祛黨, 四十年如一日, 滿庭臣僚, 孰不感動? 以臣平日無黨之心推之。上曰, 其止之。仍退出。尙衣直長崔範興進伏。上特命擧顔, 仍問懷保之道。對曰, 此非賤臣倉卒敢達者, 而治有道術法三者, 法則終非保民弭災之方, 要道只在於上躬修省, 若論其術, 明等級以禁奢侈, 審法令以振紀綱, 則庶爲裨補之一端矣。上曰, 善哉。汝祖以擇守令, 答均役之下問, 此其意也。仍問黨字。對曰, 臣家則不知黨論, 故未嘗與人酬酢, 不知眞有無, 而十八日後, 雖他人, 豈有黨心乎? 上曰, 所達亦眞實矣。吏曹佐郞任一源曰, 懷保之策, 韓必壽之所達, 固好矣, 而第伏念, 勞於求賢, 逸於任賢, 聖王治世之道也。至於一方伯·守令之差除, 不可人人而自上親擇之矣, 各有主者, 另飭廟堂與銓曹, 使之惟公惟精, 則殿下雖恭默, 而自可得人而治也。臣亦入侍於熙政堂, 親承聖敎矣, 今日臣子, 何可有黨乎? 臣則知之以無黨矣。上曰, 所奏是矣。尙瑞副直長洪載淵曰, 臣是微末之官, 雖或有愚迷之見, 而豈有可用之言乎? 上曰, 第奏之, 可也。對曰, 治道在於爲民, 使民皆有恒心恒業然後, 可以安民, 而士農工賈, 亦各有務於其業矣。上曰, 其言好矣。下問黨字。對曰, 自五月十八日以後, 於臣心則似無之矣。上曰, 此言亦好矣。上曰, 此人, 誰也? 鳳漢曰, 故相臣洪瑞鳳之奉祀孫也。上曰, 然乎? 大司諫洪名漢所懷, 漢城主簿李復永所奏中, 上下征利之說, 儘有意見, 雖以該堂之奏觀之, 軍門及賑廳, 果有貿穀之事, 各衙門則雖出於爲經費之意, 而任事之人, 如或憑公營私, 夤緣操縱, 則小民之受害, 市直之騰踊, 未必不由於此。此後則另加嚴禁之意, 定式申飭, 何如? 上曰, 進前入侍。意蓋在矣, 所奏誠是, 依爲之。又所懷, 惟我聖上, 遇災以來, 大加警惕, 減膳之敎, 辭旨懇惻, 又命備局諸宰, 鎭日入侍, 懷保小民, 講求治謨, 凡在臣隣, 孰不欽仰, 而第念勤勵於有事之時, 不若孜孜於無事之時也, 兢惕於遇災之日, 不若乾乾於無災之日也。今玆文蔭入侍之命, 大聳觀聽, 而及至詢問庶僚, 別無裨益之謨, 將不免爲一場文具而止, 臣竊慨然也。儻殿下於㳙淵蠖濩之中, 幽獨宴閑之際, 不弛對越之念, 常存寅畏之心, 申飭廊廟諸臣, 俾於公退之暇, 家居之時, 爲講經遠之謨, 恒軫濟艱之方, 則上下相勉, 動靜交養, 不待簿書期會, 而庶績可以咸凝矣, 不必聚會講討, 而天工可以無曠矣。伏願殿下, 留神於此, 而仍飭廟局之臣焉。上曰, 一弛一張, 文武之道, 所奏誠切實, 當體念焉。上曰, 大臣·備局堂上入侍。出榻敎 上曰, 坐直承旨, 竝入侍。出榻敎 上曰, 闕內入直人員, 先入侍。出榻敎 上曰, 咸鏡監司, 明日謝恩。出榻敎 上曰, 監市御史入侍。出榻敎 上曰, 大臣·備局堂上·大司諫·城上所·臺臣·未奏事百官, 少退後, 更爲入侍事, 及二品以上中, 如有奏事者, 亦爲入侍。出榻敎 上曰, 猶有輕囚云, 況此時乎? 取覽囚徒放釋。出榻敎 上曰, 平澤縣監, 催促下送。出榻敎 鳳漢曰, 此慶尙監司鄭存謙狀啓也。盛陳本道告歉孔慘之形, 戶曹比摠不足之狀, 仍請元給災外, 七千結更爲加劃事, 令廟堂稟處矣。今年嶺南穡事, 比兩湖稍勝, 故當初劃災之數, 亦有所較量者, 而今此狀請至此, 苟非十分悶急, 道臣豈如是强請乎? 所請之數太過, 以其折半加給, 使之趁卽分俵, 何如? 上曰, 此道臣, 本來精約, 其豈濫也? 雖然, 備局自古若此, 而於民百結最緊, 何惜五百結? 所奏外, 餘五百結, 一體加劃, 可也。出擧條 鳳漢曰, 北道御史, 今已下直, 新除道臣, 亦爲趁速赴任然後, 舊伯亦可及早還朝矣。聞咸鏡監司趙雲逵, 以尙未下批, 難於進身云, 京外官, 未下批前承命者, 前後何限, 使之卽爲出肅, 何如? 上曰, 明日使之謝恩。出擧條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