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236책 (탈초본 69책) 영조 40년 11월 9일 병진 5/5 기사 1764년  乾隆(淸/高宗) 29년

○ 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時, 上御熙政堂晝講。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知事金陽澤, 特進官黃景源, 參贊官李潭, 侍讀官李徽中, 檢討官李性源, 記事官李益烍, 編修官朱炯質, 記事官李亨元, 武臣具世勣, 領議政洪鳳漢, 判尹洪啓禧, 行司直洪象漢, 戶曹判書金尙喆, 護軍具善復, 左尹洪麟漢, 刑曹參判趙曮, 掌令姜始顯, 事變假注書康文祥, 以次進伏訖。徽中讀自蜉蝣之羽, 止下泉章, 上講新受音未訖。上曰, 昨日讀匪風, 今日又讀下泉, 予心有感矣, 予當更讀釋矣, 又講釋訖。上曰, 昨日命下番讀匪風章下註, 今日予當讀此章下註矣。講後, 上曰, 此註尤緊矣。上曰, 誕彌之日, 講蓼莪章, 今日又講此章, 正所謂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者也? 徽中曰, 檜風以下, 得性情之正矣, 蜉蝣則戒在上之心存奢侈, 候人, 刺時君用舍之失, 鳲鳩則以多子均食起興, 以比如結如一, 在上之人, 待下若以此道, 則天人感應, 上下交孚, 豈不至胡不萬年乎? 下泉則三復連讀, 感慨之意溢於辭表, 殿下若自强, 則豈無吾道東之日乎? 上曰, 好矣。性源曰, 鳲鳩君子, 修齊治平之君子, 有如此之人而不得治平, 曹國至少而不能自立, 誠可慨矣。上曰, 然矣。諸臣以次陳文義訖。上曰, 夕講爲之。出傳敎  七月篇終之, 可也。經筵先退。鳳漢曰, 聖體若何? 上曰, 一樣矣。鳳漢曰, 臂部氣候, 亦何如? 上曰, 愈矣。鳳漢曰, 湯劑煎待矣。上曰, 藥房提調, 持湯劑入侍。出榻敎  上進〈御〉湯劑。上曰, 新曆單曆丈持入, 可也。鳳漢曰, 卿宰多有坐罷之人矣。上曰, 前判書申晦·具允明, 前參判李溵·徐命臣, 前大司諫鄭光漢, 竝敍用, 頃者相臣已奏, 申晦·具允明·李溵, 爲先還差備堂。出傳敎 鳳漢曰, 此, 江原監司成天柱狀啓也, 以爲, 今年道內災摠爲四百七十結零, 地部元劃三百一十結外, 一百五十結, 特爲加劃事, 請令廟堂, 卽速稟旨分付矣。道臣所加請者, 必由於不得已, 旣請之後, 其在恤民之政, 雖不可不許施, 而本道一百五十結, 比他道無異數千結, 則亦宜商量, 一百二十結加劃, 何如? 上曰, 三十結, 豈可吝惜? 亦關生民弊, 一體許之, 而若徐則依他道擧行。出擧條 鳳漢曰, 此, 守禦使金陽澤狀啓也, 廣州軍餉, 折半代捧, 則窮民庶免渙散之弊, 令廟堂, 稟旨分付爲請矣。今年廣州, 雖入於之次, 尤甚面則與尤甚邑之尤甚面無異, 若許代捧, 則窮民庶有支保之望, 餉穀無減縮之慮, 將臣, 考據前例, 有此狀請, 只尤甚面, 以豆太等實穀, 折半代捧, 何如? 上曰, 保障哉? 依爲之。尤甚面旣許之, 則之次面, 不許, 何如耶? 鳳漢曰, 他邑, 竝與之次面而許之, 而本爲以軍餉體重, 故不敢爲例矣, 聖敎至此, 然則之次面, 三分一代捧, 亦無妨矣。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鳳漢曰, 此, 濟州牧使李明運狀啓也, 備陳本島三邑年事, 未免穴農之狀, 蠲減之政, 依例擧行, 一邊馳啓, 令廟堂稟處爲請矣。一則新還, 期於準捧, 舊還, 姑爲停退, 寺奴婢身貢, 每口減一斗, 大同米, 每口減一升事也。一則軍兵合操, 姑爲停操事也, 絶海事勢, 有不可待其回下, 想已擧行, 而所陳請者, 則皆是前例所在, 竝依狀請施行事, 分付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尙喆曰, 前戶判, 爲補經費, 請得小米二千石, 而未及區劃矣。就議大臣, 則以爲, 取用海西詳定米爲宜云, 依此數待解凍, 卽爲輸納之意, 分付該道,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尙喆曰, 曾前江界貿蔘價, 以別餉木四十八同, 稅收米四千石, 逐年區劃, 而向因江界府使疏請, 錢一萬五千兩, 以雲坡店稅納計除事, 覆奏許施矣。其外不足錢五千四百兩, 不可不趁今區劃, 以別餉木四十八同, 稅收米二百石, 計數充給後, 餘稅米三千八百石, 付之本道監營, 一依前日輸送江界之價, 自明春爲始, 每年作錢上送于本曹, 以補經用, 何如? 上曰, 事甚順便, 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 今覽濟州牧使狀聞, 吁嗟, 本島, 亦如陸地, 聞甚慘然, 條列者, 大臣今方入侍稟處, 而明年貢馬, 特爲停捧, 三名日進上特減, 一以示除弊之意, 一以補賑資之需, 噫, 顧恤島民, 仰覩昔日島民效勞, 尙今不忘, 御廏雖無馬, 其猶停捧, 何惜弊多而來, 公然而散者乎? 至於三名日停捧, 雖無異於勺水, 爲民心深矣, 以此回諭, 勿待罪事, 亦爲回諭。出傳敎 始顯曰, 請還寢東呂·址淳等還配之命, 更令王府, 嚴鞫得情。上曰, 勿煩。始顯曰, 請還寢定配罪人者斤萬酌處之命, 更令王府, 嚴鞫得情, 快伸王章。上曰, 勿煩。始顯曰, 聖明, 特軫四方多士之留滯, 累下陞庠催促之敎, 而未知國子長之有何實故, 而尙未擧行, 事體寒心, 請大司成元仁孫, 從重推考, 使之未凍前, 趁卽擧行。上曰, 向者受由, 容有可言, 旣已行公, 意謂擧行, 尙未爲之云。噫, 望八其君, 爲民國, 不憚其憊, 況年少國子長乎? 此亦紀綱攸在, 太學若此, 甚事可飭, 當該國子長, 不可推考而止, 越俸一等, 其令自明朝, 鎭日擧行。始顯曰, 近年以來, 凶荒太甚, 民間之有牛者, 絶無而僅有, 今年之失稔, 未必不由於趁未移秧之致, 請令廟堂, 各別嚴飭各道, 嚴禁各邑私屠之弊。上曰, 依啓。始顯曰, 近來紀綱解弛, 外方濫率之弊, 比比有之, 當此凶歲, 不可不申飭, 亟令廟堂, 嚴飭各道, 而聞龍安縣監, 濫率太多, 道路諠傳, 請龍安縣監, 拿問處之。上曰, 依啓。始顯曰, 臣, 新入臺地, 未諳臺體, 應啓者以所懷仰請, 致有大僚之敎誨, 臣, 初不以臺閣自處, 而其壞損臺例, 至此極矣, 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 請令遞斥臣職。上曰, 旣不謄傳古紙, 些少做錯, 其何嫌? 勿辭, 亦勿退待。竝出擧條 徽中曰, 卽者, 憲臣所懷中, 有濫率守令飭勵之請, 而初不明白言其人, 已涉矇矓, 而筵席提醒之後, 僅擧其某邑, 未記其姓名, 奏對不審, 有違臺體, 掌令姜始顯, 罷職何如? 鳳漢曰, 臺閣事體, 本自尊重, 除非大段規飭之事, 則雖大臣, 亦不得輕易請罷, 且玉堂與兩司, 俱是言事之職, 凡有相規, 箚罷啓罷, 可也。至於單辭請罷於筵中, 不可, 近來臺官, 多失自重之體, 故玉堂, 雖因微事筵罷, 臺諫, 受而不辭, 朝廷, 視之尋常, 此固朝體之大段未安處, 況今日臺臣所發啓者, 雖與常時啓體有異, 其事則不過示警於違朝令濫眷率之守令也。儒臣, 欲規其微失, 則斥言可也, 請推可也, 何可直請罷職, 使言事臺諫, 狼狽逬出耶? 臣之所慨者, 非但此儒臣之此擧, 實在於近來謬規, 其在矯正之道, 宜自今日始, 臣請儒臣所請之罰, 當施之於儒臣矣。上曰, 非徒本事, 予亦爲駭, 所奏誠是, 依爲之。出擧條 鳳漢曰, 臺諫, 立殿陛爭是非者也, 苟非大段過失, 則大臣與玉堂, 不可單辭請罷於筵中, 玉堂之重, 亦無異兩司。今日臣之請罷玉堂者, 蓋亦矯其輕視臺諫之謬規, 而反自涉於輕玉堂之歸, 臣實惶悚, 此後則三司互相推重, 以遵古規事, 書出擧條, 以爲各自知勉之地, 何如? 上曰, 古規如此, 所奏是矣, 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 坡州防禦使節目, 何以爲之耶? 鳳漢曰, 臣之當初所請, 分江之南北, 北屬長湍, 南屬坡州, 坡州爲防禦使, 長湍爲營將, 則制置庶可得宜云矣。但其軍兵甚少, 若分而爲二, 則不能成一營軍制, 然則南北各邑軍兵, 竝屬於坡州防營, 一如長湍防禦之時, 今之長湍, 別帶防守將之號, 如有緩急, 則分守於古浪等地爲好, 而必欲與摠戎使諸堂, 一番消詳, 又經陳稟後, 成出節目, 故尙此遲延矣。上曰, 坡州設施, 卽予之斷定也, 合屬, 豈不苟艱? 僉議何如? 啓禧曰, 長湍爲營將, 與坡州防禦使, 爲掎角之勢, 而營將, 受節制於防禦, 如關東防禦之例, 平時則隨防禦合操, 緩急時, 合守或分守, 一聽防禦之令, 有何不可乎? 象漢曰, 坡州旣非防營, 則軍制不可不作一營之制, 領相所達, 誠有意見, 依此成出節目, 則似好矣。陽澤曰, ·兩邑之事, 情形勢, 臣未詳知, 不敢倉卒臆對, 而長湍之假以防守之名, 外面似無不可, 但平時, 受坡州節制, 緩急, 不聽節制, 自主號令, 恐涉如何矣? 善復曰, 今若以長湍爲單府使, 兼防守將, 平時, 受節制於防營, 則目前坡州之軍制, 雖無未盡之歎, 臨急之時, 朔寧·漣川·麻田三邑, 若係於防守將, 則軍制分而爲二, 若從防禦使號令, 則長湍, 只有防守將虛名而已, 長湍地勢, 多有要衝之賊路, 屢百年培養之將士, 皆是健兒, 終可惜矣。臣意, 坡州防營, 今屬軍爲十二哨, 加定八哨, 合爲二十哨, 則完成一營之制, 且江之南北, 自作掎角之勢, 壯關防備守禦之策, 誠得宜矣。尙喆曰, 坡州之移設防營, 旣出於爲國家深遠之聖斷, 設施規模, 不宜苟且, 今此屬邑之半屬長湍, 半屬坡州, 使初創之防營, 不成一營之制者, 此豈變通制置之意哉? 若使長湍屬邑, 全屬坡州, 一如前日長湍防營時例, 則固好矣。如其不然, 設爲獨鎭, 專其管轄, 使之摠一州之民戶, 編一鎭之軍伍, 則事面不苟, 制度亦備, 令廟堂, 益加商確而裁處焉。上曰, 長湍, 依前兼營將, 坡州防營軍制, 別爲講定, 可也。鳳漢曰, 聖算及此, 臣實欽歎, 江北, 當屬長湍, 更勿擧論, 只就江之南而變通, 以成防營一營之制, 則雖務從減損, 二十哨, 不可不磨鍊, 其若從便換額, 豈無成樣之望乎? 節目則先爲啓下, 移額一款, 次次擧行, 好矣。上曰, 二十哨足矣, 坡州須爲獨鎭, 節目, 爲先擧行。善復曰, 軍制中馬兵所不可無者, 而水原防營年前馬兵, 減額二哨, 作爲別驍士, 抄擇身手壯健, 武藝閑習者二哨, 而自防營, 三技試取後入格者, 自摠廳, 更爲都試, 居首一人, 直赴殿試矣。左右防營, 不可異同, 別驍士二哨, 別擇團聚, 都試直赴事, 一依水原例施行, 則一以爲激勸將士之道, 亦當爲馬步軍俱備之制矣。上曰, 何必有馬軍乎? 鳳漢曰, 旣成防營, 則何可無馬兵乎? 摠使所奏, 誠有意見, 依其所奏擧行, 而此非一時充額, 旣有拔身之道, 則自當不久而備其數矣。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鳳漢曰, 坡州旣以獨鎭設施, 則初頭, 宜施慰悅之政, 本邑北漢軍餉, 一依尤甚例擧行, 何如? 上曰, 此正保障之意, 依爲之。出擧條 鳳漢曰, 坡州防營, 實出於聖斷之赫然, 而但事力難逮, 人民難聚, 是極可悶, 有一從長變通之事, 而惶恐囁嚅矣。今承屢次下問, 在臣道理, 何可終始不陳乎? 舊長陵, 與長山連岡, 而土地膏沃, 幅圓甚廣, 若其事面, 與前大異, 今若減定火巢, 以便守護, 仍許其起墾, 則民聚穀出, 坡州一面, 易於經紀, 而亦當永久無憂矣。上曰, 此乃國之大計, 以守護之一端言之, 減之好矣, 依所奏爲之, 可也。善復曰, 平夷之地, 有許民之聖敎, 在坡州, 募聚人民之道, 大有所益, 然山岡則毋論大小, 決不可冒犯矣。鳳漢曰, 此不可泛然爲之, 禮堂, 一番看審, 定其所減之界限然後, 始可擧行矣。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 新設防禦使, 節目尙未擧行, 雖由於今番保民司, 然此有密符, 彼無密符, 而無密符者, 尙率將校, 有密符者, 尙無管下, 名實不相符, 事體亦矛盾, 此國之大計, 申飭, 其令不數日內, 修整以啓。出傳敎  上曰, 旣已敍用, 前校理李明煥致賻, 依例擧行。出傳敎  上曰, 昨因憲臣所啓, 査汰員役有闕勿補事下敎, 追聞受料書吏, 未滿三十人, 此與秋曹京兆無料書吏無異, 其在爲民除弊之道, 不可異同, 依此例, 經國大典所在外, 一倂査汰事, 分付。出傳敎  上曰, 再昨日入侍, 今日違牌, 此何紀綱? 其若飭勵, 宜先此人, 大司諫洪名漢罷職。出傳敎  上曰, 欲下敎而參酌, 噫, 今年竟歲, 香祗迎, 意蓋深矣, 此豈冒寒凝痰者? 況予則心結則氣作, 心弛則氣舒, 頃者不喩都提調之言, 做錯以陳, 醫官許礈罷職。出傳敎  上曰, 大臣先退, 經筵亦先退, 習講, 只入正時, 可也。上曰, 御製已成懸板乎? 承旨曰, 然矣。上曰, 兼史出去, 使之持入正門, 可也。上曰, 濟州狀文持來人, 使之待令, 可也, 懸板入來, 命承旨讀奏。上曰, 此承旨當出去揭板, 他承旨入侍, 仍爲夕講, 可也。知事金陽澤, 特進官黃景源, 參贊官金相翊, 侍讀官洪樂仁, 檢討官李性源, 以次進伏。李潭, 隨懸板退出。樂仁, 讀奏七月八章, 上講新受音。樂仁曰, 周之立國, 只在勤儉, 周公, 先言稼穡之艱難, 備陳草木昆蟲之微, 誠有深長之意, 於斯體念焉。上曰, 當體念矣。性源曰, 七月, 生民衣食之本, 以蠶桑言之則曰, 爲公子裳爲公子裘, 以農事言之則曰, 饁彼南畝食我農夫, 上之所爲如是, 故下之所供如是, 於斯, 可以趁念[軫念]矣。上曰, 然矣, 諸臣以次陳文義, 上掩卷。上曰, 噫, 望八暮年陽至月, 重講詩傳, 其講誰章, 卽豳風七月章, 此, 周公, 爲成王欲知稼穡而作也, 處此世讀此章, 亦可見熙皞世界也。噫, 四十載臨御, 無一惠下究, 其況近年, 飢饉荐至, 今年年事, 其亦大違初料, 噫, 蔀屋之下, 元元困苦, 何暇聞鳴蜩之聲, 何暇見莎鷄之振羽? 此等之世, 鬱薁則猶可食也。欲享菽而告歉, 欲穫稻而無鎌, 床下蟋蟀, 挑我農夫之心, 唐民作詩, 其何效也? 窮村懸鶉之民, 身猶不蔽, 獻公子裘, 其何言哉? 目當一陽生之時, 吾民無樂生之意, 思之及此, 若恫在己。吁嗟, 方伯字牧之臣, 體予今日之敎, 燠室煖衣之中, 莫云此鄕村窮民之常事, 此乃同胞, 卽予赤子, 君之赤子, 我之同胞, 尋常以見, 莫之恤也, 則爲一道爲百里之義焉在, 且今歲諸道皆穴農, 今日見濟州狀聞, 予心尤若何? 吁嗟, 今年農事之若此, 寔予否德, 吾民之困窮, 亦予否德, 咨方伯字牧之臣, 莫云其君之衰耗, 亦莫云其事之無奈。昔, 漢光武耿弇曰, 有志者事竟成, 且誠之所到, 金石亦透, 予雖耗矣, 暮年復政, 心許民國, 夙宵一心, 惟在宗國。嗟予方伯字牧之臣, 宣化堂中東軒之內, 若其君之臨飭, 如民窮之在己, 念玆在玆, 名言玆在玆, 吾民庶幾, 吾民庶幾。嗟, 彼國風, 何爲而作也? 採取民風, 獻于公者也。予於望八之年, 欲效衛武之箴儆, 歌謠獻公, 豈獨在於周? 道臣與居留之臣, 以文爲守宰者, 將民隱而作文以陳焉, 予亦觀省而自勉之意, 下諭于八道道臣兩都留守。出傳敎  上曰, 下諭時, 依毛詩例, 以四字爲之事, 政院分付。上曰, 濟州人, 招入, 可也。入來, 列立庭下, 各詢役名姓名, 仍下詢農形, 齊對曰, 穴農矣。命退出。上曰, 藥房提調, 持湯劑入侍。出榻敎  上進御湯劑。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