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393책 (탈초본 77책) 정조 1년 1월 26일 계사 18/20 기사 1777년  乾隆(淸/高宗) 42년

○ 丁酉正月二十六日辰時, 上御興政堂。晝講入侍, 濟州牧使·京試官同爲入侍時, 知事蔡濟恭, 特進官李在協, 參贊官趙㻐, 侍讀官李獻慶, 檢討官沈煥之, 宗臣安川君烓, 武臣李顯宅, 掌令柳匡國, 濟州牧使黃最彦, 忠淸道京試官趙時偉, 慶尙道京試官李秉模, 全羅道京試官金憙, 都事金方行, 假注書金勉柱, 記注官卜台鎭, 記事官林錫喆, 以次進伏訖。上讀前受音訖, 獻慶進講春秋第二卷自秋七月, 止天理之不誣者也, 上讀新受音訖。獻慶曰, 臣於胡傳聖學不傳四字, 竊有所感矣。孔子曰, 文王旣歿, 文不在玆乎? 今日在玆之責, 殿下不得以辭矣。殿下睿智卓越, 一心典學, 欲承·之統, 將啓·之治, 而所與講學者, 不過如臣等空疎鹵莽之五六措大而已, 何以責古人之啓沃, 望聖德之成就也? 山林碩德之士, 廣加搜訪, 至誠招徠, 正是今日之急務, 而殿下若不先修學校之政, 大興絃誦之化, 使四方聽聞, 皆知有崇儒重道之實, 則惟彼林下高尙之士, 豈肯彈冠而起哉? 太學者, 四方觀瞻, 所謂首善之地也。列聖朝優餼禮待, 培養作成, 靡不用極, 先大王朝, 申飭師儒之長, 月設三講, 命召衿帶之士, 時賜引接, 褒賞警飭之間, 敎化自行, 鼓舞振作之下, 興起自多。第緣近來國子長之數遞, 講會等事, 久致廢闕, 昨今兩年, 朝家悲遑, 未及他事, 故士子之興勸, 漸不如古, 且聞黌舍多至於頹落, 虀鹽不免於冷薄, 游息之徒漸稀, 作興之效難期, 方當始初淸明之時, 豈不爲大欠典乎? 臣謂自今師儒之長, 久於其任, 士習之浮嘵者鎭靜之, 肄業之荒嬉者董飭之, 朔講旬題, 以爲勸奬之道, 劃給財力, 以助賞激之費, 凡諸供饋之道, 藏修之所, 申飭修擧, 俾盡慰悅之方, 則菁莪作成之效, 必有濟濟之美, 巖穴深藏之士, 亦將于于而至矣。非但太學如此, 外方之鄕校·書院, 鳩聚財物, 蓋所以養士也, 爲守令者, 苟以興勸爲心, 另加飭勵, 視其財力多寡, 或使居齋而肄業, 或設講會而勸課, 則亦豈無丕變之效乎? 學校興, 在於守令七事中, 徒誦七事, 不修其責, 可乎? 殿下特降絲綸, 明飭京外, 俾有成效, 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 言甚切實, 當體念而亦爲出擧條, 申飭京外, 可也。出擧條 煥之曰, 四德備而爲乾, 一德不備則乾, 道熄矣。蓋天之四德, 卽人之五常也。天道至健, 運四德於四時, 聖人則之, 運五常於一身, 天人一理, 無間可容息也。故霜雪雨露, 天之所以生成萬物也, 禮樂刑政, 聖人之所以平治天下也。霜雪雨露, 不能兼行, 則天道可以熄矣, 禮樂刑政, 或有偏廢, 則王道可以虧矣。是以人君, 體天行健, 無一時之間斷, 無一念之放過, 政令施措之際, 一循天理, 則其功效終至於參贊位育, 與天合德也。然以天道言之, 則元爲四德之長也, 以人道言之, 則仁爲五常之首, 故人君行政, 必體貞則復元之義, 克推不忍人之心, 以行不忍人之政然後, 率天下可以歸仁矣, 伏望體念焉。上曰, 所奏好矣。濟恭曰, 上下番所達甚好, 而其中乾之四德, 人之五常, 此是第一義也。四德不備, 則不可爲乾, 五常闕一則, 不可爲人也。且五常之中, 仁爲大, 四德之中, 元爲首, 天人之所以合德, 實在於此也。是以聖人之體天行道, 必先於仁政, 仁政不能下行, 則物不得其所, 譬如人之血脈, 不通於四肢, 以致手足不仁也, 故文王行政, 必先四民, 成湯解網, 旁國率歸者, 皆能推己施仁之意也。伏望聖上, 留神於此, 益加體念焉。上曰, 所陳好矣。在協曰, 經筵·玉堂皆已陳達, 臣無所達矣。曰, 經文秋七月云者, 似若泛書, 而以胡傳四德之說推之, 則聖人揭一秋字, 特寓萬物收藏之義, 見其一時不備, 則天道虧欠, 歲功不成矣。上曰, 春秋有事, 則書時月, 而於此, 獨記秋七月, 表而書之者, 何也? 濟恭曰, 此書秋七月者, 適當是年是月無所事, 故似或表而特書矣。上曰, 似然矣。上曰, 儒臣已陳四德之說, 而旣言仁, 則四德皆在其中, 故程子曰, 全言則包四, 偏言則一事。以此推之, 仁是四德之長, 而所包其不廣且大乎? 參贊官所陳秋字之說, 亦好矣。以天道言之, 收藏肅殺之中, 春生之意, 亦未嘗不行于其中矣。曰, 然矣。上曰, 門之問仁也, 夫子之所答各異者, 何歟? 獻慶曰, 聖人所答, 各隨其氣稟, 而救其偏處也。上曰, 然矣。或措其工夫體用而言之, 或指其造詣淺深而言之也。曰, 然矣。上曰, 夫子所謂克己復禮, 不言仁, 濂溪所謂中正仁義, 不言禮者, 未知何意歟。獻慶曰, 言禮而仁在其中, 言義而禮在其中, 所主之言, 似有不同矣。蓋克己, 則私欲淨盡, 天理流行, 此所謂仁也, 故其效使天下歸仁也, 然則克復之工, 卽所以行仁也, 以中正仁義言之, 其行之也中, 其處之也正, 其發之也仁, 其裁之也義, 則禮未嘗不在於其中也。上曰, 所奏好矣。上曰, 聖人, 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主靜工夫, 卽是敬也, 若無主敬之工, 則動作之節, 無以收斂, 故古人云且敎人靜坐時工夫, 橫渠亦敎人以禮者, 只是要使人收斂身心也。然敬之一字, 非但靜時着工, 於動時亦然, 此無他, 內外交養, 然後動靜相須, 無時間斷也, 然則敬是通動靜工夫也。曰, 然矣。體用一源, 顯微無間者, 正謂此也。獻慶曰, 程子涵養須用敬, 進學在致知云者, 誠切要語也, 旣敬而又致知然後, 可以成其德矣。上曰, 雖知主敬, 而不知爲敬之方, 則譬如坐談龍肉也, 儒臣所謂涵養云者, 誠然矣。蓋主敬之工, 釐其威儀, 收其身心, 常時念念, 無一毫放過, 則自然主一而無適也, 若刻意拘束, 則反有害矣。曰, 聖敎誠然矣, ·以後, 多有敬字之說, 而大抵爲學之工, 莫過於主敬矣。上曰, 因此思之, 延平所謂未發之說, 終有所未釋然者, 若觀未發時境界, 則必於已發處體驗矣, 未發時, 何由而見其寂然之本體耶? 譬如鏡之光明, 從其照物處, 可以知其光明之體也, 參贊官亦有常時講究者否? 曰, 臣於此說, 曾未琓索, 故不敢臆對, 而孟子四端之說, 亦因其發見之端, 以見仁義禮智之本體也。卽所謂就其用而見其體者也, 未發見, 亦當如此看, 似好矣。上命經筵·玉堂先退, 仍命京試官進前, 時偉·秉模·進伏。上曰, 方當一初, 雖未及更張科制, 然嶺南, 士之驥北也, 必須恢張公道, 俾有實效, 可也。秉模曰, 親承面諭, 敢不竭力奉行乎? 上曰, 關西士習, 比他道尤爲難馴, 試官旣兼臺銜, 又是主管, 則豈無嚴防矯弊之道乎? 各別另飭, 可也。仍命煥之替番下直。上曰, 都事進前。方行進伏, 上曰, 俄已下敎於諸道試官, 汝亦着實奉行, 必有實效, 可也。仍命退。上曰, 濟州牧使進前。最彦進伏, 上曰, 本州纔經賑政, 且多罪謫, 防限捄濟之道, 必殊審愼, 可也。仍命宣諭後退。上曰, 臺臣進前。匡國進伏曰, 請大靜縣爲奴罪人金壽賢, 依律處斷。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鏡城府定配罪人述海拿鞫, 嚴問得情。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罷乙未五月庭試榜。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爲奴罪人河翼龍·金重得, 亟命王府拿鞫得情, 快正王法。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削黜罪人金漢耆, 亟施竄配之典。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海南縣竄配罪人金載順, 亟令王府拿鞫嚴問。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河東府定配罪人李克生, 依律處斷。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梁山郡定配罪人錫達, 依律處斷。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諸韓後翼, 亟令王府拿鞫嚴問。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昌城府定配罪人趙𡷗, 更令王府拿鞫得情。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放逐罪人安大濟, 更令王府拿鞫得情。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削黜罪人李澤遂·會遂, 竝施屛裔之典。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匡國曰, 請洪龍漢遠地定配。措辭見上  上曰, 不允。上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