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542책 (탈초본 83책) 정조 7년 10월 12일 경오 31/31 기사 1783년  乾隆(淸/高宗) 48년

○ 癸卯十月十二日未時, 上御誠正閣。大臣·備局有司堂上·前北伯同爲入侍時, 領議政鄭存謙, 右議政李福源, 行司直李命植, 左參贊金華鎭, 禮曹判書徐有隣, 行司直徐浩修, 吏曹參判趙時俊, 行右承旨朴祐源, 假注書李翼晉, 記註官[記注官]金鳳顯, 記事官尹行任, 以次進伏訖。存謙曰, 連日酬應之餘,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而北關民事, 誠爲可悶矣。存謙曰, 觀北伯狀聞, 北關之歉荒, 無異於南關矣。上曰, 聞前北兵使所奏, 北關反不如南關云, 昨年只以三道歉荒爲悶, 今則六道皆然, 將何以救活乎? 以此之故夜不成眠, 曉鍾之後, 僅能就寢, 卿等亦須出謀發慮, 講究良策, 可也。存謙曰, 臣等忝叨不當之重任, 徒貽丙枕之憂勤, 臣等實無仰奏之辭矣。上曰, 北伯事可悶矣。聞以病輟巡云, 病若難强, 則朝家當體念, 而姑先, 申飭, 可也。有隣曰, 以年荒之故, 不敢言病, 姑未陳疏, 而果有實病云矣。上曰, 其代果難, 大臣預須留念, 可也。上曰, 松留果得人, 而鄭一祥亦, 好矣。存謙曰, 此人則臣何敢議薦乎? 上曰, 遠嫌太過矣。以卿之故, 終不得廟薦乎? 上曰, 松留首望, 非不好也, 而當此乏人之時, 何可出外乎? 上曰, 戶曹便同無判堂, 豈不可悶乎? 存謙曰, 今日封裹, 戶判又不進參, 此時度支, 豈可一日曠務? 戶曹判書鄭尙淳, 卽爲牌招察任,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 諸道狀聞回啓, 可也。存謙曰, 此咸鏡監司徐有寧分等狀啓也。安邊等十四邑, 置之尤甚, 高原等七邑, 置之之次, 會寧·慶源兩邑, 置之稍實, 仍又備陳民情遑汲之狀, 來頭賙賑之方, 參互已例, 開錄于左, 竝令廟堂, 稟旨, 分付爲請矣。其一新還餉尤甚邑三分二, 之次邑折半, 稍實邑三分一代捧, 待明秋還作本色事也。分等依狀請施行, 北關今年穡事, 尤甚邑則殆無社里優劣之可分, 尤甚邑三分一, 之次邑之尤甚社里四分一, 稍實邑之尤甚社里, 之次邑之之次社里五分一之次邑之稍實社里, 稍實邑之之次社里六分一, 許令代捧, 待明秋還作本色, 何如? 上曰, 右相之意, 何如? 福源曰, 臣意與領相所奏無異, 而社分等已有虛實相蒙之弊, 里分等則似尤難便矣。上曰, 舊北伯之意, 何如? 命植曰, 今年捧糴, 毋論某色, 若得充數則幸矣。代捧一節, 有難防塞, 而三分二則已例所無, 大臣所請三分一, 四分一, 許施, 似好矣。上曰, 有司堂上之意, 何如? 華鎭曰, 新還之三分二代捧, 不但無前例, 且過分數, 酌量許施, 似好矣。有隣曰, 三分二代捧, 雖有湖西今年之例, 而湖西則只是尤甚邑尤甚面里而已, 北道則全一邑, 衆寡縣殊, 不可比同, 以折半以下, 次次分數許施, 恐合事宜矣。浩修曰, 道臣所請代捧分數, 似必參量目下民情, 而考之已例, 三分二代捧, 則未有可據, 大臣所達分數, 似爲適中矣。時俊曰, 新還餉之尤甚邑三分二, 之次邑折半代捧者, 分數稍過, 且無前例, 大臣所奏, 似爲得中矣。上曰, 北關年事, 最被極備之災, 田畓各穀, 俱未免消瀜, 且其被災形止, 與·之穴農, 不可比而同之, 社里分等, 虛實易混, 依狀請只以邑名分等, 新還代捧, 尤甚邑折半, 之次邑三分一, 稍實邑四分一, 爲之, 可也。存謙曰, 此咸鏡監司徐有寧狀啓也, 備陳南北關慘歉之狀, 仍以爲尤甚邑, 則歲後設賑, 在所不已, 而雖於歲前, 隨其緩急, 以爲方便接濟之地, 之次邑中尤甚處, 亦不可不略略精抄, 一體賑救爲辭, 而其一, 交濟穀散在條中, 折米二萬五千石, 爲先許劃, 以爲飢民白給救活之資。其一, 道內備局句管私賑穀中, 折米限一萬石, 特許區劃, 以補賑資。其一, 設賑各邑, 三衙門耗穀折米, 限五千石劃給, 以補賑資事也。交濟穀散在條中, 各穀二萬五千石, 備局句管私賑穀中, 各穀一萬石, 三衙門耗各穀五千石, 合四萬石, 爲先以皮各穀劃給, 以爲賑濟之資, 何如? 上曰, 右相之意, 何如? 福源曰, 折米之規, 他道所無, 領相所奏, 臣意亦然矣。上曰, 舊北伯之意, 何如? 命植曰, 北關折米之法, 異於他道, 皮穀中稷唐·牟麥·耳麥之屬, 飢民所食, 無異正穀, 若皆折米分賑, 則耳麥三石, 爲米一石之代折, 事甚無謂, 來頭又難保其更無加請, 今番只以本色許施, 其中略以正穀參劃, 似好矣。上曰, 有司堂上之意, 何如? 華鎭曰, 狀請折米, 雖不可準數許施, 皮穀四萬石, 似有不足之慮矣。有隣曰, 折米四萬石所請, 皮穀四萬石許施, 則恐有不足之慮, 若加一萬之數, 則恐合事宜矣。浩修曰, 先以四萬石區劃, 且觀來頭續請, 以爲鱗次闊狹之道, 恐合事宜, 而但四萬石, 全是皮穀, 則以今北路民情, 似有未足之慮矣。時俊曰, 賙賑之法, 不必全用米穀, 他道所劃, 則皮穀多, 而米穀少, 今於北道, 獨何可許以純米乎? 先以皮穀, 參錯區劃, 似宜矣。上曰, 以今所許, 較其所請, 其數太不相當, 而道伯更當參量民勢, 必有從後加請之擧, 姑依卿言, 分付賑資之以皮穀, 全數劃給, 事甚如何? 雖不一遵折米之法, 豈無闊狹之擧? 所劃穀物, 自本司, 就其穀簿, 細加參量, 正雜穀通同, 分數區劃, 可也。存謙曰, 其一, 鏡城以北及三甲兩邑內寺奴貢米, 限明秋退捧事也。自前設賑之歲, 已多停退之例, 今年奴貢米, 限明秋折半退捧, 何如? 上曰, 旣有丙申已例, 何可分數? 依狀請竝許停退, 可也。存謙曰, 其一, 明春開賑之後, 尤甚·之次邑還上, 萬無繼巡之望, 各邑原軍餉稍裕處, 毋論原還, 軍餉交濟等穀, 參酌移劃, 從便補給事也。裒益之政, 朝家之所已行會者, 而災歲移粟, 連有已例, 依請許施, 分留狀啓時, 以爲從實入錄之地,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其一空名帖, 限一千張特爲成送, 以爲補賑事也。自前設賑之時, 輒皆請得補賑, 依請許施,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其一, 嶺南浦項倉穀, 限三萬石區劃, 以爲還民繼給事也。北道交濟倉設置, 寔出於南北關交濟之意, 還穀則二留一分, 穀儲素稱充實, 災歲賑還之資, 若不能取辦於其中, 此豈當初設倉之意哉? 且嶺東九郡, 已有浦項穀移送之擧, 而嶺沿穡事, 又多失稔, 力屈勢分, 難督其遠輸, 此則置之, 何如? 上曰, 右相之意, 何如? 福源曰, 浦項穀元數不多, 而前旣移劃嶺東, 本道年事, 又未免失稔, 恐不可盡數劃送於他道矣。上曰, 舊北伯之意, 何如? 命植曰, 在前北道無交濟倉之時, 若値凶荒, 辦穀無路, 不得不移轉於嶺南, 而今則交濟倉, 設置已久, 穀物頗饒, 以此取用, 雖至傾庫, 本倉未竭之前, 不必更請於他道, 越險遠來, 臣意則勿爲許施, 似好矣。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其一, 記付白木中, 限一百同, 特爲劃給, 以爲趁今貿穀補賑事也。以今年綿農失稔之故, 有記付木劃給之請, 而北關木儲, 本自不敷, 且無前例, 此則置之, 何如? 上曰, 舊北伯之意, 何如? 命植曰, 今年穡事, 旣至大無, 則貿穀之路, 似未容易, 雖勿許, 恐爲得宜矣。上曰, 有司堂上之意, 何如? 有隣曰, 戊子旣有關西木請得之例, 故道臣所請, 似出於此, 而北關木儲, 自來不敷, 姑觀前頭, 更議則恐好矣。浩修曰, 考之戊子前例, 則有請得關西木一百同, 以補賑資之事, 今玆道臣所請, 似援此例, 而但咸興以大營府, 本來留儲不敷, 所謂封不動, 錢未滿三萬兩, 木未滿三百同, 以此留儲, 又爲除出百同木, 則雄府財力之漸縮可悶, 民情雖急, 恐不可輕易許施矣。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其一, 甲山·三水·茂山·鍾城·穩城·慶源等六邑, 以海路之遠, 貿鹽最難, 本營所在官船稅錢, 限七百兩劃給, 貿鹽分俵救活事也。災年救荒, 鹽醬最緊, 且有前例, 依請許施, 何如。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監兵營各邑月課米, 停減補賑事, 備局句管, 奴貢米許給補賑事, 每當災歲, 輒皆許施, 竝依狀請施行,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明川以南, 今年進俸吏停止事, 道內尤甚之次設賑邑, 京外定配罪人, 限明秋勿定配所事, 推奴徵債, 限明秋防禁事, 竝依狀請許施,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北伯分等狀啓, 今已來到, 而賙救之政, 不容少緩, 行副司直李在學北道監賑使差下, 使之趁念間辭朝,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嶺南尤甚邑新還代捧事及豆太失稔處, 以租代捧事, 前已行會, 而嶺伯分等狀啓中, 以爲本道尤甚邑之新還代捧, 敬依綸音, 已爲知委, 而之次稍實邑之分數代捧, 亦有昨年已例, 之次邑四分一, 稍實邑五分一, 準折代捧爲請矣。之次邑尤甚面里四分一, 之次邑之次面里, 稍實邑尤甚面里, 五分一, 之次邑稍實面里, 稍實邑之次面里六分一代捧事,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此京畿監司沈頤之狀啓也, 備陳道內災結不足之狀, 仍以爲地部元劃災五千七百結外, 五千五百九十六結六十七負三束加劃事, 請令廟堂, 稟旨, 分付爲辭矣。以今年畿甸之災荒災結之數, 減於昨年者, 可見其精約, 依狀請許施,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此平安監司李性源狀啓也, 以爲江界今年應納體蔘, 已爲措備, 而餘數爲三十斤零, 尾蔘則例貿別貿合爲四十斤, 而未備之數, 爲十五斤之多, 本府以尤甚邑民情遑急, 一切責納, 實無準捧之望, 依戶曹定式, 尾蔘十五斤代, 備納體蔘十斤二兩, 而體蔘餘數二十斤, 以明年例貿價, 許令先下, 豫爲貿置, 則以上兩條, 實爲民之大利, 竝令廟堂, 稟旨, 分付爲請矣。江界蔘政, 關係交鄰之需, 近因蔘産漸縮, 民戶流亡, 轉成痼弊, 莫可收拾, 今年尾蔘不足之數, 本府民情, 願將體蔘而代納者, 其勢誠窮矣, 其情亦慼矣。況本府以尤甚邑, 目下民勢, 極其遑急, 以本色一切責納, 有非懷保之政, 至於體蔘餘數二十斤零, 以明年例貿價, 許令先下, 預爲貿置, 非但爲明年預備之道, 亦可爲目下救荒之要, 事甚便宜, 竝依狀請許施,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存謙曰, 右參贊李在簡, 行左承旨徐有防資望才諝, 俱合參聞廟謨, 備局堂上差下, 牌招察任, 何如? 上曰, 依爲之。竝出擧條  。上曰, 戶判牌去來催促。鳳顯承命出傳。上曰, 戶判何爲無端違牌乎, 有實病乎? 存謙曰, 飭敎牌招之下, 又爲違牌, 一向引入, 曠務可悶, 戶曹判書鄭尙淳今姑許遞,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 戶判望外任外, 有幾人乎? 亞銓奏之, 可也。時俊曰, 李命植·金華鎭·鄭民始·鄭好仁·徐有隣也。上曰, 鄭一祥事, 卿之避嫌, 過矣。存謙曰, 新資中李在簡, 好矣。福源曰, 鄭一祥好矣。上曰, 會講一二所上試官入侍。鳳顯承命出傳。右參贊李在簡, 行司直鄭好仁進前。上曰, 今番則果無冤屈之人乎? 在簡曰, 以十四分比較, 見漏者有之矣。上曰, 嶺南人多爲之乎? 在簡曰, 一所三人矣。好仁曰, 二所五人矣。上曰, 同年進士及第者, 有之云乎? 在簡曰, 崔璧年纔二十三, 新榜參進士, 又爲及第, 善於製述云矣。上曰, 京居幾人乎? 在簡曰, 一所一人矣。好仁曰, 二所二人矣。上曰, 生畫何當爲之, 而有幾窠乎? 在簡曰, 再明爲之, 而只有一窠, 當赴者二十餘人矣。上曰, 渡海譯官, 使之入來。鳳顯承命出傳。譯官朴道洵·韓廷脩進伏楹外。上曰, 何時入去乎? 道洵對曰, 六月初六日發船, 九月初十日還發矣。上曰, 彼中事情能知之乎? 道洵對曰, 島中別無他事, 但年事失稔, 島人只以甘藷延命, 而對馬一島, 東西三百五十里, 南北七十里, 山勢矗立, 無開野處, 只有山田, 耕食豆太, 關白年近六十, 始立儲嗣, 而年甫十三, 故待其十六歲, 將欲休退云云, 而比若濟州之民, 不能詳知京中事者, 然馬島之人, 不能詳知江戶事情云矣。上命譯官退出。上曰, 北道事多有未了案, 專恃卿等矣。卿等還家之後, 各別留意講究, 細細商量, 條條陳列, 與舊北伯, 互相往復, 期於使予, 忘北顧之憂, 北伯之病, 詳問輕重, 以爲早卽變通, 可也。上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