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676책 (탈초본 89책) 정조 14년 4월 10일 경신 22/28 기사 1790년  乾隆(淸/高宗) 55년

○ 正言洪秉臣啓曰, 大靜縣爲奴罪人金壽賢, 以幺麽宦寺, 交結士夫, 終爲凶賊之根柢, 而況其窮凶極惡之語, 敢欲潛售亂逆之心, 究厥罪惡, 萬戮猶輕, 情節未盡究覈, 輿情莫不憤惋, 請大靜縣爲奴罪人金壽賢, 更令王府, 設鞫嚴問, 依律處斷。爲奴罪人河翼龍, 做出叵測之說, 作爲眞諺之書, 潛投深嚴之地, 欲售危逼之計, 究厥情狀, 亘古所無, 決不可一刻容貸於覆載之間。請爲奴罪人河翼龍, 亟命王府, 設鞫得情, 夬正王法。罪人克觀·克泰, 以妖之冋氣, 凶謀逆節, 爛漫同參, 而嚴訊之下, 抵賴不服, 未克究覈, 未及承款, 王章莫伸, 輿憤莫泄。請金甲島爲奴罪人克觀, 古今島爲奴罪人克泰, 更令王府, 嚴鞫得情, 夬正王法。恒烈·善海, 何等凶逆, 而其兄弟子姪, 晏然在家, 無異平人, 治逆不嚴, 防患太疎。厚謙逆節, 萬古所無, 而時謙等, 以逆之同産, 偃處近郊, 尙未施當律, 輿情憂憤, 去而益甚。請·支屬, 亟命散配, 時謙兄弟, 竝投絶島, 以嚴隄防。噫喜, 痛矣。朴宗集之罪, 可勝誅哉? 渠以乙未罷榜中人, 緣於憑覈之無路, 尙稽邦憲之亟加, 而至於擅刪日記, 漫漶義理, 其跡至妖, 其計叵測, 科事之外, 不可不一問。請巨濟府絶島安置罪人朴宗集, 亟令王府, 拿鞫得情, 施以當律。逆賊尙魯, 卽是千萬古所未有之劇賊, 而孥戮之典, 旣施旋寢。噫, 此賊之未伏王章, 徑自殞斃, 已極神人之憤矣。假使此賊, 頑然尙在, 則千剮萬斫, 不足以懲其罪, 孥之戮之, 在法當然, 凡係祖宗朝金科玉條, 猶或隨時變通, 則今此追孥之禁, 自近年斷然定行, 守之太固, 致使應行之律, 不得施於此賊, 萬有一日後惡逆之如尙魯窮凶者, 抵賴不服, 頑忍徑斃, 則孥戮之法, 其將不施乎? 罪在罔赦, 事關後弊, 請逆賊尙魯, 亟施孥戮之典, 以下二十行刀削驥顯之窮凶情節, 尙忍言哉? 擧國齊討, 王章未施, 義理從此晦塞, 亂賊無所懲畏, 思之及此, 不覺髮豎而膽掉, 以下五行刀削 嗚呼, 當此亂逆層生之日, 正急臣民聲討之擧, 而凡在三司之列者, 尤當沬血飮泣, 晷刻是爭, 不容少緩, 而前大司諫尹尙東, 偃便在家, 敢傲天牌, 有若尋常時例違者然, 此時臺官豈敢言私? 雖未知情病之如何, 而執跡論心, 顯有巧避之形, 請前大司諫尹尙東, 施以竄配之典。噫嘻, 痛矣。龜顯以下四字刀削 指嗾妖兄之狀, 已悉於原啓中, 今不必架疊, 而二歲集敬之輩, 與聞逆謀, 情節畢露, 脈絡相貫, 昭在於秋曹供案, 則爲今日臣子者, 固當明目張膽, 沬血飮泣。究覈其端緖, 打破其窩窟, 而伈伈泄泄, 視若尋常, 以至經年繫囚, 一未刑訊, 生出獄門, 全然放釋, 國言之喧騰, 輿情之慣惋, 猶屬餘事, 義理由是晦塞, 亂逆無所懲畏, 將不知何樣禍機, 伏於何地, 思之及此, 寧不骨顫而膽掉哉? 請龜顯·二歲等七罪人, 更令王府, 竝爲捉囚, 嚴鞫訊問, 期於得情。言路之開閉, 國之廢興所係, 可不懼哉? 殿下臨御以來, 無一人以言獲罪者, 仰認我聖上導言來諫之德意, 而乃者前承旨臣權裕, 採撤公議, 出位論列, 此是擧國共公之論, 非有私讎於善道家, 則殿下用之可也, 置之可也。奈之何摧折之, 摧折之不足, 至於竄逐之境, 是豈所望於聖明者哉? 請亟收權裕竄配之典。定州前牧使吳大益, 本以麤悖貪鄙之性, 莅任以後, 無一善政, 專事剝割, 憑藉氣焰, 依勢營門, 稱以鄕案, 募民富戶四百餘人, 許錄鄕案, 脅捧禮錢, 人各五六百, 未知其數之至何, 而鞭扑狼藉。若徵公債, 闔境嗷嗷, 不勝騷撓, 原鄕之恥與作伍者, 呼訴營門, 則營門亦不無干涉, 欲掩其跡, 托以鄕戰, 刑推定配, 如此貪濁嗜利之類, 不可旣遞而置之。請前定州牧使吳大益, 施以贓汚之律, 民間所捧錢貸, 一一推給。都城外十里內不得入葬, 法意甚嚴, 而挽近以來, 人心不古, 禁網漸弛, 城門咫尺之地, 符同守門軍卒, 到處入葬, 而以臣所目擊者言之。惠化門安巖洞以北, 前日松木鬱密處, 擧皆入葬, 使成北印, 山腰之童濯, 職由於此, 若此不已, 數年之內, 必無閑土, 請嚴飭各該營門, 俾無如前濫葬之弊。新除授司諫許晊, 時在京畿振威地, 獻納李尙度, 時在楊州地, 正言李萬榮, 時在安城地, 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 下諭。答曰, 不允。權裕事, 日前處分傳敎中, 備說處分之本意, 如是伸救, 徒有阿好之嫌, 殊甚未安, 吳大益事, 此等事遠外風傳, 有難盡信, 而誠有是也, 其罪何居? 況鄕案一事, 年前自有朝禁, 則邑倅設有所言, 巡營必無從施, 以此以彼, 行査可以知之, 令廟堂付之道伯, 詳査狀聞稟處, 末端事及下諭事, 依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