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723책 (탈초본 91책) 정조 17년 11월 13일 임인 6/20 기사 1793년  乾隆(淸/高宗) 58년

林濟遠, 以備邊司言啓曰, 本司草記批旨內, 按覈之當爲於何處, 勘律之當擬以何律, 李喆運之行査前姑先如何處之之當否及外此疏中諸條未及稟處者, 時任大臣處, 更爲就議, 原任大臣處, 發遣備郞詳問草記事, 命下矣。臣等就議于時任大臣, 則領議政洪樂性以爲, 李喆運之恣行不法, 肥己虐民之罪, 非不關係極律, 而視諸國事可笑之說, 猶屬第二件, 此說之有無虛實, 先爲査得, 然後他餘諸條, 可以次第究覈, 昨日草記, 以此歸重, 至以發遣御史嚴覈施法之意, 有所陳達矣。伏承批旨, 更加商確, 雖以臺疏中論列諸條言之, 白給饑口之登聞於畢賑啓本者, 三邑爲二千六百口, 而臺臣以爲, 實數二千餘, 虛張四千口云者, 自歸搆捏。順天牟之水沈, 畢竟無事到泊, 而其時亦已狀聞, 則臺疏中順天·咸平之邑名互換, 已是疑怪, 而不爲狀聞之說, 尤未免爽實。且況萬餘包船粟, 一齊利泊, 已登於道狀邑啓, 則海南穀之十一石未收, 似無是理。今年麥農之免歉, 該牧已爲登聞, 則臺疏所謂又爲孔慘云者, 何如是相左? 三邑元戶, 不過萬餘, 而顚壑之數, 不知爲幾千名云, 則人口餘存, 亦將幾何乎? 執此數件參互諸條, 則外此所論, 難保其言言的當, 事事切實, 至於怫然發口之說, 宜卽明正其罪, 施以當律。臺疏之勘以削職, 實是意慮之外, 若以臺言, 爲不爽, 則關係甚重, 城化何論? 李喆運之如法勘斷, 斷不可已, 或以一時道聽之說, 無難登聞, 在他人尙有反坐之律, 以土民, 構誣邑倅乎? 盤覈喆運, 如或發明, 則臺臣雖體重, 不可不與之對質究覈, 當自王府擧行, 有非御史按問, 或有干連應問之類, 則分付道臣, 拿致營獄, 推覈狀聞, 未爲不可。若其餓殍之多少, 穀簿之幻弄, 新牧使, 足可査實以聞, 則不必別遣繡衣, 反貽煩弊, 且此事所關重大, 雖不得不到底嚴覈, 以土民而論土主, 卽其地而覈其事, 亦非所以尊事體正風俗之道。李喆運, 卽令王府, 拿鞫嚴問, 御史發送一款, 置之爲宜云。左議政金履素以爲, 以臺疏臚列, 觀之, 李喆運四字之說, 罪合萬戮, 外此許多所犯, 猶屬餘事, 則只令一介銜命之臣, 輕訊此等情節, 大非尊朝廷懲頑慝之道, 卽令王府拿來, 嚴覈得情, 決不容少緩, 而至於踵遣御史, 卽其島中, 捉致應問諸人。凡係民命顚壑之實數, 贓汚不法之諸條, 一一盤詰, 這這登聞, 則喆運情犯, 於此於彼, 自可畢露, 揆以國法, 輕重得其次第, 按査自可消詳, 先拿喆運, 次遣繡衣, 實係竝行不可已之事, 而亦合窮覈得其宜之道云。右議政金憙以爲, 幾千口饑民之餓死, 果如臺臣之言, 則李喆運之罪, 固已罔赦, 而況其四字之說, 遣御史査覈, 決不可但已。臣意則爲先定配喆運於本島, 發遣御史, 以臺疏所論中諸條, 應問各人處, 一一盤問, 必得其實, 然後隨其虛實而處分, 似爲得當云。發遣本司郞廳, 就議于原任大臣, 則領中樞府事蔡濟恭以爲, 李喆運四字之言, 臺臣必不親聽, 當有傳說之人, 傳說與參聽人姓名, 必詳知然後, 繡衣到本牧後, 可以盤問。此則不可不問於臺臣, 但念繡衣盤問之際, 傳說者若以爲初無是事云爾, 則臺臣, 似當用反坐。然不爲頭面歸一, 直用反坐, 終非國體, 則所謂傳說者, 不可不拿致王府, 與臺臣一番頭面, 又或傳說者, 以爲喆運之爲是言, 渠果耳聞云爾, 則喆運, 萬無自服之理。其勢又不可不使喆運及傳說者, 頭面歸一, 然後可以定罪, 而繡衣雖奉王命, 與王府鞫問, 事面稍異, 則拿入前牧使於本州官庭, 與本州民面質, 以至刑訊之境, 則不特後弊之當至何境, 其在尊國體之道, 決不當如是。事若轉輾, 至於此境, 則喆運與傳說者, 亦不可不拿致, 使王府嚴鞫, 由前由後, 非王府則不可明覈。臣則以爲, 明覈非難, 勿論裨校吏屬, 公然涉海, 拘囚王獄, 其爲弊端, 當無限極。雖然, 事旣至此, 如是處置之外, 竊恐更無他道。至若以化民, 而驅城主於贓律, 臣之愚見, 終以爲萬萬未安, 而數千顚壑之說, 驚動聖心, 至下較量彼此自有輕重之敎, 則城化二字, 到今不必更論, 第日後三百六十州民人, 若以此爲前例, 則風俗日益渝薄, 牧民者將不得爲治, 此亦不可不念處云。行判中樞府事金鍾秀以爲, 曉頭伏承詢問之命, 而病昏中神思收拾不起, 驟見領相獻議, 汎以得之之意, 仰對矣, 今承更詢之命, 續見領相更爲獻議者, 則其所逐條論列, 視初獻議, 節節明白。夫以憲疏之査實前落空諸條推之, 則所謂悖說, 亦安知不髣髴於賑口四千與咸平穀不狀聞等說乎? 特以悖說云云, 事係重大, 故明覈之道, 尤不可不以此爲先而已。至於虛實旣判之後, 國有常刑, 不待問而可決, 領相議中結語所請, 固爲允當, 而其所謂以土民論土主, 卽其地覈其事, 非所以尊事體正風俗云者, 尤爲得體。臣無容贅陳, 而惟是城化一款, 畢竟査事歸虛, 則反坐之律, 比他人, 固尤重矣。設令査事不虛, 所謂悖說, 律若止於亂言, 而猶不至於勘以劇賊, 則城化一款, 雖不當於被告者論, 而似當於發告者論之矣, 區區賤見, 竝此附達云矣, 敢啓。傳曰, 原任兩相, 昨今收議中, 惓惓於城化界限者, 政合疏批中微意, 而當待結末矣。李喆運事, 朝廷處分, 當以幾千名顚壑之越視而不救, 爲歸重, 貪汚與所謂悖說, 皆屬第二件, 繡衣則不可不差送, 另行按査, 與臺言無錯, 則死者設壇以酹之, 贓吏按法正其罪, 卽不可已之擧。前校理沈樂洙, 濟州大靜·旌義等邑按覈御史差下, 不多日內辭朝, 該倅差代間, 權行牧使之事。至於喆運之悖說一款決處事, 依領府事議施行, 而以嚴鞫爲名, 則爲設鞫之獄, 鞫名, 依領相金判府議施行。但於頭面之際, 或涉難便, 終當觀勢, 更有處分, 爲先令政院, 牌招掌令姜鳳瑞於接待廳, 以聞於喆運傳於臺臣者姓名誰某, 使之條對然後, 仍令王府, 拿覈喆運。聞者傳者, 亦令道伯執捉, 上送于該曹事, 分付, 而聞與傳者中, 或入於顚壑事應問之秩, 則先爲盤問後上送事, 一體分付御史處,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