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788책 (탈초본 94책) 정조 22년 3월 11일 을해 33/35 기사 1798년  嘉慶(淸/仁宗) 3년

○ 戊午三月十一日卯時, 上御熙政堂。輪對官, 前咸鏡監司, 前平安兵使, 同爲入侍時, 行右承旨李益運, 左副承旨尹致性, 同副承旨兪漢謨, 假注書呂東植, 記注官金珍恪, 記事官承膺祚, 前咸鏡監司李鼎運, 前平安兵使任嵂, 奉常寺判官李東埴, 敦寧府參奉李鼎圭, 軍資監正李心傳, 禮曹正郞夫宗仁, 校書館副正字洪儀泳, 戶曹佐郞趙學敏, 內資寺直長李是釬, 司圃署直長韓啓重, 尙瑞院副直長李厚延, 典設司別檢李運復, 通禮院假引儀金愿, 刑曹正郞李觀秀, 濟用監判官柳詢, 廣興倉守趙鎭完, 奉事吳琰, 成均館學諭朴昌擧, 司䆃寺主簿黃井彦, 禮賓寺參奉張顯孫, 以次進伏訖。上曰, 都承旨入侍。出榻敎  賤臣承命出傳, 行都承旨李晩秀進伏。上命輪對官進前, 東埴等以次進, 奏職姓名。益運曰, 奏職掌。東埴曰, 久任矣。益運曰, 奏遺在。東埴曰, 物種甚多, 未得摠領矣。益運曰, 奉常判官李東埴, 以久任郞廳, 本寺遺在, 下詢之下, 不能擧數仰對, 事甚駭然。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東埴, 無所懷, 鼎圭, 無職掌無所懷。命擧顔, 敎曰, 誰之族也? 益運曰, 李益烍之子也。上曰, 爾父曾經宮僚, 予每思之矣。心傳, 無所懷, 宗仁, 掌使臣·倭人迎接·外方朝貢·宴設賜與, 無所懷。命擧顔, 敎曰, 爾是濟州人耶? 宗仁曰, 然矣。上曰, 今番式年, 亦有直赴者乎? 宗仁曰, 有一人矣。上曰, 文武中在京者, 亦爲幾人, 而誰是某耶? 宗仁曰, 文則高鳴鶴·李台祥及臣三人, 而武亦一人矣。儀泳, 掌經籍·香祝·印篆, 無所懷。命擧顔, 敎曰, 爾以香官入來時, 見之矣。何年登第, 而年今幾何? 儀泳曰, 壬寅登第, 而今四十九歲矣。上敎益運曰, 此後則, 竝除職掌遺在, 只令奏所懷, 可也。學敏·是釬, 無所懷。敎是釬曰, 昨日應製見之乎? 是釬曰, 以雨晩入, 不得見之矣。啓重·厚延, 無所懷。敎厚延曰, 誰之族也? 益運曰, 前承旨李祉永之堂姪矣。運復, 無所懷。上曰, 誰之族也? 運復曰, 故輔德李獻祚之姪矣。觀秀, 無所懷。命擧顔。·鎭完, 無所懷。敎鎭完曰, 爾家重臣, 已爲延諡乎? 鎭完曰, 臣祖延諡, 尙未爲之故, 臣父, 亦未及延諡矣。上曰, 諡狀則製置乎? 鎭完曰, 亦未及製之矣。, 無所懷。上曰, 爾於何時登第而見拔乎? 曰, 己酉年及甲寅年矣。上曰, 爾與故宰臣吳光運, 爲幾寸? 益運曰, 光運之從孫矣。上曰, 是實才也。益運曰, 然矣, 而亦善書矣。上曰, 今番生劃被選中, 策則可謂實才, 而賦則似非合作, 亦無勝於此之文乎? 鼎運曰, 諸券絶無可合者, 故不得已取如是之文矣, 昌擧·英秀·井彦, 無所懷。命井彦擧顔。顯孫, 無所懷。上曰, 爾是玉城之裔乎? 顯孫曰, 然矣。, 無所懷。命擧顔, 敎曰, 爾是大臣之弟乎? 曰, 然矣。東埴等, 以次先退。上曰, 政官牌招開政。出榻敎  上敎鼎運曰, 向筵未及稟達者, 次第詳陳, 可也。鼎運曰, 鍾城之設置行營, 乃所以控制六鎭, 而備蕃胡竊發之患也。蕃胡撤歸之後, 境上無狗吠之警, 而兵使則一年一度, 移駐行營, 徒費民邑之弊, 無關捍禦之方, 以形便言之, 行營處四面受獻之地, 擁數哨守番之卒, 雖有緩急, 以若軍兵, 將何以禦敵乎? 至若鏡城本營, 則地形四塞, 人民殷盛, 管轄沿江邑鎭, 而有進戰退守之勢, 眞所謂深據關隘, 指揮列邑之地也。前掌令吳鵬南之疏, 不無意見, 故臣於昨秋巡審之路, 遍觀山川形勝, 採探北路物議, 略有所領略者, 南閫古有行營, 而亦緣有弊而中廢云, 依南閫已例, 勿駐行營, 坐鎭鏡城, 恐合便宜, 故敢此仰達, 而事係邊政, 更張下詢廟堂而處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鼎運曰, 臣於三水·甲山, 以迃僻之故, 雖不及巡審, 而聞於摘奸裨校之言, 參以兩邑守宰之說, 略知其形便, 甲山府一百二十里許, 有所謂劍川巨里者, 與彼邊隔在鴨綠江上流, 彼地有可哥水洞·車前水洞, 二條捷路, 彼人之由此往來, 殆若恒留, 況厚州設鎭之後, 採蔘一路, 只在於此, 故實有彼人潛越之慮矣。取見其圖形, 則自虛項嶺劍川巨里, 恰爲數百里空曠之地, 土品極其肥沃, 地不早霜, 無穀不宜, 民戶之流入者, 已爲四十餘戶。關防若是緊重, 人民亦皆樂赴, 則其在重邊固圉之道, 決不可曠置, 而不必創設新鎭, 甲山府列鎭中, 同仁堡, 不但鎭樣之㝡殘, 殆同內地, 無甚關重, 今若移設該鎭於劍川巨里, 則不待募集, 而民必自聚, 本鎭防卒, 亦將願從, 不過一二年, 可成一大鎭堡, 一以爲實邊之道, 一以爲破荒之策, 恐合便宜, 而事係邊政, 令廟堂稟處,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鼎運曰, 訓戎前僉使朴瑬, 莅任以後, 事多修擧, 城堞·公廨·軍器, 無不改觀。且捐其薄廩, 買置屯田若干結, 以補鎭屬支放之資, 流民還集, 鎭樣稍蘇, 臣於昨秋巡審之時, 六鎭守令, 莫不稱道。故送裨看審, 則果如所聞, 該僉使, 以殘鎭邊將, 悉心措辦, 隨處殫誠, 極爲可嘉。此等之人, 不可無勸奬之政, 而臣適當遞歸, 未及啓聞, 故敢此仰達, 請令該曹稟處,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 本道民勢, 近果如何? 鼎運曰, 民情之澆淳, 專係於豐歉, 而八年連豐, 穀賤如土, 十歲之童, 不知有歉歲, 謠俗熙皞, 一路晏如矣。上曰, 貯穀之道, 豈可以近年稍熟, 一毫放心乎? 況本道丁酉以後, 倉廩不贍, 及今備置爲可。鼎運曰, 先期儲蓄, 係是備豫之大政, 及今措劃, 聖敎允當矣。一路穀簿, 統以言之, 都不過一百二十餘萬石, 而北多南少, 如欲豫儲, 則宜先南關, 而至於貿取之資, 自本道, 恐難容易措辦矣。上曰, 比之二十年前穀簿, 則不啻懸殊, 還穀之設, 卽爲嗣歲民食, 而近年旣云稍熟, 則可以易爲力矣。稔歲多積, 則此小民歉歲之食物糧資, 以此意, 令廟堂指一稟處, 可也。鼎運曰, 儲穀備豫之道, 旣承聖敎矣。臣以本道穀簿事, 又有所仰達者矣。衙門各異, 不得推移, 以致有過多過少太偏相妨之弊, 而本道穀簿, 自來不敷, 較穀量民, 多寡不敵, 況一路元會穀都數, 不過爲九萬餘石, 列邑所儲, 在在枵然, 各項公下, 輒以常平穀取用, 事甚苟艱。至於交濟穀, 則久置與散在, 合爲三十萬石, 就其中限六七萬石, 劃付元會, 事甚便好, 議者或以爲交濟穀名色, 設置自別, 不可移屬於元會云, 而此有不然者, 無論會付與交濟, 等是道內之穀, 若値交濟之時, 而穀數不足, 則更以元會移充, 不害爲隨時變通之政, 下詢廟堂而處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竝出擧條  上曰, 本道魚箭, 近則如何? 鼎運曰, 數十年來, 大不如前云, 而今番上來時見之, 則所捉比近年, 最多矣。上曰, 今年箭稅, 似不難捧矣。鼎運曰, 似然矣。上敎曰, 西海所捉, 卿似知之矣。曰, 西海亦不如前, 而今年則海西所捉, 頗多云矣。上曰, 衆維魚矣, 實維豐年, 此非特爲魚商之營利而已。且熙熙而往, 穰穰而來者, 豈徒然哉? 大抵, 陰陽和順, 生物蕃息然後, 魚鼈之類, 亦可以盛矣。上曰, 向於本道武藝試取事狀聞時, 後錄別單, 皆有歸屬, 而其中亦有見漏於施賞者, 故有更爲登聞之敎, 而未及登聞者, 卿須取考狀啓謄錄等文書, 可也。又敎曰, 新伯北巡, 當在何時云耶? 鼎運曰, 當於各陵寢奉審後, 爲之, 而姑未的知云矣。上曰, 節値農作, 此時北巡, 似不無貽弊矣。鼎運曰, 民事方殷之時, 果有爲弊之慮矣。上曰, 卿之遞歸時, 將老而來乎? 鼎運曰, 然矣。上命書咸鏡監司狀啓, 本營垌役修補事判付訖。敎曰, 雖以禮曹啓下, 而行會則自廟堂爲之, 承傳人, 今日政, 下批下送, 可也。命鼎運·晩秀·益運·致性先退。上敎曰, 關西事, 亦有可達者乎? 曰, 本道軍弊中, 良三手奴三手, 俱是團束軍, 而奴三手, 爲第一痼弊, 良與奴軍則一也, 而良三手, 稱以良人, 奴三手謂之私賤, 不欲與之比肩。故奴三手, 輒皆厭避逃走, 殆半虛伍, 如當官鎭門聚點與兵使操鍊之時, 則其所責立, 全委於主戶或雇立與借名, 此猶不足, 則所謂上典捧疤代立, 寘女家, 則給雇價數十兩而捧點, 今年如此, 明年又如此, 終不得頉免敗家而後已。此乃西民切骨之怨, 今若奴良兩名色, 革去, 統稱以三手軍, 隨闕充定, 則其在軍政, 無虛伍之弊, 於西民支保之道, 似極便好, 故敢此仰奏, 令廟堂稟處, 何如? 上曰, 旣聞之後, 豈可仍置乎? 卽令廟堂, 草記回啓, 可也。曰, 熙川大壺洞, 處在平南·柔院兩鎭之間, 參天樹木, 橫亘二十餘里, 與甲峴·首陽兩嶺, 相爲表裏, 永作西藩重複之固, 決不可許闢。以材木言之, 道內無論山峽沿邊, 皆未免牛山之濯濯, 如當用材木之時, 則捨此壺洞, 難得一株木, 深峽窮山, 或有取材木之處, 若無水路, 則等是無用之物, 惟此壺洞, 直接淸川·大同江, 無論安州·平壤, 致之無難, 其在經遠之道, 不可容易許斫開土, 而近年以來, 牟利之輩, 東西干囑, 或京各司與各軍門, 發關, 必欲許闢, 而連爲防報矣。昨年十二月, 自廟堂, 大老祠折受之意, 發關臣營, 知委該郡云, 而此不可輕先知委之事, 故以不可許闢之由, 擧實防報矣。回題已料其如此, 此後, 雖有此等之事, 直自營門, 防報爲辭, 許闢今無可論, 而牟利輩之奸計, 猶未可知, 令廟堂更加嚴飭該道, 永爲防禁, 何如? 上曰, 本事, 廟堂, 更題嚴禁云, 而若不別般嚴飭, 此後牟利之徒, 安知無圖囑更犯之弊乎? 令廟堂, 以此擧條及批旨, 謄關嚴飭本道道·帥臣, 俾有實效。因此而有提飭者, 年來革罷田畓陳告者, 四口一償之法, 除非入啓公事, 則毋得折受, 飭禁何如, 而各道近果一一遵行乎? 非啓下而行會者, 亦何無摘發狀聞乎? 萬一匿置, 從後發覺, 先自該道道臣, 難免嚴繩, 一竝嚴飭, 未及自首處, 使之自首, 可也。曰, 義州玉江鎭, 近有銀脈, 該府尹李基讓, 以設店之意, 有所報來, 故邊上重地, 設店當否, 不可輕議, 報上司, 待回題擧行之意, 題送矣。及臣遞歸之時, 巡營題辭, 據吹鍊看色上送之意, 又爲報來, 而臣交龜日子, 只隔數日, 故更未得摘奸而來矣。當此銀貨艱乏之時, 設店吹鍊, 不爲無補, 而第邊上重地, 各別審愼然後, 乃可設店, 令廟堂別遣, 摘奸後處之, 何如? 上曰, 邊上重地在所審愼, 出擧條, 令廟堂稟處, 可也。竝出擧條  仍命書傳敎曰, 校院位田, 須於該邑閑地, 買取然後免稅, 自是法典, 至於越境望呈, 大是法外。且況折受之法, 豈有於書院乎? 先正平生經綸, 在於革罷宮房之折受, 則鄕校, 猶不可, 況書院乎? 又況千里外邊上嶺阨, 斫木起墾者, 必是奸民作奸之事, 院儒何知其陳告奸民, 令廟堂査實, 依受敎定式, 嚴治後, 草記。上曰, 金店設置之後, 亦無貽弊之端耶? 曰, 非獨無弊而已, 自設店以後, 窮民生業, 專靠於是, 大有利益矣。上曰, 慈城開拓之後, 奠接之節, 果如何? 曰, 慈城之地, 今方新墾, 故土地肥沃, 入居戶數, 甚爲黟然矣。上曰, 邊防, 亦必藉此有益矣。曰, 邊防則比前懸殊, 在前則雖百般嚴防, 彼人之暗地往來, 終不可禁, 自昨年以後, 不敢投跡, 蓋沿邊把守處, 去江界, 則恰爲四五日程, 而慈城則不過一日程, 故防守之道, 至爲便近, 而年前李仁秀爲江界府使時, 嚴立約束, 各別把守, 以採蔘之事言之, 我人亦得以專其利矣。上曰, 此後則蔘政, 較前似勝矣。曰, 大有所益矣。上曰, 此不但邊防之有益, 亦可爲江民息肩之道矣。曰, 然矣。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