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895책 (탈초본 100책) 순조 5년 윤 6월 22일 계묘 19/20 기사 1805년  嘉慶(淸/仁宗) 10년

公忠道儒生幼學李景燮, 進士朴和燮·姜華錫·兪命欽, 生員申命顯, 幼學朴和喆·鄭湫·李民中·尹重厚·申義澈·鄭周誠·李顯祜·李智祜·金在常·李羲若·申國顯·任華·白申溶·李景憲·李景白·李景卨·南衡來·朴和爀·朴和韺·朴始愚·朴能愚·金誨淳·閔夔鏞·朴文淳·朴相臣·申大然·金百行·李顯秀·申光顔·金成簡·申光頤·李在述·李天源·李遇源·李進源·趙升永·鄭濟鉉·鄭汝德·金尙文·崔寅燮·崔顯周·崔鎭益·崔鎭鼎·崔鎭宅·崔鎭澤·崔鎭觀·崔鎭恒·崔鎭謙·崔鎭沃·崔斗漢·權聖謙·權聖任·權聖律·鄭衡錫·崔公漢·崔公燮·金復天·趙泰欽·趙得臣·尹廣烈·韓邦維·韓持維·鄭一復·申贊文·申善文·申熙文·李宜楫·李宜霖·李宜梅·李國柱·李文柱·任焴·崔鍾英·宋義幹·宋元鎭·宋桓鎭·金天奎·金基弘·李載彦·金基永·辛宗述·李宗彦·崔鍾運·李光瑩·李義元·崔東煥·金緯杓·金寅杓·朴思增·李永宲·崔昌益·李夏彦·宋在幹·宋星鎭·李宜植·申宗爀·李宜仁·李漢綺·崔鎭寧·宋漢聖·張遇臣·申宗信·李宜宲·申宗義·宋漢億·李敎彦·李重彦·李宜良·朴孝增·李永履·兪建柱·李在源·李得秀·李恒秀·李學秀·李宅秀·李學愚·李德愚·朴明和·朴養和·李敏中·李萬中·姜命錫·姜胤錫·姜義錫·姜胤臣·姜弼元·姜弼健·姜弼良·姜弼喆·姜弼宏·姜穆欽·李根培·李浩培·洪大輔·洪大喆·洪大直·洪大一·李在訥·李春秀·李芝秀·李若愚·李及愚·金應煥·李光碩·李格普·李源燮·李源聖·鄭樂善·鄭百善·鄭一范·鄭一泰·鄭一濟·金載權·尹敬厚·洪梯·KC01737·申輔文·朴世淳·朴尙淳·朴顯斗·申光郁·申光朝·申光廷·申光元·李景淵·朴櫓·柳成祿·鄭元淳·柳綱·朴思英·朴在明·柳達漢·柳光八·柳德潤·柳德淵·柳堢·金相說·李源會·吳在中·金相德·成始振·金光漢·李源常·金尙衡等疏曰, 伏以, 居諸易得, 孝安殿卒哭奄過, 聖孝哀慕, 益復如新, 神天默佑, 聖痘遄復, 縟儀載擧, 臣民慶忭, 曷有其極? 竊伏惟念, 世道汚隆, 亶係斯文之盛衰, 而崇奬儒賢, 尤爲王政之先務。 故惟我祖宗朝聖繼神承, 罔不以招徠賢士爲急, 而間或有潛光抱德, 未及需用者, 則歲月雖遠, 亦必採摭而褒揚之, 或施貤贈, 或許腏享, 其於崇報之典, 無有憾焉。 我殿下嗣服以後, 聖學緝熙, 敦尙儒術, 凡在旌招之列者, 莫不誠心禮遇, 而至於昨年冬, 數三儒賢增秩易名之擧, 益可見我聖上崇儒重道, 式遵家法之盛意, 而我東方億萬年文明之休, 實基於此。 風聲所曁, 士林咸聳, 而有若宏儒碩德, 有功斯文, 而生而未展其實用之學, 歿而獨漏於追奬之典, 爲聖朝之闕章, 而貽士林之齎鬱者, 卽故侍講院諮議臣權震應是已。 震應卽先正臣文純公尙夏之曾孫, 而文純之門人贈判書文純公臣韓元震之高弟也。 早聞家庭之學, 又服函丈之訓, 淵源之遠, 門路之正, 固非他人所及, 而況其天姿純粹, 學識超邁, 自在童丱, 已知修己治人, 爲此學之頭顱。 沈潛經傳, 探賾義理, 不貴乎口耳之誦習, 必務乎反躬而實踐, 居家而盡孝友之實, 在人而極忠恕之道。 若夫心性理氣之辨, 毫分縷析, 闡發精奧, 雖至錢穀甲兵之微, 默識旁通, 無非爲己。 當時同門之士, 許之以曾氏之篤行, 眞積力久, 表裏貫通, 至其仁精義熟, 存中發外, 則光霽之像, 溫厲之容, 望之儼若, 卽之粹然。 此其修於己者, 若是卓爾, 而德之所及人之從之者, 自不覺其心悅而誠服也。 故四方質業之士, 若復得夫子之孫子思, 踵門坌至, 莫不依歸, 各隨其才稟高下, 誘掖之勤, 敎導之嚴, 出自誠悃, 不啻若慈父之詔迷子。 雖在疾痛之時, 引接討論, 未嘗暫懈, 每云說經談書, 叩發難疑之際, 殆若沈疴之去體也。 士多成就, 世皆宗仰, 而若其闡父師之遺旨, 指·之正路, 使我湖西一方, 式至今家絃誦而戶詩禮者, 莫非斯人之功也。 且其謫居南荒也, 人士之叩門者, 開誠而牖迷, 節行之湮沒者, 立傳而揚美。 擩染所及, 自然感服, 皆曰, 吾輩不意復見宋尤菴, 尤菴卽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別號, 而嘗謫是邦故也。 及其宥歸也, 士女奔走, 悵然失圖, 爭持牛酒, 涕泣送行, 雖以卉服鴂舌之鄕, 其所感化而愛慕者, 至於如此, 則此尤見治人之功, 無遠不及, 而雖聖人誘掖薰陶之妙, 無以過也。 至於扶護斯文之功, 又有大於此者。 昔在英廟甲申, 適因事端, 天威震疊, 當時論事之臣, 莫敢盡言。 及至辛卯, 震應以諮議承召命也, 慨然揮涕曰, 我若不言, 是負吾君也, 忝先祖也。 遂上章極論陰陽邪正之分, 言人所不敢言, 至被耽羅嚴譴之命。 其時銀臺·三司之臣, 繳還嚴旨, 力請反汗, 則一時公議, 於斯可見, 而斯文一脈, 陽氣賴而不墜, 屹然若頹波之砥柱。 聖朝之卽賜環者, 亦感其忠君愛國之誠, 斷然無他, 而士林之慕仰依賴者, 由此而益重。 朝野方將佇其大用, 輔我宗國, 而天不假年, 遽至樑摧, 則時値寧考建極之初, 玉帛之招, 遍及林樊, 而斯人則獨未及見矣。 夫以造詣之深, 踐履之篤, 始自修齊之工, 措之治平之業, 綽綽然有餘裕, 而惜其經術才猷, 一未展布於當世。 乃就其祖先正臣舊居之鄕, 臨江構軒, 以爲讀書藏修之所, 嘗曰, 抱先人遺經, 依先人舊廬, 以終餘年足矣。 此眞所謂木石同居, 若將終身, 而獨其忠愛之心, 根於天性, 每聞朝廷有一事之得, 輒喜而不寐, 有一政之失, 泣涕漣漣, 廢食與寢。 斯其晩年一疏, 質之赤心, 斥邪扶正, 爲斯文莫大之功, 而身後之褒揚, 又若是寥寥, 士林之齎咨抱鬱, 固是同情。 如臣等居在鄒魯, 最被薰染者, 想像遺風, 愈久而愈不忘, 或懼其懿行之漸泯, 令名之無稱, 以爲士林羞也。 玆敢相率裹足, 齊籲於黈䌙之下。 伏乞聖慈, 克軫尊賢褒德之方, 故諮議臣權震應, 特許贈之以崇秩, 貤之以美諡, 俾爲興起儒風, 扶植世敎之地焉。 臣等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令廟堂稟處, 爾等退修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