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915책 (탈초본 101책) 순조 6년 8월 20일 갑오 25/25 기사 1806년  嘉慶(淸/仁宗) 11년

○ 丙寅八月二十日午時, 上御熙政堂。 晝講入侍, 下直閫帥追後入侍時, 同知事金羲淳, 持論語第三卷, 特進官朴宗來, 持論語第三卷, 參贊官任希存, 持論語第三卷, 檢校直提學朴宗慶, 持論語第三卷, 侍讀官任天常, 持論語第三卷, 檢討官洪儀泳, 持論語第三卷, 假注書李羲準, 持論語第三卷, 記事官KC04283, 持論語第三卷, 記事官鄭觀綏, 持論語第三卷, 宗臣安昌君燝, 武臣行副護軍沈鑏, 全羅兵使李東善, 以次進伏訖。 上開卷讀前受音一遍訖, 上命讀奏新受音, 天常讀自葉公孔子, 止有恒矣, 因解釋章句以奏, 上讀新受音一遍訖。 上曰, 文義陳之。 天常曰, 曰聖人, 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又曰善人, 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蓋聖人君子, 固因稟質之美而兼以學做得者也, 善人, 是資質粹美而未有學問之益者也, 有恒者, 只是爲人確實, 持守本分得久者也。 今夫有恒者之於聖人, 階級懸絶, 而若論作聖之基本, 罔不從有恒二字上得來, 是以朱子之言, 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於聖者也。 然其所以成就到聖域則惟學問是已, 雖生知之資, 生而可知者, 惟是義理, 至於修己治人許多節目, 則亦必待學而後充實高明, 故夫子亦嘗云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而求之者也。 且傅說之告高宗, 曰惟學遜志, 懋時敏厥修乃來, 大抵非遜志則難乎不恥下問矣, 非時敏則無以緝熙光明矣。 從古人君, 孰不知學問可以作聖? 然廈氈之居處崇高, 錦玉之奉養便適, 而驕怠之萌, 輒易開矣。 上曰, 何以則無驕怠之患乎? 天常曰, 但於學問上慥慥, 而持守勿失則斯幾矣。 上曰, 上番之言, 固好矣, 而不爲驕怠之方便, 下番陳之。 儀泳曰, 臣固知聖學之高明, 寧有驕怠之慮, 而在下憂愛之誠, 不得不如是矣。 自聖上更勉之方, 恐無若戒愼恐懼四字, 戒愼恐懼, 實是自學者至聖人, 不可一日須臾離者, 苟於四字上, 更留聖念, 允爲去驕怠之方矣。 天常乃繼陳前說曰, 怠則反於時敏, 驕則反於遜志, 旣驕且怠, 一放心而衆邪交攻, 收拾不得, 則其於持守有恒之道, 去已遠矣。 今以小臣管蠡之見, 安敢窺測於萬一, 而惟殿下於喜怒愛惡之間, 施措辭敎之際, 絶無氣質之用事處, 則聖資純粹, 似無待乎學問之加勉, 而古人云心難持於盤水, 善難保於風燭, 宜將遜志時敏兩件, 念玆在玆, 持守得堅, 豫絶驕怠之漸, 毋使幾微萌動, 則方可以愼終如始, 而克致終始典學之效, 且純亦不已底天德, 實從自强不息處, 大而化之也。 伏願體念焉。 上曰, 所陳好矣, 當留念矣。 上曰, 下番陳之。 儀泳曰, 夫子自言爲學之工而曰發憤忘食, 樂而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此三節, 卽知仁勇體段也, 三者相須, 以爲學問成就之方, 而蓋發憤忘食然後, 方能樂而忘憂矣。 樂而忘憂然後, 乃能不知老之將至, 而學而至於樂而忘憂, 方可見爲學之效也。 夫子處於匹夫之位, 而爲學之樂, 猶至於忘憂忘老, 則況乎處南面之尊, 發憤有得, 克至於樂而忘憂, 豈非聖明留念者耶? 上曰, 所陳好矣, 當留念矣。 上曰, 知事陳之。 羲淳曰, 上下番玉堂所陳文義, 皆有所據, 而下番所陳此章中發憤忘食一句, 是乃聖人好學之篤也。 夫以孔子生知之聖, 何待乎學而後知, 而望道如未見, 聖不自聖, 此聖人之心也。 此聖人之所以必以學爲貴也, 而好學非徒好學, 所以明先聖之大道, 學古人之心法也。 雖以帝王之學言之, 好學莫過於法古, 而如欲法古, 則古人曰欲法·, 當法祖宗, 祖宗之良法美制, 布在方冊, 此今日之所當法者也。 臣伏見迺者, 以科弊事, 所下飭敎嚴正測怛, 至引先朝所已行之成憲, 而飭礪敎告, 赫然奮發, 臣固欽誦萬萬, 而臣於赴公之路, 歷過一所場外, 見多士赴圍者, 無敢奔競雜沓, 漸次徐入, 不啻改觀於前日, 卽此一事, 成效可見, 而爲敎之道, 必待遲久而後責其成, 是故天地之道, 無過於高明也博厚也, 而必以悠久而終之, 試就此章中觀之, 有恒者雖在善人之下層地位, 而恒之一字, 可以徹上下觀之, 而恒之云者, 卽悠久之謂也。 伏願殿下, 留心於恒之義, 凡於進聖學遵先憲之道, 持之以悠久無疆, 以責成效焉。 上曰, 所陳好矣, 當留念矣。 上曰, 特進官陳之。 宗來曰, 子以四敎, 文行忠信, 聖人敎人之術, 不出於此四者, 四者若分而言之, 則文行, 乃是工夫邊也, 忠信, 乃是其根本也, 是故中庸之先言知仁勇而結之以一誠字, 亦此意也。 今者法筵日開, 臨文講討, 將欲發而爲政令施措, 以之而修身而治國也, 若不存之以忠信, 則必有間斷不實之患, 書自我自之弊, 甚非眞知實踐緝熙光明之道, 伏願於忠信二字, 深加留念焉。 上曰, 所陳好矣, 當留念矣。 上曰, 參贊官陳之。 希存曰, 聖人之言, 言約而旨遠, 雖以擇其善者而從之, 不善者改之之訓觀之, 似甚平易, 而若推是道而至於極處, 則雖大舜之取人爲善, 成湯之改過不吝, 無以過此。 且雖以三人行爲辭, 未必於三人行, 始乃如是, 雖古經史之間, 若見一人之善行, 勉勉必從, 若見一事之違理, 斷然勿爲, 則實如尹氏之言, 進善之道, 豈有窮乎? 每於聖人之訓, 必推廣而如是思之, 則似有益於聖學, 伏望留念焉。 上曰, 所陳好矣, 當留念矣。 上曰, 閣臣陳之。 宗慶曰, 參講諸臣, 已皆陳之矣。 臣別無更陳之義, 而下番所奏中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之意, 辨析無餘, 而亦不無區區愚見, 故敢此仰達矣。 孔子, 生知之聖, 何嘗有勉强做得, 而發憤便至於忘食, 樂便至于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蓋聖人處己之謙, 有若平易者然, 而人所不及處, 亦在其中, 聖人一心, 渾然天理, 如天地之運, 晝夜寒暑, 毋須臾暫停, 寒暑則到寒暑之極, 晝夜則到晝夜之極, 寒而又暑, 暑而又寒, 夜而又晝, 晝而又夜, 各造其極, 則便是全體, 而惟有至誠無息而已。 故聖人之本領, 只是憤則憤之極而便忘食, 樂則樂之極而便忘憂, 爲學全體, 於斯極至, 自然發現於外者, 如三月不知肉味, 可見忘食之義, 如飯疏食飮水, 可見忘憂之義, 此等處, 最當體會, 而可知其聖人好學之篤, 如此矣。 顧今講筵日開, 聖學將就, 益加勉勵, 惟日孜孜, 而必於一誠字上用力, 則不期然而至於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之極矣。 伏願深加留念焉。 上曰, 所陳好矣, 當留念矣。 上曰, 葉公, 問孔子子路, 而子路何不對乎? 天常曰, 聖門弟子中如子貢輩, 嘗見許以知足以知聖人, 則子路, 亦可以與於此, 而其不對葉公之問, 似有由焉。 集註云必有非所問而問者, 而聖人之德, 實亦有未易形容道得者, 以臣臆見, 不敢質言矣。 上曰, 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 此是聖人自謙之語歟? 天常曰, 此章之義, 臣於首陳文義中, 已略擧之, 而夫子是生知之聖也。 今乃自道曰非也者, 是謙而不居之辭也。 生而可知者, 只是義理, 至於禮樂名物古今事變, 亦必待學而驗其實, 則下一句, 初非謙辭也。 上曰, 以我爲隱之隱字, 何義也? 天常曰, 隱有蘊而不露之意, 門諸子, 皆知聖人造詣, 盡精微極高明, 而目見夫子日用事爲, 盡是平常底道理, 不覺其動靜語默, 無非是敎, 故反疑其有隱, 而夫子亦解之以無隱也。 上曰, 聖人, 神明不測之號, 君子, 才德出衆之名, 則其等級易辨, 而善人與有恒者, 何以分等級也? 天常曰, 聖人君子之等級, 在純亦不已, 自强不息之間, 而善人, 是資稟好而能好善惡惡者, 有恒者, 只是確於自守, 苟得尺寸之善, 固執而不失者, 此其所以有等級之異也。 上掩卷。 上曰, 藥房率醫官, 已爲待令乎? 宗慶曰, 盡爲待令矣。 上曰, 全羅兵使先爲入侍。 東善進伏。 上曰, 下去善爲, 可也。 仍敎曰, 宣諭除之, 直爲退去。 東善退去。 上曰, 經筵官及特進官·宗臣·武臣, 先爲退去。 羲淳·宗來·天常·儀泳··, 以次退出。 上命藥房入侍, 提調趙得永, 副提調申耆, 待敎朴綺壽, 醫官金光顯·李光培·卞觀海·李惟鑑·玄必采·秦東秀·吳千根·趙宗協·白東圭·鄭重周·李彦厚, 以次進伏訖。 得永曰, 近日朝晝異候,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得永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得永曰,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得永曰, 惠慶宮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得永曰, 嘉順宮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得永曰, 醫官入侍, 使之診察, 何如? 上可之。 千根·宗協, 次第入診後, 退伏奏曰, 左右三部調均矣。 上曰, 別無他症之現出者乎? 宗協曰, 右部脈候, 似有闊疾之意, 恐有痰滯之候矣。 上曰, 姑未知其有痰滯, 而近日有厭進之症, 何爲而然乎? 宗協曰, 纔經暑濕, 似有胃口痰凝之候而然矣。 上曰, 厭進之症, 非獨近日爲然, 有之已久, 而近則尤甚矣。 宗協曰, 春間入診之時, 伏承厭進之下敎矣。 至今尙有此症候, 則不可以一時症候仰奏矣。 上曰, 然則何以則爲好乎? 宗協曰, 將議定湯劑矣。 上曰, 將定以何等藥乎? 千根曰, 春間入診之時, 有厭進之候, 故以進御調理之劑仰奏, 而因聖敎姑置之矣, 今則可以議定綢理之劑矣。 上曰, 未可以數三貼湯劑收效乎? 宗協曰, 旣非一時症候, 則恐不可以數三貼湯劑進御, 而調理之劑, 似好矣。 上曰, 然則藥名將何如乎? 千根曰, 將以拱辰丹加減議定矣。 上曰, 何爲而以此劑議定乎? 宗協曰, 水穀調和, 專在於脾腎經, 而脾經, 卽受水穀者也, 腎經, 卽調和水穀者也, 腎經調和然後, 似有益於厭進之症候, 故欲議定此劑矣。 上曰, 退而議定, 可也。 得永曰, 本院藥蟹醢進上, 當爲封進, 而姑未盡熟, 待盡熟封進, 何如? 上曰, 依此爲之。 宗慶曰, 景慕宮秋奉審時, 伏見望廟樓御榻下鋪陳, 年久渝傷, 不可不修改, 而此乃初有之事, 事例異於永禧殿, 旣無以行告由則有難無時修改, 分付戶曹, 豫爲備置, 待明春大奉審時, 以爲改舖之地, 何如? 上曰, 依此爲之。 宗慶曰, 卽伏見京畿監司金履度所啓, 則儲置之移劃畿營, 當初定制, 必有限節, 而近來漸難抵當, 反貽難捄之弊, 見今事力, 萬無因循之勢, 儲置米, 限三千石代錢加劃, 以爲排用之道事, 蒙允矣。 當初七千石劃下, 就其一年用下之數, 酌量磨鍊, 而多寡贏縮, 一任該道之從便句管也。 道臣加劃之請, 雖出於捄弊之意, 見今京廳所捧之數, 過半不足於所下之數, 米錢木之推移他廳者, 通計一年則其數夥然, 目下難支之道, 已無可言, 而他廳之以此受弊, 亦甚悶然, 加劃一事, 初不容議到, 非但事勢之如此, 亦非定式之本意, 依前擧行之意,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宗慶曰, 凡係上納事體, 孰非嚴重, 而其中畿邑自納設始, 蓋出於百里納𥡥之意, 守城重地, 募民儲穀, 以爲用舊蓄新之道, 而近來法綱解弛, 恣意幻弄, 米品或不無新舊相雜之弊, 隨其現露, 當依事目勘斷, 雖以各樣上納事言之, 皆有期限, 且定色吏粘報上送法意何如, 而或直報京司, 或出給邸吏, 該道無所考還, 奸計百出, 外邑之愆期拒納, 亦未必不由於此, 特以令申之意, 姑先嚴飭, 使之修明舊典, 毋或違越, 如是之後, 若復犯科, 則該守令論罪外, 該道戶房裨將, 亦依定式推論之意, 一體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萬萬駭然, 若有犯科於事目之外, 則隨卽勘處。 出擧條  進御加味二陳湯, 自明日一貼式限五貼煎入。 出榻敎  王大妃殿進御加味養胃湯五貼製入。 出榻敎 惠慶宮進服査橘飮, 自今日停止。 出榻敎  上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