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945책 (탈초본 103책) 순조 8년 5월 13일 무신 21/23 기사 1808년  嘉慶(淸/仁宗) 13년

全羅道儒生幼學宋一泓·趙宗普·李翊淵, 進士金履祖·鄭敎煥·鄭致煥, 幼學金履休·金錫休, 生員邊相燦·邊相璇·林墩·朴懿淳·鄭禮煥·鄭在章·鄭在性·柳埴, 幼學金式祖·金頤祖·柳光彧·李鎭樹·金必斗·金燾·金照·李陽濂·邊得淵, 生員金宜休·邊德容·邊正容·李昌佑·李仁灝, 幼學朴民壽·鄭誠煥·鄭在勉·金九寶·金東寶·李陽潤·郭林大·李學成·李志相·李志發·邊得源·邊相夏·林基漢·邊聖容·邊大容·金定休·金晦祖·金文祖·郭林福·柳仁榮, 進士宋邦玉, 幼學柳百增·柳光一·柳光宅·金元輔·李陽準·李陽熙·李陽漢·邊相顯·邊相奎·邊相淳·邊得龜·邊得濂·金喆煥·金侃休·金大寶·金碩寶, 生員高大鎭·丁好三·李元坤·許兢·吳相瀷, 幼學李元成·朴東益·朴應淳·朴重郁·朴重彬·朴泰賢·吳鼎相·趙英鎭·趙英權·金志述·金敬躋·金敬徹·高時發·高時復·高時采, 進士林采鎭·柳東植·柳東煥, 幼學鄭在浣·鄭在浚·鄭㶏·鄭在明·金聲寶·李章新·李鎭愚·李錫夏·金圭成·曺榮元·申碩模·鄭時燦·鄭震燦·林榮達·盧墅·朴東元·李潤聖·李得茂·李得璜·金漢基·金鼎基·金泰基·金鉉·金道淵·吳俊·李鎭寬·白纘熙·白師曾·金邦協·金百休·金觀休·金寅休·吳瓘·高時粲·高鼎鎭·林正鎭·玄溥行·宋奎新·宋奎煥·宋敎燦·尹大淵·朴絢·崔時瀷·柳震喆·柳震洙·柳震圭·鄭尙圭·愼思說·柳星三·安守俊·李象欑·李象楫·黃七漢·梁潤觀·宋獻鎭·宋義鎭·趙東赫·魏道煜·李命圭·李錫茂·鄭煥奎·李亨源等, 疏曰, 伏以禋享俎豆, 寔出於士林尊賢之誠, 而頒降恩額, 允合於昭代尙德之義矣。 從古朝家賜額之典, 厥或以道學之名世, 厥或以功德之及人, 厥或以名節之表異, 豈不以樹風聲裨世敎之大本, 亶在是歟? 乃若故判中樞府事贈諡貞武公臣奇虔, 兼此三者, 垂範後人, 建院妥靈, 今過百年, 而尙未蒙華額之揭, 是固朝家之欠典, 而其爲公議之抑鬱, 當如何哉? 臣等玆敢不避猥越, 冒瀆崇聽, 惟聖明裁察焉。 伏念貞武公臣奇虔, 卽國朝名臣之最著者, 而世所稱生六臣之一也。 其言行事業之見於國史及詞翰, 諸臣之前後稱述, 而一二可徵者, 臣等請條陳焉。 夫我朝人才之彬蔚, 莫盛於世宗朝, 而不由科第, 擢以孝廉, 特拜持平, 歷踐司憲府大司憲曁三道方伯, 而終躋判中樞府事, 其拔萃高名, 負一世重望, 於此可以推知矣。 若言其學問之純正, 則自其布衣而游太學也, 日誦中庸·大學, 一生受用, 專在此書, 而其曾孫文愍公臣遵, 其玄孫文憲公臣大升, 或與先正臣趙光祖, 講明道學, 爲一世所尊慕, 或與先正臣李滉, 闡明性理, 爲士林所宗仰, 大升之學問淵源, 是皆得於其祖家庭傳授之訓, 此則道學之名世者然也。 若言其功德之及人, 則古者婦人, 出入無蓋頭障面, 創進新樣, 中外通用, 禮俗因此而興。 其出宰延安也, 府有池産鮒魚, 弊及小民, 居官六載, 未嘗食鮒。 其牧濟州也, 見州民採鰒之苦, 平生不㗖鰒, 且耽羅舊俗, 不葬其親, 死輒委之於壑, 使備棺槨, 敎以竁埋, 州之葬其親, 自此而始, 一境歎服, 敎化大行。 一日, 夢見三百餘人叩謝庭下曰, 賴公之惠, 得免暴骸, 無以報恩, 應於今年, 生育賢孫。 先是之子無嗣, 其後果得三孫, 因以子姓繁衍, 此則功德之及人者然也。 若言節義之表異, 則文宗末年, 休官杜門, 謝絶人事, 手抄四書·三經·左傳·綱目, 以寓懷焉。 光廟在潛邸時, 屈駕三訪, 示以微意, 不肯從, 端宗朝癸酉, 特除平安道觀察使, 及至光廟受禪, 稱病解官, 屛居田里, 托以靑盲, 號以眩菴, 申叔舟等, 謂佯盲, 致於上前, 使人持針擬刺以試之, 瞪視不目逃, 竟不能起, 而卒免於禍。 旣沒, 諡以貞武, 諡法淸白守節曰貞, 剛强直理曰武, 且錄淸白吏, 此則名節之表異者然也。 故相臣李廷龜所撰碑文有曰, 惟廉身持, 惟善之施, 是公細行, 人可以窺, 德行政事, 用儒達吏, 皆學之推, 亦公餘事, 壁立危朝, 見機自守, 利不爲疚, 威莫能屈, 艱貞保哲, 有是哉節。 故右贊成臣吳億齡, 亦於墓文有曰, 旣介而剛, 氷壺鐵壁, 二字之褒, 百年惟馥。 故相臣金堉, 撰海東名臣錄, 別立傳而表揚之, 耽羅誌, 亦備述其居官時嘉政遺化, 而至今立祠祀之。 此皆記實之文, 明有考據, 有不可誣者也。 臣謹稽祭法曰, 聖王之制祀典也, 凡有功德於民則祀之, 若, 以禮化俗, 敎民葬法者, 揆以古聖王祭法, 亦足以祀之, 況其道學相傳, 爲世師表, 而淸操大節, 又如彼卓卓者哉? 當時尙論之士, 以爲志無負於六臣, 而事尤難於先退者, 誠知言矣。 嗚呼, 恭惟我肅宗大王, 命立六臣之祠, 仍有華額之頒, 此實追述世祖大王, 稱六臣以後世忠臣之遺意, 而之卒也, 世祖贈諡曰貞武, 以表其壁立之節, 則是亦與褒揚六臣之意, 同一義也。 噫, 六臣廟額, 昭揭日星, 而獨於之遺祠, 尙闕恩額之頒, 士林之觖歎, 愈久愈深, 而抑豈非朝家崇德之欠典乎? 又若之五代孫贈參議臣孝諫, 天稟俊偉, 內和外嚴, 以小學一部, 爲律身繩墨, 父歿結廬墓側, 餟弼[粥]三年, 感孚隣里, 山之得名祭廳, 鄕人之識其孝也。 自少出入先正臣文正公金麟厚之門, 文正托以嫡傳, 嘗寄詩曰, 天地中間有二人, 仲尼元氣紫陽眞, 潛心勿向他歧惑, 慰此摧頹一病身, 其期許見重如此, 而時就堂叔文憲公臣大升, 講劘辨質, 得其家傳之學, 早抛擧業, 深自韜晦, 親堂朝貴, 咸勸之仕, 而終不應, 蓋以其從祖文愍公臣遵, 罹禍於己卯, 而時去乙巳未遠, 林李餘焰, 猶未盡熄, 故嘗歎服金文正, 以爲有鳳凰翔于千仞底氣象, 而彌遠伒胄, 不能下手斷之, 則其出處之自決已審。 且之九代孫參奉臣挺翼, 以純粹之資, 加涵養之工, 發之爲文詞, 操紙筆成章, 屢魁公車, 終不屑焉, 受業于先正臣宋時烈之門, 專精性理之學, 沈潛經傳之旨, 辨論太極陰陽人心道心之幾微, 長篇累牘, 多所契悟, 先正以湖外指南, 大加推奬, 薦于朝, 再除寢郞, 皆辭不就。 所述有易象辨一篇, 井田議一帙, 其邃學素蘊, 於此可徵, 而踐履之篤, 砥礪之高, 蔚爲士所矜式, 槪其兩賢潛德實行, 寔出於之淵源, 而是祖是孫, 克趾其美, 遺風餘範, 昭在耳目, 同堂配食, 允合士論。 故往在肅廟甲戌, 之祠, 肇建于長城地, 蓋以嘗按節本道, 德洽化行, 士林以爲甘棠舊所, 而以寓尊奉之誠, 乃以孝諫挺翼, 配食餟享。 肅廟庚寅及戊戌, 湖南儒生數百餘人, 前後伏閤, 申請賜額, 而竝因朝家多事, 竟阻一徹, 儒林抑鬱, 曷有其已? 洪惟我殿下, 光臨九五, 扶植名節, 修擧闕典, 殆靡有遺, 顧今章甫齊會, 旣發之論難遏, 天鑑在上, 一徹之願倍切, 玆敢干冒尊嚴, 疾聲仰籲。 伏乞聖明, 軫百年未遑之闕典, 追世祖贈諡之德意, 煥賜恩額, 昭揭寵章, 以光聖德, 以幸斯文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疏辭, 令廟堂稟處, 爾等退修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