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996책 (탈초본 105책) 순조 11년 윤 3월 10일 무자 25/26 기사 1811년  嘉慶(淸/仁宗) 16년

○ 辛未閏三月初十日辰時, 上御重華宮。 常參兼行次對入侍時, 行都承旨洪義浩, 右承旨金相休, 左副承旨申溆, 右副承旨申絅, 同副承旨徐俊輔, 直提學洪奭周, 直閣李光文, 以次先拜陞座。 贊儀唱常參官入就位, 東班, 左議政金載瓚, 右議政金思穆, 右參贊吳載紹, 吏曹判書朴宗慶, 禮曹判書金履翼, 漢城府判尹金履度, 戶曹參議安策, 司諫院獻納李東煥, 弘文館副修撰李泳夏, 吏曹正郞金秉淵, 禮曹正郞陳錫周, 戶曹佐郞趙鎭壽, 司憲府監察趙奎昇, 議政府司錄閔秉勳, 假注書任存常, 別兼春秋李紀淵, 西班, 領府事李時秀, 永明尉洪顯周, 兵曹判書李勉兢, 水原府留守朴崙壽, 刑曹判書金在昌, 行護軍閔耆顯, 工曹參判趙弘鎭, 行護軍李得濟·李光益·李堯憲·李溏, 刑曹正郞南鼎來, 兵曹佐郞金鍾文, 工曹佐郞李遠揆, 假注書朴來謙, 記事官朴齊聞, 以次入就位。 贊儀唱四拜, 常參官及史官以次行禮, 引儀唱有啓事官陞殿, 無啓事官退出。 載瓚·思穆·宗慶·履翼·履度·東煥·泳夏·存常·紀淵, 陞自東階, 勉兢·崙壽·在昌·耆顯·弘鎭·得濟·光益·堯憲··來謙·齊聞, 陞自西階, 以次相向進伏訖。 時秀等進前奏曰, 近日春和,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時秀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時秀曰,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時秀曰, 惠慶宮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時秀曰, 嘉順宮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仍敎曰, 大臣如無所奏, 姑爲就座, 常參官進前奏事, 可也。 勉兢曰, 纔因備邊司草記, 關西別武士取才, 居首出身, 初仕備擬, 前銜陞資, 已陞資者五衛將除授, 係是創有, 令該曹詳考草記事批旨內, 允, 廟堂必有參酌, 依此施行可也事, 命下矣。 取考謄錄, 則本道營閫防營別武士馬兵都試, 居首者, 沒技者, 閑良賜第, 出身陞資, 或除本道鎭將, 道內別薦及久勤, 有每都政調用之例。 又有新定式, 權管初仕之階, 至於越薦, 出身許赴六臘京取才, 檢擬初仕有薦, 而曾經邊將者, 特許五衛將, 則朝家之軫念關西, 有倍他道, 而今此別武士出身春秋試射, 另設敍遷之路, 旣有都試疊設之嫌, 又有恩賞太偏之慮, 置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履翼曰, 今番香室失火時, 皇壇祝式及肇慶廟祝式, 未及奉出, 當爲改修, 而皇壇則有本壇儀式冊子, 可以考据擧行, 至於肇慶廟則儀式有無, 不能詳知, 爲先關問該道後, 奉來修正似好,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履翼曰, 凡有都監, 成出儀軌, 內而春秋館·議政府·禮曹, 外而史庫, 各藏一件, 所以備掌故徵文獻也, 都監設局時, 以議政府·禮曹件擧行, 而或有散佚, 則請出春秋館件, 自是舊例, 政府件, 自丁丑年減去, 禮曹件亦多散落, 故每有春秋館件請出之事矣, 又入於今番火災, 考据無路, 事甚悶慮。 臣意則江都史庫與外奎章閣所藏者, 竝爲移藏於春秋館, 此後政府件, 亦爲復舊例分藏, 恐合事宜, 而事係通變, 下詢大臣處之, 何如? 上曰, 大臣之意, 何如? 載瓚曰, 春秋館營建後, 待史官奉審時, 從便奉來似好矣。 思穆曰, 禮曹無可據之蹟, 勢不得不奉來考準, 而難以無時往來, 姑俟翰林奉審時似好矣。 上曰, 原任大臣之意, 何如? 時秀曰, 兩大臣所奏誠好, 臣亦無他見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履翼曰, 取考謄錄, 則毓祥宮展拜, 每年季春取稟, 而若於歲首, 已爲展拜, 則季春展拜勿爲取稟事, 曾有定式矣。 若於歲首, 只行毓祥宮展拜, 則各宮展拜, 似當於季春取稟, 而各宮中, 又或有歲首展拜處, 則亦依毓祥宮例, 季春展拜, 不爲取稟,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履翼曰, 毓祥宮展拜外, 各宮展拜, 元無取稟之例矣。 今旣有毓祥宮展拜時, 同爲取稟之命, 此後則當以儲慶宮·延祜宮·宣禧宮·藏譜閣展拜取稟, 而懿昭廟·文禧廟則依前待下敎擧行, 何如? 上曰, 雖有前日下敎, 各宮展拜, 一體取稟, 永久作憲, 無所加減, 可也。 出擧條  仍敎曰, 常參官如已盡奏事, 次對爲之。 載瓚曰, 頃因關西陳弊冊子, 定州渴馬倉捧還還屬本邑事, 覆啓許施矣。 卽見該監司李晩秀所報, 則枚擧兵使李海愚牒呈, 以爲此倉之當初制置, 本意有在, 年前倉舍加建之時, 先朝飭敎, 至爲嚴截, 到今更張, 有難遽議, 且該倉距邑治稍間, 難於察弊, 營邑無異糶糴, 則仍舊遵行, 弊端則從今永革爲辭矣。 當初之設倉峙粟, 旣有意義, 且有先朝飭敎, 今難更張之議, 道帥臣俱無異辭, 苟能革弊精糶, 則營與邑果無所異, 依所報, 糶則仍舊, 弊則洞革之意, 分付帥臣,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頃因京畿陳弊冊子, 楊根所在守禦牙兵減布事, 關問該營矣。 卽見廣州留守韓用鐸所報, 則以爲, ··關東所在牙兵七千五百一名, 區別奴良, 收米來納, 而輸納爲弊, 故每石代錢六兩, 落色條一兩, 自該邑收納之意, 啓聞定式至今遵行, 實無偏重爲辭矣。 守禦牙兵, 分在各道, 原額則一有定數, 而存拔不得, 身米則各自排俵, 而加減無路, 減額減米, 有難輕議, 置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卽見慶尙道永川居別武士李成春上言, 則以爲, 渠父億守, 因貧投驛, 以良爲賤矣, 昨年大歉, 以穀一千石, 納官補賑, 未及畢賑, 渠父身死, 故本道以渠之名, 頉役替賞, 當初捐財, 旣是渠父, 而到今賞典, 渠自替受, 渠父則仍在賤役, 將渠所蒙賞典, 移給於渠父億守, 永頉役名於前後驛案爲辭矣。 呈邑呈營則足可移施, 而乃敢煩猥天聽, 民習可駭, 令道臣從重科治, 至於頉役, 則依願施行之意,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咸鏡監司趙德潤捧未捧啓本判付內, 觀此啓本, 許多還穀之未捧, 若是夥多, 焉不寒心, 當該守令·邊將, 卽令該府論勘重繩, 其未捧還穀善處與否, 雖有廟堂之前日回啓, 更爲論理稟處事, 命下矣。 歉歲尤甚邑之未能及時準捧, 雖緣民勢之不得不然, 而還餉未捧, 法意至嚴, 有不可參恕, 已自該府, 分等照勘。 而至於未捧穀物, 則今已過時, 且當農節, 竝令待秋成, 與當年條一體充捧, 非但本道爲然, 各道未捧守令·邊將, 無論已遞未遞, 竝令該府, 依事目照律, 還穀則待秋準捧之意, 嚴飭各該道臣,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臣方叨太僕提擧之任, 以太僕事, 有稟定者矣, 因濟州牧陳弊冊子, 牧子三年一點之請, 有令太僕稟處之命矣。 蓋三年一點, 旣無關於元貢加減, 而只爲除弊於牧子, 逐年與間年無甚相遠, 而若或貽害於牧子牧馬, 則點限之少退一年, 不必爲拘, 依所請, 以式年一點, 使之改定式施行,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禁將李光益, 有事親山, 不可不往見, 而將臣無呈告之例云, 聞其情理, 實爲矜悶。 在前將臣如有不得已之事, 則或有筵奏往來之事,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情理旣如此, 使之納符後, 使他大將兼察, 依所願往來之地, 可也。 又敎曰, 大臣就座, 卿宰奏事, 可也。 崙壽曰, 在前華城有內營時, 安義長水寺僧稅數百兩, 捧納需用矣, 內營罷後, 移屬分奉常寺, 方爲園享時祭需矣, 祭享所用, 何等至重, 而名色甚不好。 臣意則以某樣錢中惟正之供, 換用似好, 而有不敢擅便, 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可也。 崙壽曰, 差備忠義, 前以五員入直擧行矣, 才因兵曹知委, 一加員差, 今爲六差備矣, 一體入直, 然後可無臨時未及待令之弊, 依例修省記以入之意, 分付兵曹,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宗慶曰, 外邑上納, 自有期限, 少或違越, 則事目至嚴, 而年來荐歉之餘, 雖不無闊狹之政, 而因此拒納, 拖過期限者, 揆以法意, 萬萬駭然。 所當隨邑論勘, 而先自本廳, 知委督捧, 至於當年上納之知以尋常, 又復如前過限, 則斷當依事目從重勘處之意, 預先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東煥曰, 臣言議巽軟, 淸朝耳目之任, 初不近似, 而朝者納言新除, 忽下於夢想之外。 旣蒙先進參後謝恩之下敎, 故未及肅謝, 冒沒登對, 而臣於院啓中, 有不可傳啓袒免之親, 自前屢叨臺職, 輒蒙體諒之恩, 在今情志, 宜無異同, 以此情踪, 何可仍因蹲冒於臺次乎? 請命遞斥臣職。 上曰, 依啓。 出擧條 泳夏曰, 日前香室藝文館失火之災, 論以春秋書災之法, 則此與法殿正門等失火, 稍有間焉, 然而祭享香祝實錄所奉, 所重自別, 今此鬱攸之災, 其爲懍然驚心, 當如何哉? 此無他, 常時禁火之政, 極爲疎忽故也。 我國自禁火司革罷以後, 禁火一事, 無論公私各處, 竝開貯水坎, 置防火土, 架救火器械者, 載在法典, 所以備不虞也。 然而人無遠慮, 狃於無事, 挽近以來, 未聞有此等備豫。 年前仁政殿失火之後, 人皆警飭, 凡於防火貯水等事, 多所講究, 而終未有指一善策, 況今稍久之後, 依舊沁泄? 雖以今番言之, 若有先時備豫, 而撲滅於火始焰焰之初, 則豈有攸灼不絶之至於斯乎? 又況近來, 無論公廨民家, 失火之災, 殆無虛歲? 備豫之方, 不可不及此講究, 而禁火亦係國之大政, 伏願自今爲始, 申明舊典, 內外各司, 依法制開貯水坎, 置防火土, 架救火器械, 而亦爲申飭坊曲, 通行於民間, 似好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泳夏曰, 今番失火, 事在倉卒, 時値半夜, 大小臣民, 奔走驚遑, 于斯時也, 聖心之驚動惕勵, 當如何哉? 然而事屬已往, 則人心狃安, 始雖驚懼, 而旋卽妥帖, 非但此事也。 凡於天災時變之作, 方其作也, 君臣上下, 恐懼修省, 如將不及, 及其災祛之後, 安逸頹惰, 依前樣子, 所以災不永消, 而至治未聞也。 我殿下憂勤民國, 夙夜靡懈, 凡今在廷之臣, 孰不欽仰? 而第念, 存察貴兩進之工, 寒曝有古人之喩, 則聖而益聖, 惟在於無一念之或忽, 無一時之間斷也。 伏願以伊夜警懼之心, 常存諸中, 修省之方, 無時或忽, 凡於生民之利害, 國事之治忽, 如殷湯之慄慄危懼, 周宣之兢兢業業, 以爲消滅百異, 迓續休命之本焉。 上曰, 所陳好矣, 當留念矣。 出擧條  仍敎曰, 諸臣奏事已畢乎? 俊輔曰, 然矣。 上命史官就座。 惠慶宮進服加味異功散, 自今日五貼式日次製入事。 出榻敎  仍命退, 存常·紀淵·來謙·齊聞, 下殿分左右序立於門內, 時秀等以次退出, 承旨·閣臣繼出, 史官亦爲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