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1998책 (탈초본 105책) 순조 11년 4월 10일 정사 22/24 기사 1811년  嘉慶(淸/仁宗) 16년

○ 辛未四月初十日辰時, 上御延英殿。 晝講入侍,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知事朴宗來, 持詩傳第四卷, 特進官金履翼, 持詩傳第四卷, 參贊官權晙, 持詩傳第四卷, 侍讀官金學淳, 持詩傳第四卷, 檢討官徐長輔, 持詩傳第四卷, 假注書韓兢裕, 持詩傳第四卷, 記注官金初燮, 持詩傳第四卷, 別兼春秋洪敬謨, 持詩傳第四卷, 武臣行副護軍趙岐, 左副承旨鄭觀綏, 假注書金周默, 事變假注書任泰濬, 左議政金載瓚, 右議政金思穆, 吏曹判書朴宗慶, 刑曹判書金在昌, 漢城判尹金履度, 行護軍李得濟, 行訓鍊都正李光益, 行護軍李溏, 以次進伏訖。 上開卷讀前受音一遍訖, 命奏新受音, 學淳讀自我送舅氏, 止一百八十一句, 仍解釋章句以奏, 上讀新受音一遍訖, 命陳文義。 學淳曰, 今日所講二章內, 別無文義之可陳, 而不承權輿云者, 歎其始勤終怠之義也, 其始也, 待之以渠渠之屋四簋之食, 其終也, 至於每食而無餘, 則爲賢者者, 安得無不承權輿之歎乎? 苟或好賢如緇衣之改爲, 留賢如白駒之維縶, 則誠意無所間斷, 終始可以如一, 此豈但待賢之誠而已哉? 其在學問之工, 必也少無間斷, 有始有終, 然後能致進竿之效, 自無虧簣之歎矣。今當悶旱之時, 聖念憧憧, 夙宵靡懈, 天心庶幾孚格, 甘霈可期於不日, 而若於得雨之後, 聖心一有少懈, 則實有欠於終始如一之道矣。雖在得雨之後, 聖心憧憧, 一如未得雨之時, 然後可免有始無終之嘆, 伏願留念焉。 上曰, 下番陳之。 長輔曰, 上番以權輿章之始勤終怠, 有所仰奏者, 而大抵待賢之禮, 必貴於終始如一, 故孔子不稅冕之行, 在於不致膰之日, 此職由於魯君待賢之誠, 未克終始故也。 馮驩不過孟嘗之一客, 猶有食無魚之歎, 況人君待賢者之道乎? 推之於百千萬事, 有始而有終, 然後可以有成, 誠正修齊之工, 亦不外是矣。是故殷宗之終始典學, 文王之日昃不遑, 罔非勤學之效, 而著見於政治之間者也, 伏願於終始二字, 深留聖意焉。 上曰, 知事陳之。 宗來曰, 權輿詩, 以大體觀之, 賢者之歎, 似若由於居處飮食之節, 而此特其末耳, 或於一事一言之間, 少有不合意之端, 則皆可見幾而去, 何有乎廈屋四簋之供億耶? 此莫非人君誠禮不足之致, 而誠禮之不足, 亦由於學問之不篤也, 學問之工, 苟能篤實, 終始無間, 方寸瀅然, 求賢以誠, 使賢以禮, 則天下之賢, 孰不願立於朝乎? 今殿下日御講筵, 誠切求賢, 伏願於地[此], 深加省察之工, 益勉終始典學之念焉。 上曰, 特進官陳之。 履翼曰, 小臣別無可陳之文義矣。 上曰, 參贊官陳之。 曰, 臣亦別無可陳者矣。 上曰, 舅氏謂誰? 學淳曰, 指晉公子重耳也。 上曰, 賢者之以不承權輿而去者, 何也? 學淳曰, 觀其供待之始勤終怠, 則有亦無用, 故所以去也。 履翼曰, 此詩所謂賢者, 卽泛言之賢者, 非高明之賢者也。 上命掩卷。 載瓚〈曰〉, 麥秋日氣稍冷,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載瓚等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載瓚等曰,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載瓚等曰, 惠慶宮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載瓚等曰, 嘉順宮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載瓚等曰, 元子宮諸節, 何如? 上曰, 與前一樣矣。 上曰, 次對爲之。 載瓚曰, 臺諫之必事違傲, 便成一副當時規, 臺廳便作空廨, 臺銜仍爲冗官, 此豈治世之美事, 而況日昨賓對, 卽出於遇災求助特命召接之盛意, 而掌令二人外, 竝爲違牌, 無一進參, 聖朝置諫官之義, 豈亶然哉? 大關朝綱, 萬萬未安, 且親臨玉署, 別開法講之日, 儒臣亦不爲備員來待, 豈有如許事體, 亦不可無警, 當該違牌兩司諸臺及伊日不入來儒臣, 竝施不敍之典,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近日連日開講之時, 經筵無端呈告, 前後相續, 若當備員入侍, 則輒多苟艱之歎, 經筵則避事圖遞, 政院則曲循捧納, 俱極未安, 當該承旨及經筵, 竝推考。此後則無衆所共知之實故·實病而尋單者, 政院初勿呼望之意, 申飭經筵, 故規本無親嫌與嫌避, 而近多有以嫌引遞, 此非舊例也, 令政院察飭,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平安監司李晩秀狀啓, 安州牧民家失火事, 傳曰, 鬱攸之災, 若是延迤, 極爲矜惻, 發遣宣傳官, 摘奸後慰諭以來, 當今旱災, 其狀實可悶矜憐惻之至矣, 原恤典外, 加給別恤典, 而燒死者如有生前身還布, 一倂蕩減, 宣傳官下去後, 與道臣, 問議奠接之方後復命事, 一體分付, 此時顧恤, 百倍他時, 廟堂亦爲知悉, 各別詳審, 草記稟處事, 命下矣。 本邑纔經歉歲, 又逢旱憂, 目下民情, 已切悶急, 而今此近四百戶連燒之報, 萬萬驚慘, 火餘奠民之方, 卽是急務, 而別施恤典, 特減還布, 已有判下成命, 今方星火行會, 而更依己巳蔚山已例, 無論大中小, 每戶各以會付穀一石題給, 以爲及時聊賴之資, 嗣後奠接之道, 令道臣爛加商量, 從長措處, 形止隨卽狀聞之意,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瑞興府民家失火, 至於二百餘戶, 公廨延燒, 亦爲數三處之多, 其爲驚慘, 與安州無異, 道啓先以形止, 從邑報馳聞, 而至於恤典請勘, 燒戶分等, 公廨間數, 姑未及消詳以啓矣。災民則必自營邑, 備給目下依庇之需, 而方係奠接之方, 營建之策, 必爲一一商量, 隨卽登聞之意, 姑先行會於該道臣,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頃因江原道陳弊冊子, 江陵蔘火稅十結蕩減後, 給代之方, 令道臣報來後稟處之意, 覆啓行會矣, 卽見該監司洪義謨所報, 則以爲蔘火田一結稅錢三十兩, 雖似過多, 一日耕不過一卜, 則比元續田, 甚非高重, 而前此蕩減之代, 或以京貢錢, 或以結錢番錢, 船鹽藿稅區劃, 援此已例, 以爲給代爲辭矣。蔘火田指徵無處者, 初則爲百餘結, 前後蕩減, 俱出特典, 而惟此十結, 尙未免白徵, 數雖無多, 弊實爲大, 合有蠲革之政, 而但今給代, 姑無區處之道, 至於三稅三錢, 俱非容易議到者, 更加爛商, 必得從他措劃之方後, 始爲稟定,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卽見咸鏡監司趙德潤, 北兵使李身敬狀啓, 則以爲吾村堡土品瘠薄, 山勢麤惡, 土卒漸縮, 居民渙散, 本堡城外有小局, 基址平穩, 土性饒沃, 鎭樣可成, 特許移設事, 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本堡當移之處, 地旣占勝, 民皆願徙, 況去本堡不遠, 而關防形便, 反有勝焉, 道帥臣之言, 果爲僉同, 不必靳持, 宜卽許施, 而但財力拮据之方, 無所論及, 且今本道災荒, 民力必竭, 姑待秋成, 更量鎭勢與民情, 從便移設之意,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曰, 前黃海兵使申大偀, 以其稍有廉聲, 且能綜詳, 自銓曹擇擬者, 亦由於乏人之故也, 其在分義, 雖老且病, 固當聞命竭蹶, 少效不擇之義, 而乃敢謂以有病, 偃處多日, 致有促命屢下, 而亦不趨膺, 終至必遞乃已, 雖將臣, 亦無敢言私稱頉, 則今以一帥臣, 無難力逋, 至於此甚, 朝令之不行, 國綱之不振, 更無可言, 誠非細故, 已爲草記請勘, 而不可尋常處之, 另爲從重嚴勘之〈意〉, 申飭該府,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上命大臣就座。 上曰, 諸宰奏事。 宗慶等曰, 別無可奏之事矣。 上曰, 事變注書出去, 承牌臺諫, 與之偕入。 泰濬承命出傳, 掌令李英發·牟達兼偕入進伏訖。 上曰, 臺諫進前, 英發等進前。 觀綏曰, 掌令李英發, 前席岸帽, 失儀非細, 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英發曰, 臣姿性蠢愚, 本不合於淸朝耳目之任, 而賓對有命, 冒沒登筵, 趨進之際, 致有失措, 至於承宣請推之擧, 惶懍震越, 罔知攸措, 以此情踪, 何敢一刻蹲冒於臺次乎? 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 勿辭, 亦勿退待。 出擧條 英發等曰, 請正法罪人, 亟施孥戮之典。 上曰, 不允。 出擧條 英發等曰, 請黑山島島配罪人若銓, 康津縣定配罪人若鏞, 濟州牧島配罪人致薰, 金海府定配罪人學逵, 固城縣定配罪人與權, 長興府定配罪人寬基, 竝令王府, 設鞫嚴問, 期於得情, 夬正典刑。 上曰, 不允。 出擧條 英發等曰, 請周爀, 亟令王府, 嚴鞫得情, 夬正典刑。 上曰, 不允。 出擧條 英發等曰, 請亟下三啓依允之傳旨, 令該府擧行焉。 上曰, 不允。 出擧條 英發等曰, 請物故罪人基讓寵億, 姑先施以竄配之典。 上曰, 不允。 出擧條 英發等曰, 請古今島定配罪人李東萬, 亟令王府, 設鞫嚴問。 上曰, 不允。 出擧條 英發等曰, 請物故罪人國仁支屬應坐之類, 亟施島配之典。 上曰, 不允。 出擧條 英發等曰, 請朴紀淳, 亟令王府, 拿來嚴問, 以重鞫體。 上曰, 不允。 出擧條  上曰, 臺諫有所懷乎? 英發曰, 無矣。 達兼曰, 三朔不雨, 一直亢旱, 悶旱之聖念方切, 詢荒之俯問屢勤, 事係民憂, 臣敢不竭陳所知, 仰副聖問也哉, 噫, 黃口充丁, 白骨徵布, 爲今日莫切之民憂, 軍丁紊亂, 奸僞疊出, 而富民饒戶, 率多遺漏, 孩提襁褓, 苟塡其數, 至於旣骨之後, 亦多虛充, 徵徭覓布, 鞭扑狼藉, 閭里騷擾, 景狀慘矜, 道道如此, 邑邑皆然, 此豈非抱冤含痛干傷天和之一端耶? 請別般嚴飭于各道道臣·列邑守宰, 另令査櫛軍丁, 鎭撫民心焉。 上曰, 所陳好矣, 令廟堂申飭, 可也。 出擧條  上曰, 玉堂無所懷乎? 學淳曰, 無矣。 上曰, 次對諸臣先退。 載瓚等退出, 又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