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2136책 (탈초본 110책) 순조 20년 12월 5일 정해 24/24 기사 1820년  嘉慶(淸/仁宗) 25년

○ 庚辰十二月初五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藥房入診,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提調金魯敬, 副提調金敎根, 記事官朴容壽·鄭知容·金正喜, 檢校直閣鄭基善, 左副承旨趙民和, 假注書金炳朝, 事變假注書趙相玉, 右議政南公轍, 兵曹判書鄭晩錫, 吏曹判書金履喬, 漢城府左尹張鉉宅, 刑曹參判徐英輔, 行護軍金基厚·李龍秀, 禮曹參判李止淵, 以次進伏, 醫官吳千根·李漢臣·李命運, 進伏楹外訖。 公轍進前奏曰, 冬候一直嚴寒, 日來少解,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 公轍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 公轍曰, 向伏聞藥院所傳, 則聖候有微感之節矣, 今當寒朝, 臨殿酬接, 近日則快復常度乎? 上曰, 一樣。 公轍曰, 如此寒節, 如臣等賤軀, 少有觸冷, 易致感冒。 臣於前日, 以日寒之時, 則朝臣召接, 常於房堗之意, 有所仰達矣, 移時臨殿, 恐或有妨於節宣之方, 下情不勝悶鬱矣。 公轍曰,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 公轍曰, 中宮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 公轍曰, 嘉順宮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 公轍曰, 近聞賓僚之言, 則當此劇寒, 世子宮日臨書筵, 不撤講對, 睿候之萬安, 不勝欣幸矣。 上曰, 醫官診候。 千根·漢臣·命運以次診候訖, 退伏奏曰, 脈候左右三部調均矣。 上曰, 次對爲之。 公轍曰, 卽見全羅監司李書九所報, 則以爲, 本營穀之丙子未捧折米九千七十石, 係是取耗支放者, 而無他拮据之路, 今年九百七石, 依已例, 就乙亥賑餘穀中特爲劃下, 俾補支放爲辭矣。 支放不足, 姑無他通變之道, 以賑餘穀劃給, 便成已例, 依報辭許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又曰, 卽見全羅監司李書九所報, 則枚擧海南縣監金魯喆牒呈, 以爲, 本縣自經己巳以後, 穀簿大縮, 而又以濟州都會官會付應下, 極其浩繁, 自庚午至己卯, 各衙門犯用穀未會減條耗折米爲一千六百四十七石零。 若不趁今措處, 則民邑之弊, 不知至於何境, 特依全州已例, 就本道會付穀, 今年耗條中, 準數劃給爲辭矣。 昨秋因道臣狀請, 各邑加下, 旣令準報, 則海南一邑之獨爲見漏, 雖未知其何故, 而旣云尙未會減, 無他拮据之道, 則不可不趁今措劃, 毋滋民邑之弊, 依道臣所請, 特爲許劃, 而大抵加下還報, 係是萬不獲已之政。 流來文簿之未盡照察, 漸致此多, 難保其必無, 若能隨用隨櫛, 豈有此弊? 此後則更無敢作爲恒例, 援引報請之意,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又曰, 今番曆咨官之行, 尊諡勅順付出來, 姑未知何日入京, 而迎接儀節, 分付該曹, 使之趁期磨鍊,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又曰, 近來倭學凋殘之狀, 誠亦矜悶, 而最是訓別之弊, 尤爲難支之端, 一經此任, 則數年之內, 逋負如山, 今至莫可收拾之境, 此皆京外擧行之際, 耗費浩繁, 視昔十倍之致, 渠輩之蕩敗渙散, 姑無論, 因此而交隣大事, 將不無狼狽之慮, 實非細憂也。 矯救之策, 自該院有所論報廟堂者, 今方講究方便, 以爲從後稟施之地, 而許多弊瘼中倭貢物種, 領納廂庫一事, 有不可自下擅便者, 蓋其領納之時, 自致有該庫稱量操截之患, 故所謂雜費, 年增歲加, 今爲該譯最大之弊, 論以朝家事體, 寧容如是? 臣意自今以後, 倭貢物種, 自禮曹依例照受後, 直納於政院, 以爲稟旨內入之地, 廂庫之稱量操截, 嚴加禁斷。 或有如前之弊, 有所入聞, 一以法從事, 毋或饒貸, 則非但爲訓別輩一分支保之道, 其在宮府一體之義, 事面亦甚正當,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又曰, 摠帥事, 伊時之傳說藉藉, 誠如是則將臣處事, 殊涉乖當, 故不得已仰請一問矣。 及見其爰辭, 則本邑校吏之推治, 果緣於他事云, 若然則本事脫空, 而聞廢務已至多日, 今日賓對, 亦不進參, 武將處義, 萬萬未安。 摠戎使徐春輔, 爲先從重推考, 後復逡巡如此, 則當論以重勘之意, 亦爲嚴飭, 仍令政院牌招進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又曰, 近來歲屠之不許藏牌, 寔出重農之聖意, 而實效果有之。 方其有效之時, 益嚴不弛, 然後耕牛可期蕃殖, 田功永有所賴。 今年歲時, 亦爲申禁之意, 預先分付於法司·捕廳, 而今適兩營將臣, 方在法司, 使之專意糾察, 如或私屠潛賣之臨時入聞者, 則廟堂自當論勘, 竝以此嚴飭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又曰, 黃海監司權丕應, 今已報瓜, 後日政差代之意, 分付該曹, 何如? 上可之。 又曰, 臣之孱疾無似, 獨當廟務, 實無自力職事之望, 而此歲又將垂盡矣, 前後筵席, 屢煩仰瀆, 而誠意淺薄, 言辭短澁, 不能感尊, 荏冉[苒]因循, 尙此蹲仍, 氣息隨日而益綿, 癃殘與年而俱加, 竊恐僨誤於謹嚴之地, 顚仆於班行之間, 此而不敢自恃, 他尙何說? 顧今風俗偸薄, 紀綱墮壞, 財用耗竭, 若內若外, 其可憂者有不勝摟指而數者, 以臣之無才無能, 加以積痼之貞疾, 何以擬議於燮理協贊之責乎? 愚不勝任者去, 病難堪事者去, 非爲一身之占便也, 乃所以尊朝廷而勵廉恥也。 臣受兩朝不世之遇, 致身至此, 糜粉嘗以自誓, 湯火在所不辭, 値此艱虞之溢目, 苟有毫分之有補治化, 則聖上雖欲斥遣, 臣則有百進自效之義, 今乃退託却步, 忽然爲辭爵祿之態者, 揆以常情, 寧有是理哉? 且自古願忠之臣, 孰無憂國之心, 愛君之誠哉? 然而榮祿之地, 必以久據爲戒, 進退之方, 惟以自知爲明。 如曰, 我雖無才, 憂國, 故不敢辭官也, 我雖有病, 愛君, 故不忍去位也, 此其人當如何哉? 殿下徒以其憂愛之誠, 僅足有取, 而仍置之百僚具瞻之位, 旣不能發慮謀事, 又不能坐鎭流俗, 下之簿書期會, 筋力奔走, 亦難以自强, 及至國事日非, 公議峻發, 則於是, 雖罪臣黜臣, 而更得夔·龍十輩而來, 旣敗之局, 臣知無着手之處矣, 思之及此, 寧不凜然而寒心? 且臣粵自釋褐之日, 以未老退休, 與心約誓, 亦嘗言於朝中知舊, 其人或有存者, 或在泉下矣, 明時未忍便訣。 又於近年以來, 連値國有慶禮, 蒲質望秋已衰, 而乞骸之章, 尙此遲佪, 薪憂無日不苦, 而瀝血之懇, 懼涉支離, 宜去不去, 負心欺人, 自省慙愧, 人謂斯何? 禮經之七十致事云者, 特言其大妨耳。 凡人之稟賦不同, 或有八九十而强健者, 或有五六十而衰耗者, 不可槪從七十之限也。 如宋之文彦博, 本朝之黃喜, 身佩國家之安危, 精力康旺, 故篤老之後, 居位不退, 而人無有非之者, 其餘疲癃病痼, 進無所補, 退無可惜, 而托以年姑未至, 貪饕富貴, 不計性命者, 直一鄙夫耳, 臣何忍爲此? 殿下於臣, 天地也, 父母也, 保全終始, 必不欲爲冥行不止之鬼, 臣嘗銘骨感戴, 報答無地, 而此猶臣私計也。 以廟堂機務言之, 留臣一日則有一日之憂, 二日則有二日之憂, 以殿下明聖, 何不念及於此耶? 伏乞諒臣切至之懇, 亟許斥罷, 改卜賢德, 以幸公私, 兼遂平生之願於一息未泯之前, 則帷蓋之恩, 臣當結草圖報, 臣無任涕泣祈望之至。 上曰, 卿之所懇, 雖如此, 卿亦不思之甚, 大臣不得於君則去, 其君舍之則去, 未有無故求退, 前牒之事, 姑無論, 如金判府, 至以告家廟爲辭, 而猶爲予屢年遲留, 況卿之所執, 只是雅尙如是而已乎? 予之今日倚卿, 不啻副手於千斛之舟, 勿後煩辭, 可也。 出擧條  上曰, 諸宰奏事。 魯敬曰, 祀典, 有國之所重也。 宮·園·廟·墓之忌辰節享祭需, 自太常封進, 自有定制, 毋敢違越, 故列聖朝, 後宮若非毓慶之地, 所重有在, 則元無祭需官供之例矣, 今此元嬪墓祭需降號之後, 宜卽革罷, 而因循未遑, 至今自太常封進云, 在法無據, 於禮未安。 臣職在宗伯, 旣知之後, 不可不一番仰請釐正, 而至於廟貌之別設, 亦非禮意, 祭需今欲釐正, 則尤不可如前立廟, 一依列聖朝他後宮例, 自壽進宮移奉擧行, 恐合事宜。 事係祀典, 問議大臣處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民和曰, 今日賓對, 兩司無一人進參, 事甚未安。 違牌諸臺, 竝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基善曰, 檢書官柳本藝方在外任, 今姑減下, 前檢書官金履疇·李文哲, 還差兼任, 使之察職, 何如? 上曰, 依此爲之。 仍命退, 諸臣以此[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