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2170책 (탈초본 111책) 순조 23년 9월 6일 신미 18/18 기사 1823년  道光(淸/宣宗) 3년

全羅道儒生進士金尙龍·申禹模·趙得鉉·柳光寅·金宜休·金邦默·邊正容·崔必翰·柳甲增·金邦儒·KC02171·朴懿淳·李昌祐·權基一·李榮緖·文範龍·河百源·李維會·林采鎭·鄭致煥·鄭在章·吳相瀷·柳植·盧錫珪·盧錫昇·柳衡烈·尹致興·閔樂儒·金潤國·姜柱榮·韓永老·李潤德·李寅灝·李源坤·金相誠·高大鎭·閔鳳爀·鄭東忠·洪秉潞·李馨萬·權楫·邊有容。 幼學金邦甲·羅鍵·邊相顯·李潤成·金九輔·申履祿·邊相圭·金克錫·金百煥·金貞輔·朴致郁·朴重輝·邊璇容·邊直容·趙尙八·宋鈺·高時道·高廷鎭·朴宗休·朴翰休·朴儉·姜楫·李潤九·羅得弼·柳相·金東源·李尙坤·金原復·李致賢·李龜鉉·鄭在浣·鄭在洙·吳耿·高星鎭·崔宇錫·崔鵬澤·金敬行·李錫夏·朴良壽·宋憲鎭·吳相直·宋得三·羅彦好·朴宗勉·閔裕基·金仁澤·金明澤·金永秀·金敬璨·金漢基·韓用萬·李秉寬·李德輝·曺大鎭·任徽哲·曺永熙·朴彝鉉·朴哲鉉·李命基·李儒一·李墅·金涵·鄭彦容·姜在禹·金命鉉·鄭基益·洪述謨·吳交煥·鄭八柱·愼恒鎭·李可白·崔存中·許瓆等疏曰, 伏以學問節義事功是三者, 國由之持, 人由之立, 百世由之興起, 非學問敎化, 不能正其本, 非節義倫彝, 不能明其則, 非事功利澤, 不能周其惠, 自古名臣宿儒, 有一於此, 則邦人誦而慕之。 世主褒而顯之, 濃墨寶篆, 璀璨於丹雘之宮, 圓冠方領, 彬蔚於俎豆之堂, 此非獨崇報之典, 允合常經, 將使遐逖者有所觀感, 頑懦者有所濯厲, 固可以儀刑四裔, 六有理於昭代作成之隆也。 是三者, 雖非二致, 而厥或出處異塗, 鮮有能兼之者, 若乃以一人之身, 擧而全之, 學問足以牖迪後進, 節義足以橕柱宇宙, 事功足以宣揚弘猷, 能卓然自表, 皭然不可得而泯滅, 則其寵奬之禮, 尊奉之道, 尤當何如哉? 臣等竊伏念, 我朝立國規模, 專尙風敎, 列聖光御, 大化休暢, 凡係尊儒重道, 褒忠勵義, 殆將無幽不彰, 無微不擧, 一節一行, 莫不炳煌輝赫, 垂之無窮, 而今有學問節義事功兼備於一身者, 獨未蒙宣額之恩, 使數百年芬苾之儀, 沈漂寂寥, 永作無名之祠, 玆豈非聖世之缺典而士林之遺憾也耶? 謹稽故判中樞府事貞武公臣奇虔, 卽其人也。 英陵盛際, 遭遇昭融, 當時得人之衆, 號稱海東唐虞, 而尤其魁傑挺特者也。 其以學問言之, 則自在韋布, 肄業太學, 專心·二書, 一生受用, 皆由此立得根基, 是以不由科第, 選授南臺, 遂歷大司憲及三道方伯, 而世廟所以倚毗者, 常先於集賢諸臣, 擢置宰樞, 顧問是資, 其出入經筵爲尤多, 是其資稟之美, 造詣之高, 推此可徵, 而曾孫文愍公遵, 世稱服齋先生, 玄孫文憲公大升, 世稱高峯先生, 實能闡明家學, 濬發淵源, 爲一代儒宗, 或與先正臣文正公趙光祖, 講論道義, 竝列祀典, 或與先正臣文純公李滉, 發揮性理, 同躋享庭, 遵與大升之學, 皆得之於其祖, 擩染薰襲, 固有所自來矣。 故相臣文貞公金堉, 撰海東名臣錄, 別立傳, 極稱其天姿英邁, 學業精粹。 夫公議者, 百世之耳目也, 其可誣乎? 其以節義言之, 則自文宗末年, 休官杜門, 日抄四書三經爲事, 蓋其意有隱約可見者, 而光廟在潛邸, 凡三枉駕甚驩, 獨毅然不從, 逮至受禪以後, 敦召鄭重, 以其宿德重望, 必欲處以矜式彈壓之位, 以鎭群心, 乃退伏田里, 以靑盲爲解, 亦嘗招致榻前, 令左右持針擬刺, 而猶KC10833[瞪]視不動, 竟全其節, 目不見天日, 足不出戶庭者, 垂二十年, 其卒也。 光廟取淸白守節, 强剛直理二法, 特賜諡貞武。 嗚呼, 大聖人萬世忠臣之敎, 不獨指成朴諸賢, 而之節惠, 卽亦不治朱雲之檻也。 恭惟我先大王, 嘗答校理成種仁疏, 引判中樞奇虔, 監察柳自湄, 副提學曹尙治等若而人, 列之於生大臣之號, 至稱其塗人耳目。 於戲, 大哉聖考此訓, 不其爲萬世之日星, 而我殿下所以仰述遺徽, 鋪張德意者, 顧不在於此等大關世道處乎? 其以事功言之, 則歷事三朝, 踐揚華膴, 內外殊績, 昭載史乘, 而若其出按藩維, 首興學校, 使窮海荒陬, 擧化爲鄒魯衣冠, 至於湖南一路, 尤被文翁之化, 前後忠臣義士, 林立相望者, 咸以倡導爲功, 其牧濟州也。 俗椎俚, 不葬其親, 死輒委諸溝壑, 爲設立科條, 敎之以棺斂竁埋之禮, 喪祭拜揖之節, 一島感化, 至今遵行。 詩云予曰有先後, 予曰有奔奏, 朱子釋之以相道前後曰先後, 喩德宣譽曰奔奏, 若之在聖朝, 眞可謂濟濟以寧者矣。 其他如延安之永除鮒稅, 輿誦猶存, 酖羅之不食鰒魚, 邑誌相傳, 蓋其廉白有餘, 守正不撓, 仁風惠政, 所至藹蔚, 故相臣文忠公李廷龜所撰碑文中德行政事, 皆學之推云者, 卽之平生所展施也。 噫, 之學問節義事功, 若是其磊落俊偉, 華國範世而且況同時六臣, 皆已誕宣恩額, 腏食儒宮, 榮至渥也。 則以生六臣之卓節危忠, 一區荒祠, 獨不被數字華褒, 將與鄕老村秀, 同歸鬱沒, 不亦悲乎? 自之沒, 南中多士, 慕其義不衰, 相與妥靈於長城秋山書院, 春秋奠酹, 月朔講會, 特以道里悠遠, 不能自陳衷懇, 曾於肅廟朝, 一叫天閽, 而九重莫達。 正宗朝, 亦嘗齊籲法駕, 而以上言蒙昧, 皇恐退歸, 伊時大臣獻議, 有曰朝家之施不施, 惟視其所請之當不當, 不可以儒生之有所失, 靳施於當施之事, 今日儒生之失, 何與於數百年前忠節之臣也哉? 逮至戊辰夏, 又因湖南儒疏, 伏承令廟堂稟處之命, 而伊時大臣獻議, 亦有曰奇虔之醇學高節, 尙闕頒額之恩, 誠爲欠典。 今此疏籲, 實是久鬱之論, 而況三疏竝入, 殊涉煩屑, 姑俟日後, 恐未晩矣云云。 卽此前後獻議, 蓋可見廊廟所執, 皆以爲公議之不可遏也。 之五代孫贈參議孝諫錦江, 受業於先正臣文正公金獜厚之門, 之九世孫故參奉挺翼松岩, 受業於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之門, 又皆以邃學篤行, 隱居自修, 世之論學問家數者, 必先推奇氏, 以爲靈醴有本, 今其祠院, 乃三世聯芳之所, 而衿紳艶慕以同聲, 林巒竦峙而增光, 臣等愚陋, 竊以爲文愍·文憲之祠旣額之, 而獨闕於倡道之賢祖, 則是崇宗道學, 有所末[未]盡也。 殉節六臣之祠旣額之, 而獨闕於全節之生六臣, 則是崇節義有所末[未]盡也。 誠宜一體喪奬, 以待文愍·文憲者, 待其賢祖, 以待六臣者, 待其同德, 有以顯揚我世廟簡拔之殊遇, 有以闡明我光廟寵詡之深意, 爲今日扶世敎勵士氣之一大機括也。 伏願殿下, 深察不泯之公議, 特擧未遑之晠典, 爰命有司, 亟施奇虔秋山書院揚額之恩, 賁名節於九原, 樹風聲於百祀, 俾湖南士庶, 莊誦聖德, 知道學節義之爲可敬可勉, 則世道幸甚, 斯文幸甚。 臣等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疏辭令廟堂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