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2231책 (탈초본 113책) 순조 28년 7월 25일 계해 29/30 기사 1828년  道光(淸/宣宗) 8년

○ 副修撰朴來謙書曰, 伏以臣才本空疎, 學又蔑裂, 不足備任使之列, 而前後踐歷, 罔非踰涯, 居恒懍惕, 如集于木, 迺者玉署除旨, 又下夢外, 臣誠惶霣感激, 莫省措躬之所也。 義分是懼, 叨謝宜亟, 而不惟臣不稱之愧, 尙切于中。 臣於原濕之餘, 重傷暑濕, 宿疾闖苦, 痰癖乘肆, 宛轉床笫, 刀圭罔效, 以情以病, 趨造無望, 積犯違傲, 冞增惶溢, 玆敢略具文字, 仰暴情實。 伏乞离明, 亟許鐫改, 以便公私, 不勝幸甚。 臣今丐免, 不宜贅他, 而第伏念, 臣於昨年, 受任幕, 周行十州, 幾近一期。 春秋之科場, ·之交市, 次第幹當, 邠岐之舊迹, 華夷之定界, 殆遍歷審, 課文奬武, 雖未能盡職, 風謠俗習, 粗有所領略。 今於還朝之後, 適當可言之會, 敢將略而條件, 臚列附陳, 惟离明垂察焉。 一曰, 德陵·安陵舊碑事也。 穆祖大王德陵, 孝妣安陵, 舊奉於慶興府南十里許, 太宗庚寅, 移奉于咸興, 而兩陵遺墟數帿地, 俱有石碑, 一則刻以穆祖德陵, 一則刻以孝妣安陵, 卽皆遷陵前所竪也。 謹考北道陵殿誌, 兩陵遷奉咸興之後, 德陵舊碑, 仍在舊砆, 安陵舊碑, 埋失無傳。 英廟己巳, 因道臣啓聞, 有德陵舊碑設閣之命, 始役時, 安陵舊碑, 亦得之田壠間, 又有一體建閣之命云矣。 至今兩閣, 巋然相望, 誠爲稀異之古跡, 而第伏念, 陵寢之有石碑, 所以徵信於後世也。 今此陵寢旣遷, 石碑尙存, 恐非所以徵信後世, 而揆諸事體, 實爲未安處也。 大抵舊碑仍存, 旣無意義, 久遠遺迹, 亦不可埋沒無傳, 則以臣愚見, 特令文任, 備述封陵遷陵之迹, 或別立新石, 或追刻於舊碑之陰, 則可以修幾百年未遑之典, 而亦當爲千億載徵信之道矣。 伏望仰稟大朝, 俯詢廟堂而處之焉。 二曰, 閫變通事也。 北關地廣人稀, 田土不患不足, 而水陸路遠, 財穀不能流通, 故若値豐登, 穀不可勝食, 而少遇災荒, 民無以相資。 昨年少歉, 亦患艱食, 鶉鵠顚連之狀, 相望於道路。 拯濟之策, 專在字牧, 而字牧或非其人, 則小民偏陷塗炭, 九重天陛, 無望轉達, 而千里監營, 亦難赴愬, 故官長恣行不法, 小民惟令是從, 彼亦赤子, 寧不可哀? 守令雖是近民之任, 龔黃治法, 旣難每人而責之, 則必待承流宣化之臣, 另行黜陟之政, 而六鎭之距監營, 已十五六日程矣。 簿書往復, 動踰旬朔, 吏校廉察, 莫辨眞僞, 夫以千里外道臣, 坐察千里外民情, 誠行不得之政耳。 竊伏念, 詰戎之政, 武臣未必優於文宰, 而彈壓之權, 文宰大有勝於武臣。 今若以北關節度使之職, 定爲文宰之窠, 另擇文武備具者, 而依濟州牧使例, 替行道伯之任, 守令考課之政, 亦令專主, 則地望自別, 威惠竝行, 戎政無廢弛之患, 列邑有畏戢之道矣。 國初定制時, 六鎭猶未盡拓, 界限初不分明, 故摩天以北, 只設節度使一員, 專尙武備, 置之羈縻之域, 而到今兵革久息, 生民安業, 農功儒術, 少無異於內地, 則休養生息之政, 不可專責於武臣, 而設官置職之方, 亦豈可拘於定制, 不思所以隨時變通乎? 此非獨臣之言也。 中古按藩之臣, 先已有此請, 而事係更張, 不得見施云。 蓋北方民情, 自古如是, 而顧今世級漸降, 民窮益甚, 視中古不啻倍簁, 則今日變通之方, 尤不可一日緩也。 伏望令廟堂, 稟處焉。 三曰, 會寧·茂山割界事也。 會寧府卽逐年交市之邑也。 交市時許多供億, 實爲會民難支之端。 館舍修理之役, 柴草生麻之費, 旣專責於民, 而卜物之轉輸, 凍節之守直, 又偏苦於民, 弊端百出, 民戶四散, 昔之萬餘戶大邑, 今不過爲四五千戶。 且會寧邑倅, 品秩雖高, 而俸祿甚薄, 市邑公費, 倍於他邑, 而官廚貧殘, 最於北關, 剩穀名色, 不知創自何年, 而前後邑倅之襲謬抵罪者, 踵相接也。 推是觀之, 邑況之漸至殘薄, 實非所以養廉之道, 而亦非所以便民之術也。 竊伏聞茂山府梁永鎭以北四社加鱗端·板仇味兩津, 本會寧地, 而茂山新設時割付者也。 一自厥後, 幅員旣減, 穀簿漸縮, 而市弊民瘼, 年增歲加, 本邑之漸至凋瘵, 良由此也。 茂山新設, 距今百餘年之間, 菑畬浸闢, 民物漸殷。 臣於白頭山歷路, 目見邑治以西百餘里之地, 太半爲設邑以後新墾之地。 今若以梁永鎭以北四社及兩津, 還屬會寧, 則茂山失地之害小, 而會寧添戶之利大矣。 至若茂山還弊, 最稱難捄, 朝家之每所軫念, 而若以四社所屬之倉穀, 隨其民移屬會寧, 則還弊加減, 亦無可論也。 茂山之無海津, 又所當念, 而富寧·鏡城兩邑海津, 不患不足, 若以兩邑海津之附近於茂山處, 量宜割付, 則亦合便宜。 伏望令廟堂, 稟處焉。 四曰, 還弊釐正事也。 北關還弊, 最爲民難支之端, 千瘡百疣, 指不勝摟, 而擧其尤甚者, 則公私穀之不能區別, 最爲生弊之源也。 蓋北關各邑, 錢貨不行, 故公私需用, 皆藉於穀, 而還餉也公用也官廩也, 初不區別, 統稱還穀, 而還穀之中, 米穀雜穀, 無有定數, 互相代捧, 名曰折米。 冬春畢糴之後, 凡一切官廚需用, 輒以一片帖紙, 取用於倉穀, 無復界限, 而名曰帖子。 或先貸倉穀而待秋後, 以廩餘雜種, 作穀充報, 而名曰作穀。 爲官長者, 若不能量入爲出, 則自致虛留, 充納無路。 官長先旣犯法, 故吏鄕從而作奸, 許多倉穀, 無難取用, 此倉已罄, 則那移於彼倉, 米穀不足, 則又犯於皮穀。 上下交征, 如用私物, 而畢竟充納之方, 或以邑民之私債, 或以商賈之外上, 夤緣混錄, 出秩竝督, 還穀法意, 豈亶使然哉? 是故秋冬捧糴時, 民納精實之米, 而窮春分糴時, 民受皮雜之穀, 無歲不然, 無邑不然。 此外, 虛留也臥還也濫捧也, 無弊不有, 而苟求其源, 則公私穀之不能區別, 實爲之祟也。 臣伏聞北關此弊, 其來已久, 連登繡啓, 屢勤朝飭, 至於揭板申禁, 而迄未有成效云, 誠不勝慨然處也。 此若不趁今矯捄, 則哀彼殘民, 恐無支保之望。 臣謂另飭道臣, 北關各邑, 無論邑倉與外倉, 還穀也公用應下條也官廩也, 分儲三庫, 而別其文簿, 嚴其出入, 無相混同, 無相推貸, 還穀各色, 竝以本邑收捧, 勿爲代捧, 而畢糴後別岐廉探, 隨現論勘, 俾爲一分矯弊之道, 而無如前日伈泄之歎, 宜矣。 伏望令廟堂察飭焉。 五曰, 人才收用也。 夫五嶺以北, 六鎭之地, 距京都二千餘里, 粵自開拓之後, 猶有蕃胡之憂, 故鎭堡相枕, 禁網甚密, 式至今昇平日久, 海晏而河淸, 已三百年于玆矣。 弓馬之業, 雖其長技, 而絃誦之聲, 間亦不絶, 搜羅甄拔, 尤宜致意, 而前後顯達, 槪無幾人, 棄障攻駒, 看作華膴, 枯項黃䤋, 老死牖下, 誠乖聖世一視之政, 而詎無人向隅之歎也。 況龍興舊地, 與他自別, 漢之豐沛, 唐之晉陽, 屢勤列祖顧恤之念, 而京察飭敎, 徒歸文具, 臣竊爲之慨然也。 況俗本自獷悍, 禮俗未盡周洽, 而若不以文敎維持, 則其民將益貿貿然莫知親上死長之義, 故北關文敎, 尤不可不行, 而激勸興作之方, 正爲今日之急務也。 臣在日久, 或延接文士, 或採探物論, 則十室忠信, 亦不爲無人。 鍾城幼學南大任, 姿性端雅, 學業專篤, 家儲遺經, 集諸生而訓誨, 足不出門, 爲一鄕之矜式。 富寧幼學姜祥國, 固窮讀書, 飭躬修行, 家甚貧窶, 而取與必以義, 地最荒僻, 而隣境亦稱譽。 吉州幼學林宗七, 自少志學, 博通經籍, 操守之堅, 超出流俗, 孝謹之行, 播聞鄰鄕。 此三人者, 皆北方之秀也。 臣於歷路, 竝爲延見, 而叩其所存, 亦不負所聞。 臣謂此三人, 竝宜令該曹調用, 以示慰悅遠人之意, 則其於激勸興作之方, 似當有助也。 伏望令廟堂, 稟處焉。 六曰, 儒賢貤贈事也。 北關開拓之後, 其俗貿貿然專尙弓馬, 不事文學, 至於經術, 尤所茫昧。 及文忠公閔鼎重按本道, 文忠公李端夏·文簡公金昌協, 相繼爲評事, 俱以興學化俗爲己任, 文風稍振, 儒化或行。 時則有若鏡城故持平李載亨, 姿性近道, 踐履甚篤, 經學理氣, 無不淹博, 所著性理諸說·禮義諸辨及璣衡筭數等書, 可驗其造詣之高, 而性又至孝, 其事父母, 白首靡懈, 州里上下, 皆稱曰李孝子。 至於義理所當爲, 不以禍福撓, 故承旨金濟謙謫隣州被淫禍也, 禍色彌天, 而獨躬往哭奠, 衆怒洶騰, 而逌然不一辨, 平日秉執之確, 尤可知矣。 及朝廷待之徵土, 旌招屢勤, 而肥遯冞固, 窮居敎授, 造道益高。 文康公金昌翕, 嘗遊相訪, 至有吾道其之語矣。 以遐荒一學子, 非有高人一等處, 能如是乎? 蓋其奮起北陲, 倡明吾道, 門路旣正, 樹立甚卓, 凡今日北關之人士, 稍知有經術義理者, 皆其功也。 臣謂宜施以貤贈之典, 以示崇奬儒賢之意, 俾爲聳動俗之地也。 伏望令廟堂, 稟處焉。 七曰, 禁所革罷事也。 昔在北關開拓之初, 驅逐醜類, 邊地空虛, 故遷南族以實之, 而猶有蕃胡搶攘之患, 邊民奸細, 不可不防也, 南族之逃歸, 不可不禁也。 於是乎設置高山·楚原·德山·谷口四禁所, 以察人畜之往來, 以防物貨之貿遷, 載在國典, 遵行已久。 到今昇平日久, 禁網疎濶, 南商北賈往來無礙, 而猶有禁所法意, 故關吏之操縱多端, 行旅之賄賂肆行, 是豈先王譏而不征之意乎? 沿江邊邑, 西北無間, 而西關則未聞設禁, 獨於北關, 有此厲禁者, 亦豈朝家一視之政乎? 且伏念設禁本意, 所以防北關人畜及物貨, 而今此禁所, 列置於南關各邑, 竝與南關行旅而亦不得互相往來, 尤非設禁之本意也。 臣謂今此四禁所, 一竝革罷, 未爲不可, 而古制若難猝革, 則只設一禁所於摩天嶺下, 而收稅之規, 一切嚴防, 以存古制, 以便行旅, 宜矣。 伏望令廟堂, 稟處焉。 臣無任云云。 覽書具悉。 書辭, 令廟堂, 稟處, 爾其勿辭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