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2310책 (탈초본 116책) 헌종 즉위년 12월 25일 을묘 16/16 기사 1834년  道光(淸/宣宗) 14년

○ 甲午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時, 上御興政堂。 大王大妃殿垂簾, 藥房入診,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都提調沈象奎, 提調金逌根, 副提調權敦仁, 假注書曺錫亨, 記事官曺雲承·洪說謨, 檢校直閣李景在, 右承旨李穆淵, 假注書金炳奎, 事變假注書金大默, 奉朝賀南公轍, 領府事李相璜, 左議政洪奭周, 領敦寧府事趙萬永, 行判中樞府事李羲甲, 行上護軍徐俊輔, 行大護軍朴周壽, 戶曹判書李止淵, 知中樞府事金學淳·李勉昇, 吏曹判書朴綺壽, 刑曹判書金箕殷, 兵曹判書沈能岳, 行大護軍趙寅永·徐耕輔, 禮曹判書金蘭淳, 漢城判尹鄭基善, 知中樞府事李紀淵, 行護軍朴晦壽, 漢城左尹李惟秀, 右尹李鐵求, 行護軍金弘根, 校理徐念淳, 執義李淵祥, 掌令金鼎元, 持平林基洙, 獻納黃浩民以次進伏, 醫官金漢雋·金珪·秦慶煥, 進伏楹外訖。 公轍曰, 日月不居, 此歲將盡, 寒事斗緊,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象奎曰, 醫官使之入診乎? 上曰, 唯。 漢雋等以次診候訖, 退伏奏曰, 脈候左右三部調均矣。 上命醫官先退。 象奎曰, 次對當仰達矣。 公轍曰, 臣身旣休致, 病又沈痼, 廟堂末議, 何可與聞, 而日前慈敎, 使之同爲來會, 臣則與領府事有異, 尤係格外。 故初欲具短箚請譴, 此時瀆擾, 還切惶悚, 且是初元初行之次對, 故兼爲覲光承候, 扶舁入來, 而非爲參賓對而入來矣。 大王大妃殿曰, 予亦非不知奉朝賀與領府事之不參賓對, 而卿元老大臣, 豈可以時原任之別, 爲言乎? 凡於軍國重大之事, 有詢問, 則必爲論奏, 以輔沖王, 補予不逮, 是所望也。 公轍曰, 慈念及此, 臣雖無狀, 豈不欲對揚德意之萬一, 而自量精力, 實無其望矣。 臣自待罪時相之時, 偏荷大行大王庇覆之恩, 可幸無罪, 而至今追惟, 孤負僨誤, 不勝其多。 況犬馬之齒旣多, 百病交侵之中, 耳聾脚痛, 最是文陛陞降, 玉音承受, 實非可强而爲者。 對揚之禽誠雖切, 而報效之餘日無多, 胸臆抑塞, 不知所達矣。 相璜曰, 慈敎申複懇惻, 承聆感泣, 不知所以仰對。 苟使臣有寸長微能, 可以輔報, 又有一知半解, 可以獻替, 則臣敢不自效, 亦何敢自隱, 而顧臣崦嵫餘景, 死亡無日, 旣無以筋力爲禮, 神思耄惛, 雖欲貢愚者千慮之得, 亦無其望, 慈敎之下, 唯有撫躬自悼而已。 大王大妃殿曰, 卿等年歲旣多, 雖難頻登前席, 而每當詢問之時, 善爲裁稟, 則此乃仰報大行大王恩遇也。 公轍曰, 臣等今承慈敎, 胸臆抑塞, 報效無路, 更無可奏之辭矣。 大王大妃殿曰, 日前亦已言之, 而欲安國家, 則先安百姓, 百姓之安不安, 專係於方伯·守令。 今番都政, 卽主上一初大政, 今日北面於朝廷者, 若有一分向國之心, 必不待予言, 而恢公自然由出於秉彝之性, 不須預慮者, 而兩銓旣爲登筵, 各別惕念, 必思精白對揚之道。 守令初仕, 極爲擇差, 八方人心, 使之洽然, 則其效不少。 此意, 大臣着實申飭, 俾無負朝家爲民之一念, 可也。 奭周曰, 此傳敎, 使政院翻謄頒布, 似好矣。 象奎曰, 兩銓今旣登筵, 使之進前聽慈敎, 宜矣。 綺壽·能岳進前俯伏, 穆淵宣傳慈敎, 綺壽等曰, 臣等頃承慈敎。 銘在心肝, 豈無精白對揚之心, 而知識淺陋, 最難知人, 以是悚悶矣。 大王大妃殿曰, 守令不善擇送, 則是何異使民就死也? 着念爲之也。 象奎曰, 謹稽謄錄, 則國恤卒哭前, 京外習操及官鎭門聚點, 各樣都試, 竝皆停止矣。 今亦依此知委於各道道帥臣·四都留守處,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象奎曰, 守令擇差, 何時不然, 而今番則百倍揀選, 以光我主上一初之政, 是臣區區之望, 而慈敎如是諄複, 非但廷臣之所共感孚, 八方民庶, 可以延頸拭目, 以觀政化之丕新矣。 象奎曰, 殿最法意, 本自嚴重, 褒貶黜陟, 全付道臣, 其責任之專, 顧何如, 而前後飭勵, 又不啻申複者, 亶以民牧, 司民之命, 爲其懷保之道, 不得不到底恩勤而然也, 則凡厥黜幽陟明, 褒善貶惡, 固當必嚴必寔, 而今此海西·京畿·嶺南三道百數十郡縣之無一人之中下者, 果皆循良無疵而然乎? 苟或不然, 殊非今日對揚之道。 其在存規責備之義, 不可置而無警。 海西道臣, 丁憂勿論, 京畿·嶺南兩道臣, 施以越俸之典,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卿言是矣。 依爲之。 出擧條 象奎曰, 伏承本月初一日大王大妃殿傳敎, 若曰, 今見朔膳方物, 一切與大殿無異, 此豈廷臣知予本意哉? 顧今經費如此之時, 浮文不可不念, 勿論京外, 供上之獻于予者, 一竝依前入之。 又伏承初四日傳敎, 若曰, 予受中宮殿供上, 爲三十餘年, 到今別無加損, 大妃殿則今日儀節有異, 一切京外貢獻供上, 皆以大妃殿前例, 磨鍊擧行。 前後慈敎, 一是德懋謙抑, 念軫經費, 一爲儀節攸係, 事體允當, 臣非不仰切欽頌, 而第竊伏以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日供朔膳之載於定例者, 卽皆應行確式, 故多寡之差, 隆殺之別, 決不容可忽。 雖以慈德之謙抑, 慈念之節費, 亦豈得以有所省損於其間, 而又何以安大妃殿嗣徽之心, 答我殿下隆養之孝哉? 禮貌事體, 俱不當一日如此, 仰稟慈旨, 更下處分, 區區之望也。 大王大妃殿答曰, 予則受中宮殿供上, 多年矣。 今不必加封經費, 亦不可不念王大妃殿, 則不可依前供上, 故向有所敎矣。 王大妃殿以爲依例, 受大妃供上, 而予則受中宮殿供上, 事體未安, 屢次謙抑, 似或然矣。 雖非予本意, 垂簾外供上, 未知如何, 而第爲封進, 可也。 象奎曰, 今承供上依例封進之下敎, 下情萬幸矣。 象奎曰, 近來蔑法胥狃, 牟利群習, 蠹民病國之事, 日滋而又日痼, 哀彼無告, 殆無以支保, 愁恨怨咨, 騷然日聞, 又其中尤可惡者, 京外無賴之類, 譸張謊騙, 輒以陳告投屬, 作爲活計, 受出宮署, 自爲導掌, 凡津基·漁場·鹽田·米舶之民所得以資業者, 惟意占奪, 勒定稅額, 橫加徵斂, 肆行無忌, 而人不敢誰何, 官不能禁除, 此卽今日民瘼之最甚者也。 年前僚相, 以此筵奏, 申明國典, 重爲著令嚴禁之道, 而近聞一是宿弊, 竟無實效云。 其不遵受敎, 不有朝飭者, 特以顧狥憚於摘發, 茹吐每患姑息故也, 而小民之苦害, 寧有可已之時乎? 此不得斷然嚴防, 則雖日講懷保之政, 恐不免閒說話而止。 臣意則以年前擧條, 更爲頒示中外, 凡屬宮家之非理占稅者, 一切革罷, 條列形止, 各報本司, 而如有頑拒不從之弊, 則令地方道臣, 具由狀聞, 以請朝家處分, 而如是申飭之後, 若或依舊掩護, 任其漫漶, 則道臣及該管守令, 自廟堂草記勘處, 因此而又有切可痛者, 稱以宮家分付, 推捉平民, 法外鎖囚, 動費旬日, 有欲必遂逞而後已者, 實爲都下騷擾之一端, 而法官何所顧畏, 知而不禁乎? 此亦一體分付於諸法司, 使之隨現, 論勘其家主,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象奎曰, 伊川前倅, 聞受由不還, 已爲屢朔之久, 該曹向纔罷黜差代, 而又聞新倅實病, 難於赴任, 方呈狀求遞云。 本邑雖曰閒僻, 一向曠官, 誠爲可悶。 道臣之任其久曠於旣往, 不可無警, 推考, 銓官之又以難赴之人差代, 且伊日政, 本館新錄人臺望陞擬, 俱未免不審, 從重推考, 該倅差代, 待草記允下, 令該曹口傳擧行, 卽速下送,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象奎曰, 檢校閣臣中, 或有實病, 或除藩任, 近聞番次苟艱。 檢校直閣徐萬淳, 今姑減下, 原任直閣金鼎集·吳取善, 檢校差下, 使之入直,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象奎曰, 陵所封標時, 臣等俱爲進去例也。 今番亦當出去擧行, 故敢此仰達矣。 大王大妃殿可之。 相璜曰, 孝和殿祭享器皿, 不可不加數造成。 都監提調, 當進去奉審, 書別單以入, 以爲擧行之地矣。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奭周曰, 大行大王冊命印寶, 當爲奉安於殯殿, 而春邸時冊印敎命及丁亥上號時玉冊, 前已奉藏于江都外奎章閣, 今當依庚申例, 下送閣臣陪來, 而本府留守, 旣有原任閣銜, 仍令奉來, 似合便宜。 故敢此仰達矣。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奭周曰, 臣於向日筵席, 承聆慈敎, 有曰欲安百姓, 則先自朝廷, 擧措得宜, 此誠至當不易之訓, 而今又申提此語, 縷縷誨諭, 臣誠不勝欽仰萬萬, 而擧措之得宜, 專在於大公無私, 朝廷擧措, 一出於至公, 則在下者莫不有尊畏感戴之心, 群情帖伏, 民志自固。 如是而國不安者, 未之有也。 朝廷擧措, 一或不免於私, 則在下者, 有以窺覘其淺深, 而必不能無輕侮之意。 人心不服, 衆志靡定, 如是而國不危者, 亦未之有也。 然則一念公私之分, 實爲宗社安危之所係, 可不懼哉? 況今一初之政, 八方拭目, 一令一事之得失, 而民情之嚮背判焉, 國勢之輕重懸焉, 尤不可不十分致愼。 先自宮闈之中, 懋昭平明之治, 刑賞黜陟之際, 唯一以公議爲準, 毋以愛憎疎昵之私, 或有參錯於其間, 至於婦寺近習干恩僥倖之徑, 尤皆一切嚴杜, 俾毋敢絲髮或售, 則表率旣端, 觀感自捷, 百官有司, 孰敢不精白對揚乎? 且伏念公道之恢張, 莫要於人才用捨之際。 大政之行, 見在不遠, 而前席慈敎, 懇惻嚴重, 兩銓之臣, 必當悉心奉行, 靡不庸極, 而更願將臣此奏, 申加戒飭, 無或少徇於情面, 無或專拘於常套, 先從遐逖沈淪四無援附之人, 加意收用, 惟才是求, 俾遠近觀曕, 皆有以明知朝家祛私布公之本意, 亶爲目下收拾人心之要務。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所陳惓惓不已, 謹當體念也。 出擧條  大王大妃殿敎大殿曰, 大臣所奏之言, 皆切實, 必爲銘聽焉。 大王大妃殿命大臣就座。 穆淵曰, 諸宰奏事。 止淵進前奏曰, 日前伏奉世孫宮內入供上, 依前入之之下敎, 而供例自在當減, 則稱號實爲難便, 而在昔丙申, 正宗朝下敎若曰, 大殿宮人名色, 在前本無, 自今永罷, 而世孫宮時進排, 一竝除減。 聖意所在, 可以仰認, 到今一遵其時定例, 實爲繼述之道。 故敢此仰達矣。 大王大妃殿答曰, 所奏如此, 姑付於王大妃殿, 而嘉禮後則自當有歸屬矣。 止淵曰, 下敎如此, 何敢更有煩陳, 而王大妃殿移屬宮人, 前已數多, 今若更爲添屬, 則其數太多, 有非祖宗朝定例之本意。 有司之地, 實難奉行, 伏願更賜深諒處分, 俾無或違於舊例, 是臣區區之望也。 大王大妃殿答曰, 當商量下敎矣。 基善曰, 臣以職掌事, 有所仰達矣。 轝士軍抄戶, 今已多日, 各部成冊, 尙未齊到, 雖以已到者言之, 隱漏冒頉, 已無限節。 臣方面飭部官, 逐戶査櫛, 而溯考各年謄錄, 則庚申年抄丁實數, 洽爲一萬三千餘名, 其後各年漸次減縮, 至於庚寅, 僅止六千餘名。 部內民戶, 雖或有時增損, 豈眞逐年遞減, 有損而無增乎? 此莫非紀綱解紐, 謬習成俗而然。 日前慈敎, 至誠惻怛, 深軫殘獨之窮戶, 臣不勝欽仰攢誦, 務盡對揚之道, 而冒頉之弊如舊, 則程站有限, 丁額有數, 畢竟害歸於窮民而後已。 試以目下事論之, 朝官或不出丁, 士夫多懸無率, 其中非曰無眞箇無率之人, 而祿仕之家, 豈不能辦出一丁? 班戶如此, 何以董飭庶民乎? 此不可不隨其査發, 草記論勘。 至於各宮房·各營·各司, 員役本有定數, 頉役亦有定限, 而漸次增加, 冒濫無節。 各貢冒錄之弊, 尤爲容奸之淵藪, 苟不別般申飭, 難責其效。 隨現發, 論罪官長之意, 令廟堂知委各宮房·各營·各司及有貢衙門, 以存先甲之飭,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紀淵曰, 在前陵役時, 濟州民人, 每爲越海赴役, 而丙申多至致傷, 正宗大王, 深加悶慮, 特有此後勿爲起送之下敎。 故庚申筵臣, 又以此提奏申飭矣。 今當此時, 島民久蒙浹骨之澤, 必當涉險爭赴, 顧其誠意雖可尙, 而重溟來往, 大爲關心, 預爲知委於該道該牧, 使之曉諭, 無至遠勞, 以體大行大王終始軫念之德意, 似好。 故敢此仰達矣。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穆淵曰, 玉堂所懷陳之。 念淳曰, 日前慈聖殿下筵敎, 以成就聖學, 爲今日先務, 首尾一百有四十有餘言, 辭旨懇懇, 臣不勝欽仰攢祝之至。 夫帝王講學之不可不勤, 何時不然, 而在沖年, 則尤當以講學爲先務。 蓋聖人之嘉言善行, 盡在於斯, 先王之鴻謨偉烈, 亦惟在斯。 今日講一書, 明日學一書, 習熟乎聖人之言行, 慣瀜乎先王之謨烈, 性情由是而薰陶, 見識由是而浸廣, 則成就聖德, 甄鑄至治, 亶不外是。 此所以講學之不可不勤, 勤學之尤急於沖年者也。 昔宋仁宗卽位, 年甫十一歲, 明肅太后垂簾聽朝, 令群臣採摭歷代君臣事跡爲觀文覽古, 祖宗故事爲三朝寶訓, 使左右, 日夕侍上, 展玩解釋之。 其後哲宗, 又以九歲御極, 有以明肅太后事, 啓于宣仁太后者, 宣仁命取板摹印, 倣此爲帝學權輿。 仁宗·哲宗, 竝以沖齡嗣服, 而天聖·元祐之治, 於宋爲盛, 實兩太后輔導之有方也。 今殿下仰成於東朝者, 其亦有似乎仁宗·哲宗之仰成於明肅·宣仁之時矣。 若觀文覽古則有紫陽綱目, 若三朝寶訓則有國朝寶鑑, 今不必別纂一書, 只就進講冊子, 但勤其講學而已, 則成就聖德, 甄鑄至治, 亦將權輿於是矣。 元祐初, 程伊川上箚哲宗曰, 陛下富於春秋, 雖睿聖得於天資, 而輔養之道, 不可不至, 大率一日之中, 接賢士大夫之時多, 親寺人宮女之時少, 則氣質變化, 自然而成, 旨哉言乎。 夫講學誠勤, 則接賢士大夫之時, 不得不多, 苟講學不勤, 則親寺人宮女之時, 不得不多。 寺人宮女, 日親於前, 而能薰陶德性, 成就聖學, 臣未之聞也。 賢士大夫, 日接於前, 而不能薰陶德性, 成就聖學, 臣又未之聞也。 臣於春間, 猥忝宮僚, 一再登對, 亦嘗以勤講學一事, 縷縷仰勉矣。 臣未知聖聰, 尙或記有, 而今當一初之日, 悠悠萬事, 尤不出於講學之外, 區區憂愛之誠, 終不能自已, 敢以冑筵未罄之懷, 復此申達。 惟殿下深加省察, 恒存體念, 宗社之福也, 臣民之福也。 上曰, 所陳勉學, 是切實之言, 當念玆矣。 出擧條 穆淵曰, 兩司所懷陳之。 淵祥等進前。 大王大妃殿曰, 兩司所懷, 退去臺廳, 書入也。 淵祥曰, 臣有區區所懷, 敢此仰達矣。 今我聖上, 光御宸極, 慈聖殿下, 垂簾聽政, 今日卽八域咸覩萬姓攢頌之辰也。 宗社之奠安, 民心之維持, 莫不權輿於今日, 而如臣謏見, 忝登前席, 凡係國事民憂, 不敢仰贊萬一, 而炳炳愚忱, 自發彝性, 不避猥越之歸, 敢陳愚昧之見, 伏願少垂察焉。 嗚呼, 恭惟我大行大王, 臨御三十四年之間, 化理淸明, 內外寧謐, 不勞而敎成, 無爲而令行, 大公至正之德, 克享天心, 過化存神之妙, 巍蕩難名, 小大臣民涵恩泳化於覆幬之中, 而如臣螻蟻之賤, 亦莫不生成於雨露之澤矣。 皇天降割, 率濱號咷, 恭惟我殿下天縱之孝, 慈聖殿下靡逮之慟, 何暇念恤於外內機務之事, 而先大王付畀之重, 不可不念, 億萬民顒𨀣之情, 不可不慰。 見今國勢岌嶪, 百度皆弛, 而崩坼之慟, 又當是時, 民心之渙散, 如臨春氷, 群情之憂懼, 莫知相恤, 此豈尋常玩愒之時乎? 臣伏見日前慈敎下者, 十行辭旨, 惻怛懇至, 凡厥北面在廷者, 孰敢不感泣對揚, 裨補一初之政, 而億萬世無疆之休, 其將自今伊始矣。 竊伏念懋聖學一事, 尤爲今日之第一義, 不可以嚴廬憂恤之中, 而或忽於治心養性之工矣。 是以在昔周召之陳戒成王也, 曰王雖少, 元子哉, 其丕能諴于小民, 又以疾敬德, 爲諴小民祈天命之本。 臣知其敬者, 心之所主, 而德者, 心之所發也。 主是敬行是德, 而···之道在於是, 先後緩急之序由於是, 伏願殿下, 選揀文學經術之士, 置之經幄之中, 諮訪善道, 久任責成, 以光緝熙之學, 而奬忠實而察虛僞, 擧淳朴而黜浮華, 務盡乾乾之工, 無求赫赫之效, 則不知不覺之中, 將有日就月將之實矣。 今日之悠悠萬事, 孰有大於此者乎? 誠願懋哉懋哉。 禮樂刑賞, 無非範世之具, 紀綱政令, 俱是制治之方, 而本末先後, 自有井井而不可紊者。 今則保民一節, 最是目下之急務, 而爲政之大本也。 古之明王哲辟, 雖當萬民豐樂之時, 懷綏一念, 視之如傷, 猶不免寒暑之咨, 況今比年饑饉之餘, 生民之困瘁, 無異倒懸。 財貨垂罄, 而旣無以厚生利用, 德惠不究, 而亦無以懷保慰悅。 且念民生之休戚, 係于守宰, 守宰之能否, 係於方伯, 伏願殿下, 明降哀痛之諭, 凡係憂民恤民之方, 有可以察隱除瘼者, 不拘故常, 一切施行, 以爲上答天心, 下固邦本之道焉。 臣又有所仰達者。 人君致治之道, 惟在於廣闢言路, 使忠言讜論, 日聞於上, 然後朝無壅蔽, 下無循情, 而挽近以來, 媕婀成習, 儻直無聞, 保世長民之策, 陳善納牖之辭, 絶無其人, 而惟事恬嬉姑息, 藏頭沒稜, 如此而致治平之效者, 臣未之聞也。 矧今我殿下沖齡嗣位, 上而承列聖艱大之責, 下而係萬民休戚之命, 豈不懍然可懼哉? 伏願殿下, 誕諭廷臣, 洞革從前含默之弊, 凡於時政闕失民生痼瘼, 有可以裨補初政者, 極言竭論, 無有隱諱, 俾各精白一心, 淬礪圖理, 而殿下亦宜翕受敷施, 則吾東方太平萬世, 實基於此矣。 區區所陳, 雖未免陳腐之常談, 而苟求今日之急務, 則恐不外於是矣。 伏願殿下, 勿以人廢言焉。 上曰, 所懷諸條, 皆切實急務, 當體念也。 出擧條 浩民曰, 臣本蔑學寡聞, 不足備數於耳目之任, 而當此聖上一初之政, 獲登筵席, 不容泯默而退, 言雖甚迂, 寔是由中, 惟聖上俯察焉。 惟我殿下沖齡嗣位, 承艱大之業, 睿聖之令聞, 夙著於養德春宮之時, 惟我慈聖殿下, 以女之聖, 臨簾帷之儀, 八域想望, 萬姓依歸, 此誠轉危爲安之初也。 召公之戒成王曰, 罔不在厥初生, 自貽哲命, 今天, 其命哲, 命吉凶, 命歷年, 知今我初服, 今當嗣服之初, 可不慥慥於厥初之道乎? 顧今國勢岌嶪, 紀綱解弛, 一毛一髮, 無不受病, 求其所以圖回之術, 則臣不敢一一枚陳, 以煩聖聰, 而擧其大者重者言之, 修聖學以答天心, 絶嗜慾以杜私徑, 開言路以養士氣, 節財用以紓民力。 此四者, 非但當今之切務, 抑亦古昔哲辟爲治之本也。 聖學不修, 則無以知義理之所在, 古今之治亂, 所行皆出於一己之私矣, 其何以答上天眷顧之恩也? 嗜慾不絶, 則聲色貨利之誘, 遊戲玩好之物, 日陳於前, 而傍蹊曲徑, 喪廉沒恥之輩, 且將接踵而至矣, 不杜私徑, 其何以整紀綱而振頹俗哉? 言路不開, 則無以知國政之得失, 人物之臧否, 士習不正, 元氣消鑠, 駸駸然入於汚下而不之覺也, 可不懼哉? 且國之有言路, 若人之有血氣也。 血氣流行而後, 能爲人也, 未聞言路不開, 而能爲國也。 不節財用, 則民將困而無以舒其力矣。 國之本, 在於民, 財之出, 由於民, 苟求其本, 豈容少忽? 古訓有曰, 節用而愛民, 又曰, 不傷財不害民, 懋哉懋哉。 此數者, 當今之急務, 而其本則又在乎聖上之一心。 人主一心, 爲萬化之本, 心正則此數者, 不加勉而自得矣。 正心之要, 又在乎講學, 伏願殿下, 懋哉懋哉。 上曰, 已悉於執義所懷之批矣。 出擧條  大王大妃殿進御二錢重人參粟米飮, 自二十五日, 至二十六日, 一貼式限二貼煎入事。 出榻敎  命大臣先退。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