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五月十三日辰時, 上御熙政堂。 大王大妃殿垂簾,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左副承旨李寅敎, 假注書柳興吉, 事變假注書李昌廷, 記注官金致坤·田栽五, 右議政李止淵, 行戶曹判書趙寅永, 行禮曹判書鄭元容, 行兵曹判書朴岐壽, 刑曹判書金蘭淳, 水原留守李紀淵, 漢城府判尹徐憙淳, 行大護軍李翊會, 江華留守朴永元, 校理金在根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止淵進前奏曰, 旱炎頗甚, 朝晝之間, 風氣不順, 此政克愼節宣之時也。 日間, 聖體若何? 上曰, 一樣矣。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中宮殿氣候, 何如? 上曰, 安順矣。 止淵曰, 亢旱孔棘, 圭璧之擧, 已至三次, 而雨意漠然, 民情萬萬遑汲, 而九重宵旰之憂, 尤當如何? 今日頗有釀雨之意, 而雲氣尙薄, 恐難望霈, 若差過數三日, 則年事將判, 朝家有備豫之資, 方可爲救濟之策, 而如臣無似, 本不當於燮理之才, 而民憂國計, 茫無計策, 上無以仰副對越之宸誠, 下無以少紓渴急之群情, 論以國體, 寧有如許苟艱乎? 宜早賜斥退, 改卜賢德, 俾民國有賴, 然後庶可維持。 今日弭災之實政急務, 無過於此, 臣之此奏, 非出文具, 伏望爲國事體諒焉。 大王大妃殿敎曰, 旱災非但京城而已, 諸路今皆禱雨, 而冥應愈漠, 民事切悶, 大臣若引咎, 則在予尤當, 何如? 災不虛生, 必有所召, 大殿方在沖年, 而予臨此座, 今已五年, 水旱之災, 無歲無之, 靜言思惟, 咎實在予, 勿爲辭免之擧, 益加誠力, 裨補國事, 是予望也。 止淵曰, 伏承慈敎, 轉益惶蹙矣。 以臣才智, 雖於無事, 備位伴食, 猶難堪勝, 況獨處廊廟, 憂虞溢目, 將何以彌綸牽補乎? 誠憂悶不知所出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次對爲之。 止淵曰, 在前悶旱之時, 多有獄囚疎決之例, 卽周禮毋留獄之義, 而近因連値齋日之故, 禁府及刑·漢兩司, 未得循例開坐, 以致多日滯囚, 在所悶然, 使之勿拘齋日, 續續開坐, 趁卽決勘之意, 申飭似好, 而內之法司, 外之列邑, 率多故不決訟, 無緣久繫, 囹圄恒滿, 怨氣遍溢, 此未必不爲愆和之一端, 竝爲卽速究決, 毋或如前淹滯之意, 措辭嚴飭爲宜, 而此時曠務可悶, 在外漢城右尹許遞, 政官牌招開政差出,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止淵曰, 臣於近日, 以牟還精捧完儲之意, 纔有所關飭諸路, 而今年麥事, 幸得均登, 迨此準捧留庤, 政爲備豫之道, 但慮各邑吏習, 難保其十分精實, 且有未及準收, 仍卽分給之弊, 更爲出擧條行會, 使之捧必極精, 留必準簿, 以待本司郞廳抽栍摘奸之地,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仍敎曰, 麥農則皆豐登云耶? 止淵曰, 北道則自春旱乾, 未免失稔, 而其外則有豐登處, 有免歉處云矣。 止淵曰, 向因江界事, 有奏聞當否時·原任大臣商議以稟之慈敎, 此等事, 或有移咨之例, 而無論奏與咨, 臣意則斷以爲不可矣。 奧在英廟丙辰及戊午, 因海西椒島吾叉等鎭唐船作挐事, 有再次移咨, 而回咨, 以姓名居址未有確據此等妄行生事之類, 該國卽應遵奉前旨, 嚴緝懲治, 毋庸再爲陳奏爲辭, 可知其時移咨之竟未免無聊, 故其後百餘年之間, 不復以上國人犯越事, 有所往復矣。 今此馬馬海鎭將之縳去經宿, 係是無前之變, 固當咨請參處, 而此旣往來匪類之所爲, 無以聲明其何方何人, 則禮部之據此奏施, 有未可必。 若使彼邊土著平民, 無罪枉罹, 則此乃自我生事, 將有兩地失和之慮。 且我境沿汛之民, 難保無從前犯禁, 今若到底査追, 則將欲懲彼, 反恐嘖我, 以此以彼, 俱合難愼, 不宜輕遽, 原任諸大臣之意, 皆與臣見無異, 敢此仰達矣。 大王大妃殿答曰, 所奏誠是, 諸大臣之意皆然, 移咨一款, 今姑置之。 我國嚴邊之道, 無一毫疎忽, 然後可無後慮, 待新道伯下去, 另加操飭, 俾有永效, 可也。 出擧條 止淵曰, 以咸平縣社壇位板事, 伏承慈敎之後, 有所仰奏於講筵者矣。 昨冬砥平事後, 又有此變, 況其査招, 多有疑端, 若此不已, 末流之弊, 有不勝言。 慈聖軫念之及此, 臣不勝萬萬欽仰, 此後則依殿牌作變松田失火之守令勿罷例, 著式施行, 實爲慮後防弊之道, 故敢此仰達, 而該倅則旣有常時不謹之罪, 且係令前, 自當照例勘處, 而大抵各邑社壇守護之節, 極其疎略, 以致尋常作變之如此, 嗣後則益加嚴愼, 常戒防患之意, 遍諭於諸路,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其在慮後之道, 不可不如是變通, 依爲之。 出擧條 止淵曰, 月前以武科初試釐弊事, 伏承預爲講定之慈敎, 以趁卽商確稟奏之意仰達矣。 弊到極處, 合有通變, 而他無好樣方策, 只有一條可以援行者。 式年及增廣武科初試, 皆自各道試取, 故京試無襍亂之患, 鄕擧無向隅之歎, 謁聖及庭試武科, 亦用此例, 則許多弊端, 不期祛而自祛。 此係科制更張, 有難遽斷, 令兵曹收議于原任大臣及兵判各營將臣, 衆議若歸一, 就議廟堂, 成節目啓下後, 知委各道, 以爲定制遵行之地,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所奏實合於嚴科場勸武藝之道, 永爲定式, 以此施行。 出擧條 止淵曰, 臣因此而又有仰達者。 曾於先朝丙戌, 大臣以各道都試沒技者, 更爲比較, 取高等一人之意, 有所筵奏定式, 行之一年, 旋復寢閣, 伊後十數年之間, 沒技之濫雜, 比其時尤倍, 滋奸不合任置, 舊制又難全革, 則存其式而捄其弊, 莫如比較一事, 此是英廟癸亥所已講定者, 到今援故事而復近規, 不害爲隨時弛張之義, 丙戌稟定時, 已經詢議, 不必更煩請詢, 只以原擧條, 申明知委於各道, 以爲自今秋遵行之地,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止淵曰, 孟子曰, 國無仁賢, 其國空虛, 顧今人物眇然, 不可但以空虛言, 由是而國勢孤弱, 世道委靡, 政宜旁招才俊, 聚於朝廷之上, 如朱子所云羸病之人, 鍼藥所不能及, 而焫其丹田氣海, 則氣血萃於根本者也。 在昔列朝盛際, 林樊宿德, 磊落翔武, 進而裨補治化, 退而矜式士趨, 此所謂國之元氣, 而世級漸降, 儒敎寢衰, 旌招之典, 多歸文具, 羽儀之美, 邈焉無聞, 此專由於蒐羅未廣, 禮遇未盡而然。 天之降才, 國之用人, 豈亶然哉? 朝家進賢之路, 有抄選焉, 有薦擧焉。 苟使薦擧, 博採公論, 名實克副, 則抄選儲望, 不必他求, 矧當聖學緝熙, 講筵勤御之時, 啓沃成就之功, 政須日親賢士, 則招徠彙征之方, 不容少緩。 正廟朝, 有大臣薦士之法, 先朝又有各道經行別薦之例, 今亦援而行之, 允爲繼述之道, 令諸道道臣, 必取道內才學最著衆所推服者, 勿拘幼學·生進朝官前銜, 精抄簡選, 別錄啓聞, 京中則銓官就議廟堂, 指名啓下, 向後收用之道, 待京外齊到, 以爲裁量稟定之地, 若或衡枰不精, 珷珉相混, 則甚非對揚之道, 將蔑裨補之效, 竝以此意, 措辭申飭爲好, 而此是目下最急務, 故敢此仰達矣。 大王大妃殿答曰, 人才雖不如古, 誠心求之, 則豈無其人? 所奏儘是急務, 依此爲之, 而抄薦之際, 如或不能悉心對揚, 則將歸於有名無實, 竝以此意, 措辭申飭, 可也。 出擧條 止淵曰, 日前吏曹下隷事, 誠不勝萬萬驚懍也。 渠輩身帶官役, 宜倍畏愼, 而乃敢聚黨肆凶, 白晝行殺於禁門咫尺之地, 已是前古所無之變怪, 而況捕校之自秋曹發牌者, 要路奪去, 以至此境者, 尤豈非亂民劫囚之習乎? 此不可循例成獄, 待時償命, 依年前秋曹使令已施之律, 首犯漢出付軍門, 梟首警衆, 其餘同惡諸漢, 待秋曹査出, 亦令軍門, 各別嚴棍, 遠惡地充軍, 以爲伸法戢暴之地, 吏判則雖因慈敎, 已蒙重推, 而草記措語, 極涉不審, 加施越俸之典, 捕將則草記中請以出付臣廳者, 其意雖急於懲頑, 何不念本事與治盜有異乎? 亦爲從重推考,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事係變怪, 不勝驚惋, 如有一分紀綱, 寧或如是? 依爲之。 吏判事, 更思之。 重推越俸, 猶屬輕歇, 罷職, 可也。 出擧條 止淵曰, 吏判旣被譴罷, 亞三銓皆在外, 政命方下, 而無赴政之人, 祭享連疊, 而無差享之道。 在前如此之時, 或有在外人變通之事矣。 上命書傳敎曰, 在外吏曹參議許遞, 前望單子入之。 又命書傳敎曰, 吏判有闕之代, 前望單子入之。 出傳敎 止淵曰, 日前見秋曹殺獄文案回啓啓下者, 其中靈光梁貴同獄事, 明是因奸威逼, 不可遽議從輕, 該曹啓目, 旣以威逼爲辭, 而結語反請次律者, 未免失檢, 原啓目勿施, 使之更爲看詳稟處,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當該刑曹堂上, 推考, 可也。 出擧條 止淵曰, 慶熙宮鐵物偸竊罪人, 自捕廳移送秋曹, 而秋曹定律啓目, 纔已啓下矣。 厥漢屢次潛入, 狼藉行賊, 所犯情節, 極其叵測, 而捕廳以啓下罪人之故, 承款之後, 不得晷刻留置, 卽移法曹, 則必有賊情之未盡鉤覈者, 還付捕廳, 使之到底盤詰後, 令秋曹結案取招,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想其所爲, 殺之無惜, 而出於貧窮, 有此妄犯, 今何足更問? 特用寬典, 嚴刑遠惡島, 限己身爲奴。 出擧條 止淵曰, 緝熙之聖工, 惟日孜孜, 庶有將就之望, 而論語向已畢講, 溫繹間停講, 今幾浹望矣。 近日日候雖熱, 朝氣猶多淸涼之時, 詩傳繼講, 從速開筵, 無或久曠, 是臣區區之望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實錄今已告訖, 先朝事蹟, 遂成邃古, 益不勝愴感矣。 止淵曰, 大役旣幸告竣, 而從今以後, 終事之地, 更無瞻依之所, 下情伏不勝愴廓, 臣等於洗草之日, 相與徊徨而無以定懷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江界事, 已自昨秋, 狼藉入聞, 都下喧傳, 而該府使之不念邊防之重, 擅發防守之軍, 私自獵鹿, 以致鎭將之孤寄, 竟至被縛之境, 道帥臣宜無不聞不知之理, 而經歲掩置, 始因籌司行査, 乃有登聞之擧, 倚卑之地, 處事如此, 朝家將何所恃乎? 止淵曰, 昨秋都下, 果有是說, 而鎭將自爲掩匿, 道帥臣亦未詳知, 拖至今春, 鎭將身死之後, 始因其家呈狀, 而事乃發露矣。 大抵防守之失嚴, 非但狃於升平, 防卒不得如數排立, 入防撤防, 本有定限, 而每多後時入防, 先期撤防之患, 如此而安得免疎虞乎? 道帥臣業已論罷, 而日後嚴防之節, 不得不有別般操飭之道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大臣就座。 寅敎曰, 諸宰奏事。 寅永曰, 田稅愆納, 法意至重, 裝發過限, 亦宜論勘, 而至於裝發後船漢色吏之中間偸弄, 尤極痛駭。 雖以近年事言之, 寶城·魯城·海州·竹山·振威等邑, 田稅米太未收, 多或過二百包, 遠或至四三年, 而杖囚督徵, 無意準納, 此而不如法勘斷, 後弊難言。 謹稽大典通編漕轉條有曰, 納倉時監色沙格, 故爲延拖弄奸者重論, 小註又曰, 其不入倉十石以上, 杖一百定配, 二十石以上, 絶島定配, 況今各人所犯, 遠過二十石以上, 而其所逋縮, 又非故爲延拖之可比乎? 右項各邑船主倉主人, 移送秋曹, 色吏出付畿營, 所逋穀物, 刻日畢徵後, 竝令依律施行, 以爲懲後之地似好, 故敢此仰達矣。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紀淵曰, 前守臣徐有榘, 曾以健陵陵役, 除非設都監, 則一依園所例, 竝與各樣執頉進排者, 自本營專管擧行之意, 筵奏定式, 而園所則因己酉受敎, 書員一人, 以本營書吏差出, 故凡於大小擧行之際, 永無主客窒礙之患, 到此事情, 陵園不使異例, 然後庶爲操切防弊之道。 臣意則健陵書員, 亦自本營差送, 而雖是微細之事, 不可不經稟, 故敢此仰達矣。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永元曰, 長寧殿朔望焚香時外, 又有三日奉審, 而皆有開閤捲帳之節次矣。 永禧殿·華寧殿, 皆以五日奉審, 則日次已有異同, 而閤帳之番番開捲, 反欠愼重, 謹依兩眞殿儀式, 奉審日次, 以五日爲定。 謹依華寧殿新定式, 朔望焚香時及大奉審別奉審以外, 勿爲開閤捲帳, 恐合事宜, 而事係儀節, 下詢大臣禮堂處之, 何如? 大王大妃殿曰, 大臣禮堂之意, 何如? 止淵曰, 開閤捲帳之節, 旣有華寧殿新式, 可以援照行之, 而奉審日次, 雖未知當初磨鍊之本意, 其在愼重之道, 不宜如是頻數, 此非不得變改之儀節, 依守臣所奏施行, 似爲便好矣。 元容曰, 奉審日次, 帳閤開閉等節, 旣非儀節之大者, 而且有兩眞殿援照之例, 依守臣所奏爲之, 似好矣。 大王大妃殿答曰, 予意亦然, 大臣禮堂之言如此, 依爲之。 出擧條 永元曰, 萬寧殿殿宇, 年久朽傷, 方有頹壓之慮, 雖非時用之殿閣, 所重自別, 不可不修改。 向在乙未年, 守臣據實狀聞, 因禮曹覆啓, 令該曹卽爲計摘, 所入物力, 令各該司磨鍊進排, 本府留守, 專管監董事允下, 而該曹尙不爲計摘, 至今不得修改矣。 臣於赴任之後, 屢次奉審, 則棟宇腐損, 全體傾欹, 比諸乙未啓聞時, 一倍時急。 今夏若値潦水, 萬無以經過, 目下所見, 極爲悚悶, 故玆敢仰達, 計摘擇日等節, 令各該曹卽速擧行, 以爲修改之地,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計摘與物力請得, 竝自本府爲之, 可也。 出擧條 寅敎曰, 玉堂所懷奏之。 在根曰, 論語今旣畢講, 聖工已極就將, 臣不勝欽忭萬萬, 而近間連値齋戒, 又因溫繹, 講筵姑停, 然聖學工夫, 不可不終始專一, 今雖日候向熱, 而朝氣猶涼, 夕炎早退, 須於此時, 朝開進講, 夕賜召對, 以體古聖王終始典學之誠焉。 今夫亢旱之災, 浹旬太甚, 以慈聖恤民之念, 殿下事天之誠, 實未知何以致此災疹, 而自古明王哲辟, 遇災而修省, 因旱而求言, 桑林之六責, 貞觀之十漸, 是卽今修省之方, 不在於他, 以臣愚見, 亦曰勉聖學三字而已。 殿下誠心好學, 無或放過, 則一念之間, 轉災爲祥矣。 敢此仰達焉。 上曰, 所陳切實, 當留念矣。 出擧條 寅敎曰, 今日賓對, 兩司無一人進參, 事甚未安。 違牌諸臺, 竝推考,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止淵曰, 近日臺廳長鎖, 課違成例, 數年之間, 一未見臺諫之入賓筵, 此已極寒心, 而今日賓對之特敎進定, 出於悶旱諮訪之聖意, 則有言責者, 又於此時, 一例違牌, 無少變動, 是豈臺閣對揚之意乎? 其在事體, 不可例推而止。 違牌諸臺, 竝施罷職之典,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止淵曰, 入侍玉堂, 所懷仰奏之後, 不待承批, 徑先起身, 事甚未安。 推考, 何如? 大王大妃殿答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大王大妃殿曰, 大臣先退, 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