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2447책 (탈초본 120책) 헌종 12년 2월 9일 을미 11/12 기사 1846년  道光(淸/宣宗) 26년

○ 丙午二月初九日午時, 上御迎春軒。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金公鉉, 侍讀官金基纘, 檢討官沈敦永, 待敎洪淳穆, 假注書李時夏, 記事官李承益·金炳雲, 各持國朝寶鑑第五卷, 以次進伏訖。 上開卷, 命上番讀之, 基纘讀自睿宗大王元年, 至眞聖主也。 上曰, 止之。 文義陳之。 基纘曰, 耽羅貢眞珠, 自上却之不受, 成廟朝沖年盛德, 卓越百王, 可與虞舜之投珠抵璧, 匹美於前矣。 大抵遠方珍異之物, 非獨珠玉然也。 如服飾器皿禽獸花卉之屬, 亦多奇形巧狀, 足以悅人耳目, 喪人心志, 末流爲害, 有不可勝言, 是以聖王, 不貴遠物, 惟土産之物是用, 周禮太府, 凡萬民之貢, 以充府庫, 式貢之餘財, 以供玩好之用, 言其玩好, 雖非治國之用, 所貴者, 惟土貢而已也。 且況人君之所以爲寶者有焉, 所寶惟賢, 周輔進戒, 惟善爲寶, 楚書有言, 然則雖有連城之璧照乘之珠, 將焉用哉? 猗我聖祖却珠之擧, 卽古聖不貴遠物之意, 而時則衆善畢集, 群賢布列, 克致三十年郅隆之治, 此今日所當監法處, 故敢以此敷陳焉。 上曰, 耽羅濟州乎? 基纘曰, 耽羅本是國名, 而國初始爲賓服矣。 上曰, 我國以前, 亦爲賓服乎? 公鉉曰, 自前朝來服, 而未詳自何時中絶, 而至世宗朝, 更爲賓服矣。 敦永曰, 耽羅歸順, 在於五禮儀旣成之後, 臣見於羹墻錄矣。 上曰, 果有之矣。 敦永曰, 五禮儀始於世宗朝, 成於成廟朝, 則歸順似在於成廟朝時矣。 上曰, 戶牌, 何以罷之, 而創自何時, 如今之戶牌乎? 基纘曰, 今之戶牌, 只是私自刻名, 以爲標識, 而古則欲知人口之多少, 逐名頒給, 身故則還納, 蓋其古今之制, 似不同矣。 公鉉曰, 自世宗朝, 始行戶牌法, 而外佩如今軍卒之腰牌, 所以欲知人口之贏縮者, 而至於不爲還納, 轉相借佩, 故罷之也。 敦永曰, 戶牌始創於元太祖時, 以別漢人·胡人相混之弊, 而前朝恭讓王時, 亦行之, 至於我朝太宗朝時, 乍行旋罷, 而世宗朝, 因卞季良之言, 復行之矣。 上曰, 世宗朝果復行之矣。 上曰, 吏曹進官制條格竝從之者, 何謂也? 基纘曰, 此下小註, 詳載條例, 而其中署經之法, 至今有之, 而外他諸條, 則今皆無之矣。 命下番讀之, 敦永讀自六月旱, 至其各悉心以對。 上曰, 止之。 文義陳之。 敦永曰, 聖祖下敎, 若曰, 近來儒生, 專事浮文, 不務經學, 大哉王言, 此是爲學之要道也。 蓋浮文者, 卽應文備具之謂, 而與誠實邊事, 一切相反, 天下萬事, 不之誠, 則便是文也。 以言乎講學, 則上焉而反復問難, 虛心聽受, 下焉而隨處箴規, 有懷無隱, 是爲實學, 而苟不如是, 終歸於文具也。 以言乎政令, 則監先王之成憲, 遵先王之美法, 體而行之, 擧而措之, 乃有實效, 而苟或反是, 亦歸於文具也。 雖以治民之道言之, 若不以實心推實政, 惠不下究, 則恤隱之念, 雖溢於絲綸之間, 而卽不過觀聽之美, 而文具之爲弊, 有如是矣。 惟我殿下, 凡於勤學勤政勤民之際, 一以誠實做去, 終始惟一,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仁政殿策士, 是科試乎? 敦永曰, 果以策題試士, 而此後殿策之例, 皆如是矣。 命參贊官讀之, 公鉉讀自策申叔舟·韓明澮, 至上命如其言。 上曰, 止之。 文義陳之。 公鉉曰, 寶鑑卽列聖朝謨訓, 而典章法度, 或有因時損益, 聖神相承, 傳授心法, 前後一揆, 於乎盛哉, 心是一身之主, 而包括萬善, 涵畜衆理, 寂然不動時, 渾一太極, 觸物而動, 則四端七情, 隨感而見,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藏于密, 修齊治平, 本自誠正上推去, 其擴充之工, 不敢斯須間斷, 操則存而舍則亡, 苟或放而不收, 則作事無漸, 朝不如夕, 今不如昨, 莫可省悟, 而喪其本然之善, 況帝王家學問, 尤宜致力於誠正操存之工, 則德化之流行, 如表直影端, 薄海普洽, 曷其有極? 伏願體念焉。 上曰, 國朝佐理功臣, 始於此時乎? 淳穆曰, 然矣。 上曰, 佐理, 何謂也? 公鉉曰, 佐太平致理之謂也。 上曰, 申叔舟·韓明澮, 皆再策矣。 公鉉曰, 策靖難佐翼, 而又策佐理, 屢登勳府矣。 上曰, 漢亦有功臣之名矣。 基纘曰, 圖畫功臣, 西漢有麒麟閣, 東漢有雲臺, 唐有凌烟閣, 而蓋此佐理之名, 卽佐治太平之謂也。 如麒麟閣之功臣矣。 敦永曰, 閔開之疏, 極爲切實矣。 若使玄宗, 愼終如始, 豈有天寶之亂, 而辨姦之難, 自古爲然, 取人之本, 實在於修身矣。 上曰, 其時亦講國朝寶鑑矣。 敦永曰, 然矣。 公鉉曰, 此時進講時, 筵臣所奏, 果切實矣。 臣等雖謭劣, 今日所望於殿下者, 卽其時筵臣所望於成廟朝時無異, 今日進講, 亦宜垂法後世, 古語云, 後之視今, 猶今之視古, 此等處尤宜軫念焉。 上曰, 閔開之疏, 在於太祖時乎? 敦永曰, 果在第一篇矣。 公鉉曰, 人君處至尊之位, 惡聞其過, 將何以來諫? 故唐太宗每臨朝, 假顔色而受之, 後世稱之, 人臣進諫之道, 固非一道, 有犯顔直諫, 有諷諫, 有規諫, 而唐之柳公瓘, 有筆諫, 人君若無翕敷容受之量, 則何從而聞其過, 此等處尤致軫念焉。 上曰, 後苑種穀, 自世宗朝時, 而成宗朝時, 又行之矣。 基纘曰, 無逸曰, 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 人君之所當先知者, 未有急於此事也。 上曰, 生財在務本, 裕財在節用, 節用之要, 又在於儉德, 聖朝敎意甚盛矣。 敦永曰, 裕財之本, 專在於崇儉, 省覽之際, 常若親聽聖祖之下敎, 克軫體行之道焉。 公鉉曰, 生財非但農桑而已, 山海俱是生財之地, 而山有杞梓銅鐵之利, 海有魚鹽之饒, 而用之無節, 則生費不能相當, 苟能節用, 則國有贏餘之畜, 而民無懲索之苦, 故節用卽愛民之本也。 敦永曰, 成廟朝命退掌苑署之進花, 又罷湖南民之採玉, 肅廟朝, 因朝臣洪萬恢家㯶櫚事, 命拔後苑之所種棕櫚, 還之民間, 猗我兩聖朝盛德, 同符前後, 惟殿下, 必以此監法, 深軫玩物之戒焉。 上曰, 申叔舟所奏之事, 措處得宜矣。 基纘曰, 倭人所擧, 專出於嘗試之計, 其時措處, 若不如是得宜, 則恐至見侮於外夷矣。 上命閣臣讀之, 淳穆讀自冬十一月上率百官進宴, 至想宜知悉。 上曰, 止之。 文義陳之。 淳穆曰, 今此聖詢, 及於務本, 臣固欽仰萬萬, 而成宗朝, 始親耕籍田, 此乃周漢務本之懿典, 旣勤玉趾, 率先勞苦, 使吾民觀感興作, 樂於趨事, 必欲奠之於厚生, 而且前有世宗朝逐月作圖, 仍述警戒, 備知稼穡之艱難, 列聖務本, 一揆相承也。 臣伏聞翼宗朝代聽時, 使工分繪耕織於屛, 又令閣臣撰序, 命名曰務本, 告成在於庚寅以後, 其屛尙弆本閣, 追念聖意, 於戲, 不忘也。 上曰, 予未及知之矣。 閣臣撰序者, 何人乎? 淳穆曰, 耕圖序, 故相臣金履喬所撰也。 織圖序, 故相臣朴宗薰所撰也。 上曰, 耕織圖, 何以分繪乎? 淳穆曰, 耕圖, 自播種至于穫稻也, 織圖, 自養蠶至于成織也。 淳穆曰, 九重錦玉, 省識農桑之眞景, 莫如此圖之盡意, 伏願朝夕燕覽, 常寓克艱, 上繼務本之至意, 下究厚生之善政焉。 上曰, 耕織圖屛, 入之, 可也。 上曰, 婷字何義也? 基纘曰, 此是娉婷之婷字, 卽媚娬之義也。 上曰, 我國親耕, 自此始, 而其後凡幾次爲之乎? 敦永曰, 成宗·中宗·宣祖·英宗四聖朝, 皆行之矣。 基纘曰, 漢文帝亦爲親耕籍田矣。 上曰, 東漢亦行之矣。 淳穆曰, 漢明帝耕於下邳矣。 上曰, 然矣。 基纘曰, 古之王后, 亦行親蠶之禮, 務本觀民之意, 有如是矣。 上曰, 此下八年三月, 始行親蠶禮矣。 淳穆曰, 親耕之穀, 所以供宗廟粢盛, 親蠶之織, 所以供祭祀衣服也。 上曰, 囹圄空虛, 眞盛時矣。 基纘曰, 刑措之治, 在周成·之時, 而漢文·時, 一歲斷獄之數甚少, 亦可見至治之效矣。 公鉉曰, 性理書, 朱子曰, 漢文帝, 三代以後最爲恭儉云, 而斷獄四百, 有刑措之風, 而空虛則尙未也。 上曰, 親耕時五推何義也? 基纘曰, 天子三推, 諸侯五推, 夫以帝王之尊, 躬秉耒耜, 以示勸農之意, 下民之觀感效法, 尤當如何哉? 敦永曰, 成廟朝御極之初, 命罷鷹坊, 其後因諫臣之箚, 卽放海東靑, 大聖人虛心納諫之美, 臣不勝欽仰萬萬矣。 臣適因言端, 玆敢不揆僭妄, 略陳區區之懷焉。 臣向伏聞大僚, 以內營事, 仰請撤罷, 聖批有開納之意, 而筵說旣祕, 上下酬酢, 未敢的知, 而大抵內營設施之擧, 臣愚死罪竊以爲, 未可者有三焉。 以言乎軍制, 則外有三營, 以言乎使令, 則內有掖隷, 至於組練之事, 擧行之節, 自當奉承之不暇, 而今玆別立營制, 漸至長大, 有違不畜私兵之戒, 此其未可者, 一也。 宮禁之內, 極爲邃嚴, 內言不出, 外言不入, 此是朱夫子之言, 而內營所屬, 出入近密, 易至於伺上動靜, 傳播外間, 則先事之慮, 不可不念, 此其未可者, 二也。 以我殿下之明聖, 嚴於操束, 不少假借, 則此輩固當謹愼畏法, 而第其卑微之類, 久漸解弛, 不暏不聞之中, 或不無生弊閭里之端, 設有犯科之事, 有司難以推治, 將來之憂, 有不可勝言矣。 此其未可者, 三也。 雖以月前武監事言之, 大內咫尺之地, 有此無前之變怪, 誠極駭惋。 第緣首從之未分, 竟至勘律之從輕, 大聖人好生之德, 孰不欽誦攢仰, 而揆以常憲, 未免失刑, 則渠輩之永久懲戢, 恐未可必也。 殿下聖姿天縱, 聰明有臨, 上所陳三者, 卽臣遇計之憂, 而且帝王家一事一政, 無非後世監法之資, 則在聖人慮遠之道, 亦當謹之於始矣。 伏願聖明, 亟允大臣之請, 卽命罷之, 使一國臣民, 曉然知聖上作爲, 出尋常萬萬, 則書之史冊, 有光聖德, 當與我成廟朝卽罷鷹坊之事, 同揆於後, 而尤有光於繼述之聖孝矣。 上曰, 英廟朝以親蠶所織, 使備衣襨矣。 公鉉曰, 英廟朝以衣襨出示左右曰, 此是親蠶所織, 羹墻錄有之矣。 上掩卷,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