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상세검색 문자입력기
승정원일기 2775책 (탈초본 130책) 고종 9년 4월 30일 계미 24/25 기사 1872년  同治(淸/穆宗) 11년

○ 壬申四月三十日巳時, 上御紫薇堂。 藥房入診, 大臣政府堂上引見同爲入侍時, 都提調金炳學, 提調金學性, 副提調韓敬源, 假注書南肅熙, 記事官趙鍾翼·李根命, 檢校直閣洪殷謨, 行都承旨韓敬源, 假注書車有聲, 事變假注書朴鍾瀅, 記事官趙鍾翼·李根命, 領議政金炳學, 右議政洪淳穆, 政府堂上金學性·李承輔·趙秉徽·金世均·李容熙·徐衡淳·鄭岐源·李章濂·嚴錫鼎·姜㳣·任商準·金元植·閔升鎬·李鶴榮·趙羲復, 副校理朴顥陽, 以次進伏。 醫官李慶年·李忠淵·金在瑚·李碩柱進伏楹外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炳學進前問候訖, 奏曰, 醫官待令, 使之入診乎? 上可之。 忠淵等, 以次診候, 仍退伏訖。 炳學曰, 脈候奏之。 忠淵等曰, 脈候左右三部調均矣。 上命藥房先退。 上曰, 次對爲之。 炳學曰, 八日燈竿佛事之餘也, 我殿下, 特命永革之, 此其爲斥異之政也, 紗燈靡費之資也, 我殿下特命永除之, 此其爲抑奢之政也。 愚夫之心志易蠱, 凡人之耳目易縱, 駸駸至於人不人而國不國, 則斥異之何可不嚴, 而抑奢之何可不力乎? 旣斥異矣, 可以扶正, 旣抑奢矣, 可以節儉, 聖旨一頒, 群情胥悅矣。 夫異端之害, 奢侈之弊, 天下國家之所共痛禁者, 而若其斥之抑之之道, 明正學是耳, 崇儉德是耳。 明正學則士趨端而國脈可壽, 崇儉德則民生足而邦本益鞏, 自古人君治國保邦之大經大法, 舍是而亦奚以哉? 殿下今日之事, 正大光明, 復覩三代之盛矣。 恒以今日之事, 深留聖念, 不但斥異, 惟正學之是明則其所明之之道, 亶在殿下自勉而已。 不但抑奢, 惟儉德之是崇, 則其所以崇之之道, 亦在殿下之自修而已。 而若以此推類而旁通, 一日二日, 一事二事, 左右逢原, 餘皆倣此, 而行則萬億無彊之休, 亦將自今伊始, 伏願殿下, 懋哉懋哉。 臣因此而有仰達者矣。 是闕重建, 卽以民力而爲之, 則凡於制度, 尤當儉約, 庸答子來之誠, 而見今新建間架, 遠過於昌德·昌慶兩宮, 茅茨土階, 獨非今日之所當鑑法者乎? 繼此後雖一間一架, 更勿添建, 以昭儉德,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所陳切實, 當服膺矣。 出擧條 炳學曰, 凡於上國慶賀之事, 我國依各國例, 事過後, 派勅頒詔, 故賀使迨此差出矣。 今番皇后嘉禮日子, 與賀禮表式, 竝先期知會, 至有奉旨文字, 則專价賀表, 當稱慶賀之日進賀, 使政官牌招, 開政差出, 而昨年節使加賞, 宜有稱謝之擧。 使號以進賀兼謝恩使下批, 拜表日子以七月初擇定,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炳學曰, 朝臣之因事出外, 必有呈辭, 而朝家給由, 寔出體下之政也。 監察呈辭之有入來肅拜, 以其臺體而然而近見蔭武官之除拜此職者, 肅謝後輒皆呈辭, 偃然在家, 稱之以在外, 大小公役, 一不參班。 每値動駕與享禮時, 苟且分排, 殆不成樣, 朝綱所在, 寧容若是? 且監察呈辭之許多名目, 未嘗非占便之方, 自今爲始, 覲親與掃墳外, 毋敢呈由之意, 永爲定式,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炳學曰, 副司果安翊良, 文成公裕後孫也。 當初分館之國子調用, 未知何爲而然, 而公議之稱屈由來久矣。 特使之槐院施行以爲疏鬱之地,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炳學曰, 漢學敎授, 卽譯員進身之階也。 一番陞遷, 準朔而作散者, 實非積仕酬勞之意, 一依天文學兼敎授例, 使之無礙移擬。 其他敎授, 則陞六付職後, 如前以外詞訟施行之意, 著式施行,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炳學曰, 科擧取士, 雖不可以地閥高下論之, 而凡大小科設場之日, 各司吏胥, 聚會點考, 以防冒入借書之弊, 則吏胥之不得赴擧, 自是典式也。 夫以吏胥而不許冒入, 則京鄕宜無異同, 而名在吏案, 肆然赴試, 身通朝籍, 厭然供仕者, 豈非猥濫無嚴之甚乎? 已往固不必追究, 從此以後, 各道吏屬之現帶役名者, 毋敢赴擧事, 申明著式, 以定防限, 以嚴紀綱,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炳學曰, 禮曹判書金學性, 漢城判尹金炳雲, 竝政府堂上還差,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榻敎 , 炳學曰, 知宗正卿李南軾祖與曾祖, 當爲追榮, 而所后家, 無可施處, 依近例移施其本生祖·曾事,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淳穆曰, 日昨親鞫時, 以罪人置辟於武橋, 係是城內, 則有所未安, 用刑則一也。 此後更勿以武橋爲之, 只以西小門外擧行事, 臣旣承下敎, 謹當分付定式, 而以此事亦有所自外相議者矣。 自前罪人用刑, 隨其緩急, 原無定處, 而若有時急罪人, 非徒武橋, 無處不可者, 雖門外行刑, 猶屬遲緩, 晷刻是競故也。 此乃有關刑政, 則不必全爲刊去, 姑存其由來舊法, 日後若或有此等罪人, 臨其時以武橋用刑, 自金吾稟定後, 擧行似好, 故敢達矣。 上曰, 由來法典, 不必全廢, 所奏果是, 以此定式, 可也。 炳學曰, 罪人行刑, 原無定處, 隨其緩急而進退矣。 城內之把子橋·鐵物橋·武橋俱有已行之例, 而昔在正廟朝, 內兵曹親鞫時, 有時急罪人, 仍於當場有處置之事。 大抵罪在時急而然, 今此右相所奏, 儘是參酌經法者矣。 上曰, 兩罪人胡不發配乎? 世均曰, 兩罪人罪犯之至重, 已奏於執藝之章, 而見今臺啓方張, 格例莫越, 屢次飭敎之下, 不得擧行, 極爲悚惶矣。 上曰, 今無臺啓, 斯速擧行也。 淳穆曰, 臺諫雖未盡出, 尙不停啓, 則格例所在, 金吾無以擧行, 而設或停啓, 若無特敎, 則亦不得遽然擧行矣。 炳學曰, 似此罪人, 停啓後, 承有飭敎, 則例多擧行, 金吾之不得配所磨鍊, 卽格例然也。 世均曰, 自前飭敎, 每下于政院矣。 上曰, 今於前席, 有所筵飭, 則何必更爲傳敎乎? 淳穆曰, 有文蹟然後, 自下可以擧行矣。 上曰, 發配之際, 何以擧行乎? 世均曰, 發配之時, 罪人必先解枷杻, 移囚西間, 定配所草記擧行矣。 淳穆曰, 罪人移囚西間之際, 解枷杻使之東向四拜, 仰謝生全之聖恩, 其時自然陽和之氣流動矣。 上曰, 其時事狀似然矣。 炳學曰, 兩罪人處分, 其在瞻聆, 欽誦萬萬, 而原其罪犯, 不過騙財所致, 至於本事, 雖曰, 略有聞知, 全出於愚蠢沒覺而然矣。 今此好生之德, 洽于民心, 自當不犯于有司矣。 上曰, 可以殺可以生, 則傅生之道好矣。 淳穆曰, 罪疑惟輕, 自是古訓所在, 而此罪人之所犯, 藉曰, 終始知情, 本事旣非醞釀有根柢, 則合施好生之德, 而親鞫時, 慮有玉石俱焚, 屢勤飭敎, 又降如天之恩綸, 容貸此一縷。 渠雖蠢愚自當銘鏤感泣, 而遠邇瞻聆, 亦可以胥告欽頌矣。 炳學曰, 大凡獄事, 自上雖有傅生之處分, 在下擧行, 則寧峻毋緩, 所以曰, 宥之者三, 皐陶曰, 殺之者三。 今番兩罪人處分之後, 諸臣之交章爭執, 亦猶是矣。 世均曰, 兩罪人處分, 寔出於大聖人好生之德, 瞻聆攸及, 其孰不萬萬欽頌乎? 雖以蠢愚沒覺, 有所原恕之下敎, 究其情迹, 本事終始, 豈敢曰, 不知? 所以諸臣之交章爭執者此也。 上曰, 大臣就座。 敬源曰, 諸宰奏事。 學性等曰, 無所奏矣。 敬源曰, 玉堂所懷奏之。 顥陽曰, 竊伏覩近以通史, 課日召對, 辨明問難, 誠不勝欽誦, 而第其歷代治亂, 縱有史篇之鑑戒, 若乃帝王心法, 可見經傳之昭載, 則豈可祗接召對而久停進講乎? 迨此開筵, 朝以進講, 探賾徑旨, 晝以召對, 討論史乘, 則是爲經經緯史之義, 不可闕一於斯也, 伏願懋哉。 上曰, 所陳當留念矣。 出擧條 敬源曰, 今日賓對, 兩司無一人進參, 事甚未安。 違牌諸臺, 竝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榻敎  上曰, 史官就座, 仍命大臣先退。 又命退, 諸臣, 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