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道儒生幼學李桂秀·金在羽·金箕旻·李憲奎·趙鎭豪·柳師欽·金履默·金尙霖·李陽采·宋欽人·宋三圭·宋一敎·李埰·金箕暻·金在和·金在田·宋欽學·李龍白·宋一淨·朴宗澤·宋眞圭·趙鎭傑·金相楫·金光湜·宋一洪·宋一文·宋述仁·金在人·李濟純·宋翕仁·尹埴·金致礪·任時說·李元爕·具聖魯·安琥重·李鼎儼·金再鳴·朴允德·盧周學·洪文豹·朴之馨·權得仁·李敬弼·姜啓周·姜以應·金命允·禹載邦·徐行復·金致運·鄭夏淵·李載範·金熙綏·南景愚·李在俊·南復陽·李可祥·金榮浹·金致殷·金振聲·奇學老·李命中·崔殷浩·安其命·安其性·鄭光洙·李浣·鄭鎭邦·金宇明·李春復·安必濟·李榮復·李明赫·李光烈·申道喆·黃述祖·黃季祖·申錫膺·申秉文·申大坤·安百壽·安楨·李義喆·洪秉義·安光周·安光度·李鼎夏·李亨承·尹在亮·任熠·閔種英·尹惠老·任奎白·金魯玉·李元七·李漢老·河在文·金遇坤·朴宗榦·南奎恒·金璿·金錡·金華淳·申在俊·魚錫樂·沈滉之·尹光晦·尹光龍·李集喆·洪秉鼎·申在文·尹東老·李基大·李基德·徐應淳·金在善·張鉉玉·黃在中·申在元·沈益之·申光朝·朱亨履·許岱·許仁·金啓中·金月來·廉寬·高賢宅·董一正·嚴俊大·魏保哲·金尙淳·都滄海·金夏鍾·金履珏·申得哲·安聖澤·朴光杓·申洪圭·李彬·金泰彬·朴光運·楊泰淳·進士宋基鼎·趙鎭玉·趙鎭剛·成亨默·金基熤·朴鏜·金履鎭·金相協·金在熊·趙用逵·金履禛·金履偉·李元爕·尹壽·崔演重·權重睦·任泰魯·李海路·金普淵·趙雲師·洪履八·洪世迪·李應淵·卞孟來·文東赫·柳東植·金若淵·姜忠永·金瑋·金玘·權尙顯·朴聲載·趙台升·李魯臣·成益純·柳濂·南履喆·朴文道·尹宗益·梁·李在完·姜元會·李一羽·崔日昌·李鼎茂·徐明輔·兪伯煥·董鎭寬·幼學金命喆·李柱憲·李光逸·宋啓溢·金相和·宋啓哲·金在僖·金在達·任煐·金在膺·金在仁·鄭樂善·李羲若·金安淳·金魯文·金雲柱·任泰始·金貞喜·李基明·李基冕·吳在弼·李仁秀·任爔·鄭光祖·任衡白·李正熙·李根晦·金魯喆·金鼎柱·李泰文·李齊淵·李度益·金在誠·金守鉉·尹行健·尹煋·南昌潤·閔益世·李羲淳·鄭浩大·金喜雨·柳喆源·林正浩·金魯剛·尹行源·韓鐸履·丁孟規·金尙烈·洪世遇·康周邦·辛夔寧·朴東傑·鄭取善·南夏中·申在瑚·李漢元·高秉國·金復淵·除尙輔·李廷龜·金學鉉·朴宗元·趙學源·金達興·任友哲·柳致永·朴以奎·鄭福臣·柳樂·金光澤·吳愚尙·河慶朝·崔尙龜·朴致相·金敬海·全有德·李秉淳·盧碩宇·韓敬楫·安壽祿·崔理鎭·金致淡·丁玄爀·沈斗永·崔舜龍·李支賢·洪亨直·朴中得·金應祥·崔喜銓·安德淳·朴相孝·金致大·朴文基·朴致基·張志衡·崔一河·鄭濟·金啓光·楊奎煥·申宗楫·呂一柱·許蓮·林冀河·高哉儀·盧碩儀·宋柬·鄭奎東·金㴛·林碩禧·尹龜鉉·文振采·金處坤·徐相玉·南斗秋·任泰奎·金成大·金尙義·郭再亨·金載忠·陳振秀·朴淵浩·金致澤·金致翰·金聖振·申始權·鄭守圭·金載恒·宋奇默·鄭光弼·趙忠淳·梁國觀·李象泰·徐學淵·趙昌休·崔尙允·韓德祚·朴弼鉉·朴應淵·朴明淵·金時明·尙明煥·申光億·元永升·沈師魯·金洛龜·嚴一鉉·申泰永·鄭鴻逵·邊養淳·沈松之·崔秉常·崔秉魯·許涑·李義直·朴宗善·李齊應·李躐·李敬烈·羅昌漢·羅有素·曺允根·尹東赫·李大坤·柳枝光·裵正修·梁廷煥·吳有常·金漢默·徐致德·金基文·趙基邦·李彦弼·禹基鎭·李夢春·崔光八·權極達·趙旻圭·羅德奎·羅致和·朴聖根·金敬元·李璧齊·崔七運·金礪珌·朴光一·金光燁·兪慶達·韓命大·朱昌禹·李箕錫·朴宗文·金達秋·金載順·金尙恒·黃純彦·柳鉉邦·趙尙履·崔廷福·崔秉圭·崔秉鼎·南宮學·尹濟大·安文欽·安明欽·韓鍾履·李仁濟·韓重履·韓用羽·申在儀·申錫曾·洪達明·李箕鎭·韓錫履·盧亨中·元和叔·沈松明·朴東壽·朴亨鎭·李知遠·金明世·沈學元·李穎皎·安奎·姜熙亨·姜志永·李義範·趙在重·權仲穆·安景緯·李台遠·元錫孫·柳興亨·洪益綸·閔百忠·閔百顯·尹熙采·尹惠采·尹鳳烈·李邦烈·鄭璿·李東爕·柳煋·柳性養·申光順·郭林栢·李明九·李珏·李聖謨·李聖猷·安宗文·尹光緖·李東省·李東簡·李益祐·崔永膺·安宗斗·李永建·李得雨·李鍾雨·申德羽·郭林道·洪秉瑞·沈緯之·黃坤·黃鉉·宋文玉·成在崇·任秉常·徐有汝等疏曰, 伏以, 臣等, 先聖所謂東西南北之人也, 湖海之邈焉, 嶺峽之僻焉, 關塞之隔焉, 或蚩蚩蠢蠢, 或昧昧貿貿, 寡見寡聞, 不識不知, 而至若大人君子德行事業, 蓋亦有耳史而口碑者, 是其自然而然耳。 況我近故忠獻公臣朴準源, 宰相而無宰相之權, 勳戚而無勳戚之勢, 輔導睿學, 而有睿學成就之功, 保護聖躬, 而有聖躬康安之勞, 扶翊四百年宗社, 而泰山盤石如也。 鎭撫億萬命生靈, 而袵席乳哺如也。 斯乃通國之所尊慕, 秉彝之無異同焉, 則雖以臣等遐土賤品, 寧獨無咨嗟咏歎, 欽頌愛戴之衷乎? 噫, 臣等竊嘗習聞於家庭黨塾之間, 以爲, 匡君安民, 八域咸賴, 是忠獻之力也。 尙德報功, 百世宜祀, 是章甫之責也。 若輩盍圖之, 臣等於是, 倡議遍告, 詢謀僉同, 乃敢齋沐治疏, 跋涉赴京, 相率叫閽, 冒瀆崇嚴, 惟殿下澄省焉, 蓋忠獻公, 生有異質, 天分甚高, 氣宇明秀, 骨格俊爽, 玉之溫也, 金之精也, 秋水之澄淸也。 自在髫齔, 篤於行義, 動靜事爲, 合乎禮節, 師事賢兄, 早歲聞道, 纔成童, 已盡讀通史, 綱目, 歷論古今治亂興亡是非得失, 無不鑿鑿中理, 聞者瞠然推詡, 遂遍讀六經百家之文, 玩索旨義, 質疑問難, 其兄, 大儒也, 輒稱之曰, 識解精敏, 吾所不及, 聯床對討, 切磋琢磨, 相許以天倫間知己。 尤好朱子書, 刻勵課程, 沈潛講究, 資以體驗之方, 加其存養之功, 省察乎幽獨之中, 戒懼乎造次之際, 所以嚴心法大規模, 積於中而發於外者, 直下紫陽門路, 而日用繩尺, 最在眞實上道理, 故其於孝友之政, 又皆得之乎性分之所固有, 至誠惻怛, 不待勉强。 事親也, 甘旨之具, 起居之節, 不以貧窶而少闕, 刺臂進血, 嘗糞禱天, 不以倉遽而少緩, 哭泣之哀, 顔色之戚, 不以疾病而少懈。 事兄也, 如事親, 凡有事, 必稟而後行, 塤篪迭唱, 棣蕚交輝, 及其驪湖窮寓, 不堪鴒原之情, 徒行遠省, 往來頻繁, 嘗聞遘癘, 蒼黃奔赴二百餘里, 朝發暮抵, 晝夜診護, 竟獲勿藥。 周甲之日, 永感孔懷, 悲痛如新, 不御酒饌, 終身之慕, 因心之愛, 老而不衰, 人皆感歎其蘊之爲德行有如此者, 立朝二十餘年, 初由蔭塗進, 晩以戚里顯, 而其爲忠且獻焉者, 蓋觀於諡法而可知矣。 是以事先大王也, 風雲際會, 魚水契合, 一堂都兪, 可以比隆於唐虞三代之盛。 嘗進言曰, 人君深察進退消長之機, 以正朝廷, 其本在於存天理遏人欲, 先正君之心, 又嘗於經筵上, 從容顧問, 天人命道心性理氣之說, 亹亹不已, 歷歷敷奏, 明白的當, 天顔有喜, 酬酢如響, 大加禮遇, 亟稱老師宿儒。 又嘗昵侍燕閒, 討論經籍, 上或問時政得失, 則只對其所詢, 一不干於國家大事, 又嘗曰, 刑政者, 人主之柄也, 臣豈敢弄之哉? 又誦惟辟作福作威之訓, 三復興歎, 以寓深戒, 上候違豫, 憂形於色, 無異父母之疾, 又遭賓天, 哀號飮泣, 盡其方喪之禮。 肆先大王嘗敎曰, 此人風儀, 眞宰相也。 又曰此人多愼獨之工, 又曰不獨其兄有學行, 是亦眞學者, 操躬飭行, 明習經義, 可合諭善之材, 然不必以官職縻之。 又曰保護沖子, 在卿一身, 而兼有輔導之責, 雖有師傅諭善, 不如卿自內勸課。 又曰予亦以文多賴其力, 事殿下也, 自元子定號之初, 受寧考付托之命, 直宿護養, 小心謹愼, 洞洞屬屬, 夙夜勞勩, 起居常隨, 寢食必察, 逮至衣尺漸長, 課督經傳甚勤, 導以大道, 申以聖訓, 手寫程·朱箴銘, 進爲昕夕之誦, 隨事隨處, 殫竭勉勵, 幾無退食之暇。 嘗陳戒曰, 若不專一學問, 未免有名無實之歎, 誠者實理也, 不讀則已, 旣讀, 當眞實讀之, 不做去則已, 旣做當眞實做之, 番番留其心, 字字致其意, 耐遲久耐辛苦, 無略綽塞責底意, 無飛揚逐物之念, 此便是誠, 卽大學誠意章之毋自欺也。 不但讀做爲然, 發一言行一事皆如此, 無一毫虛僞參錯於其間, 則雖由是而至於聖人不難, 中庸之自戒懼謹獨, 至篤恭而天下平, 無他道, 只是一箇誠字, 庚申嗣服, 東朝垂簾, 周成之春秋未壯, 殷高之諒闇方居, 時象有岌嶪之勢, 人情無倚靠之處。 嗚呼, 此何等時也, 而乃以肺腑之親, 自任柱石之重, 只知有國, 不知有身, 十載深嚴, 一心衛護, 疹痘調治, 誠力殫盡, 節次康復, 玉體無恙, 夾輔王室, 坐鎭人心, 以迓祈天永命之休, 以弼我東方丕丕基, 而專務鞱晦, 常戒矜伐, 泯然無迹, 默焉不泄, 譬猶喬嶽洪溟, 不見運用, 而利澤所及, 自有難量。 肆我貞純聖后, 嘗敎曰, 主上幼沖, 國勢孤危, 將誰恃之乎? 特賜召見, 勉以國事, 嘉其保護至誠, 授將任銊, 擢卿晉秩, 前後恩禮, 愈尊愈隆, 亦我殿下, 親綴文諭祭曰, 國之安保, 賴公之功, 寡躬逮今, 非公功誰, 又爲之大書特書於墓道之石曰, 小子受公之敎, 情有祖孫之親, 兼有師弟之義, 自幼至長, 一物之知, 一字之通, 莫非公之功之誠。 又曰十八年敎, 其敎也直, 噫其盛矣, 大哉王言, 華衮鄭重, 宸章煒煌, 前聖後聖, 其揆則一, 是誠千古曠絶之事, 萬歲不朽之圖, 其發之爲事業有如此者。 然則忠獻公, 在家而黔婁·庾衮也, 在邦而周公·召公也。 垂紳正笏, 不動聲色, 稚圭如之, 有德有言, 有功有烈, 君實同之,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孔明近之。 是宜生則事之以簠簋, 歿則享之以俎豆, 用彰朝家尊顯崇報之德, 用伸士林景仰愛慕之誠也。 而只蒙爵諡之贈, 尙稽腏享之擧, 豈非朝家之曠典, 士林之缺望者乎? 此臣等所以縷縷仰籲於聽卑之天, 而雖或至再至三, 期於不得請則不敢止也。 臣等伏聞前此京鄕儒生, 已以玆事, 相繼陳章, 殆四五度, 而殿下過軫難愼, 輒靳兪允, 大聖人所作爲, 固非臣等遐賤愚迷所敢窺測, 而至伏讀批旨中, 非謂不可, 愈久愈好之敎, 始有以仰認聖意之萬一也。 雖然大家祠院祀享, 儘是士林尊禮, 特其許不許, 有繫乎朝家耳。 事體之重大, 分數之謹嚴, 非若朝廷之配, 聖廡之躋, 而屢度陳請, 一直靳許, 有似別般物事, 政難當下決着者然, 多士之抑鬱, 四方之訝惑, 其又烏可已耶? 莫或聖念, 及於分議之不一, 而有些持難耶? 豈亦聖念, 及於今日之太忙, 而姑且因循耶? 此則竊恐有未必然者, 凡係此等事, 國人皆曰可也則此國是也, 國朝已有行之則此國典也, 何公議不一之爲慮, 今日太忙之爲嫌哉。 噫, 山林獨善, 儒士之常分, 郡邑遺愛, 守宰之細節, 而尙爲其鄕之善, 或有其鄕之祀, 則夫以忠獻公之學承淵源, 行篤彝倫, 功存社稷, 澤被生民, 而縱未能家侑戶祝, 大享其報, 乃於平日杖屨之所感, 精爽之猶存, 仰遺躅之如昨, 結數椽之茅屋, 修兩丁之香火, 其在君子分定之地, 固無加損, 而適足爲後學之瞻依而已, 則以我殿下之聖明, 獨何所難而靳持若是, 亦何所待而遲延至此耶? 臣等不勝區區憂惜之忱, 干冒猥越, 敢此畢陳, 伏願殿下, 穆然深思, 超然遠覽, 亟允建祠驪江之請, 俾成忠獻公腏享之典, 奚啻有光於聖德, 有幸於斯文? 臣等于于寸寸, 不遠而來, 抱此耿耿, 一封竣事, 謹當感激攢頌, 與有榮焉, 臣等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已諭於前批, 爾等退修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