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日巳時, 上御熙政堂。輪對官·下直守令同爲引見入侍時, 右承旨金尙迪, 假注書李益普, 記事官李朝望, 記注官尹學輔, 兵曹佐郞安允行, 兼引儀權琦, 濟用判官鄭懋先, 中部都事鄭克淳, 會寧府使崔命柱以次進伏訖。上曰, 會寧府使進前。命柱進伏。上曰, 職姓名。命柱曰, 會寧府使崔命柱矣。上曰, 六鎭別差有意, 下去後何以爲之耶? 命柱曰, 小臣本無才能, 邊上重任, 未知何以爲之, 而除拜之後, 有所料量者。以古名將言之, 守邊之策, 謹烽火·多間諜·臨機應變而已。會寧則極邊, 而彼邊多山, 賊騎雖來, 何以知之? 卽今則有異於前, 磴磴碕事, 聖上及廟堂, 方以爲慮, 小臣下去之後, 宣布德意, 使知國恩之罔極, 則庶有感戢之道。城池卽金宗瑞所築, 而頗堅固云, 修葺而已。其外則撫恤軍卒, 修鍊兵器, 虜若侵凌, 謹守城池, 伺其形便, 可擊則擊之, 可逐則逐之, 以死報國而已。他無可達矣。上曰, 後春於會寧, 近乎遠乎? 命柱曰, 江越邊而不遠云矣。尙迪曰, 會寧至近之地矣。仍出袖中, 抄出啓文。上曰, 上之。尙迪跪而進之。上曰, 灣尹狀聞, 以爲數萬名, 北兵狀聞, 以爲三千餘名, 未知孰是矣。以此啓聞觀之, 則有可知得之道矣。尙迪曰, 灣尹狀啓, 聞巡檢淸人所傳而爲之, 安知其的實矣? 上顧中官曰, 啓文持來。中官誤持他啓文來獻。上曰, 只此而已乎? 且持來。上曰, 下敎之後, 不卽擧行, 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出擧條 尙迪曰, 奏文或可改撰, 而使臣狀啓, 昨日入內, 而未及謄出, 故大臣亦未見之矣。上曰, 方欲以此事下敎矣。尙迪曰, 聞大臣以此事, 欲爲請對云矣。上曰, 注書出去, 知大臣入來與否而來。臣益普出來, 招問備局下人之際, 輪對官已爲退出矣。入奏曰, 大臣及備局諸堂入來云矣。上曰, 今日次對, 左相同爲入侍。榻敎 上曰, 宣諭。尙迪讀宣諭, 又讀別諭後奏曰, 守令先爲退去,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命柱先爲退出。上曰, 凡事如彼, 何以爲之耶? 觀李樞今番手本, 則其一條問答, 極爲非矣。凡有事變, 卽當飛報, 而與咨文相反, 彼人欲爲彌縫故云。我國本無此等事, 而爾國必殺我甲軍而來, 彼人誠智矣。彼人雖給咨文, 當仔細看之, 可也。不爲開見, 但袖之而來, 不辱君命之義安在哉? 李樞太非矣。尙迪曰, 小臣與元景夏相謂曰, 使臣必竣事而來矣。上曰, 辱咨必來矣。尙迪曰, 不然矣。上曰, 彼人不如我國之巧詐, 見事頗通透矣。以彼人故謂之辱咨, 若皇朝則我無辭矣。凡事必須完備爲之, 使臣狀聞之後, 似不可入去, 俟朝家改送奏文而後, 必越江矣。當問于大臣而爲之, 可也。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