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승정원일기 95책(탈초본 1795책) 정조 22년 8월 26일 정사
1798년 嘉慶(淸/仁宗) 3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李晩秀
坐
。行左承旨
李益運
坐
。行右承旨
申耆
奉命進去
。左副承旨
洪義浩
坐直
。右副承旨
李肇源
坐
。同副承旨
尹光顔
坐直
。注書
柳台佐
仕直
一員未差。假注書
李允謙
仕
。事變假注書
朴師晉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李晩秀
啓曰,
西川府院君鄭崑壽
家致祭, 何承旨進去乎? 敢稟。傳曰, 右承旨進去。
○
李晩秀
啓曰,
西川府院君鄭崑壽
家致祭, 何承旨進去乎? 敢稟。傳曰, 右承旨進去。
○ 傳于
李晩秀
曰, 都承旨入侍。
○ 傳于
李晩秀
曰, 都承旨入侍。
○ 傳于
李晩秀
曰, 同副承旨許遞, 前望單子入之, 待下批牌招察任。
○ 傳于
李晩秀
曰, 同副承旨許遞, 前望單子入之, 待下批牌招察任。
尹光顔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承旨前望單子入之,
尹光顔
落點。
○ 承旨前望單子入之,
尹光顔
落點。
○ 傳于
李肇源
曰, 兵曹堂上前望單子入之。
○ 傳于
李肇源
曰, 兵曹堂上前望單子入之。
柳師模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兵曹參議前望單子入之,
柳師模
落點。
○ 兵曹參議前望單子入之,
柳師模
落點。
○ 傳曰, 近日不爲行公司諫許遞。
○ 傳曰, 近日不爲行公司諫許遞。
○ 傳于
李益運
曰, 政官, 待開門牌招開政。
○ 傳于
李益運
曰, 政官, 待開門牌招開政。
○ 傳于
尹光顔
曰, 留院上疏入之。
○ 傳于
尹光顔
曰, 留院上疏入之。
○
洪義榮
, 以禮曹言啓曰,
宗廟
·
永寧殿
秋奉審修改吉日時, 令日官
池景喆
推擇, 則來九月初四日卯時爲吉云。以此日時, 知委擧行, 何如? 傳曰, 允。
○
洪義榮
, 以禮曹言啓曰,
宗廟
·
永寧殿
秋奉審修改吉日時, 令日官
池景喆
推擇, 則來九月初四日卯時爲吉云。以此日時, 知委擧行, 何如? 傳曰, 允。
○
李肇源
, 以兵曹言啓曰, 來九月初一日,
弘化門
·
銅龍門
入直禁衛營新番領軍·哨官番單子, 今八月二十八日入啓受點, 分所單子, 二十九日當爲書入。而今此幸行相値, 勢難書入, 二十八日待受點, 卽爲書入, 巡將監軍, 以今八月二十八日受點人員, 二十九日至, 依例使之仍察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兵曹言啓曰, 來九月初一日,
弘化門
·
銅龍門
入直禁衛營新番領軍·哨官番單子, 今八月二十八日入啓受點, 分所單子, 二十九日當爲書入。而今此幸行相値, 勢難書入, 二十八日待受點, 卽爲書入, 巡將監軍, 以今八月二十八日受點人員, 二十九日至, 依例使之仍察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兵曹言啓曰, 今此幸行時, 侍衛禁軍, 不可不點擇以行矣。各番禁軍中, 新受馬及病蹇不能致遠之類, 依例推移替直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兵曹言啓曰, 今此幸行時, 侍衛禁軍, 不可不點擇以行矣。各番禁軍中, 新受馬及病蹇不能致遠之類, 依例推移替直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兵曹言啓曰, 來九月十月當, 上番騎兵二百四十六名, 依定武, 本曹點考後, 仍令該曹, 襦衣題給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兵曹言啓曰, 來九月十月當, 上番騎兵二百四十六名, 依定武, 本曹點考後, 仍令該曹, 襦衣題給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禁衛營言啓曰, 來九月當, 十一番後部左司屬,
慶尙右道
五哨軍兵, 逢點實數五百十七名, 已爲點閱整齊。來九月初一日, 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軍兵等, 依例替代後, 舊軍放送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禁衛營言啓曰, 來九月當, 十一番後部左司屬,
慶尙右道
五哨軍兵, 逢點實數五百十七名, 已爲點閱整齊。來九月初一日, 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軍兵等, 依例替代後, 舊軍放送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御營廳言啓曰, 本廳來九月十月兩朔應立, 後部右司屬,
黃海道
五哨軍兵五百十七名, 今已逢點整齊矣。九月初一日, 與中司軍兵替代立番後, 舊軍放送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御營廳言啓曰, 本廳來九月十月兩朔應立, 後部右司屬,
黃海道
五哨軍兵五百十七名, 今已逢點整齊矣。九月初一日, 與中司軍兵替代立番後, 舊軍放送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南志默의 改差를 청하는 禁衛營의 啓
○
李肇源
, 以禁衛營言啓曰, 本營騎士別將
南志默
, 身病甚重, 勢難察任,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李肇源
, 以禁衛營言啓曰, 本營騎士別將
南志默
, 身病甚重, 勢難察任,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李肇源
, 以御營廳言啓曰, 本廳來十一月十二月兩朔應立, 後部後司屬,
黃海道
五哨軍兵, 十月二十五日, 京中逢點, 十一月初一日, 與右司軍兵, 當爲替代立番, 而依定奪, 每哨以一百名磨鍊後, 其餘一百三十五名, 竝資保收布上送事, 本道監·兵使處, 措辭知會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御營廳言啓曰, 本廳來十一月十二月兩朔應立, 後部後司屬,
黃海道
五哨軍兵, 十月二十五日, 京中逢點, 十一月初一日, 與右司軍兵, 當爲替代立番, 而依定奪, 每哨以一百名磨鍊後, 其餘一百三十五名, 竝資保收布上送事, 本道監·兵使處, 措辭知會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獻納
任長源
疏曰, 伏以臣, 本以遐鄕疎賤之蹤, 姿性鹵下, 學識蔑裂, 本不合於淸朝耳目之任, 而幸際熙運, 濫叨是選。從前履歷, 罔非踰越, 而今此所叨, 爲任較重, 有非如臣譾劣者, 所可堪承, 則尤何敢不自鳴其不稱之實, 而晏晏然若固有之哉? 只緣在鄕時, 則屢承召命, 或未及發行, 或未及封章, 皆以在外許遞, 入京則六月之政, 乍除旋遞, 日前之拜, 庚牌儼臨, 逖違之餘, 震懍感祝, 一謝恩命, 是重是急, 他不暇顧, 竭蹶出肅, 而一登前席, 天語溫諄, 榮幸極矣, 復有何望。況又八朔旅食, 百病交侵, 痰癖用事, 嘔吐乘虛, 獨頹羇窓, 㱡㱡欲盡, 其所以可去而不可冒據也, 不止於不稱而已。玆敢召收精神, 彊構文字, 俯暴衷曲, 仰瀆宸嚴, 伏乞天地父母, 特垂生成之澤, 亟許鐫削之恩, 以重公器, 以安私分, 千萬幸甚。嗚呼, 臣是妄人耳。凡於臺職, 有除輒膺,
有膺
輒言, 言則必妄發, 惟其心中之所存者, 無一顧忌而隱諱, 縷縷煩瀆於至尊之前者亦屢矣, 臣之罪, 臣豈不知? 而聖度天大, 尙賜寬假, 迄亦可以休矣。矧此乞免之章, 抑何他說之贅, 而第臣情私, 自別於人矣。甲寅春下去, 今年春上來, 其間疎逖, 良亦久矣。身伏南荒, 心懸北闕。每値朔風凛烈, 則仰首而問曰, 玉樓不瑕寒, 時見災異洊疊, 則拱手而祝曰, 厦氈何以安。聞一善政則喜而不寐, 聽一訛言則憂而忘食。如是度了, 居然再閏, 而今年正月, 始渡淸漢, 四面山河, 明入靑眸, 五雲城闕, 暗激丹衷, 跧伏私次, 一念耿耿。相彼閭巷之兒, 離其父母之側, 久後歸省, 自然有挽衣問事之語, 則臣於此世, 惟殿下是父母, 安得無娓娓然仰白者, 而況伏承筵敎, 導之言乎? 稽古人臣之新從下土來者, 輒以四方之異聞聞焉, 臣請以鄕曲之所經歷, 道路之所覩聞者, 一一直告, 固以之及於內可乎? 嗚呼, 凡今鄕曲之人, 大抵多失眞者, 惟天之賦與, 豈或偏嗇而然哉? 此不過傷於貧而迫於官, 習乎俗而狃乎訛, 馴以至於傷風敗俗之變, 處處相望, 干名犯分之罪, 在在皆然。臣之一鄕, 謂之差勝, 而猶未免此, 他邑可知, 臣之一道, 稱以稍饒, 而尙患如此, 諸道可見。於穆聖明, 深居九重, 何以燭世道之至於此哉? 臣愚竊以爲, 歉荒猶不足憂, 災異猶不足恤, 惟此人心之陷溺, 最爲今日之一大患。何則? 本原旣亡, 餘事可知。夫好善惡惡, 恒物之大情, 而今世之人, 混淪乎善惡之分, 抑陰扶陽, 君子之正論, 而今世之士, 汨蕫於陰陽之辨。是以節義一款, 爲世所諱, 風泉二字, 無處可聞。間或有一箇半箇之依俙彷彿於此等界上, 則輒群排而衆咻之, 看作狂妄奇怪底物事, 大勢所壓, 靡然從風。以之居鄕則巧令爲儀表, 以之立朝則緘默爲規矩, 擧世滔滔, 莫之可救。所知者利慾, 所望者僥倖, 平居旣無批鱗犯顔之臣, 他日寧有伏節立義之士。臣以辛苦狷狹之性, 處鄕黨親知之間, 蓋嘗渴口而喩之, 盡力而挽之, 而聽我藐藐, 仇怨反至, 寸膠何能淸全河之濁, 而隻手何能漳大海之倒哉? 此其所以爲憂也, 不啻如歉荒災異之比而已。惟其義理之陷溺如此, 故風俗之頹敗日甚, 惟其風俗之頹敗如此, 故民生之窮困日甚, 方來之憂, 庸有旣乎? 此乃臣五年在家所得, 而自孟春乘馹後, 若言其在途之見, 則凡所觸目, 無非新眄, 驛夫驛乘, 不勝其疲弊之狀, 官隷官吏, 未掩其奸惡之形, 凡爲其守令, 而尙能燭照其然, 庇覆之彈壓之, 亦云難矣, 且鮮矣。閭里稀疎, 七亡八徒, 行路凄涼, 千鶉百鵠, 摠非聖代雍和之像, 半是衰世蕭索之氣。視諸五歲前光景, 恐復落下數層, 我心惻惻, 我馬靡靡, 如有隱憂。行到
華城
, 怳然天下之大觀, 山川照耀, 草木馨香, 樓臺之盛, 城郭之壯, 如非鬼役, 似是天造, 力不煩民, 財不損下, 而宏規遠模, 逈出千古, 凡此皆自我聖上仁衷永思中做得來者, 則百花之春, 均是化工之囿, 萬川之月, 無非太極之圈也。是不但曰不以天下儉其事而已。大哉, 聖人之孝乎, 其所以爲孝之義, 始可與知道者道矣。天地鬼神, 昭布森列, 其敢謟乎, 其敢溢美乎? 臣於是日, 朝入本城, 午出
長安門
, 三步回頭, 五步回轡, 連蜷不忍行, 夜宿遲遲臺下, 繞壁徊徨, 且欽且欷, 繼之以感淚之沾臆, 倘所謂未施哀而哀之者, 政謂臣伊日事。凡人之情, 見天下之至罕, 則必求義理之所以然。臣於終夜不寐之中, 忽自瞿瞿然, 心語曰, 此甚盛矣, 無乃過乎?
舜
葬
蒼梧
, 象爲之耕而農不易畝,
禹
葬
會稽
, 鳥爲之耘而市不易肆。今此
華城
之葬, 葬之者聖, 葬者亦聖, 聖人之葬, 靑山靜寂, 白雲舒閒, 珠樹琪花, 鬼擁神護, 雖在禁標幅圓之外, 亦只蒼然蔚然而已矣, 列聖仙寢, 可推而知。則惟此二十里外, 本州治之, 宏其制壯其度, 抑亦何所補於象設致隆之情文乎? 旣非寧王遺志之所在, 則未可比擬於
周成
之
洛邑
, 又非太上土思之所寓, 則不宜援引於
漢高
之
新豐
。而當此民窮財竭之時, 爲此經年動國之擧者, 夫豈可已而不已者哉? 伏想聖上之孝思, 常有以亘乎天而盤乎地, 參於前而倚於衡, 只見其事而未見其他也。噫嘻, 千百世之下, 必有仁人君子, 尙可以知我聖之心, 而悲我聖之事者矣。於戲不忘, 丕惟我先世子邸下, 邃學宏謨, 盛德至善, 克誕聖躬, 後祿無疆, 民之仰之, 如天如地。天地之禮, 以小爲貴, 其所以事之也, 惟其內心故爾。夫天地德産, 至大至廣, 如欲充類而準報之, 則雖盡天下之物, 極天下之數, 無可以稱其盛而答其殷。故毋寧約而簡之, 撮而小之, 不壇而地, 不璧而陶, 不太牢而特牲以象, 夫至愛之無容, 王敬之無文者, 此乃貴小之禮然也。以此義推之, 則今此式郭之張大之, 無或過於禮乎? 臣於城役之後, 今始來覩, 旣有所覩, 則不能無懷, 旣有所懷, 則不能無言, 旣有所言, 則言不敢不盡, 惟聖明, 淵然而運, 穆然而會, 恕其愚而察其衷焉。向所謂先言外者, 大略如斯, 而將言內事, 心膽欲裂。嗚呼, 今日朝廷之上, 忠逆無分, 義利不明, 時運所關, 亂賊不絶, 枝上生枝, 葉上生葉, 醜種無可絶之期, 嚴章無可伸之日, 公議之抑鬱, 一節深於一節, 輿情之憤痛, 今年甚於昨年, 彼蒼者天, 不欲保佑我東方歟, 何其變怪之層疊也? 近之所謂邪學者, 其亦天地之大逆, 而古今之大憝也。若言其罪惡, 則蔽一邪字未掩, 着一學字不襯, 名以邪學, 大非知言。夫所謂邪學也, 必如老佛楊朱, 其始焉, 出於超然爲善之心, 而其終焉, 歸於異端害正之科, 一毫差而千里謬者, 是謂之邪學爾。今此何物凶鬼之自西洋來者, 初以
倫滅常爲入路, 專以剩財耽淫爲稅駕, 直是盜耳獸耳。於盜乎何邪之云, 於獸乎何學之有? 其流瀰漫, 其徒繁殖, 其爲隱憂, 悠然, 若終南漢水之無窮已。噫嘻, 民神雜揉,
顓頊
受之, 九潦七旱,
禹
·
湯
當之, 竟至於轉災召祥, 反險爲易, 以樹大功德於天下萬世。今日天意, 正在於斯, 則惟我聖上, 安得視彼洋流, 如蜉蝣之微, 涓涔之淺而少之乎哉? 宜若强冦大敵之臨境犯陣, 攻之猶恐不力, 治之猶恐不窮, 而顧乃於持忠輩伏法後, 竝置諸度外, 要待其感悟歸正。如可以感悟歸正, 則初何以淪入其中哉? 一入其中, 已獸已禽, 復歸爲人, 萬無其理, 孰謂干羽之舞, 能解白登之圍耶? 甚至如
李存昌
者, 亦不正法, 尙今假息, 其黨之肆然, 其勢之必至。玆於日前, 又有
申若樞
者, 繼而起矣, 官以諫名, 闖呈一疏, 而封山祭天之請, 果未知其何說, 其欲導吾君, 如漢唐之主, 而啓之以封禪之謬禮耶? 此其爲罪, 已極罔赦, 而乃若揚恩頌德之文, 其辭含冤忍痛之蔑, 其義則可得, 獨不得秉彛之天者, 而是欲率天下而夷之也。其氣味命脈, 宛然自洋中滾滾出來, 而爲此汎濫嘗試之計者, 其亦有嗾而有受矣。堂箚所請, 儘有意見, 臣謂
存昌
則亟正邦刑,
若樞
則拿鞫得情, 斷不可已也。嗚呼, 今年年事之大侵, 言之慘矣。唉我民生, 亦孔之極矣, 冬糴何徵, 春稅何納, 億萬魚喁之命, 何以呴濡。公私無儲, 拯濟沒策言念及此, 寧欲痛哭。以我聖如傷之仁, 當吾民若瘝之辰, 宵衣旰食, 不遑寧居, 金相玉音, 至誠惻怛, 有可以孚豚魚而格神明矣。爲今日臣子者, 如有人心, 則孰敢不精白一心, 奔走倂力, 以期對揚休命之萬一乎哉? 臣故常曰, 凡今之方伯守令, 其身則處人鬼之關, 其心則繫忠逆之界, 吁亦可怕而可懼已。觀今廟堂之謨, 日日籌畫, 無中生有, 其勢雖難, 絶處逆續, 其理或然。凡天下萬事, 得於勤成於誠, 今日群臣之心, 皆以殿下之心爲心, 則何患乎穀之乏, 何憂乎民之飢且死也? 臣迃不解事, 妄進一說。大較今日救荒, 別無奇術, 只宜因其勢而利導之, 若伯
禹
之治水斯可矣。何者? 養民如養魚, 擾之則散, 安之則聚。夫創新規發新令, 是所謂擾也, 循其時順其性, 是所謂安也。其災十分者蠲亦十分, 其欠一分者減亦一分, 毋役毋徵, 毋出其疆, 略略以所有之穀, 賙其急而已。彼至愚而神者, 無奈乎天運之孔艱, 有感乎聖澤之至渥, 思之又恩, 忍而復忍, 前之一日糧, 今焉二日食, 昔之一朔料, 今焉數朔計, 或弼或糟, 或一半盃濁醪, 或山而菜, 或海而魚, 以之斳斳
[僅僅]
然延命, 此非安之則聚者乎? 若或大風聲別擧措, 喧然如有普濟均活之還元丹, 自京師下來云爾, 則飢腸枵腹, 磎心壑慾, 流涎而待之, 膰腹而望之。雖使竟至於依所聞充所欲, 其心已動, 邪乘妄作, 生道絶矣。至若酒禁之論, 本是吾邦之元法, 又爲荒年之例規, 則臣固不以爲不便, 要亦行之好矣。但去其太甚者而已, 嚴於酗斷於市足矣。如欲一切禁之, 使至於無, 則其弊百端, 不可勝言。利權於吏, 害簇於民, 而村村焉亂離也, 邑邑焉變異也, 左街雖懸醉人之頭, 右肆難防飮者之口, 以古之紀綱, 惟此禁終莫之止, 況今紀綱, 則非但莫之止也。人之不死於飢而死於禁者必多矣, 然則徒損乎國體, 徒傷乎民命, 而蒸嘗之需, 洗腆之用, 又其所關大矣。況聞自鄕來者, 皆言
三南
之是令方嚴。此則不待上敎而下已行之矣, 亦何必勞聖念勤聖旨, 而費兪咈於其禁之禁不禁如何哉? 在今聖上自勉之道, 只如仁天之穹然覆燾, 民之所欲則從之, 人之所惡則去之, 而凡諸不急之務, 一竝停止, 是爲救荒恤窮之大關節而已也。抑亦臣之所憂, 則別有大於此者。顧今世道人心, 雖在樂歲, 無變不有, 幾乎倫常之
絶, 則況此變年? 蠢爾愚氓, 以死藉勢, 任自放倒, 無所不至, 其將淪入於夷狄禽獸之域矣。噫其痛矣, 罔之生, 不如餓而死。綱紀不絶, 則雖以周餘之孑遺, 猶可以中興, 義理旣蔑, 則雖以泰隋之富强, 其亡也忽焉。此所謂今日之憂, 不止於民命之近, 而最急於民彛之舛也。故知今日導迪之道, 政宜一邊講其極活之方, 一邊申明其名敎風化之本, 然後人之生, 方得以人道而生矣。臣請以兩行竝擧之意, 嚴飭籌司, 大播中外焉。嗚呼, 外而生民之憂旣如彼, 內而朝廷之憂又如此, 此將若之何哉? 今之進言者, 紛紛乎萬端, 而擧是末耳。蓋聞天下萬事, 亦本於人主之一心, 是知天下之本在人主, 人主之本在心, 心之發爲治亂興亡之所由分也。夫人於兩間, 渺然一身, 參爲三極, 曰惟是心, 心之所以爲天下萬事之本者, 亦神矣。從天下而入此心, 由此心而出天下, 其間遠矣, 層界多矣, 而其理之脗然, 則只一通矣。夫惟人主之身, 深深乎居九閽千門之邃, 而人主之心, 又於其至深至邃之中, 襲龍乎黼黻以飾之, 重重乎冕旒以掩之。若未可以窺測其中之所存者, 而隱微之萌, 毫忽之跡, 或變爲彗星厲鬼, 或化爲和風慶雲, 無不表揚暴白於一天之下, 時人咸覩之, 後世皆見之, 瞭然若明鏡白日之相對指的者然。矧今我聖明之心, 爲今日聖明之臣者, 孰不知之明而察之審乎? 天以好生爲心, 而殿下之心, 卽一好生之天, 天以不息爲心, 而殿下之心, 亦一不息之天, 天地之心, 可見於萬物之生成, 殿下之心, 可見於萬幾之熙明。而獨此內外一二事之尙不能徯我志協我望者, 抑亦何故而然哉? 臣嘗俯仰反復, 求其說而不得, 終以學究餘習, 妄有所一得者, 玆敢冒萬死力陳之。古人有言曰, 膽欲大而心欲小, 詩人贊
文王
曰, 小心翼翼。夫是心也, 本自至大, 範圍乎天地, 則天地亦小, 充塞乎宇宙, 則宇宙猶窄。而在我之自持, 則斂然而約之, 退然以虛之, 如臨如履, 戰戰兢兢, 不自滿而不自足者, 此非所以小之云乎? 常常自反曰, 我之心, 或出腔子外歟? 每每自警曰, 我之心, 或走物欲上歟, 抑有暇逸之萌歟, 抑有輕易之發歟? 如是而臨事, 則何事不難, 如是而處位, 則何位不艱, 而至艱至難, 最莫如人君之所以爲君也。晷刻之乍放, 則上而天怒震疊, 跬步之暫弛, 則下而民怨朋興, 若是乎人君之心, 尤不可不小。而皇天所以尊寵焉, 付畀焉者, 豈亶使之富貴之安樂之哉? 故
禹
戒
舜
曰, 克艱厥后。
伊尹
訓
太甲
曰, 天位艱哉。
周公
告
成王
曰, 不易惟王。乃若
吾夫子
之對
定公
, 則直曰爲君難。凡此艱難字, 蓋自小字中出來, 以其隱則曰小, 以其費則曰難, 難與小, 其義一也。從古聖賢豪傑, 孰非自這裏做得, 而均之爲道學之工程, 事業之張本? 蓋在人之自小愈小, 而惟天之本大愈大, 在我之克艱益艱, 而惟彼之孔易益易, 異哉其所以小之也, 乃所以大之也, 其所以難之也, 乃所以易之也。雖在治定功成之後, 如有志滿意得于中, 則心是活物爾, 便自肆然夸大, 謂天下惟我在, 其流之弊, 不言而可知已。噫自姒至孔, 相去千歲, 而四聖之言, 如出一口, 其言之可信, 其理之可忱, 孰有以加於此哉? 洪惟我聖王, 道四聖之道, 志四聖之志, 穆穆欽若, 夙夜對越, 耿耿憂恤, 寤寐念玆, 御宇初政, 蔚然可觀, 百僚奮庸, 四方聳聽, 大猷之盛, 朝暮且期。于今數十年來, 功化證效之發見於外者, 每有所不滿於聖衷者, 夫豈無所以然而然哉? 明達練習, 日益進焉, 故戒愼惕厲, 不覺其減於前歟? 烜赫光華, 日愈盛焉, 故洞屬兢業, 不知其異於昔歟? 臣愚死罪, 竊以爲, 聖明今日之心, 不如聖明初年之心也。何以明之? 討復, 天下之大事也, 而闊狹操縱, 惟聖旨之所在, 刑賞, 有國之大政也, 而舒慘與奪, 惟聖意之所發。群僚不遑於顚倒, 庶績或近於叢脞, 凡有善政, 惟殿下之善政, 凡有過擧, 惟殿下之過擧, 凡有施措, 亦惟殿下之施措也。吾君之爲君也, 何其勞, 而吾臣之爲臣也, 何其逸哉? 遜志之言, 由是而進矣, 逆耳之言, 由是而退矣。臣以是知殿下今日之爲心, 姑不至於大, 而其往可戒也, 殿下今日之爲國, 縱不至於無難, 而方來可懼也。試於淸燕蠖濩之際, 靜言思之, 則其果然乎不然乎? 臣仰事殿下, 已近二紀, 蓋亦有區區蠡管之妄度者矣。竊覸我聖明, 龍顔秀異, 駿命篤厚, 以聰明睿智之姿, 兼神武英銳之氣, 以恢弘淵深之度, 兼博洽淹貫之識, 千古人物, 低昻於玉衡, 九州山河, 的歷於瑤鏡。而靑邱一域, 只行其所無事耳, 俯視朝端, 鬱鬱未快, 回顧宇內, 齪齪可羞。於是焉存諸中者, 不能無悵然廓落之懷, 發於外者, 未免有漫然簡易之跡。玆蓋天命極高, 而緝熙之工, 猶未充其量, 地步甚闊, 而涵養之功, 猶未盡其方, 以至於是, 是實爲病根之所在也。知如是是病, 不如是是藥, 藥石之妙, 顧不在於尊德性而道問學乎? 學問之道無他, 惟所在而盡其性, 自格致至治平, 只是一槪推向將去耳。伏惟聖學高明, 燭理已盡, 今何敢復容議爲, 而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尙克是忱, 念玆在玆。臣謹伏覽甲寅十一月十三日傳敎若曰, 雖不讀書, 摩挲凡案間書冊, 是亦學問。大哉王言, 好學不倦之意, 有溢於辭表。臣於在家時, 得此莊誦百遍, 中夜起舞, 秪今五年, 常如一日。吾君之好學甚, 則吾國其庶幾乎。如臣蔑劣愚賤, 初何知學問事, 而猶幸受人之徽言則有之, 玆敢以八箇字爲題, 效千秋金鑑之獻, 其綱有八, 而其條有萬。嗚呼, 今我沖人雖少, 元子哉, 衣尺漸長, 講讀已開, 雖未入學, 講亦學也。爽惟元子, 所始之學, 其非聖父所好之學耶?
小學
·
大學
, 其道一道, 惟殿下深留聖念, 上而答皇天賦畀之命, 下而明沖子啓迪之訓, 以基我大邦無疆惟休者。此乃微臣至願至祝之所以懃懃乎懇懇乎不知止者也。一曰中。中也者,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天所以授之人, 人所以受諸天, 蓋爲萬善之會通, 千聖之道統, 而其說始昉於唐虞, 其義始備於
洙泗
, 其在吾東, 聖聖承承, 式克至于今日休, 於戲盛哉。殿下今日所有之國, 四百餘年祖宗之國, 而國之所傳, 道亦偕焉, 殿下今日所有之民, 四百餘年祖宗之民, 而民之所在, 道亦倂焉。斯道也何道也? 惟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所執所建之無形無極底一大物事, 不隨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而去, 雖於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之後, 尙如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之時, 至今屹然立於天之上地之上者也。小而一動一靜, 罔非是爲之準, 大而一典一則, 罔非是爲之臬。以陰陽則雖吾所尙, 非陰而陽, 纔有一分之差過, 便不是中, 以善惡則雖吾所向, 非惡而善, 纔有半分之不及, 便不爲中, 況於初非陽而本未善者乎? 必也存諸心見諸事者, 純然無一分半分之或過或不及, 然後始可謂之中, 而仰以質之於天而天從之, 俯而暴之於民而民順之。於是焉, 儼然爲兩間之予一人, 而是亦今世之
堯
·
舜
·
禹
·
湯
焉已矣。伏願聖明, 念念加勉, 仍以爲元子視。二曰誠。誠也者, 眞實无妄之謂, 惟天之於穆不已, 惟聖之純亦不已, 皆是物耳。玆所謂誠, 卽向所謂不息, 而天人以是而爲一矣。誠則理, 不誠則欲, 誠則王, 不誠則覇, 誠則感, 不誠則無感, 誠則成。不誠則無成, 凡事皆然, 況大業乎? 常人尙然, 況帝王乎? 以之成天下之萬物, 以之行天下之九經, 大哉其用乎? 以之事天, 則何煩乎儀文度數之殷盛, 以之臨民, 則何關乎誓誥會同之諄複? 昕臨大庭, 百弁蹌蹌, 於此時則固然矣, 屋漏之中, 亦能純一否乎? 日御法筵, 萬目昭昭, 於此際則固可矣, 燕昵之間, 亦能專一否乎? 皐鶴聞天, 宮鍾徹外, 其不可揜如是夫。伏願聖明, 念念加勉, 仍以爲元子則。三曰敬。敬也者, 主一無適之聖功, 所以直內而嚴外, 用五事而勝百邪也。曰欽曰恭, 無非是箇之積中著外者, 而以之爲格致誠正之本, 以之爲修齋治平之基, 則如欲志於道而向乎學, 夫孰能捨此而成始乎成終乎哉? 況惟人辟, 莅崇高之位, 挾當霆之威, 其志易驕, 其氣難制, 則其所以不可不勉於斯者, 又較著矣。故有曰, 疾敬德, 有克敬惟親, 或敬勝怠而興, 或謂敬不足行而亡, 是知天下國家之治亂興亡, 顧其德之敬不敬如何耳。臣嘗讀
易
而得誠敬之所從來矣。乾劃實, 實則爲誠, 坤劃虛, 虛則生敬。故乾之九二, 始言誠, 坤之六二, 始言敬。敬與誠, 出自庖犧心劃, 而原天地自然之理也。伏願聖明, 念念加勉, 仍以爲元子法。四曰明。明也者, 如日月之光輝, 如水鑑之瀅澈, 無遠之不照, 無微之不燭也。此大人所以明明德於天下者, 而君人之道, 必以是爲先。何則? 昏不察賢邪之分, 暗不省用舍之辨, 則辟之不辟, 其國危矣。是以巍蕩之治, 本於欽明, 星雲之化, 出於文明, 厥亦惟明后, 惟明明后, 雖有造詣之淺深, 而其所以爲明一也。然而是明也, 豈一己之明哉? 克明其本明之明, 以至乎貞明之明, 則是其爲明, 誠可謂君道之明, 而如或自作其明, 察察爲事, 則典章有亂舊之患, 制度無容衆之休。盍亦觀夫紘紞之揜聰, 冕旒之蔽眼乎哉? 君子之道, 用晦而明, 不有虞淵之入, 焉有賜谷之出? 伏願聖明, 念念加勉, 仍以爲元子鑑。五曰寬。寬也者, 惇大含弘, 綽有餘裕, 如天之燾, 如地之負, 無所不容於度內者, 此帝王之寬也。寬則得衆, 得衆則得國, 國之爲國, 其基於寬。以之御衆, 龍德正中, 以之代虐, 鳦社靈長, 三正以降, 漢祖近之。蓋德量優容, 則人爭附之, 性度狹隘, 則民皆叛之, 民叛而去, 君誰與爲。故經著包荒之象, 傳垂納汚之義。伏願聖明, 念念加勉, 仍以爲元子戒。六曰靜。靜也者, 寂然不動, 脗然未發底時節, 而惟天下萬爲, 皆生於靜, 靜是動之毋耳。乾道之靜也專, 故其動直, 坤道之靜也翕, 故其動闢。太極本無極, 無極者, 其非靜之體乎? 大衍尙太一, 太一者, 其非靜之象乎? 流水不腐, 動則動矣, 若非其源之泓儲, 何賴而活活? 戶樞不蠹, 動則動矣。若無其根之硬着, 何憑而軋軋? 熙皥之盛, 元自穆淸之垂拱, 郅隆之休, 只因大道之去默。若使朝仙暮兵, 數數乎勞攘, 東禪西狩, 紛紛乎劻勷, 則何德之暇養, 而何績之可凝哉? 故
周濂溪
極圈說曰,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 而主靜。
諸葛亮
戒子書曰, 非靜無以成學。若是乎爲學之必本於靜也。伏願聖明, 念念加勉, 仍以爲元子訓。七日儉。儉也者, 省約朴素, 不華不侈, 如
勳華
之旅宿門養,
禹
·
文
之菲食卑服是已。自古人君, 奢侈是尙, 而未有不亡其國者。故怙侈滅義, 畢公嚴防, 庶服后飾, 賈生痛哭。蓋其所以糜財而病國也, 招殃而致寇也, 不啻如兵革之燹, 凶荒之毒而已。下民何知? 惟上是視, 宮中好高䯻, 四方高一尺, 宮中好廣袖, 四方全疋帛。故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苟不能昭儉而先之, 躬節約而風之, 則靡靡之俗, 不至淪胥者鮮矣。嗟乎, 今日是弊, 比商俗而不減, 方漢風而有加。伏願聖明, 念念加勉, 仍以爲元子警。八曰謙。謙也者, 不伐不矜, 自貶自損之謂也。莫高者天, 而下濟於地, 莫深者海, 而旁控乎涓, 此古先聖哲所以德益高道益隆, 而福流於時, 澤及於後者也。嘗觀易卦, 六爻皆吉, 惟地山爲然。夫鬼神之所害者盈, 則所祐者何? 人道之所惡者滿, 則所好者何? 自是富有而貴爲也, 而若不以是心持之, 則其盈日盈, 其滿日滿, 其終可知矣, 寧不懍懍然哉? 伏願聖明, 念念加勉, 仍以爲元子學。嗚呼, 惟此八箇之目, 元是一串之體, 分言之則各有間架, 井井不亂, 總論之則合成首尾, 鱗鱗不離, 皆是古人之言, 非臣之言也。特以今日偶然自其口出, 故語則欠於珍重, 身則犯於猥越, 此又臣之罪萬萬也。然而臣所以藉手事君, 此外無他說, 玆不得不爲之冒沒煩瀆, 惟幸聖鑑之照察焉。旣又招致山林宿德之士, 要與之講論此義, 期有實效, 則彼讀書窮理, 懷寶待價者, 安敢不思所以仰答君恩俯念世道, 于于然呼其與, 亹亹然吐其有哉? 夫君師一道也。粵天生民, 其性惟均, 而氣拘物蔽, 以暴以棄。一有巍然聖睿者出, 則帝乃欣然援立, 爲之君, 爲之師。師也者, 敎之謂也, 君也者, 治之謂也。民不可以治之而不敎, 則世亦安有君焉而非師者哉? 悲夫, 師道之不行也久矣, 千載歸來, 長夜漫漫, 上之人徒知爲君之尊, 不知爲師之重, 下之人但聞治我之令, 未聞敎我之訓。於是乎君與師, 分而二之矣。其躬旣不能兼之, 則宜若得他人以代之, 以盡其責, 此與出於己者, 只一間耳, 竝與此道而亡之, 或疎而遠之, 或疑而間之。自玆以後, 天下始有君而無師矣, 無師之後, 其君之君, 安能如兼君師之君哉? 彛倫德行之爲本原者, 由是而陳荒, 禮樂刑政之爲末流者, 由是而顚錯。此人心之所以不古, 而世道之所以不淑也。今我聖上, 赫然爲天之所立, 儼然爲世之所仰, 旣君之而又師之, 旣治之而又敎之。大國之人謂, 東方聖人作, 遐土之民皆曰, 吾君聖君也。推此以往, 有進無退, 則天下可運於掌, 況千里小邦乎? 向也之悵然廓落者, 可變爲怡然淵塞, 向也之漫然簡易者, 可化爲穆然寅協, 而人和洋溢, 何憂乎怨咨, 天休盻蠁, 何慮乎災異。夫所謂二可三, 三可四者, 其在斯歟, 其在斯歟。臣遭遇明時, 不忍便訣, 叨忝諫職, 未敢終默, 觸犯崇嚴, 冒陳狂僭, 嶺海鉄銊, 罪在不赦。臣無任戰灼惶恐激切祈懇之至云云。省疏具悉。備說時政俗弊, 其疏萬言, 爾能不汚於骫骳鶻突之痼習者, 鄕居之效也。附陳八條, 條條得進言之體, 可嘉可嘉。爾疏中, 其所以爲孝之義, 可與知道者道云云, 孰謂如爾疎蹤, 言之若是有理, 是哉是哉? 爾其勿辭察職。
○ 獻納
任長源
疏曰, 伏以臣, 本以遐鄕疎賤之蹤, 姿性鹵下, 學識蔑裂, 本不合於淸朝耳目之任, 而幸際熙運, 濫叨是選。從前履歷, 罔非踰越, 而今此所叨, 爲任較重, 有非如臣譾劣者, 所可堪承, 則尤何敢不自鳴其不稱之實, 而晏晏然若固有之哉? 只緣在鄕時, 則屢承召命, 或未及發行, 或未及封章, 皆以在外許遞, 入京則六月之政, 乍除旋遞, 日前之拜, 庚牌儼臨, 逖違之餘, 震懍感祝, 一謝恩命, 是重是急, 他不暇顧, 竭蹶出肅, 而一登前席, 天語溫諄, 榮幸極矣, 復有何望。況又八朔旅食, 百病交侵, 痰癖用事, 嘔吐乘虛, 獨頹羇窓, 㱡㱡欲盡, 其所以可去而不可冒據也, 不止於不稱而已。玆敢召收精神, 彊構文字, 俯暴衷曲, 仰瀆宸嚴, 伏乞天地父母, 特垂生成之澤, 亟許鐫削之恩, 以重公器, 以安私分, 千萬幸甚。嗚呼, 臣是妄人耳。凡於臺職, 有除輒膺, ...
○ 戊午八月二十六日辰時, 上御便殿。都承旨入侍時, 行都承旨
李晩秀
, 記事官
柳台佐
, 記注官
金景煥
, 記注官
承膺祚
, 以次進伏訖。上敎賤臣出去監印所, 與
洪奭周
入來。賤臣承命出傳, 偕入進伏。上敎
奭周
曰, 朱書校準之役, 今至何境,
申絢
亦爲入來乎?
奭周
曰, 竣役尙遠,
申絢
則入來矣。上曰, 另加精審, 無或落漏, 可也。
奭周
曰, 序跋則別無次序, 而如
張欽夫
,
敬夫
之異稱, 一依本板書之乎? 上曰, 然矣。
晩秀
曰, 曰
欽夫
曰
敬夫
, 別無所異矣。上曰,
南軒
之稱
敬夫
, 不徒晩年爲然矣。命
奭周
先退。仍命書榻敎曰, 王大妃殿進御加減茹藿湯, 自今日停止。又命書傳敎曰, 凡屬於難言之言言之, 是爲難言嘉之, 所以來言, 古牒之難言, 未必爲當今之難言, 能言目下所不敢言之言, 雖小爲難。今日納言之疏, 卽無論本意之識不識, 開口語到城役一事, 欲勸不諱之風, 當從此等處許可。獻納
任長源
, 陞拜司諫。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
○ 戊午八月二十六日辰時, 上御便殿。都承旨入侍時, 行都承旨
李晩秀
, 記事官
柳台佐
, 記注官
金景煥
, 記注官
承膺祚
, 以次進伏訖。上敎賤臣出去監印所, 與
洪奭周
入來。賤臣承命出傳, 偕入進伏。上敎
奭周
曰, 朱書校準之役, 今至何境, ...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