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政殿 晝講에 李貴 등이 입시하여 追崇의 거행, 西糧의 부족에 대한 대책, 守令의 簡擇 등에 대해 논의함
○ 上晝講于資政殿, 知事李貴, 特進官金藎國, 參贊官朴炡, 參贊官李景奭, 檢討官金南重, 假注書李時萬, 記事官沈之漢, 記事官李時楷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朴炡進曰, 小臣傷寒失音, 請令金南重進講。上曰, 允。金南重進講, 書畢命, 自政貴有恒, 至注君陳, 音釋各一遍, 上亦讀如之。南重以旨義講曰, 政事周密, 辭令信實者, 治國之體, 當如是也。畢命四世元老, 豈不知治體, 而如是云云者, 戒言之辭也。上曰, 好異之言, 何意耶? 南重曰, 惟賢利口, 則必有好異之事, 其時有尙鬼之事, 故云云矣。一行缺朴炡曰, 觀此大文, 今日之弊, 利口惟賢之習, 爲今大弊, 不顧事之是非, 惟以口舌爲能事, 隨己所見, 以爲好惡, 若隨事之可否而好惡之, 則豈有惟事口給之弊也? 上曰, 靡靡之習, 是可惡也。此習不祛, 則雖守所見者, 外爲循俗之態, 其性劫弱者, 何能出俗而行其所見也? 朴炡曰, 今之人, 或有實見得而循俗爲事, 故多有作非之事矣。上曰, 以此態爲是, 而從俗者, 淺見不明之致也。所見實明白者, 則可謂公罪, 而若知其不然, 而猶務循俗, 則不美之事也。李貴曰, 今之人, 非皆無實見, 而內外異態, 皆由於循俗之弊也。古者厚德重望之人, 鎭定浮俗, 有慕敬而爲善者, 今則無是人, 故風俗大壞, 有識者, 亦恐見忤於時論, 不言其所見, 以獨立爲美事, 不爲明其所見, 誠可寒心, 近來追崇之論未定, 而許多之浮議日激, 是非錯雜, 至如安時賢輩, 豈知漢宣·周桓之事, 而乃敢附會浮議, 攻斥持論之人, 臣竊痛之。金長生, 始倡稱叔之說, 而不三字缺事, 以孫繼祖之爲未安, 他餘人, 渠豈有所見而敢爲力爭乎? 追崇之禮, 今幾垂成, 臣不欲更煩, 切痛浮議之不知禮文, 敢爭是非, 故敢此仰達矣。朴炡, 則不無所見, 而猶畏浮議, 不敢明言, 況其他乎? 近來朝廷上, 絶無公是公非, 士夫不美之習, 甚於夷狄, 國雖不亡, 而其實已亡矣。崔鳴吉, 號爲堅强, 而亦於時論, 不得展其所見。趙緯韓, 常時所見, 甚爲堅確, 及其上箚, 不敢盡言, 臣意不快之矣。安時賢, 何敢以迎合二字, 爲罪而劾之也? 小臣亦主張迎合之人也, 願被其罪。朴炡曰, 小臣識見蒙昧, 禮說是非, 何敢與論? 然是非之心, 臣亦有之, 近觀大臣·兩司之所爭二字缺 殿下之必欲爲大禮者, 可謂觀過知仁, 而人臣事君之道, 非堯·舜之事, 豈可使納於有過之地也? 貴曰, 朴炡, 年少中可謂稍優, 而亦敢妄爲論說, 所論如彼, 故浮議亦不息矣。我朝成廟時事, 則分明爲人後, 而猶爲追崇, 或涉於觀過知仁, 殿下事, 正是應行之典, 豈可謂觀過知仁也? 朴炡之言, 甚誤矣, 殿下若不追崇, 則可謂有過, 而若擧大禮, 則是孝親之道也, 有何過乎? 旣非爲人後, 而不擧追崇之典, 則其爲殿下之過, 如何, 如何? 成廟朝, 小臣五代祖李石亨, 以追崇事上疏, 成廟答曰, 此事義正理順, 不可顧私, 待服闋擧行云。其時李承召, 以禮曹判書, 主張追崇之論, 事成後, 承召別無寵擢之事, 而當初言其不可爲, 而正論見用, 今之人知此事, 故心知典禮之可行, 而以浮議爲好事, 以要他日之美名矣。一行缺上曰, 卿何多談强辯, 却廷臣之言? 如木石, 各是己見, 卿不必辨正也。朴炡曰, 今日之事, 與爲人後有異之說, 小臣曾亦言之, 李貴亦知之矣。貴曰, 以宗廟階頹事, 金尙憲上疏云, 此誠妖妄之事也。積雨彌月, 土脈濃潰階砌之落, 不足爲怪事。尙憲以爲, 莫大之災異, 敢發亡國之言, 蓋是峽中之人, 故欲爲激動之計, 發此妖妄之說也。殿下若行大禮, 則殿下之事, 如成廟, 小臣, 亦如臣祖李石亨矣。臣聞近日議大臣, 則或欲爲庭請, 而自其中, 有不從者云, 今之人, 皆知追崇之不可已也, 而恥變其前見, 如是力爭耳。小臣年旣衰老, 精神日耗, 而猥當秉銓之任, 初意, 過都目政後, 卽欲遞免, 而尙帶本職, 以是爲憫。臣頃日, 受由往公淸道, 聞見一路民事, 則處處有飢死之患, 而麥秋尙遠, 方以田稅收米, 西糧運出等事, 爲渴悶云, 以恤民之事言之, 則似當緩督, 以國計言之, 則經費蕩竭, 不可緩也。況此西糧輸送之事, 目前方急, 而赤立之民, 無路備納, 小臣所料, 有一愚見, 江都所儲之粟, 四萬數千餘石, 而米幾二萬石也。此米雖難多用, 量宜除出, 先輸於西糧, 以秋來民間所捧, 代納於江都, 則可紓窮民目前之急, 而西糧無不及之患, 儲穀有改色之益, 惟玆三事, 似爲便當, 何以爲之? 敢稟。上曰, 卿言不無所見, 而江都儲穀, 其意有在, 今秋遠地所捧, 相換輸運于江都, 亦似不易, 議于大臣, 何如? 金藎國曰, 目今民生困悴, 賦役煩重, 如欲除煩役而寬民力, 則莫如擇差守令, 俾得其惠也。上謂李貴曰, 吏判曾以擇守令爲言, 今居掌銓之地, 未知得人而用之耶? 缺曰, 生民塗炭之時, 守令稍爲善治, 則民蒙其惠云矣。陽城有催科政拙之言, 其言誠拙矣。今之守令, 徒以愛民爲名, 而官中所捧之物, 全然不捧, 以致官家無形, 極爲寒心之事也。貴曰, 公州自前多所減除, 至於官家無形, 故欲其收拾, 擇送權淰矣。各官守令, 以官廳所納減下, 爲釣名之資, 誠爲痛憎也。藎國曰, 守令, 官家所捧之物, 不但不捧, 官家視如傳舍, 雖甚頹廢, 不爲修理, 少有不合意之事, 則必棄官而來, 此亦大弊也。臣自公淸道來時, 聞忠原縣監宋興周, 治郡爲第一云矣, 忠原物衆地大, 素稱難治, 今得其人云矣。上曰, 湖西之民, 比於畿甸, 則誰甚凋弊耶? 藎國曰, 畿·湖徭役, 別無輕重, 而湖比於畿諸邑之役, 似尤重矣。貴曰, 自上, 每以擇簡守令爲敎, 臣何敢不爲盡心也? 欲擇守令, 則不如擇除初入仕, 而可合之人, 亦難每得也。文官之積滯者甚多, 反不如蔭官之善爲官爵, 臣常憫之, 政事望單子, 下書文字以入矣。古者蔭官之除官者, 十年以後, 始爲守令之除拜, 而今則出六品多路, 有蔭者拜官未久, 卽爲守令, 文武之不得官, 勢所然矣。遠地守令, 是以武弁, 間間差遣, 一以示朝廷竝用文武之意, 一以爲不時出用之地矣。申時, 罷出。以上燼餘
○ 上晝講于資政殿, 知事李貴, 特進官金藎國, 參贊官朴炡, 參贊官李景奭, 檢討官金南重, 假注書李時萬, 記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