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見할 때 죄인을 審理할 堂上을 差出하는 문제와 흉년이 심한 京畿의 大同米를 감하해 주는 문제 등에 대해 許積등과 논의함
○ 引見時, 上曰, 昨日掌令成後卨, 請爲審理矣, 但從前審理之擧, 非不數矣, 而外方罪人, 如非理好訟, 壓良爲賤, 全家定配之類, 只觀其罪案, 則無以審覈其情而疏決。故各道文書, 曾已聚來, 令右相主管, 而差出堂上二人, 使之査出, 欲待其査出後, 擧行矣。右議政許積曰, 臣非不欲速爲査出, 而所差堂上, 間有事故, 尙未得爲之矣。領議政鄭太和曰, 曾以金壽興·金始振二人差下, 而壽興, 則方爲外任, 始振, 則近當赴燕, 俱無以察其任, 今當更出堂上, 然後, 方可査出文書矣。上曰, 然則堂上四人差出, 使之從速査出, 稟處。上曰, 昨日副提學, 有所言矣。復陽曰, 上年諸道間, 不免失稔, 而京畿尤甚, 民間飢困方甚, 大同收米, 不可不減其斗數矣。積曰, 上年農事, 京畿及平安道尤甚失稔, 而平安道, 則已有蠲減之擧, 畿甸亦當竝施實惠矣。領議政鄭太和曰, 畿甸飢荒之狀, 臣亦聞之, 不可無軫恤之道, 丙午春等收米六斗內, 減其一十[斗],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又所啓, 元子冊封之禮, 昨日陳達請行於春夏間之內, 則似當議于大臣以定爲敎矣。領議政鄭太和曰, 冊封之禮, 群情皆以欲從速擧行, 春節則勢未及行, 而若於夏間定行, 不亦宜乎? 上曰, 我朝則六歲冊封, 只仁宗大王, 而曾觀實錄中所謄來者, 則歧嶷異常, 而中宗大王, 獨以年幼, 有所持難矣。元子則長在宮中, 只與輔養官, 相接而已, 雖數十人聚會處, 尙未得見。大庭行禮, 恐難堪行, 若以秋冬, 爲不當行禮, 則寧欲於明年首春, 定行矣。太和曰, 群下之意, 則行禮之際, 可無難行之意也。不可不速行冊禮於五月間矣。上曰, 五月則急促矣, 且疾病事故, 未可豫料, 而夏節, 則疾病尤可慮也。復陽曰, 今姑遵行, 將來或有事故, 則雖不得不退行, 卽日無事之時, 不可豫慮其或有事故, 而不爲定期於夏間也。積曰, 冊封之禮, 不可少緩, 群情皆欲速行, 前頭若有疾病事故, 則雖或退行, 而姑以五月內, 定期行禮, 似當矣。上曰, 以五月定行事, 分付, 可也。兵曹判書洪重普所啓, 以全羅監司狀啓, 鄭德謙耗穀濫用, 而別爲問目, 更爲捧招後, 以泛稱遲晩, 循例請刑矣。依啓判下。故方爲刑推, 而招辭中, 官中所用爲言, 至稱有文書云, 不爲査覈, 直爲刑推, 其在獄體, 未知如何? 且所用耗穀, 監司亦不言入己, 而只稱濫用, 以六朔所用之數計之, 則一朔所用之租, 不過十六七石矣。積曰, 臣亦熟聞重普之言, 詳知此事矣。德謙所用, 非會錄之耗, 乃守令所應用者, 則與私用入己者, 有異矣。太和曰, 此非入己之比, 其罪不過濫用而已, 且別無査覈之事, 論以濫用之律, 似當矣。上曰, 然則照律, 可也。在於三月初七日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 副提學趙復陽所啓, 取考各道身役逋欠成冊, 則其中黃海道, 丁丑以前渡遼戰亡·物故·被擄·逃亡, 合一百八十二名, 平安道五名, 京畿亂前流亡一百十名, 如此久遠物故·逃亡之類, 尙在軍案, 不可不永爲蕩滌矣。領議政鄭太和曰, 此亦在甲辰以上身役價布蕩滌之中, 而若不永爲蕩滌, 則乙巳以後, 當爲仍捧, 永除其名於軍案, 其代, 使其各邑, 充定, 可矣。上曰, 依爲之。以上備局謄錄
○ 引見時, 上曰, 昨日掌令成後卨, 請爲審理矣, 但從前審理之擧, 非不數矣, 而外方罪人, 如非理好訟, 壓良爲賤, 全家定配之類, 只觀其罪案, 則無以審覈其情而疏決。故各道文書, 曾已聚來, 令右相主管, 而差出堂上二人, 使之査出, 欲待其査出後, 擧行矣。右議政許積曰, 臣非不欲速爲査出, 而所差堂上, 間有事故, 尙未得爲之矣。領議政鄭太和曰, 曾以金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