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영조 19년
1743년 (계해)
1월
2월
3월
4월
윤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52책(탈초본 962책) 영조 19년 8월 9일 기미
1743년 乾隆(淸/高宗) 8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兪健基
坐
。左承旨
申致雲
坐
。右承旨
韓師得
病
。左副承旨
李重協
病
。右副承旨
鄭翬良
坐直
。同副承旨
李普昱
坐直
。注書
任師夏
仕
一員未差。假注書
李聖運
仕直
。事變假注書
李渙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刑曹判書 朴文秀를 牌招察任하게 할 것을 청하는 鄭翬良의 啓
○
鄭翬良
啓曰, 刑曹判書
朴文秀
, 連呈辭單, 無意出肅, 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鄭翬良
啓曰, 刑曹判書
朴文秀
, 連呈辭單, 無意出肅, 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副校理
兪宇基
·
朴弼載
, 修撰
元景淳
, 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 推移入直,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副校理
兪宇基
·
朴弼載
, 修撰
元景淳
, 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 推移入直, 何如? 傳曰, 允。
○ 持平
洪正輔
疏曰, 伏以臣, 頃緣父病危重, 未赴召命, 猥陳私懇, 縣道請急, 方俟慢蹇之誅, 不料溫批反下, 許以俟間上來, 臣扶將病父, 安頓鄕廬, 感祝天恩, 圖報無地。第臣父行役之餘, 病情越添, 若不保朝夕, 私情誠不忍離捨, 而由限漸迫, 不敢犯科, 抑情登途, 來伏私次, 而方寸之亂極矣。何敢收召精魂, 隨事陳列, 不負淸朝耳目之寄哉? 伏乞亟命鐫斥臣職, 以安私分, 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 不宜贅陳他說, 而敢以目下數事, 附陳疏末, 唯聖明財擇焉。日者都憲之疏, 雖緣慈意之仰體奉歡之爲重, 不得快賜允從, 而賞諫容直之意, 聳動臣隣, 凡在瞻聆, 孰不欽仰? 而伊日大臣所達節目等事, 付諸有司, 民憂國計, 相與講確等說, 不過陳戒之意, 有何好名之事? 而殿下過加疑怒, 辭敎迫切, 正當交泰之時, 有此不平之象, 大臣之惶蹙不安, 固不須言, 而其爲聖德之累, 倘如何哉? 伏乞不復芥滯, 頻開賓筵, 以講弭災救民之策焉。法講停廢, 已至多月, 目今秋涼已生, 晝接宜勤, 而玉署諸臣, 不以此爲請, 唯以違牌爲事, 臣切慨然也。日昨諸承旨推考備忘, 至以佯若不知爲敎, 實欠於大聖人辭氣之雍容。而爲承宣者, 承此嚴敎, 則陪扈之後, 卽當自引, 而訖無陳章之擧, 眞可謂佯若不知也。臣謂備忘中四字, 卽命收還, 而諸承旨則不可不一倂推考也。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首件事, 業諭首揆, 其何介意? 批旨中四字, 其陳大體是矣。依施, 而其方勉君, 而其更以四字, 斥其承宣於自修勉君之道, 果是。而於事體, 大不然矣。其他勉陳者, 宜勉。爾勿辭察職。
○ 持平
洪正輔
疏曰, 伏以臣, 頃緣父病危重, 未赴召命, 猥陳私懇, 縣道請急, 方俟慢蹇之誅, 不料溫批反下, 許以俟間上來, 臣扶將病父, 安頓鄕廬, 感祝天恩, 圖報無地。第臣父行役之餘, 病情越添, 若不保朝夕, 私情誠不忍離捨, 而由限漸迫, 不敢犯科, 抑情登途, 來伏私次, 而方寸之亂極矣。何敢收召精魂, 隨事陳列, 不負淸朝耳目之寄哉? 伏乞亟命鐫斥臣職, 以安私分, 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 不宜贅陳他說, 而敢以目下數事, 附陳疏末, 唯聖明財擇焉。日者都憲之疏, 雖緣慈意之仰體奉歡之爲重, 不得快賜允從, 而賞諫容直之意, 聳動臣隣, 凡在瞻聆, 孰不欽仰? 而伊日大臣所達節目等事, 付諸有司, 民憂國計, 相與講確等說, 不過陳戒之意, 有何好名之事? 而殿下過加疑怒, 辭敎迫切, 正當交泰之時, 有此不平之象, 大臣之惶蹙不安, 固不須言, 而其爲聖德之累, 倘如何哉? 伏乞不復芥滯, 頻開賓筵, 以講弭災救民之策焉。法講停廢, 已至多...
○ 行都承旨
兪健基
疏曰, 伏以臣, 伏見持平
洪正輔
疏, 以臣等於嚴敎之下, 陪扈還歸, 不卽陳疏, 大加非斥, 仍請問備, 臣不勝慙媿之至。伊日章疏之捧入, 實出矇然不審, 以致聖敎嚴峻, 則惶隕震惕, 唯當俟罪而已。文字瀆擾, 有所不敢, 而其日侵夜陪還, 翌日又値淸齋, 雖無陳章, 其勢末由, 而今其爲言, 意在規責, 固當受以爲罪。第其疏中, 眞所謂云云者, 借引聖敎, 作爲自家論人之話柄, 於事體, 亦未知其如何也。然一院諸臣, 旣遭其斥, 臺疏未承批之前, 固當縮伏俟勘, 而分義廉隅, 亦不敢徑入文字, 瀆擾聰聽。第伏念親臨開政, 事體莫重, 且臣待罪該房, 則一己廉隅, 豈敢膠滯? 而第惠文之彈, 不比尋常, 決不可容易放倒, 唐突冒出, 顧臣該房之任, 速卽變通, 可以趁卽入侍開政矣。未賜臺批之前, 例不得陳疏, 而今不暇顧, 陳章急籲。伏乞聖明, 亟賜諒察, 遞臣之職, 治臣之罪, 急速變通, 以備朝儀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其斥過中, 何撕捱之過乎? 卿其勿辭, 從速察職。
○ 行都承旨
兪健基
疏曰, 伏以臣, 伏見持平
洪正輔
疏, 以臣等於嚴敎之下, 陪扈還歸, 不卽陳疏, 大加非斥, 仍請問備, 臣不勝慙媿之至。伊日章疏之捧入, 實出矇然不審, 以致聖敎嚴峻, 則惶隕震惕, 唯當俟罪而已。文字瀆擾, 有所不敢, 而其日侵夜陪還, 翌日又値淸齋, 雖無陳章, 其勢末由, 而今其爲言, 意在規責, 固當受以爲罪。第其疏中, 眞所謂云云者, 借引聖敎, 作爲自家論人之話柄, 於事體, 亦未知其如何也。然一院諸臣, 旣遭其斥, 臺疏未承批之前, 固當縮伏俟勘, 而分義廉隅, 亦不敢徑入文字, 瀆擾聰聽。第伏念親臨開政, 事體莫重, 且臣待罪該房, 則一己廉隅, 豈敢膠滯? 而第惠文之彈, 不比尋常, 決不可容易放倒, 唐突冒出, 顧臣該房之任, 速卽變通, 可以趁卽入侍開政矣。未賜臺批之前, 例不得陳疏, 而今不暇顧, ...
○ 右承旨
韓師得
疏曰, 伏以臣於昨夜, 筵對罷出後, 伏見持平
洪正輔
疏, 則以臣等數昨備忘之下, 不卽陳疏自引, 仍有諸承宣問備之請, 臣不勝瞿然慙悚之至。伊日章奏之捧入, 實緣臣等矇然不審, 致有聖敎之誨責, 則惶隕震惕, 固當陳章俟譴。其日侵夜陪扈而還, 翌日又値淸齋, 未及疏籲, 其勢使然。今者臺疏, 徑加非斥, 實未知其故也。雖然, 言出相規, 旣被其斥, 其何敢晏然仍冒於出納之地乎? 今以伴直, 召牌儼臨, 怵分畏義, 謹此隨詣, 敢暴危懇, 仰請威譴。伏乞聖明, 亟許鐫遞, 以謝臺言, 以安私分, 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旣諭於知申之批, 其何撕捱? 爾其勿辭察職。
○ 右承旨
韓師得
疏曰, 伏以臣於昨夜, 筵對罷出後, 伏見持平
洪正輔
疏, 則以臣等數昨備忘之下, 不卽陳疏自引, 仍有諸承宣問備之請, 臣不勝瞿然慙悚之至。伊日章奏之捧入, 實緣臣等矇然不審, 致有聖敎之誨責, 則惶隕震惕, 固當陳章俟譴。其日侵夜陪扈而還, 翌日又値淸齋, 未及疏籲, 其勢使然。今者臺疏, 徑加非斥, 實未知其故也。雖然, 言出相規, 旣被其斥, 其何敢晏然仍冒於出納之地乎? 今以伴直, 召牌儼臨, 怵分畏義, 謹此隨詣, 敢暴危懇, 仰請威譴。伏乞聖明, 亟許鐫遞, 以謝臺言, 以安私分, 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旣諭於知申之批, 其何撕捱? 爾其勿辭察職。
○ 判義禁
鄭錫五
, 同義禁
洪景輔
·
鄭來周
·
李重庚
等疏曰, 伏以臣等, 俱以無似, 忝居重地, 議讞之際, 觸事昏憒, 非斥之來, 固已自料, 而今者臺疏, 以專委律官, 奏當失平爲言, 臣等誠不勝媿恧之至。近來議讞, 俱不過循例照律, 未知某囚勘處, 宜重而反輕, 某獄決折, 宜輕而反重, 臺官如有所聞, 何不指事論斥, 泛言失平而已耶? 舞奸之律官, 至請科罪, 專委之堂上, 薄勘問備, 豈欲其有所知愧而得以自處耶? 以此情勢, 決難抗顔冒沒於官次。玆敢聯章齊籲? 伏乞聖明, 亟許鐫遞臣等之職, 以謝臺議, 以存廉隅, 千萬幸甚。臣等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無義之斥, 業已知之, 何撕捱之過乎? 卿等勿辭, 從速行公。
○ 判義禁
鄭錫五
, 同義禁
洪景輔
·
鄭來周
·
李重庚
等疏曰, 伏以臣等, 俱以無似, 忝居重地, 議讞之際, 觸事昏憒, 非斥之來, 固已自料, 而今者臺疏, 以專委律官, 奏當失平爲言, 臣等誠不勝媿恧之至。近來議讞, 俱不過循例照律, 未知某囚勘處, 宜重而反輕, 某獄決折, 宜輕而反重, 臺官如有所聞, 何不指事論斥, 泛言失平而已耶? 舞奸之律官, 至請科罪, 專委之堂上, 薄勘問備, 豈欲其有所知愧而得以自處耶? 以此情勢, 決難抗顔冒沒於官次。玆敢聯章齊籲? 伏乞...
○ 副修撰
金時粲
疏曰, 伏以臣之蹤地, 豈有一分冒動之勢? 而罪斥之餘, 連承恩除, 有命輒違, 日夕惶蹙之際, 適叨春坊兼銜, 竊欲因此少伸區區感戴之義。唐突承命, 日侍胄筵, 仰瞻离光, 榮幸無窮, 從今以往, 死無餘憾, 不意玉署新命, 又復踵下, 驚愪抑塞, 罔知攸爲。臣之一出, 初非夤緣闖進之計, 則從前難冒之義, 今固自在, 不可因此而破壞。第念臣之不敢承膺是職, 實有萬萬危迫之情, 臣若泯默不陳, 則日月之明, 何由照燭? 必將認爲循例飾讓, 故作無義之撕捱, 其爲罪滋大, 臣請冒死悉暴焉。噫, 君臣上下之交, 誠信而已。臣而一不見信, 則更何所憑藉而事君哉? 臣爲臣無狀, 自取疑阻, 受恩彌深, 而觸罪不已, 臣實自悼, 尙誰怨尤? 始臣以右史入侍也, 不過渺然一小官耳。未有一日之知於君父, 而徒以先故, 過蒙恩私, 特擧先祖之忠慬而勉諭, 至以爲臣盡忠, 亦自有家庭之訓爲敎。臣由是感泣, 寸心激仰, 妄以爲人臣爲忠之道, 不欺最大聖眷。若此而萬一心有所懷, 一毫有隱, 則不忠莫甚而負國辱先, 無以自立於世, 惟此一念, 着在心頭。所以前後速戾, 率意徑行, 不知其狂妄, 而原其情則斷斷血忱, 亶出不敢隱之意也。只緣言行無素, 忱誠淺薄, 旣不足以見諒於上, 而反自陷於黨習之科, 轉輾暌阻, 見疑旣深, 則臣雖更欲畢忠獻愚, 固無望其萬一之取信, 此臣所以中夜以思, 拊膺大息者也。夫三司之任, 職在言議。臣若自存形跡, 懲吹前事, 循默取容, 而唯榮寵是竊, 則固非臣分之所敢出, 而區區本心, 實有所未安。今若不量己分, 妄自附於隨遇盡職之義, 攙論得失, 强聒不止, 則未信而諫, 古人所戒, 而必將立取顚沛, 此又臣之所不敢爲也。然則尸祿而緘結, 旣不忍爲, 冥墑而速釁, 又非所宜, 左右揣量, 終不得其當, 唯有斂身於言議之地, 稍爲自靖之圖。而況近年以來, 言路不恢, 噤默成習, 聖敎亦屢以寥寥爲歎, 則求聞之意, 未嘗不勘, 居三司者, 正宜明言善議, 少效其職。目今天災疊現而告警, 人心無事而自危, 禍福之門, 不知所在, 而朝廷之上, 虛僞成風, 闕政莫聞, 大小臣僚, 誕慢自肆, 人人相挻, 各濟其私, 視國事於秦瘠, 雖或憂歎之言, 每切於屋下, 而刺論之風, 未聞於朝端。此殆
李綱
所謂乾文之變, 不足爲異, 人不盡言, 乃國之災者也。臣旣不幸, 以偏黨見疑, 則設有嘉謨至計, 誠利國家, 而人心之所同然者。一經臣口, 復非公言, 而將不得見行於時, 是則不唯愚臣拳拳之忠, 無補涓埃, 而淸朝言路, 亦將由臣而益巇, 豈不逾爲世道之害, 而臣罪尤無所逃矣。不然則臣旣逖違軒陛之餘, 重入脩門, 豈不願一登前席, 少伸戀結之忱, 而後退死丘壑, 而直爲此逡巡哉? 至於經幄論思之任, 其責甚重, 倘非宿儒邃學, 莫可叨冒。顧臣顓蒙寡陋, 加以年來, 重傷水土, 神識昏昧, 膈脴
[痞]
之症, 已成癃痼, 間或試讀文字, 未及數板, 煩痰涌上, 氣喘聲澌, 頃侍書筵, 幾不得接續聲音者亦屢矣。雖欲强備顧問之列, 亦不可得矣。蹤地之危蹙, 旣如彼, 學識之疎, 病情之深, 又如此, 臣之不可冒當見職, 較然明甚。伏惟睿照無涯, 物情之眞僞, 事理之當否, 罔不洞察, 臣之所處, 非若餘人少少廉義, 一伸可出之比。玆於荐召之下, 瀝血陳懇。伏乞聖明, 曲垂矜念, 削臣之職, 治臣之職
[罪]
, 以彰其慢, 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爾其勿辭, 從速察職。
○ 副修撰
金時粲
疏曰, 伏以臣之蹤地, 豈有一分冒動之勢? 而罪斥之餘, 連承恩除, 有命輒違, 日夕惶蹙之際, 適叨春坊兼銜, 竊欲因此少伸區區感戴之義。唐突承命, 日侍胄筵, 仰瞻离光, 榮幸無窮, 從今以往, 死無餘憾, 不意玉署新命, 又復踵下, 驚愪抑塞, 罔知攸爲。臣之一出, 初非夤緣闖進之計, 則從前難冒之義, 今固自在, 不可因此而破壞。第念臣之不敢承膺是職, 實有萬萬危迫之情, 臣若泯默不陳, 則日月之明, 何由照燭? 必將認爲循例飾讓, 故作無義之撕捱, 其爲罪滋大, 臣請冒死悉暴焉。噫, 君臣上下之交, 誠信而已。臣而一不見信, 則更何所憑藉而事君哉? 臣爲臣無狀, 自取疑阻, 受恩彌深, 而觸罪不已, 臣實自悼, 尙誰怨尤? 始臣以右史入侍也, 不過渺然一小官耳。未有一日之知於君父, 而徒以先故, 過蒙恩私, 特擧先祖之忠慬而勉諭, 至以爲臣盡忠, 亦自有家庭之訓爲敎。臣由是感泣, 寸心激仰, 妄以爲人臣爲忠之道, 不欺最大聖眷。若此而萬一...
○ 副司直
閔應洙
疏曰, 伏以臣積罪如山, 萬戮猶輕, 而尙逭重典, 姑從薄勘, 歸伏鄕廬, 悚蹙冞切。曾未幾何, 敍命旋下, 重擔緊務, 倂令還仍, 臣反罪爲榮, 且惶且感。噫, 朝臣違召之弊, 殿下常加嚴飭, 至今躬自納牌, 臣亦親承聖敎, 則今何敢專昧不俟駕之義, 反自陷於慢命之誅哉? 不幸向者謬當僨敗之地, 鐵壁在前, 轉身不得, 以致無限違傲, 一日三違, 邦憲至嚴, 而臣旣再犯, 嚴敎連降, 重推相續。而臣又冥然不動, 乃至於特敎再宣, 督令入侍, 而守株難改, 終未祗承, 此誠前所未有之事。國體之乖常, 分義之虧缺, 更無餘地, 相箚請罪, 辭意極嚴, 每自追思, 餘悸尙在, 雖使沒齒廢棄, 猶不足以自贖其萬一。論其負犯, 實關朝綱, 臣分有非一時之微眚薄過, 固不容輕議甄錄, 而況籌司惠廳, 從前濫叨, 已多尸素, 今豈可又爲仍冒乎? 至於將任, 本不近似於迂拙書生, 而力辭不獲, 黽勉冒承, 四載虛縻, 一味憒憒, 莫效繭絲之責, 至被大僚之筵責, 黜幽之典, 理難倖逭, 而今乃乍遞旋授, 至再至三, 有若非臣莫可者然。戎垣節制,
南漢
保障, 何等重任, 而必欲强責於已試蔑效之人, 朝政之苟簡, 聽聞之駭惑, 莫甚於此, 臣竊爲聖朝惜此擧也。又伏聞伊日大臣筵奏, 以不可付之生手爲言云, 筵席語義, 雖未能的指何事, 而若或爲慮
南漢
, 方有未完之役, 則臣尤慙赧, 而亦切訝惑。唯彼若干仍舊修葺, 勢不能辦此, 而今反以爲憑藉請仍之階, 臣雖無恥, 豈忍爲是? 釁孽至重, 臲卼轉甚, 決難不顧廉媿之大防, 妄恃拂拭之聖眷, 戴罪抗顔, 冒沒復進, 頃入東峽, 今始還歸驪上, 緊任重務, 在外虛帶, 留延多日, 未卽自處, 罪上添罪, 無地自容。而撼頓之餘, 宿疾添加, 難以自力致身於都下, 玆憑縣道, 略暴危懇。伏乞聖慈, 俯垂諒察, 亟削臣兼帶諸任, 仍勘臣前後負犯, 以警具僚, 以安微分, 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申飭之下, 一向在外, 其涉過矣。卿其勿辭, 從速上來行公。
○ 副司直
閔應洙
疏曰, 伏以臣積罪如山, 萬戮猶輕, 而尙逭重典, 姑從薄勘, 歸伏鄕廬, 悚蹙冞切。曾未幾何, 敍命旋下, 重擔緊務, 倂令還仍, 臣反罪爲榮, 且惶且感。噫, 朝臣違召之弊, 殿下常加嚴飭, 至今躬自納牌, 臣亦親承聖敎, 則今何敢專昧不俟駕之義, 反自陷於慢命之誅哉? 不幸向者謬當僨敗之地, 鐵壁在前, 轉身不得, 以致無限違傲, 一日三違, 邦憲至嚴, 而臣旣再犯, 嚴敎連降, 重推相續。而臣又冥然不動, 乃至於特敎再宣, 督令入侍, 而守株難改, 終未祗承, 此誠前所未有之事。國體之乖常, 分義之虧缺, 更無餘地, 相箚請罪, 辭意極嚴, 每自追思, 餘悸尙在, 雖使沒齒廢棄, 猶不足以自贖其萬一。論其負犯, 實關朝綱, 臣分有非一時之微眚薄過, 固不容輕議甄錄, 而況籌司惠廳, 從前濫叨, 已多尸素, 今豈可又爲仍冒乎? 至於將任, 本不近似於迂拙書生, 而力辭不獲, 黽勉冒承, 四載虛縻, 一味憒憒, 莫效繭絲之責, 至被大僚之筵責,...
○ 正言
趙炳彬
疏曰, 伏以臣於釋褐之初, 猥登前席, 聖諭諄切, 恩數曠絶, 勉之以事君之道, 立身之方, 顧臣眇末新進, 何以獲此於初見君父之日? 此莫非聖上, 追念先臣, 不棄其孤之盛意也。臣感激天恩, 銘縷寸肝, 唯以先臣之所以事我殿下者, 夙夜無忝, 以爲一分報效之圖, 而第不幸臣家仇怨滿朝, 攙出世路, 朋忌先集, 慘被
尹得和
無限詆辱。臣固不才陋劣, 祗藉世閥, 首被史剡, 當此黨伐玄黃之時, 排遏阻塞, 不是異事, 而論人抧人, 不以其身, 擧人父兄, 公肆誣悖, 人之無倫, 故至此極, 臣崩心刺骨, 直欲無生, 至今五年之久, 而寢夢猶悸。噫, 先臣所被讒誣, 聖上曾已洞察無餘, 前後絲綸, 昭揭日星。先兄臣
趾彬
己酉訟冤之章, 亦賜隆批, 處分截嚴, 痛斥讒人, 則唯彼媢嫉之徒, 何敢復售前習, 而
得和
之受人指使, 提起乙巳餘論, 齗齗於臣家者, 其所設心, 誠極危且憯矣。臣自遭駭辱, 痛冤在心, 杜門蟄伏, 念絶當世, 不意騎郞陳省之除, 荐下於數日之內, 臣驚惶震惕, 莫省攸處。噫, 先臣荷聖上特達之知, 眷顧之恩, 旣極於生前, 追悼之旨, 屢形於身後, 闔門百口, 恒懷感祝。臣又伏竊科名, 蒙被異渥, 其在休戚之義, 凡可以裨補國家, 報答恩造者, 縻身粉骨, 固所甘心, 而顧彼黨人之所以操持臣家者, 去益叵測, 以臣之故, 追誣之言, 至及泉塗, 人之所以立揚其身者, 貴乎顯親, 而臣則發軔之始, 貽辱至此, 臣旣不孝無狀, 將何以移以爲忠, 藉手事君乎? 名塗一步, 是臣鐵恨, 其不可抗顔冒出者, 不但以衆目睢盱之地, 難於投足而已。從今所自勉者, 唯是奉聖上誨飭之恩言, 體古人戰兢之至戒, 避遠駭機, 自靖餘生, 將以歸見先臣於地下, 卽臣區區之望也。情地旣蹙, 自畫且堅, 日昨天牌之下, 竟未祗赴, 逋慢之誅, 無以自逃。聖度天大, 特靳例勘, 今因本院闕啓, 嚴召又臨, 而束帶趨命, 終無其望, 隨詣九閽之下, 略陳危迫之懇。伏乞聖慈, 亟遞臣職, 仍令選部, 永刊臣名, 勿復檢擬, 以安賤分, 以伸私義, 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往事其何撕捱? 爾其勿辭, 從速察職。
○ 正言
趙炳彬
疏曰, 伏以臣於釋褐之初, 猥登前席, 聖諭諄切, 恩數曠絶, 勉之以事君之道, 立身之方, 顧臣眇末新進, 何以獲此於初見君父之日? 此莫非聖上, 追念先臣, 不棄其孤之盛意也。臣感激天恩, 銘縷寸肝, 唯以先臣之所以事我殿下者, 夙夜無忝, 以爲一分報效之圖, 而第不幸臣家仇怨滿朝, 攙出世路, 朋忌先集, 慘被
尹得和
無限詆辱。臣固不才陋劣, 祗藉世閥, 首被史剡, 當此黨伐玄黃之時, 排遏阻塞, 不是異事, 而論人抧人, 不以其身, 擧人父兄, 公肆誣悖, 人之無倫, 故至此極, 臣崩心刺骨, 直欲無生, 至今五年之久, 而寢夢猶悸。噫, 先臣所被讒誣, 聖上曾已洞察無餘, 前後絲綸, 昭揭日星。先兄臣
趾彬
○
慶尙道
生員
成憲柱
等疏曰, 伏以儒賢之有關國家, 厥惟大哉。上而致澤君民, 下而扶植風敎, 治化之盛衰, 世道之汚隆係焉, 此誠國家之元氣也。世之人主, 非不知崇奬道學之爲重, 疎棄老成之爲非, 而歷觀前牒, 尊儒不能盡其禮, 用賢而不能致其誠者, 其故何也? 蓋儒賢者, 養德山林, 懷寶自貞, 其守也固, 故其進也難, 其志也確, 故其言也正。是以, 在上者見其出處之自重, 而或疑其慢蹇, 以其言議之正大, 而或謂之矯激, 於是乎求之不以其誠, 待之不以其道, 遂使守道之士, 遠引高翔, 終不得展布。此固時運之所關, 而從古志士之未嘗不爲時君世主而齎恨不已者也。恭惟我國家列聖相承, 以崇儒重道, 爲維持邦國之本, 故
穆廟
·
寧陵
之世, 卓乎固難名言, 而我肅考御世旣久, 閱理愈明, 其所以尊尙有德, 禮貌賢者, 或待之以賓師, 或處之以不召之臣。當時儒者, 雖未盡皆究用於世, 而其言議志行, 亦能以矜式朝著, 表準士流, 其風化之盛, 禮讓之美, 可軼三代, 而我先王於戲不忘之德, 於斯爲盛。唯我殿下, 親承精一之傳, 誕受付畀之重, 臨御以後, 招徠儒賢之道, 靡不用極。然一召而無復有再召之意, 一見而無復有再見之誠, 緇衣束帛之禮, 實有權輿不承之歎, 臣等竊爲悶惜焉。臣等不敢知殿下以爲今日草野之中, 果無眞儒實學, 可以匡救世道, 裨補治化者, 故不欲以尊禮加之而然耶。抑以爲今日廷臣, 亦足以奔走率職, 自來一代之治, 更無所待於巖穴守道之士而然耶。臣等竊伏見前右參贊臣
李縡
, 天資甚高, 學問純粹, 義愈精而仁愈熟, 道旣成而德旣立, 淵源之正, 造詣之深, 卽吾道之嫡傳, 士林之宗匠。雖其餘事文章, 蚤闡科第, 其謝榮塗, 卽山林講學, 養德三十有餘年矣, 威儀不甚矜持, 而惰慢邪僻之氣, 不設於身, 應接克去畦畛, 而功利雜伯之說, 不出於口, 敦睦之化, 素孚親黨, 憂愛之忱, 不忘宗國, 唱學衛道之功, 可以師表一世, 而樂育賢才, 誘掖後進, 則藹然若時雨之化物, 型範士流, 振厲末俗, 則矻然如砥柱之障瀾。若使
縡
出爲世用, 少試其學, 則匡補君德, 贊奮聖治者, 必不讓於古之名賢碩輔, 而獨恨夫固守東岡, 自靖其身而止。噫,
縡
以喬木世臣, 義同休戚, 雖高遯林泉, 似若長往, 其愛君憂國之誠, 必不以其身之在野而有間, 則豈其心, 果於忘世哉? 然而退處之蹤跡, 旣疎於朝, 儒者之去就, 自異於人, 盤旋累歲, 造朝無期, 公議之抑鬱, 久而彌甚。殿下若能盡其招致之道, 開其進身之路, 則亦豈敢有固守遯心, 終訣明時之理哉? 嗚呼, 殿下每以科目中人, 豈比山林爲敎? 噫嘻, 所貴乎山林者, 以其有道德學問也。雖科目中人, 若有道德之可尊, 學問之可尙, 是與山林等耳。寧可以始就科目, 遂謂初非山林之士, 而不以儒賢待之耶。我國先賢之以科目進者, 班班可考, 而列朝皆以儒賢待之, 未嘗以科目中人而少之也。殿下此敎, 實不察於儒者本領, 尙何望其盡誠優禮, 興起儒化哉? 縡之學問之純粹, 德性之淵懿, 旣如彼, 而且其恬退一節, 亦可以廉頑立懦, 則當此世道陷溺, 風俗澆淆之日, 固當孜孜殫誠, 汲汲招致, 置諸承弼之列, 委之啓沃之策, 以挽回一代之治, 而前日筵臣之請召也, 輒以當留意爲敎, 非止一再, 而尙未聞有一番招徠之擧。竊恐殿下, 未悉
縡
之出處, 道德之本末, 只以爲出身於科目而疎棄之耳。殿下所以知
李縡
待
李縡
, 如是而已, 則
縡
雖不敢自處以山林之士, 亦豈有枉其素守, 輕其出處, 徒取顚沛之患哉? 且伏念春宮邸下, 睿質夙成, 今聞日彰, 誠得碩德之儒, 引置師保之席。日侍离筵, 矯楺其德性, 薰陶其氣質, 則日就之效, 時敏之休, 庶可以期。今日此責, 顧不在於
李縡
一人乎。倘殿下, 加之以尊禮, 示之以至誠, 一召再召, 無或少懈, 唯期感回其心, 必致乃已, 則其所施措猷爲, 必有大可觀者。聖德之輔導, 睿學之成就, 朝著之淸明, 士習之砥礪, 其將拭目以待, 其功效利益, 豈淺淺哉? 向者館學之陳請, 實出公共之論, 而聖批之溫隆, 誠是臨御後第一恩召也。四方傳誦, 多士感歎, 庶幾覩禮遇之盛, 必出常格之外矣。側聽屢月, 尙今寂然, 臣等竊惜之。臣等蟄伏嶺陬, 雖無知識, 而或覿德而慕悅, 或聞風而興起, 區區至願, 誠欲爲聖明一致斯人, 思見德化之盛, 斯文世道, 日奏休明, 而如臣等縫掖之賤, 與有榮幸, 千里裹足, 相率陳籲。伏願殿下, 亟加徵召之禮, 俾有造朝之慶, 則國家幸甚, 斯文幸甚。臣等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所陳者, 頃者爲元良下敎, 旣差今任, 方欲敦召。此喬木之臣, 旣諭於頃日, 法講何待爾等之請? 而擧嶺儒而陳章, 其亦多事, 往修學業。
○
慶尙道
生員
成憲柱
等疏曰, 伏以儒賢之有關國家, 厥惟大哉。上而致澤君民, 下而扶植風敎, 治化之盛衰, 世道之汚隆係焉, 此誠國家之元氣也。世之人主, 非不知崇奬道學之爲重, 疎棄老成之爲非, 而歷觀前牒, 尊儒不能盡其禮, 用賢而不能致其誠者, 其故何也? 蓋儒賢者, 養德山林, 懷寶自貞, 其守也固, 故其進也難, 其志也確, 故其言也正。是以, 在上者見其出處之自重, 而或疑其慢蹇, 以其言議之正大, 而或謂之矯激, 於是乎求之不以其誠, 待之不以其道, 遂使守道之士, 遠引高翔, 終不得展布。此固時運之所關, 而從古志士之未嘗不爲時君世主而齎恨不已者也。恭惟我國家列聖相承, 以崇儒重道, 爲維持邦國之本, 故
穆廟
&m...
○ 初九日辰時, 上御
養正閤
, 親政。王世子陪座入侍時, 同副承旨
李普昱
, 記事官
任師夏
, 記事官
吳彦儒
, 吏曹判書
鄭羽良
, 參判
元景夏
, 參議
任珽
, 正郞
尹得載
·
李彝章
, 佐郞
南泰耆
·
李永福
, 列于東, 右副承旨
鄭翬良
, 假注書
李聖運
, 記事官
鄭元淳
, 兵曹判書
徐宗玉
, 參判
魚有龍
, 參議
李鼎輔
, 參知
李命坤
, 正郞
李燮元
, 佐郞
韓光肇
·
趙台祥
·
趙明鼎
, 列于西, 諸臣進伏訖。
羽良
曰, 今此都政, 各岐仕滿禁府都事·掌隷院·刑曹郞官, 各司久任相避竝擬,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羽良
曰, 守令多窠, 今當差出, 而擬望之人乏少, 未準朔人, 竝擬,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羽良
曰, 邊邑或災邑守令差出之際, 不可不擇差, 而在職中擬望之人乏少。他道未準朔有聲績人, 別擇備擬,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宗玉
曰, 滿浦僉使, 今當差出, 而江邊重鎭, 不可不另擇, 堂下三品中竝擬,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宗玉
曰, 今番兵批陞六者數多, 訓鍊主簿武兼, 當出二十三窠, 而見窠僅可爲二十, 其外三窠, 則當付司果矣。上曰, 鄕人多年積仕而無勢者, 若付司果, 則誠爲可矜。此則陞付實職, 宣傳官中三人, 司果出六, 宜矣。
宗玉
曰, 吏批雖出守令窠, 而次次遷轉之際, 將致夜深矣。上曰, 然矣。上曰, 虞人期獵, 猶不可失信, 況親政乎? 頃日大射禮時, 執事官承傳, 今番都政, 盡爲擧行, 可也。
羽良
曰, 當依下敎擧行矣。
羽良
曰, 四守令遷動, 固爲重難, 而四品人絶少, 郡守望, 無在職者, 難以備擬矣。上曰, 復職似好耶。
羽良
曰, 復職則難矣, 不得已以他守令備擬矣。上曰, 今番吏曹郞廳皆可合, 而漸似擇差, 恐有又弊, 不必甚擇好矣。
羽良
曰, 兩司望中, 自可擬差矣。上曰, 然而亦當稍別於兵曹郞官也。
宗玉
曰, 然矣。騎郞則可以東可以西者, 皆爲之矣。
景夏
曰, 騎郞則未通淸者皆爲之, 翰林出身亦爲之, 而吏郞則以有聖敎, 不敢擬望。吏郞今爲兩司通差之窠, 翰林獨未得擬差, 似爲班駁, 今後竝令通擬,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羽良
曰, 蔭官參下,
大典
以三十朔出六, 而皆計日出六, 自是三百年不刊之法, 而中間有計朔之謬例, 至於禁府都事, 自辛酉年, 又有計朔之規, 躁進之習, 誠可慨然。今後則參下蔭官, 毋論桂坊·禁都。又申計日出六之令, 永爲定式,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羽良
曰, 繕工監役, 卽蔭仕出六之捷徑, 近年以來, 橫出之路太闊, 除拜數朔, 或半年圖差別工作, 輒爲陞六, 聞工判
申思喆
所言, 曾在先朝, 設都監外小小工作, 無得陞六事, 有所定式云。大抵都監則事體重大, 宜許陞六, 而恩典亦不可太濫, 躁進之路, 不可不塞。此後更爲定式, 設都監外, 他餘工作之陞敍出六, 一切勿許, 恐爲得宜, 故敢達。上曰, 所達誠是, 依爲之。都監外設或忘置定規, 而有所下敎, 政院據例達之, 可也。
出擧條
景夏
曰, 臣則以舊制變通爲難矣。
羽良
曰, 此卽復古, 非變通也。上曰, 郞廳四人, 出草正書, 則似易矣。
翬良
曰, 然矣。上曰, 承旨書之。傳曰, 十考十上, 五考五上, 純褒抄啓守令·邊將調用事, 每都目申飭, 而作爲文具, 況親政乎? 另飭兩銓。傳曰, 居官淸潔人之孫, 臨戰效忠人之孫, 錄用之命, 都政例也, 而亦作文具, 另飭兩銓。傳曰, 調用舊功, 而後可勸將來, 軍功調用, 都目每下, 而迄過十年, 人心狃解, 頃者相箚, 可以推知, 爲國效力, 文具調用, 更不檢擬, 人孰爲國樹力? 另飭兩銓。傳曰,
西北
人·
松都
人調用事, 每都目申飭, 而作爲文具, 況親政乎? 另飭兩銓。
翬良
書畢。上曰, 高麗子孫調用事, 前旣下敎, 而三國子孫, 亦有之耶?
羽良
等曰, 三國子孫, 多有之矣。上曰,
朱蒙
子孫, 亦有之耶?
宗玉
曰, 此則代遠, 未知其必有矣。
有龍
曰, 應有之, 而似或改姓矣。上曰,
箕子
子孫, 改姓爲鮮于與韓哥矣。
景夏
曰, 韓哥則卽今京中大族, 皆其子孫也。奇哥亦有之, 而此亦兩班也。上曰,
嚴瑀
, 頃以金枝玉葉, 謂之來歷不明, 而奇哥若是兩班, 則何不收用耶? 吏參當初除拜時, 有濟牧除授之敎, 而旣知有奇氏後孫, 不爲收用, 吏參推考。
抄出擧條
景夏
曰, 臣爲
湖南
御史時, 薦
奇珽龍
, 而銓曹不用, 其後臣待罪銓官, 而其人已故, 不能收用, 心甚惜之矣。上曰,
李彝章
, 亦曾經
湖南
御史, 奇哥之可合錄用者見之乎?
彝章
曰,
湖南
多奇姓人, 而可合錄用者, 未之見也。且
箕子
至
箕準
國絶, 而箕之改姓爲奇者, 臣亦不能的知矣。
宗玉
曰,
元景夏
, 只經吏參, 收用儒生, 非其職也。上曰, 吏參異於兵參, 猶有收用之路矣。上曰,
朱蒙
子孫, 果無耶? 卽今朱哥, 是其子孫耶?
羽良
曰,
朱蒙
子孫, 安知其尙爲朱哥乎? 上, 笑曰, 旣是
朱蒙
之後, 則寧有非朱哥之理?
景夏
曰,
朱蒙
之朱, 非姓而卽名百濟始祖
溫祚
, 卽
朱蒙
之子也。上, 笑曰, 豈其然乎? 仍命注書, 持入東國歷代摠目。
聖運
承命持入。上曰, 承旨披閱考達。
普昱
曰,
溫祚
果是
朱蒙
之子也。上曰, 予未及知之,
元景夏
之言, 是矣。上曰, 領相, 頃以
撫安大君
事陳達。
撫安
夫人, 卽
王氏
也, 當時歸義二字之稱, 及令
王氏
侍衛, 聖意有在矣。三韓古矣, 而我朝以三恪之義, 今猶致祭, 此王者大道理也。
宗玉
曰, 此實我朝盛德事也。上曰, 中夜思之, 不覺興感。士大夫子孫, 雖革世而依舊, 王者子孫, 便作庶人, 寧不惻然? 上曰, 兵批久勤中, 兩班或有遷轉之路, 而如訓鍊習讀禁軍之類, 最爲可矜。卿若抑禁軍而右軍門執事, 則此豈公耶? 過政後謗言多從此輩出, 予縱媿
漢昭
之明, 豈因渠輩之謗, 而疑卿等乎?
宗玉
曰, 臣豈動於此輩謗言, 而有所低揚乎? 故判書臣
尹趾仁
, 爲兵判時, 禁軍差僉萬戶, 而敎鍊官久勤, 差別將, 則其兄故相臣
趾完
責之曰, 敎鍊官, 將校也。禁軍, 行伍也。雖其處地不相遠, 而差任之際, 宜有區別云, 此言是矣。上曰, 此則卿只取故相之事, 而不識故相之心也。故相無心而責其弟, 卿則有意而欲爲之矣。頃者以承傳, 見差漢江別將, 此則兵曹非矣。
宗玉
曰, 別將, 亦多好窠, 而禁軍輩願之矣。上曰, 今番都政, 若以禁軍差送別將, 則予將推考而責卿矣。上曰, 今日親政, 意有所在。令元良侍坐, 亦有深意, 吏批三堂均入矣。吏判陞擢時, 敎以剛方正直, 佐貳特除之日, 亦有下敎, 此與嘉奬
吳光運
之意, 同矣。
羽良
曰, 聖敎及此, 臣敢不惕念, 仰體聖意乎?
景夏
曰, 臣頂踵, 無非聖上洪造。且臣彼此, 本無適莫, 敢不盡心仰體乎?
珽
曰, 臣百無肖似, 再辱除命, 豈不欲竭心奉職? 而才識魯莽, 況且已試僨敗之地, 深恐無以稱塞矣。上曰, 往者特除, 旣諭予意, 無謂之斥, 不必追嫌, 往事勿說。今番則以舊擬爲之, 三堂皆入, 一心爲公, 是予之望也。
景夏
曰, 奇氏多在
湖南
, 而京則無兩班奇氏矣。
奇自獻
, 甲子被死, 其子姪, 皆以大北正法, 故在京奇氏, 因此而絶矣。奇氏不但以
箕子
後裔當錄用,
奇䖍
·
奇遵
·
奇大升
皆名臣, 其子孫固可錄用矣。上曰, 吏參復以大北之說, 陳達筵席, 誠非矣。推考, 可也。
出擧條
景夏
曰, 臣極知惶恐, 而大北罪惡, 不可不嚴斥, 且大北色目, 今則無之矣。上曰,
趙尙絅
, 頃日以爲大北, 渠則固有罪, 而其子孫, 有何罪乎云, 此言是矣。子孫果何罪之有? 大北之說, 尤不宜使聞於元良, 此予所以推考者也。大北子孫, 猶且如此, 況他人乎?
羽良
曰, 臣等不知則已, 若有所知, 則豈敢欺心? 當十分惕念爲之矣。上曰, 軍功傳敎, 兵判見之乎? 近日事, 首揆頃有所達, 予聞之, 有若傷弓之鳥, 實有懍然之心, 調用舊功, 可勸將來之敎有意矣。卿卽戊申玉堂, 吏判亦其時玉堂, 戊申事何由而出耶? 特以枳塞之故, 渠輩誘引之致, 固本之敎, 頃語首揆, 本固然後, 人心可定。聞閭巷間騷屑紛紜, 進宴得請然後, 始爲止息云。今日親政, 卽用一人而聳百人之意, 卿等知此爲之。
宗玉
曰,
西北
人, 臣於近日政, 連爲收檢, 而東銓不可不一體爲之, 雖未得職, 只入望, 亦多聳動矣。上曰, 入望有何味而如是喜之耶? 其亦可哀也已。
珽
曰, 入望則還歸鄕里, 輒爲夸耀之資矣。上曰, 渠輩一番入望, 視若官敎, 其情戚矣。
西北
人外
松都
人, 亦可收用矣。予則一見
松都
, 尙今不忘, 況吏判, 曾經留守, 不爲檢擧耶? 頃者
松都
人謁聖登科者, 盡爲召見, 則爲人皆凜峻, 而右相則曾謂之氣膄矣, 如此人物, 不見收用, 至入於商賈, 是豈王者一視之道耶?
宗玉
曰, 前日之使爲商賈, 今日之使爲兩班, 亦天地造化之機也。上曰,
朴奎晃
, 頃年
松都
駐蹕時, 仍留守所達, 召見除職矣。其後作散而去, 誠可怪矣。此等人, 爲先收用, 可也。
羽良
曰, 奎晃是力士, 而身手甚健矣。
宗玉
曰, 卽今無相當窠矣。上曰, 宣傳官一窠, 又付司果而差除, 可也。
普昱
曰, 親政, 事體至重, 而該房承旨, 皆不入來, 臣與
鄭翬良
, 俱以代房入侍, 卽今廳中一空, 出納無人, 敢達。上曰, 何故也?
普昱
曰, 日昨持平
洪正輔
疏, 有侵斥之語, 故俱爲引嫌。都承旨陳疏入啓, 左承旨姑未出牌, 右承旨闕外陳疏, 臣則昨日再次違牌, 極知惶悚, 而旣有嚴敎, 故承牌入侍矣。上曰,
洪正輔
疏, 承旨能誦達否?
普昱
, 口達侵斥本院數句語。上曰, 佯若不知四字, 渠方以此勉君, 而反以此非斥政院耶? 仍命
普昱
, 書都承旨
兪健基
批答。又傳曰, 莫重親政, 該房不可不備員, 都承旨批下, 卽爲牌招入侍, 左承旨亦爲牌招。上曰, 都承旨批答, 注書先爲出給。
羽良
曰, 吏曹本來淸寒, 故都政時, 有各司古風之例, 一自銓郞變通之後, 有古風革罷之敎, 此似爲先生古風, 而至於本曹古風, 則何以爲之? 上曰, 其所變通者, 特除先生古風而已。廳古風則守而勿失, 可也。
出擧條
上曰,
李尙彦
誰也?
景夏
曰, 故相臣
李俊慶
之奉祀孫也。上曰,
宋后相
誰也?
景夏
曰, 先正臣
宋時烈
之曾孫也。上曰,
閔百能
誰也?
羽良
曰, 故相臣
閔鼎重
之曾孫也。上曰,
尹光蘊
誰也?
羽良
曰, 故承旨臣
尹東洙
之子也。上曰, 此非抄選耶?
羽良
曰, 非抄選故擬入監役望矣。上曰, 十考十上後陞遷, 可也, 而十考前遷轉, 非矣。
羽良
曰, 大政時則不得不然矣。上曰, 神光僉使, 久勤之窠耶。
宗玉
曰, 都摠經歷, 訓鍊僉正爲之, 而僉使瓜滿, 則一入一出矣。上曰, 昌洲僉使, 非久勤之窠耶。
宗玉
曰, 此亦履歷之窠也。上曰,
趙東晉
誰也?
宗玉
曰, 別軍職
東恒
之弟也。上曰, 趙家諸人皆可用矣。上曰,
崔台耉
如何耶?
宗玉
曰,
安興
姑無大段可爲之事, 而
台耉
最久勤, 故欲爲疏滯而擬望矣。上曰,
吉禹揆
誰也?
宗玉
曰, 此
關西
人也。故名臣
吉再
之後。而其父別薦南行, 入於戶佐望,
禹揆
亦出身, 曾經僉使, 頗習兵法云, 故首擬以入矣。
景夏
曰, 臣頃以
申維翰
, 使之太常志撰成事, 有所陳稟矣。
維翰
, 今以瓜滿遞職。此是鄕人, 無職名則難於留京, 其所撰成, 將半途而廢, 宜有變通內遷, 而本寺亦當有窠闕矣。上曰, 雖經奉常正, 亦爲其司之官乎?
景夏
曰,
維翰
, 只經奉常僉正, 而復職則雖判官·主簿, 亦可爲矣。上曰, 奉常寺有窠則除拜, 可也。
羽良
曰, 今則解由拘礙, 出解由然後, 可以除拜矣。上曰, 然矣。
出擧條
羽良
曰, 近來玉堂苟簡, 無以備擬, 新錄一時爲急, 而副學在外, 交龜上來, 遲速難期, 誠可悶矣。上曰, 新伯
李德重
, 何時當下去耶?
景夏
曰,
德重
新遭其子慘喪, 聞過葬後將下去云矣。上曰, 將欲下敎矣。副學遞差, 其代差出新錄, 斯速擧行, 可也。
抄出擧條
上曰, 承旨書之。傳曰, 追惟前朝, 王者之道也。王氏孫調用事, 曾有飭勵, 而其作文具, 申飭兩銓, 而三國之祖, 建祠致祭, 蓋所以追惟舊王之意, 而三國遺裔中, 昔氏·高氏, 尙莫知其誰。高氏則旣有其氏, 令該曹, 尋問其歷調用, 昔氏則今之石哥, 疑或其氏, 亦令該曹, 廣考文獻, 尋問其歷, 登對時稟而調用。
翬良
書畢。
景夏
曰, 傳敎如此, 而昔氏之爲石氏, 旣無可據之文, 今雖頒布, 何以搜得乎? 絲綸似宜審愼矣。
翬良
曰, 此傳敎勿出朝報, 兩銓只奉承傳, 而訪問則似好矣。上曰, 雖出朝紙, 訪問而無則置之。若或有之, 則雖至於上言, 自現之境, 當有的然可據之文, 然後處之, 何難之有?
羽良
曰, 聖敎至當, 謹堂奉行矣。上曰,
具宅奎
纔經
嶺東
守令, 又何更除乎?
羽良
曰,
淮陽
洊經慘凶, 而前官
邊聖佑
, 淹病廢務云, 是事可悶, 其代宜擇差, 故果擬入矣。上曰,
金弘澤
誰也?
羽良
曰, 先正臣
金長生
後孫, 而別薦之人也。
景夏
曰, 此人曾經桂坊, 卽
金鎭玉
之從姪也。上曰,
李彦綵
無乃宗室子孫, 而
李彦熽
之行列耶。
宗玉
曰, 未有聞矣。上曰,
朴載洙
何擬此官乎?
宗玉
曰,
載洙
仕滿而在喪, 故今借此窠, 卽當出六矣。
普昱
曰, 吏批望筒入啓之際, 一望單子, 有疊入事, 難免不察, 吏曹堂上, 竝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上曰, 承旨書之。傳曰, 親政時入侍注書·尙瑞院官員, 依例陞六。
翬良
書畢。
羽良
曰, 命下矣。其中尙瑞副直長
李道普
, 今番六品講不通, 雖有承傳, 臣曹則據例陳達矣。上曰, 所達是矣。而旣有前例出六, 可也。上曰, 其講何以不通耶?
鼎輔
曰,
道普
非不通於此講者, 而大抵能文之士, 間或有不通之事矣。
兪健基
承牌入侍,
翬良
曰, 吏房承旨旣已入侍, 代房承旨出去守廳之意, 敢達。上曰, 知道。上曰,
陰城
何如是?
羽良
曰, 此是薄縣, 而收拾爲難, 故擇差矣。上曰,
李瑗
誰也?
羽良
曰, 故判書
李瑜
之從弟也。上曰,
李箕重
誰也?
羽良
曰,
李台重
之兄也。上曰,
李景祚
誰也?
羽良
曰, 安東府使
李普赫
之子, 而曾經砥平縣監矣。上曰,
李樟
誰也?
景夏
曰, 故
完豐君李曙
奉祀孫, 而衿川縣監遞歸, 幾二十餘年矣。上曰, 三者誰優?
羽良
曰,
李箕重
,
大典
講時見之, 頗純實,
李景祚
, 必善治之人,
李樟
, 柔善矣。
景夏
曰,
李箕重
牢實, 而
李樟
則判書之言, 過矣。上曰,
載寧
何如是?
羽良
曰,
載寧
, 今年凶荒特甚, 方伯以擇送爲請矣。上曰,
兪彦徽
何如人?
羽良
曰,
彦徽
, 以善治有聲矣。
景夏
曰,
彦徽
有揮廓之才, 可以善治弊邑者, 此是頃年親鞫時黑面都事也。上曰, 然乎? 其時以罪人趁速拿來, 有所下敎而嘉之矣。上曰,
李顯行
何如人?
羽良
曰,
李顯行
十考十上矣。上曰, 少退, 有頃還入。
景夏
·
命坤
等曰,
昇平府院君金瑬
奉祀孫
百鍊
,
南昌君洪振文
孫
舜元
, 皆未收用, 而功臣親孫生存者, 只有
舜元
一人而已。上曰, 然乎? 癸亥勳臣子孫錄用事, 命下之後, 不卽擧行, 事甚未安, 前後銓官竝推考。
出擧條
上曰,
金重萬
事, 下敎矣。更思之, 前則雖未經營將, 猶爲內禁將矣。
宗玉
曰,
豐陵
時重營將, 故更爲定式矣。上曰, 經營將然後爲閫帥, 此重營將之意耶?
翬良
曰, 此是防內禁將堂上, 而開營將堂上之意也。上曰, 承旨之言, 果是矣。
金重萬
, 旣是帶礪勳臣, 且經守令·僉使, 異於空堂上矣。
宗玉
曰, 經營將然後, 始爲內將, 臣固守此法, 而至於功臣, 則何可拘此例乎? 上曰, 然矣。擢其人, 所以重其事也。大訓後, 宜重戊申事故諭之矣。
健基
曰, 尙瑞院官員安寶時, 承旨一員, 例爲入參, 今番則何以爲之乎? 上曰,
熙政堂
則於楹外安寶故, 他承旨入參, 而今番則坐近, 他承旨不必入矣, 置之。
翬良
, 以淸城僉使
文起英
病重, 改差草記入啓。上曰, 淸城僉使, 何故卽遞耶?
宗玉
曰, 北邊之人, 不樂赴西邊, 渠欲呈遞云矣。戊申春塘臺三中四分之人, 只得承傳, 而尙未見差, 故欲以此代之矣。上曰, 戊申承傳, 尙今不用, 前後銓官竝推考。淸城之旣差還遞, 亦非慰遠人之道, 兵判亦爲推考, 可也。
出擧條
上曰, 太學公薦來乎?
羽良
曰, 不來矣。上曰, 其何故也?
翬良
曰, 頃年
尹淳
爲吏判時, 太學以不用公薦事, 捲堂承嚴敎, 故似以此不爲之矣。上曰, 豈可仍此而廢古規乎? 在太學之道, 當爲之矣。上曰,
金致謙
年幾何?
景夏
曰, 雖未的知, 似爲六十五六歲矣。
翬良
曰, 江華經歷, 卽閑官故, 年老之人, 例爲之矣。上曰,
李孟休
, 有相當窠調用, 可也。
羽良
曰, 時無當窠矣。卽今注書及尙瑞官, 當陞付, 而極爲苟簡矣。上曰,
李海賓
誰也?
羽良
曰, 故判書
李善溥
之從孫云, 而臣未及見矣。
景夏
曰, 此是可用之人, 臣亦未見, 而其儕友皆稱之矣。判書於來見者, 以爲來見, 政官不可用, 於未見者, 以爲未見其人, 亦不可用。且霎時之見, 何以識其人乎? 聖人云, 以貌取人, 失之
子羽
。臣則以爲取其履歷, 取其久勤, 取其物望, 可也。
羽良
曰, 近來誰有有物望者乎? 只爲儕流中人而用之, 則豈銓衡之公道乎?
景夏
曰, 判書此言, 誠沓沓矣。雖其儕流, 可用則用之, 曲避其嫌, 是亦私也。上曰, 卿則能不爲乎?
景夏
曰, 臣於前日待罪本職也, 連有所遭, 獨政之時無多, 而實無互對之事矣。臣墻壁枵然, 無所係着。日昨十一窠, 出於臣手, 而武弁則臣實不知, 故問於兵判而擬望矣。判書互對之規模, 誠狹矣。
羽良
曰, 其望筒,
金柱星
則臣以秋曹郞官使之, 故知其可合, 而
李海賓
則臣固未審矣。
景夏
曰, 俄者以黨字陳達, 至被推考, 而臣之規模, 與判書不同矣。判書則必欲互對, 此便是私意, 不能粹然一出於公也。臣意勿論彼此, 惟才是用, 判書互對, 臣實悶之。上曰,
德川
何如邑?
宗玉
曰,
德川
, 僻邑而素饒, 且是兼營將也。
羽良
曰,
金光國
, 爲人勁悍, 曾爲結城縣監, 能祛積年弊瘼, 故首擬以入矣。上曰, 其望中
李仁好
·
朴璲
皆何如?
羽良
曰,
李仁好
差緩, 而
朴璲
, 近柔, 皆不及於
光國
也。恂恂長者, 非不好矣, 而於治郡則末也。上曰,
金箕錫
曾有長子之稱矣。
光國
似不足於此郡矣。
羽良
曰, 此是膽大之人也。上曰, 如
李彝章
者, 可謂膽大。頃年親鞫時, 任使頗久, 其爲人誠難矣。
羽良
曰, 如
李彝章
者, 豈其易乎?
景夏
曰, 責人何必盡如此乎?
光國
雖不及於
彝章
, 而足可爲之矣。上曰,
金光國
, 頃日入侍時見之, 貌似介精, 而予終不大見之矣。以
南延年
立節觀之, 人固未易知, 然
德川
要衝之地云, 故以是爲難矣。
光國
, 雖爲黨用人, 則各有其路矣。
景夏
曰, 聖意如以爲不足, 則改擬, 似好矣。上曰, 唯。上曰,
朴時佐
前日見之, 其人頗可矣。
宗玉
曰, 此是
趙尙絅
從姪, 而臣之軍門幕下也。方任城役, 而失之可惜,
時佐
短小精悍, 足可堪任矣。上曰,
李會昌
, 軍功乎?
宗玉
曰, 雖非軍功, 而曾經府使內外將矣。上曰,
安允文
何如人?
宗玉
曰, 此亦曾經府使, 膽大可用之人矣。
羽良
曰, 初則欲授
朔州
矣, 先聲喧藉, 故過甚而擬此望矣。
景夏
曰, 判書所達, 心則可尙, 而其言亦沓沓矣。傳言浮過, 未必盡信, 此不承權輿之道也。上曰,
權瀞徵
誰也。
羽良
曰, 故判書
權以鎭
之子也。上曰,
權以鎭
, 曾在
忠淸道
, 而純實可任之人也。
羽良
曰,
權以鎭
爲戶判時, 因事往其家, 見其諸子,
瀞徵
誠可合用, 而且聞
以鎭
, 亦倚仗此子云矣。上曰,
許砥
誰也?
羽良
曰, 故相臣
許穆
之孫也。上曰, 然乎?
許穆
有仙風道骨之稱, 且善書, 而眉毛甚長云矣。
景夏
曰, 眉長故稱以眉叟, 以老職堂上, 超遷至右相矣。上曰, 以此望見之, 吏判之政, 果出於公道, 誠貴矣。已爲落點於副望矣。假監役復有窠乎?
羽良
曰, 有之矣。
景夏
曰, 聖意若欲收用
許砥
, 則使之改擬, 何妨之有? 上曰, 然則
許砥
, 更爲擬望, 可也。上曰,
許砥
方在何處?
羽良
曰, 只聞其名, 而不識其所在處矣。
翬良
曰,
許砥
, 未知方在何處, 而
許穆
則曾在
漣
·
朔
之間矣。上曰, 其末望
李道翼
誰也?
羽良
曰, 故高城郡守
李湜
之子也。
湜
, 曾經桂坊, 似或記有之矣。上曰, 然乎? 上曰, 頃日領相所達, 承旨聞知乎?
翬良
曰, 臣略聞之矣。
宗玉
曰, 領相所達, 臣亦聞之。俄承下敎, 未詳委折, 出而聞之, 此恐浮言也。臣家在南山下, 若果有之, 則臣豈有不聞之理? 臣雖不聞, 一洞人, 豈不聞之? 今番北聲之後, 自有騷屑, 而近來則漸熄, 東人好騷屑, 卽俗諺也。
乾隆
還後, 自可永熄, 此不必致煩聖慮矣。上曰, 設有南北之虞, 予豈動心? 而昔年海浪賊騷屑, 一時盛行而旋止, 今聞卿言, 予心亦然矣。
李邦綏
所傳, 卿亦聞之耶。地利不如人和,
乾隆
事如此, 誠可怪矣。
宗玉
曰, 臣亦聞
邦綏
所傳矣。太白晝見, 而雲臺官奏之, 則
乾隆
拘囚其人, 再次杖打云。人主惡聞天災, 而政不荒者, 未之有也。卽此一事, 其他可知。上曰,
乾隆
擧措, 大不及於
康熙
矣。其中
金山寺
事, 蹈轍
隋煬
, 且又色荒特甚云。諺曰, 官無事村無事, 雖無南山事, 而此固不宜放心矣。
宗玉
曰, 平兵尙不發送, 殊非變通差出之意。臺體今無更發之理, 催促下送, 似好矣。上曰,
蔡膺福
事可笑, 武弁色目之說, 尤可異也。
宗玉
曰, 臺官不救大臣, 況此武臣乎? 上曰,
李邦綏
, 予使之訪見備堂矣。卿見之乎?
宗玉
曰, 一見之後, 連有公故, 更不得招見矣。上曰,
李邦綏
如入直, 使之來待事, 分付。
聖運
出宣上敎,
李邦綏
入侍。上曰, 頃日爾所未盡達之言達之。
邦綏
曰, 臣之所聞無他。太白晝見之啓, 不言某方, 只言方書, 以爲大動盜兵之應云爾, 則皇帝以爲妖言, 決杖三十度, 其後二日, 又杖二十度, 方在死境云矣。上曰, 皇帝幾日離發耶?
邦綏
曰, 聞八月十九日起身, 九月二十日入來, 而其間若或不寒, 則九月二十五六日間入來之意, 分付瀋陽將軍云矣。今見狀啓, 則日字差進, 此則臣所不知矣。上曰,
居庸
, 關內地名耶?
邦綏
曰,
居庸
, 是關外也。
熱河
, 距
北京
七日程, 而卽其行宮也。臣路程記,
熱河
以前, 不書地名, 自
口外
以下, 始書地名矣。上曰, 度其行, 卽今當抵何界耶?
邦綏
曰, 卽今則未知的到何界, 而九月念間, 當到
瀋陽
矣。其時聞太后皇后行, 何可倍站云矣, 今見狀啓如此, 無乃倍站而然耶? 上曰, 倍站而行, 則軍民何以支堪耶?
邦綏
曰, 以每日六十里一站計之, 則九月二十五六日間當抵矣。上曰,
口外
是何界耶?
邦綏
曰,
口外
, 卽蒙古地方, 距
瀋陽
未的其爲幾里, 而自
北京
距
瀋陽
二千餘里。以此計之, 則
口外
距
瀋陽
, 當爲七八百里矣。
北京
, 以冬至爲大名日, 皇帝親自行祭, 故必趁此入去云矣。上曰, 灣尹狀啓, 承旨讀之。
翬良
讀畢。上曰, 雖以此狀啓觀之, 此只是行獵, 初無謁陵之事矣。
翬良
曰, 然矣。上曰, 其地人心, 何如?
邦綏
曰, 沿路訪問, 則民間頗安頓, 只聞有皇帝之行而已。其道路廣, 可用五馬隊, 而高則過腰, 別爲修治道路。蓋其土品湫濕, 小雨輒泥濘, 牛馬陷則不能拔出, 故如是高築, 而彼國無加乃, 只是鍤鋤而已。以此治道之役, 頗難云矣。上曰, 然則軍民呼冤矣。軍士則一軍長立耶。抑替番而來耶。
邦綏
曰, 無替番事, 一軍長立, 而精抄二萬, 大臣以下家丁, 竝十萬云矣。路費各給銀子六十兩, 而此非白給也。以一年朔料計給, 仍充來年朔料之數, 而所費則此外又將倍入, 故渠輩以此呼冤矣。上曰, 退去。路程記來納政院, 可也。
邦綏
退出。上曰, 訓鍊副正, 亦有擬望之次耶?
宗玉
曰, 首望則舊望, 而副末則新通矣。上曰,
沈運熙
誰也?
羽良
曰,
運熙
今始陞六, 臣未及見, 而聞
靑平尉
族屬云矣。上曰,
肅川
何如邑也?
景夏
曰,
西關
路邊之邑也。上曰,
柳世德
, 是
柳濬
之子耶?
羽良
曰, 然矣。此是年少武弁, 而可用之人矣。上曰, 平壤庶尹何故, 以歙谷縣監擬入耶?
羽良
曰,
平壤
, 營下劇邑, 所當擇差, 而
趙鎭泰
, 臣不識面,
閔應洙
爲嶺伯時,
鎭泰
爲玄風, 第一治,
歙谷
之治, 亦如
玄風
。
平壤
膏腴之邑, 求者甚多,
鎭泰
卽無勢之人, 故擬入矣。上曰, 此則吏判之心, 果公矣。
景夏
曰, 其望三望皆好,
鎭泰
歙谷
, 卽臣所差遣者也。副望
安錞
, 曾經金堤倅, 而頗精詳矣。上曰,
李堣
誰也?
羽良
曰, 故大諫
李嵇
之孫也。上曰,
趙鎭泰
, 其中最微者耶?
景夏
曰, 坐地孤單, 而無勢則一也。上曰,
李邦綏
路程記之在備局者, 注書持來。
聖運
, 承命持入。上, 令承旨, 見其題目。
翬良
曰, 杭城洋壩頭絳雪齋監製十字書之矣。上曰, 此是印本耶? 彼人凡事皆如是矣。上曰, 此路程記, 注書還爲出付, 使之留置備局, 可也。
景夏
曰, 古人有擧其親族之事,
鄭益良
旣經訓正, 此是當次之人, 豈可以親嫌, 不爲擬望乎? 上曰, 與吏判爲幾寸乎?
羽良
曰, 與臣爲六寸親矣。上曰, 郡守望則左遷, 而其年幾何?
景夏
曰, 其年似過三十矣。
羽良
曰, 謂之擧親, 雖至親之人擬望, 而無所留難, 則其流之弊, 將不可勝言矣。上曰, 此則吏判之言是矣。
景夏
曰, 判書必欲互對, 故分排五色, 臣實不取矣。
羽良
曰, 擺脫規模, 則亦無以界限矣。
景夏
曰, 五色之人, 分排互對, 非自然之道, 國家用人, 毋論東西南北, 唯其才望是擇, 宜矣。上曰, 地有五方, 文有五彩, 此則不可無, 而人之五色, 不可有矣。吏參又以五色之說陳達, 推考, 可也。
出擧條
上曰,
洪泰培
誰也?
宗玉
曰,
泰培
, 卽安東府使
李普赫
妻娚也。膂力過人, 而屢次靳點, 尙未經摠府矣。上曰, 然乎? 予非靳點也。不識何狀, 故以常調知之矣。上命
翬良
, 書持平
洪正輔
, 判義禁
鄭錫五
等疏批, 又命書嶺儒
成憲柱
等疏批。上曰, 於渠家安坐讀書, 可也。胡爲乎遠來投章耶? 頃日有以
李縡
事陳達者, 此蓋舊套也。如此浮夸之習, 可痛故不爲敍召耳。
李縡
若死, 則亦將請
文廟
配享耶。良可駭也。上, 又命書司直
閔應洙
, 修撰
金時粲
, 承旨
韓師得
, 正言
趙炳彬
疏批。上曰,
趙炳彬
, 曾經注書乎?
翬良
曰, 經注書者, 卽
趙漢彬
也。上曰,
炳彬
誰也?
翬良
曰, 故相臣
趙泰億
之子也。上曰, 何時出六乎?
翬良
曰, 年前被翰薦而敗薦, 頃者始出六矣。上曰,
炳彬
疏中
尹得和
事, 何事耶?
翬良
曰,
炳彬
翰薦時,
得和
敗薦, 故其疏有所云云矣。上曰, 少退, 有頃還入。
健基
曰, 今此親政, 雖有一日內畢之之敎, 而將致夜深, 聖體必有傷損之節, 今則姑罷, 似爲得宜矣。上曰, 旣令今日內畢政, 雖至夜深, 何傷之有?
羽良
曰, 庇仁縣監
李夏祥
, 擬望受點矣。聞如本道水使相避云, 在法當遞。
李夏祥
改差,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宗玉
曰, 吏批政
李義豐
, 除拜谷山府使矣。
義豐
方帶禁軍別將, 當此陵幸迫近之日, 不可出送, 而近來禁軍馬政極疎, 頃者臺諫, 以馬兵事爲言, 而禁軍之馬, 甚於禁軍矣。
義豐
精悍安詳, 故委以軍政, 頗有成效。且今各軍門亞將乏人, 尤不可不念。
義豐
別將之任, 仍任,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宗玉
曰,
崔後泰
, 俄者首擬訓判, 未得受點, 連次首擬未安, 而
後泰
之子
嵒
, 以宣傳官出六, 已爲訓鍊主簿, 故不得已更爲擬入矣。上曰, 然乎? 都摠都事如有闕, 則更擬以入, 可也。
羽良
曰,
崔後泰
卽嶺人, 臣曹欲除守令, 而未及爲之矣。
景夏
曰, 親政, 不但下情之上達, 實盛擧也。上曰, 然矣。上下之情, 果然流通矣。
宗玉
曰, 親政如常參, 人君所當行之事也。上曰, 吏議事慨然矣。終日點點, 曾無一言, 何也?
珽
曰, 臣坐處稍間, 各有所掌, 自然如此矣。
景夏
曰, 參議雖黽勉參政, 而自謂情勢難安, 凡於政注, 一不可否, 臣實慨然也。上曰,
李壽頤
誰也?
羽良
曰, 此是頃日左相所薦著述
尊周錄
之人也。上曰,
白尙賢
誰也?
宗玉
曰, 故參贊臣
白仁傑
之孫也。上曰,
李翼鎭
誰也?
宗玉
曰, 判書
李箕鎭
之弟也。上曰,
李希魯
誰也?
宗玉
曰, 故巡邊使
李鎰
之後孫也。
李鎰
, 嘗爲宣傳官, 作爲大椎, 至今尙在, 稱之曰
李鎰
椎云矣。上曰,
姜師運
誰也?
宗玉
曰,
嶺南
人, 而人物極可用矣。上曰,
鄭來觀
誰也?
宗玉
曰, 此是京人也。上曰,
徐必修
誰也?
宗玉
曰, 臣之十寸孫, 而將鬼薦, 六兩居首, 故不暇顧親嫌而擬入矣。
景夏
曰, 同姓十寸, 便是至親, 兵判之擧擬, 臣未敢謂出於公道矣。
宗玉
曰, 吏參之言, 臣實愧之, 而俄者吏參, 以吏判之不擧六寸
鄭益良
爲非, 今則責臣以十寸之副擬, 何其前後之言矛盾也?
景夏
曰,
鄭益良
, 以訓正備擬郡守, 此是階梯職, 而
徐必修
則初入仕也。臣言豈有矛盾乎? 上曰,
金德觀
誰也?
宗玉
曰, 此
北道
人也。上曰,
鄭恒齡
誰也?
羽良
曰,
恒齡
, 眞文章之士也。
景夏
曰, 未必其爲能文章, 而文名則有之矣。上曰,
尹熙復
誰也?
景夏
曰, 故吏議
尹星駿
之子也。上曰, 然則於
尹德駿
爲誰乎?
羽良
曰, 卽
德駿
之從姪也。上曰,
金由行
何人也?
景夏
曰, 故相臣
金昌集
之從孫也。上曰,
李復祥
誰也?
景夏
曰, 故相臣
李健命
之孫也。
羽良
曰, 崇陵參奉, 姑未作闕, 而望筒預書之故, 徑先入啓, 惶恐矣。上曰,
柳聖躋
誰也?
羽良
曰, 京畿監司
柳儼
之子也。上曰,
朴好源
誰也?
羽良
曰, 前承旨
朴師昌
之子也。上曰,
任得中
誰也?
羽良
曰, 判書
鄭錫五
之甥姪, 而學問之士也。上曰, 禮賓參奉望, 是何人也?
羽良
曰, 此頃日變通作中庶之窠者也。上曰,
李學中
誰也?
羽良
曰, 故參議
李元祿
之孫也。上曰,
權噵
誰也?
羽良
曰, 故判書
權𢢜
之子也。上曰,
李在
誰也?
羽良
曰,
西川君
之子, 而前日別薦者也。上曰,
李明吾
誰也?
羽良
曰, 參判
李重庚
之子也。上曰,
田光國
誰也?
宗玉
曰, 長湍府使
田雲祥
之子也。上曰
柳光宅
誰也?
宗玉
曰, 京人, 而其祖爲蔭官云矣。宣傳官不但近侍也。來頭閫望·將望, 皆自此出, 故臣各別愼擇。今此擬望中勿論高下, 皆是可用之人, 將來必做者也。上曰,
黃㯙
誰也?
宗玉
曰,
黃梓
之姓族, 而在任在喪, 故其下亦以在任在喪, 前銜擬望矣。上曰,
李燦
誰也?
宗玉
曰, 此是宗室子孫, 而將鬼薦最久遠者也。上曰,
柳夏徵
何人也?
宗玉
曰, 禁衛哨官也。部將守門將望, 皆以柳葉箭三巡, 兵書一冊, 別試才取其優等, 以次擬望矣。上曰,
洪侃
誰也?
羽良
曰, 故忠臣
洪翼漢
奉祀孫也。上曰,
李喜觀
誰也?
羽良
曰, 庶孽而有文名, 三望皆然矣。上曰,
宋淳明
誰也?
羽良
曰, 故大諫
宋敎明
之弟也。上曰,
韓處相
誰也?
景夏
曰,
西平府院君韓浚謙
奉祀孫云矣。上曰, 與
韓德良
爲幾寸乎?
羽良
曰, 與
德良
, 寸數遠矣。上曰,
趙國觀
誰也?
羽良
曰, 此鄕人也。
景夏
曰, 此是故儒臣
趙昱
之後孫也。上曰,
鄭運維
誰也?
羽良
曰, 承旨
鄭必寧
之子也。
師夏
以旣陞典籍, 將爲退去之意酬酢。
翬良
曰, 筵席事體至嚴, 而注書
任師夏
, 私語酬酢, 殊甚猥屑, 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吏兵批畢。
宗玉
曰, 大政過後, 便是銓官瓜限。臣方在應遞之科, 而陵幸時有預先定奪者, 敢達。自前遠陵行幸時, 太僕馬及軍兵馬草, 例自各邑進排, 而近陵則無此前例, 畿伯論報備局, 備局亦許之矣。槪以事體言之, 陵所凡百, 地方官所當進排, 而以其有弊, 故朝家一切省減, 而至於馬草之當辦者, 何可不進排乎? 伊日回鑾, 若値日暮, 則各軍門許多軍馬, 必致飢困, 亦無自備喂養之道。臣意則一如遠陵例, 太僕及各軍門馬草, 令各邑進排, 宜矣。上曰, 雖無前例, 事體則然, 依所達爲之。
出擧條
上曰, 擧條紙二丈入之,
聖運
持入。上, 親製心字詩一句, 親寫二紙, 分下吏兵批承旨。仍敎曰, 入侍諸臣, 各製聯句一隻以進,
羽良
·
宗玉
等, 雙擎奉玩。
宗玉
曰, 今下寶什, 仍有賡進之命, 臣等實爲感幸。賡載之歌, 始自唐·虞, 此固尙矣。降而至漢, 亦有柏梁聯句, 雖不足法於聖代, 而各以職掌述懷, 朝儀又可見矣。
景夏
曰, 臣於宸章中, 幾年固志四字之意, 未能諦得, 臣請詳承聖意所在然後, 始可製進矣。上曰, 予之固志, 凡幾年矣。俄者雖以卿言之, 五色之說, 陳於前席, 豈可謂予志之遂耶? 此所以有唯待元良遂予心之句矣。諸臣齊聲對曰, 聖意甚盛, 臣等謹當賡進矣。
宗玉
曰, 今若各以一句和進, 而職次排句則好矣。上曰, 所達好矣。依爲之。
宗玉
曰, 諸臣各自構思, 則簾必未叶, 韻且易疊,
景夏
以詞臣入侍, 使之拈韻, 分排製進, 亦好矣。上曰, 然矣。而各於當句, 叶簾可矣。
景夏
, 請入韻冊。上曰, 唯。
聖運
, 持入韻冊,
景夏
各拈一韻, 書塡諸臣名下。
健基
曰, 吏參用私, 自取好韻字, 而分難韻字於臣等矣。上, 笑曰, 豈於此用私乎?
景夏
曰, 臣旣分韻, 人情豈不欲自取好韻字? 而倉卒分韻, 臣亦未暇擇其好字矣。上, 命宣醞, 諸臣皆以無酒量爲辭, 或傾或否, 酒三行, 上曰, 吏議加賜二酌, 吏議酒量, 與
尹光毅
何如耶?
珽
曰, 臣少時, 酒戶未必多讓於
尹光毅
, 而自有痰病, 久已廢飮矣。
景夏
曰,
任珽
過飮生酒病, 更勿賜酒, 何如? 上曰, 吏議所噉甚少, 此必酒害也。有痰者, 素不能善飮食矣。上曰, 郞官中有善飮者乎?
得載
曰, 臣等俱無善飮者矣。上曰,
李彝章
飮酒乎?
彝章
曰, 臣只飮一盃矣。仍撤盤。上曰, 翰注隨其製進, 推移記事, 可也。諸臣先後製進。上, 以
宗玉
製進詩, 下示
景夏
。
景夏
曰, 下則進砭箴之言, 而自上虛襟容受爲好矣。上顧
宗玉
曰, 吏參所對, 與予下問之意, 異矣。
宗玉
曰, 未識臣詩意而然也。
景夏
曰, 臣今始覺得, 俄者臣言, 不過一時相規之意, 而兵判至發於詩, 似有芥滯矣。
宗玉
曰, 臣雖無虛受之量, 吏參之言, 何可芥滯乎? 上, 以摠戎使
具聖任
疏, 下示諸臣, 命各陳所見。
羽良
曰, 倉卒承敎, 不能仰對。臣當於退出後, 詳見原疏, 後日登對時, 仰陳所懷矣。
宗玉
曰, 凡守城之法, 必有
雉城
, 而城外五里許, 淸野然後, 方可議保守之道, 而都城制度, 恐不可輕議於此等事矣。
景夏
曰, 臣未及詳見其疏, 而其能深識利害, 則臣未知也。大凡論事, 曰可曰否固好, 而各立己見, 必欲角勝, 實有弊矣。臣於
江都
築城, 竊有深悶, 日昨辭疏, 尾陳屈贏之意矣。臣嘗問左相曰, 我國雖偏邦, 亦堂堂千乘之國, 以宗社百官, 入於一片海島, 決非萬全之道。昔
宋太祖
欲取
幽州
,
趙普
曰, 陛下將使何人取之乎?
太祖
曰, 欲使
曹翰
取之。
普
曰, 將使何人守之乎?
太祖
曰, 欲使
曹翰
守之。
普
曰,
曹翰
死, 更使何人代之乎?
太祖
遂不取
幽州
。今
江都
, 固金湯, 而萬一失險, 將往何處? 四面滄海, 不過航海而已。左相亦不能答矣。目前固無變亂, 決不可輕發去邠之論, 而使敵人, 過
靑石洞
, 渡
臨津江
, 則都城亦難守矣。連歲凶荒, 生民倒懸, 此時築城耗財, 豈曰得計乎? 上曰, 領相所達, 兵判則未聞云矣。
景夏
曰, 兵判, 將臣, 故爲此鎭定之言也。上曰, 吏議亦有所見於築城事乎?
珽
曰, 此是國家大事, 固不敢輕議, 而第天險之地, 無踰都城, 堅守之道, 當以都城爲主, 故曾在戊申賊變時, 或不無去邠之議。臣於其時, 至欲獨疏, 爲死守之計, 今豈有他意乎? 上曰, 予意亦以城守爲是, 若以修築
江都
之物力, 修補都城則好矣。
江都
予亦見之, 此非可棄之地, 亦有可用之時矣。但非卽今緊務, 左相聞之, 似以爲如何, 而摠戎使則予以爲臆見之智矣。予本有守都城之心, 而築城
江都
, 實有兩般心矣。以私家言之, 京鄕兩家, 必有分置之心矣。
景夏
曰, 聖敎至當, 而今時非其時也。左相之言雖如此, 不宜汲汲築之矣。上曰, 原疏留中矣, 出給之。卿等持去備局, 更爲詳見, 講確於大臣而陳達, 可也。
景夏
曰, 天將向曙, 臣等退去, 姑俟後日大臣入侍, 更陳所懷矣。上曰, 諸臣製進時, 注書出去, 以職次, 正書二件, 一則內入, 一則入于東宮, 可也。諸臣以次退出。東方明矣。吏批, 以
李尙彦
·
尹光蘊
爲繕工假監役,
沈鑰
爲安陰縣監,
朴弼濂
爲鎭岑縣監,
李普萬
爲漣川縣監,
尹堣
爲尙衣別提,
沈運熙
爲氷庫別提,
尹德春
爲司饔主簿,
韓命德
爲漢城參軍,
崔齊恒
爲良才察訪,
鄭東潤
爲延曙察訪,
睦宗夏
爲銀溪察訪,
朴道郁
爲金郊察訪,
李瑞彪
爲長水察訪,
吳遂采
爲副提學,
朴鳳漢
爲繕工主簿,
兪肅基
爲刑曹正郞,
李廷煜
爲東部奉事,
李鎭儀
·
閔鎭龍
爲典籍,
李世瑍
爲松羅察訪,
鄭來僑
爲利仁察訪,
金世選
爲安奇察訪,
金弘澤
爲金溝縣監,
洪尙輔
爲韓山郡守,
鄭來周
爲南陽府使,
金致謙
爲江華經歷,
金遇喆
爲平山府使,
具宅奎
爲淮陽府使,
兪彦徽
爲載寧郡守,
李仁濟
爲司圃直長,
金孝大
爲司䆃直長,
兪迪基
爲尙衣直長,
申㬇
爲繕工奉事,
李德寅
爲陰城縣監,
吳光運
爲弘文提學,
李瑗
爲和順縣監,
尹鵬擧
爲泰川縣監,
蔡膺一
爲丹城縣監,
李震炳
爲眞寶縣監,
李樟
爲靑陽縣監,
徐有常
爲安峽縣監,
具熺
爲掌苑別提,
趙宗裕
爲司畜別提,
朴垂裕
爲省峴察訪,
元弼揆
爲宣川府使,
李命峻
爲長興府使,
盧啓楨
爲昌城府使,
李彦燮
爲朔州府使,
具善復
爲順川郡守,
安允文
爲慶源府使,
朴時佐
爲通津府使,
尹益東
爲慶山縣令,
金柱星
爲積城縣監,
宋翼運
爲司評,
李景祚
爲刑曹佐郞,
徐宗遜
爲工曹正郞,
安商楫
爲禁府都事,
沈錪
爲內贍主簿,
崔景興
爲南部都事,
李麟祥
爲引儀,
李義豐
爲谷山府使,
金德厚
爲興海郡守,
徐進修
爲禁府都事,
鄭錫台
爲宣陵直長,
申泓
爲順陵直長,
洪啓鉉
爲司宰直長,
金行一
爲興德縣監,
趙東濟
爲德川郡守,
呂攀
爲郭山郡守,
權瀞徵
爲繕工假監役,
李廷瑗
爲義盈直長,
金始㷜
爲同義禁,
金敬一
爲泗川縣監,
丁喜愼
爲沃溝縣監,
李夏祥
爲庇仁縣監,
朴龍秀
爲延安府使,
盧脩
爲監察,
趙明奎
爲司宰僉正,
李彦衡
爲楊口縣監,
沈運熙
爲監察,
呂榮祖
爲保安察訪,
沈潤海
爲祥雲察訪,
李始充
爲靑丹察訪,
趙鎭泰
爲平壤庶尹,
柳世德
爲肅川府使,
李尙彦
爲繕工監役,
許砥
爲假監役,
金錫基
爲長淵府使,
鄭敞選
爲奉常僉正,
洪泰培
爲昆陽郡守,
李邦綏
爲博川郡守,
金宅壽
爲引儀,
朴良藎
爲舒川郡守,
洪正度
爲繕工奉事,
趙㷜
爲平市直長,
李蓍泰
爲氷庫別提,
尹暻
爲瓦署別提,
尹堣
爲戶曹佐郞,
閔百亨
爲掌樂主簿,
兪彦民
爲刑曹佐郞,
金是最
爲開城留守,
金景汝
爲黃山察訪,
朴善源
爲長興奉事,
朴晉揆
爲內資奉事,
朴時晉
爲內瞻奉事
[內贍奉事]
,
南泰觀
爲司饔奉事,
洪益大
爲禮賓奉事,
宋思欽
爲氷庫別檢,
李復齡
爲西部奉事,
鄭再河
爲北部奉事,
趙漢弼
爲中部奉事,
柳逅
爲南部奉事,
尹尙靖
爲尙衣別提,
李仁好
爲司藝,
南泰湜
爲谷山府使,
韓命夔
爲贊儀,
李壽根
爲校檢,
安錞
爲司饔僉正,
趙明鼎
爲兵曹正郞,
李弘佐
爲司䆃僉正,
金益魯
爲東部都事,
文天擎
爲庇仁縣監,
權世隆
爲歙谷縣監,
尹之彦
爲北部都事,
金孝大
爲掌樂主簿,
李壽頤
爲長興主簿,
申思彦
爲端川府使,
尹光蘊
爲繕工監役,
安正仁
爲咸安郡守,
朴鍵
爲雲峯縣監,
崔慶老
爲海美縣監,
閔宇采
爲司儀,
李孟休
爲禮曹佐郞,
申光著
·
柳顯章
爲典籍,
李毅中
爲待敎,
崔齊泰
·
康德衢
爲成均博士,
楊夢寅
爲學正,
尹心衡
爲執義,
李夏宗
爲獻納,
安德亨
爲昌陵令,
尹澤休
爲相禮,
兪彦宗
爲司䆃直長,
李宇濟
爲社稷直長,
尹暻
爲司僕主簿,
任師夏
·
李聖運
爲典籍,
金允升
爲西部都事,
李道普
爲敦寧主簿,
尹熙復
爲繕工假監役,
金由行
·
鄭恒齡
·
羅蔘
爲童蒙敎官,
金致溫
爲禧陵參奉,
李復祥
爲長陵參奉,
柳聖躋
爲貞陵參奉,
朴好源
爲章陵參奉,
任得中
爲思陵參奉,
李學中
爲英陵參奉,
朴聖俊
爲厚陵參奉,
李明吾
爲長寧殿參奉,
李喜觀
爲典獄參奉,
洪侃
爲恭陵參奉,
李在
爲順陵參奉,
權噵
爲昌陵參奉,
桂德海
爲禮賓參奉,
李煦
爲典獄參奉,
趙重鼎
爲司圃別提,
具世溫
·
康聖路
爲引儀,
李景祚
爲刑曹正郞,
韓宗協
爲活人別提,
任瑜
爲典獄主簿,
任安世
爲儀賓都事,
尹光纘
·
金善行
爲兵曹佐郞,
李九成
爲奉常主簿,
鄭運維
爲崇陵參奉,
趙國觀
爲莊陵參奉,
鄭衡周
爲司宰奉事,
朴師建
爲掌苑奉事,
韓光肇
爲兵曹正郞,
朱炯正
爲繕工副奉事
朴師羽
爲濟用副奉事,
李廷鎭
爲尙瑞副直長,
尹寏
爲瓦署別提,
尹琰
爲尙瑞直長,
韓處相
爲敦寧參奉,
韓翼謩
爲漢學敎授,
李希送
爲司評,
宋龜明
爲刑曹佐郞,
吳泂
爲造紙別提,
金垕重
爲司饔主簿,
權琦
·
林梓
·
慶晩
爲假引儀, 前僉知
韓囿彦
, 今加嘉善, 玉果縣監
鄭東良
, 今加通政事承傳, 吏批畢。兵批, 以
趙東晉
爲滿浦僉使,
崔台耉
爲安興僉使,
朴嗜覃
爲蝟島僉使,
李德耉
爲阿耳僉使,
吉朝揆
爲昌洲僉使,
許鉍
爲神光僉使,
趙衍福
爲忠原營將,
元重會
爲洪州營將,
李鎭衡
爲順天營將,
韓佾
·
具偀
爲訓鍊僉正,
黃寀
爲都摠都事,
朴載洙
爲部將,
李世茂
爲登山串僉使,
李東春
爲兔城僉使,
李世燁
爲車嶺僉使,
李必潝
爲月串僉使,
李玄年
爲古群山僉使,
崔日徽
爲古今島僉使,
曺熙泰
爲平薪僉使,
李廷碩
爲龍媒僉使,
劉光世
爲恃寨僉使,
具學萬
爲訓鍊判官,
李衡佐
爲同知,
李挺宇
爲僉知,
李彦綵
爲訓鍊判官,
李章吾
爲都摠經歷,
文起英
爲淸城僉使,
彭龜陽
爲天磨僉使,
李弘祥
爲舒川浦萬戶,
韓弼良
爲位羅萬戶,
尹勉亨
爲宣傳官,
韓佾
爲慶尙右兵虞侯,
趙台壽
爲幕嶺萬戶,
文時郁
爲知世浦萬戶,
鄭益良
爲訓鍊正,
崔致雲
爲梨洞萬戶,
張載漢
爲植松萬戶,
李萬齡
爲唐浦萬戶,
洪太寅
爲長峯萬戶,
金萬麟
爲甘浦萬戶,
尹世平
爲山羊會萬戶,
洪萬澤
爲靑水萬戶,
韓泰彬
爲森森浦萬戶,
韓聖緖
爲玉江萬戶,
金萬柱
爲馬島萬戶,
安東一
爲全羅左水虞侯,
李儀鳳
爲木浦萬戶,
金俊起
爲阿吾地萬戶,
鄭尙和
爲平山萬戶,
金翊漢
爲豪打萬戶,
金萬剛
爲南桃萬戶,
朴世禧
爲豐浦萬戶,
崔洽
爲古突山別將,
金世彧
爲長木浦別將,
金萬鎰
爲舊所非別將,
鄭大鎭
爲大峴山城別將,
安萬碩
爲首陽山城別將,
張世和
爲禿用山城別將,
金天倫
爲長壽山城別將,
梁世俊
爲豐山萬戶,
高徽泰
爲方山萬戶,
韓興弼
爲慈母山城別將,
柳懋
爲訓鍊副正,
盧處仁
爲訓鍊判官,
具宗煥
·
崔嵒
·
李重澤
·
朴台炡
爲訓鍊主簿,
成碩禧
爲都摠都事,
崔世輔
爲都摠經歷,
朴尙觀
爲淸城僉使,
金瀁
爲彌串僉使,
金有漢
爲保山萬戶,
李國亮
爲同知,
李章吾
爲訓鍊副正,
金兌興
爲忠壯將,
鄭寅吉
爲忠翊將,
李伸
爲五衛將,
皮世麟
爲僉知,
金有岡
爲造山萬戶,
吳盛載
爲蝟島僉使,
金尙秋
爲露梁別將,
李夏鼎
·
姜行健
爲訓鍊主簿,
朴聖錫
·
金光胤
·
沈佖
爲五衛將,
沈義希
·
李顯升
·
鄭運喆
爲都摠經歷,
具德勳
·
姜啓國
·
崔復泰
爲都摠都事,
黃寀
爲宣傳官,
崔吉祚
爲中樞都事,
鄭基慶
爲訓鍊僉正,
李眞協
爲雲寵萬戶,
李璜
爲魚面萬戶,
金用九
·
李師德
·
李翰台
·
申泰河
·
申晣
·
金台柱
·
鄭㙉
爲武兼,
崔嵒
爲鎭同萬戶,
尹景淵
爲訓鍊主簿,
沈尙晉
爲武兼,
崔漢標
爲訓鍊主簿,
金好謙
·
河大淵
·
李興遠
·
李一范
·
柳夏徵
·
曺夏升
·
朴奎晃
爲部將,
白尙賢
·
李翼鎭
爲四山監役,
金處恒
·
金德觀
爲守門將,
金重萬
爲兼司僕將,
李希魯
·
李明運
·
姜師運
·
鄭來觀
·
田光國
·
南益祥
·
李長㷜
·
安龍一
·
黃㯙
·
李世祐
·
李燦
爲宣傳官,
蔡挺夏
爲武兼。權管秩, 舊乫波知
韓命仁
, 牛作仇非
黃錠
,
雙靑
金德龜
,
西水羅
李世徵
,
小吉號里
李泰鼎
, 廟坡權管
安益煥
,
江口
柳聖協
,
同仁
洪廷翼
,
小農堡
鄭翊臣
, 兵批畢。
○ 初九日辰時, 上御
養正閤
, 親政。王世子陪座入侍時, 同副承旨
李普昱
, 記事官
任師夏
, 記事官
吳彦儒
, 吏曹判書
鄭羽良
, 參判
元景夏
, 參議
任珽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