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고종 1년
1864년 (갑자)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27책(탈초본 2680책) 고종 1년 8월 3일 을미[신미]
1864년 同治(淸/穆宗) 3년
요목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李載元
藥院進
。左承旨
閔奎鎬
緣故出
。右承旨
李奎奭
廚院進
。左副承旨
嚴錫鼎
坐直
。右副承旨
鄭基會
坐直
。同副承旨
李世器
坐
。注書
權膺善
病
丁觀燮
病
。假注書
李泰永
仕直
安驥泳
未入來
。事變假注書
金炳洙
仕
。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大王大妃殿進御二錢重人蔘粟米飮, 自今日一貼式, 限二貼煎入事。
榻前下敎
。
○ 大王大妃殿進御二錢重人蔘粟米飮, 自今日一貼式, 限二貼煎入事。
榻前下敎
。
○ 大妃殿進御二錢重人蔘粟米飮, 自今日一貼式, 限二貼煎入事。
榻前下敎
。
○ 大妃殿進御二錢重人蔘粟米飮, 自今日一貼式, 限二貼煎入事。
榻前下敎
。
○
鄭基會
啓曰, 合辭許久闕啓, 事甚未安, 除在外未署經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鄭基會
啓曰, 合辭許久闕啓, 事甚未安, 除在外未署經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備忘記, 柔遠僉使
崔錫瑢
下直, 長弓一張·長箭一部·片箭一部·筒兒一箇賜給。
○ 備忘記, 柔遠僉使
崔錫瑢
下直, 長弓一張·長箭一部·片箭一部·筒兒一箇賜給。
○
嚴錫鼎
啓曰, 三品官之毋得過三日, 循例請牌, 曾有定式矣。戶曹參議
趙寧夏
, 除拜後, 過三日不爲出肅, 事體所在, 誠極未安, 從重推考, 仍卽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嚴錫鼎
啓曰, 三品官之毋得過三日, 循例請牌, 曾有定式矣。戶曹參議
趙寧夏
, 除拜後, 過三日不爲出肅, 事體所在, 誠極未安, 從重推考, 仍卽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以副修撰
李根秀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鄭基會
曰, 只推。
○ 以副修撰
李根秀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鄭基會
曰, 只推。
○ 注書
丁觀燮
病, 代以
張泰秀
爲假注書。
○ 注書
丁觀燮
病, 代以
張泰秀
爲假注書。
○
張泰秀
有頉, 代以
安驥泳
爲假注書。
○
張泰秀
有頉, 代以
安驥泳
爲假注書。
○ 大王大妃殿傳于
鄭基會
曰, 向疏承批, 卿應感激聖眷, 痛心時艱, 不復以釋負之念, 存諸胸次矣, 何爲而再申前懇乎? 卿其思之, 歷數前代, 其憂虞之孔棘, 未有如我家今日者也。歷數前哲, 其進退用捨之關係於安危休戚, 又未有如卿遭逢者也。卿而求閒於此時, 予而捨卿於此時, 則是必君臣上下, 不復念社稷生靈之計也。卿之鞠瘁盡忠, 豈有是哉? 予之委毗倚重, 豈有是哉? 義理之所不安也, 事勢之所必無也。自見卿疏, 如有所失, 寢食靡甘, 有此申諭, 卿其深諒熟計, 亟回初心, 勿復使予, 輒有煩惱紆慮之苦焉, 事遣右副承旨, 傳諭于領議政。
○ 大王大妃殿傳于
鄭基會
曰, 向疏承批, 卿應感激聖眷, 痛心時艱, 不復以釋負之念, 存諸胸次矣, 何爲而再申前懇乎? 卿其思之, 歷數前代, 其憂虞之孔棘, 未有如我家今日者也。歷數前哲, 其進退用捨之關係於安危休戚, 又未有如卿遭逢者也。卿而求閒於此時, 予而捨卿於此時, 則是必君臣上下, 不復念社稷生靈之計也。卿之鞠瘁盡忠, 豈有是哉? 予之委毗倚重, 豈有是哉? 義理之所不安也, 事勢之所必無也。自見卿疏, 如有所失, 寢食靡甘, 有此申諭, 卿其深諒熟計, 亟回初心, 勿復使予, 輒有煩惱紆慮之苦焉, 事遣右副承旨, 傳諭于領議政。
○ 右副承旨
鄭基會
書啓, 臣於本月初三日巳時量, 敬奉慈聖別諭, 馳往傳諭于
中部慶幸坊吳順德契
議政府領議政
趙斗淳
所住處, 則以爲臣荐控至懇, 再阻兪音, 徒煩奬借, 致褻恩數。伏地瞻天, 若窮無歸, 千萬不自意, 夙夜之良, 臨宣慈聖特諭, 首尾屢數十餘言, 其於軫憂虞而絜進退之義, 反復諄摰, 不翅牗迷而誨蒙, 惶霣之極, 感涕交逬, 嗚呼, 惟其憂虞之若今時也。故倚毗之必愼, 惟其進退之關今時也。故用捨之必審, 此在事理, 較然明甚, 臣愚所以仰首鳴號, 以一身解免, 爲一分報補者也。苟非然者, 明主正始, 化理權輿, 慈天翊沖, 率普蘄嚮, 士之自修於家者, 咸思效其所知, 致之於庭, 臣顧爲此占便宜之計也。才不給而病不可力, 天之所廢, 愛而莫助而然耳。第念由臣賤末之私, 坐徼曠古之隆施, 有若全昧義分, 力抗惻怛之旨, 自歸於豚魚木石之迷且頑, 此尤臣莫貰之罪, 惟當泯默跧伏, 顒侯蚤晩生成之澤, 而震慓猥越, 無辭可達云矣, 敢啓。傳曰, 知道。
○ 右副承旨
鄭基會
書啓, 臣於本月初三日巳時量, 敬奉慈聖別諭, 馳往傳諭于
中部慶幸坊吳順德契
議政府領議政
趙斗淳
所住處, 則以爲臣荐控至懇, 再阻兪音, 徒煩奬借, 致褻恩數。伏地瞻天, 若窮無歸, 千萬不自意, 夙夜之良, 臨宣慈聖特諭, 首尾屢數十餘言, 其於軫憂虞而絜進退之義, 反復諄摰, 不翅牗迷而誨蒙, 惶霣之極, 感涕交逬, 嗚呼, 惟其憂虞之若今時也。故倚毗之必愼, 惟其進退之關今時也。故用捨之必審, 此在事理, 較然明甚, 臣愚所以仰首鳴號, 以一身解免, 爲一分報補者也。苟非然者, 明主正始, 化理權輿, 慈天翊沖, 率普蘄嚮, 士之自修於家者, 咸思效其所知, 致之於庭, 臣顧爲此占便宜之計也。才不給而病不...
○ 傳于
鄭基會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鄭基會
曰, 召對爲之。
○
鄭基會
啓曰, 大司憲
李興敏
, 掌令
洪正圭
·
韓龍敎
牌不進, 執義
趙用夏
, 持平
金震休
在外,
鄭謙植
未署經,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鄭基會
啓曰, 大司憲
李興敏
, 掌令
洪正圭
·
韓龍敎
牌不進, 執義
趙用夏
, 持平
金震休
在外,
鄭謙植
未署經, 監察茶時...
○ 以掌令
洪正圭
·
韓龍敎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鄭基會
曰, 只推。
○ 以掌令
洪正圭
·
韓龍敎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鄭基會
曰, 只推。
○ 以全羅監司
鄭健朝
狀啓,
羅州收
人命渰死事, 傳于
鄭基會
曰, 聞甚驚慘, 元恤典外, 別加顧助, 如有生前身還布, 竝蕩減, 未拯屍身, 發關沿海邑, 期於拯得之意, 廟堂措辭, 分付。
○ 以全羅監司
鄭健朝
狀啓,
羅州收
人命渰死事, 傳于
鄭基會
曰, 聞甚驚慘, 元恤典外, 別加顧助, 如有生前身還布, 竝蕩減, 未拯屍身, 發關沿海邑, 期於拯得之意, 廟堂措辭, 分付。
○
鄭基會
, 以戶曹言啓曰, 時御所內各司雨漏修改吉日時, 令日官
林兢淵
, 更爲推擇, 則今八月初七日辰時爲吉云, 以此日時擧行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鄭基會
, 以戶曹言啓曰, 時御所內各司雨漏修改吉日時, 令日官
林兢淵
, 更爲推擇, 則今八月初七日辰時爲吉云, 以此日時擧行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又以兵曹言啓曰, 去五月十二日, 慶科·庭試武科殿試時, 直赴殿試人
濟州
馬兵
蔡衡中
, 無緣不赴, 其委折, 關問該道臣後, 稟處事, 草記蒙允後關問矣, 卽接全羅監司
鄭健朝
回牒, 則馬兵
蔡衡中
, 身病不赴云, 係是三式年內, 依例陳試,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兵曹言啓曰, 去五月十二日, 慶科·庭試武科殿試時, 直赴殿試人
濟州
馬兵
蔡衡中
, 無緣不赴, 其委折, 關問該道臣後, 稟處事, 草記蒙允後關問矣, 卽接全羅監司
鄭健朝
回牒, 則馬兵
蔡衡中
, 身病不赴云, 係是三式年內, 依例陳試, 何如? 傳曰, 允。
○
嚴錫鼎
啓曰, 今初九日, 眞殿親行酌獻禮祭文, 前大提學撰進事, 命下矣。前大提學
金炳學
, 待明朝牌招使之製進, 何如? 傳曰, 允。
○
嚴錫鼎
啓曰, 今初九日, 眞殿親行酌獻禮祭文, 前大提學撰進事, 命下矣。前大提學
金炳學
, 待明朝牌招使之製進,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 副修撰
李根秀
, 旣有只推之命, 卽爲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 副修撰
李根秀
, 旣有只推之命, 卽爲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禮曹言啓曰, 今此
仁陵
陵上莎草修改時別看役, 前中軍
孫興允
差下, 使之擧行,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禮曹言啓曰, 今此
仁陵
陵上莎草修改時別看役, 前中軍
孫興允
差下, 使之擧行,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宗親府言啓曰,
福昌君
·
福善君
·
驪興君
, 旣以復爵, 本派之內, 又有行列可合處, 繼后之道, 亟令宗府, 卽速議定以聞事, 命下矣。昭考本派, 則
福昌君
之弟
福平君
第二子
完源君烒
, 第五子
完陵君炯
, 可合於
福昌
·
福善
兩君繼后, 而
驪興君
則旣以有子而無后, 故以其從孫
秉淵
繼后, 俱爲可合云, 以此敦定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宗親府言啓曰,
福昌君
·
福善君
·
驪興君
, 旣以復爵, 本派之內, 又有行列可合處, 繼后之道, 亟令宗府, 卽速議定以聞事, 命下矣。昭考本派, 則
福昌君
之弟
福平君
第二子
完源君烒
, 第五子...
○
鄭基會
, 以摠戎廳言啓曰, 本廳哨官千禹鉉, 身病猝重, 勢難察任,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鄭基會
, 以摠戎廳言啓曰, 本廳哨官千禹鉉, 身病猝重, 勢難察任,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刑曹言啓曰, 今七月三十日, 大王大妃殿傳曰, 寺奴婢燒案之擧, 是惟
純廟
初載盛德事也。深仁厚澤, 於戲不忘, 而
麟坪大君房
奴婢案, 見漏尙存云, 亦令取送秋曹燒火, 以爲今日導迎祥和之一事, 而其他各宮房, 如有見漏尙存者, 一例收合燒火之意, 分付秋曹事, 命下矣。謹依下敎, 各宮房遺在奴婢案, 使之一一收來矣。自
麟坪大君房
奴婢券一冊, 先爲來納, 故官庭燒火, 而各宮房則俱以無乎來告, 惟宣禧宮所納文案, 乃是安寶敎旨, 則有難混入於燒毁之中, 爻周紙筒, 上於本曹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又以刑曹言啓曰, 今七月三十日, 大王大妃殿傳曰, 寺奴婢燒案之擧, 是惟
純廟
初載盛德事也。深仁厚澤, 於戲不忘, 而
麟坪大君房
奴婢案, 見漏尙存云, 亦令取送秋曹燒火, 以爲今日導迎祥和之一事, 而其他各宮房, 如有見漏尙存者, 一例收合燒火之意, 分付秋曹事, 命下矣。謹依下敎, 各宮房遺在奴婢案, 使之一一收來矣。自
麟坪大君房
奴婢券一冊, 先爲來納, 故官庭燒火, 而各宮房則俱以無乎來告, 惟宣禧宮所納文案, 乃是安寶敎旨, 則有難混入於燒毁之中, 爻周紙筒, 上於本曹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兵曹, 以
李明錫
爲禁衛中軍
○ 兵曹, 以
李明錫
爲禁衛中軍
○ 領議政
趙斗淳
疏曰, 伏以量而後入, 人臣辭受, 道理爲然, 而臣於此, 無其說焉, 才識自量之已審乎今之不能, 猶昔者之不能也。進退自量之已熟乎昔之屢叨, 猶今玆之屢叨也, 而寤寐摽拊, 必求解乃已者則有之, 辜負愚昧, 不諫之尙可追, 況又年至, 大防也。病痼, 眞際也。瀝諫血懇, 仰冀仁恤區區不自隱不自阻之斷斷衷私, 而批諭之降, 誨勗諄複, 伏地莊誦, 悸懍斯倍, 竊又思之, 大臣去就之有關安危, 聖敎及此, 蒼生之福也。但臣顧匪其人耳, 賴上天幈幪之厚, 獲一朝鞶帶之褫, 此實爲轉危爲安之好機會也? 夫言之可覆, 誠也。信而不卜, 亦誠也。臣之荐犯瀆擾, 患不誠耳, 以殿下生成於臣, 寧或有容光之遺, 陰崕之閡也? 臣夙嬰貞疾, 殆廪廪
[懔懔]
朝夕焉, 而其滾到于今, 不但臣所不料, 抑亦知臣者所不期也。荷列聖眷庇之渥, 名位崇亢, 觀瞻烜爀, 揣涯揆分, 滿則必溢, 浦柳之早淍由此, 葠朮之罔功由此, 視廕惙惙, 百無可述之悰緖, 而人生起居事爲所倚仗之目視障瞖, 斯爲莫揜之形, 實前後章奏之猥列也宿矣。雖然, 才優於病, 勉强抖擬, 有寸籌之展一能之效, 判不敢以病爲諉, 若人家臧獲避事圖間之爲, 而殿下試垂察焉。輔臣之孤恩瘝職, 畝有如臣之甚者, 直曰才不給矣。若是而冥擿之不戒, 惟軒墀之是戀, 古人所謂臣不足言, 有辱朝廷者也。體群臣九經之訓, 而均勞逸, 亦禮使之政也。使微私懇迫之情, 得蒙明主體念, 而勞逸之均獲占去就界分之宜, 臣主之榮, 可以有辭矣。惟聖慈, 憫之諒之, 仰稟慈旨, 劃副至願, 千萬幸甚幸甚, 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卿懇。卿之柱石於宗國, 蓍龜於朝野, 于今幾年, 而尙以量而後入之說, 論辭受之義乎? 詢玆黃髮, 覇主猶然, 坐以論道, 古禮如此, 大臣之未必以年至爲防, 不至於疾恙妨務, 從可知矣。前疏辭巽, 意外也, 過擧也。爲卿力言其不可, 則庶幾領會, 亟斷來章, 而今乃再疊前懇, 何其聽我愈邈乎? 九經之訓, 禮使之義, 卿雖以此屢懇, 而予之所憂, 實在於社稷蒼生, 未知孰輕而孰重乎? 予言至此, 卿可諒之矣。仍傳于
鄭基會
曰, 此批答遣史官傳諭。
○ 領議政
趙斗淳
疏曰, 伏以量而後入, 人臣辭受, 道理爲然, 而臣於此, 無其說焉, 才識自量之已審乎今之不能, 猶昔者之不能也。進退自量之已熟乎昔之屢叨, 猶今玆之屢叨也, 而寤寐摽拊, 必求解乃已者則有之, 辜負愚昧, 不諫之尙可追, 況又年至, 大防也。病痼, 眞際也。瀝諫血懇, 仰冀仁恤區區不自隱不自阻之斷斷衷私, 而批諭之降, 誨勗諄複, 伏地莊誦, 悸懍斯倍, 竊又思之, 大臣去就之有關安危, 聖敎及此, 蒼生之福也。但臣顧匪其人耳, 賴上天幈幪之厚, 獲一朝鞶帶之褫, 此實爲轉危爲安之好機會也? 夫言之可覆, 誠也。信而不卜, 亦誠也。臣之荐犯瀆擾, 患不誠耳, 以殿下生成於臣, 寧或有容光之遺, 陰崕之閡也? 臣夙嬰貞疾, 殆廪廪
[懔懔]
朝夕焉, 而其滾到于今, 不但臣所不料, 抑亦知臣者所不期也。荷列聖眷庇之渥, 名位崇亢, 觀瞻烜爀, 揣涯揆分, 滿...
○ 行戶曹判書
李敦榮
疏曰, 伏以臣待罪度支, 居而涉夏而秋矣。曾從前任人, 或聞國計之甚是哀痛, 而誠未料莫可支調之若是遑汲也。蓋歲入米錢之兩, 皆不足久爲, 朝家所洞悉, 凡有措劃, 動煩廟籌, 如禁御兩營鄕軍停番錢, 是其一事也。當初停番, 爲度支經費地也。其後退定年限, 亦爲度支經費地也。今春有大僚所奏, 以其限滿, 更展五年之期, 而屬之該營, 此固共濟之義也。苟本曹經用, 有可以一分用措, 則寧敢爲反訐之計, 而本曹之目下事勢, 涓滴之漏, 錙銖之差, 大關民國之利病, 雖
西營
應捧之需, 尙可移屬本曹, 況暇以本曹之課歲入用者, 割屬於
西營
乎? 往在辛亥春, 許於兩營者, 其秋旋寢, 丁巳秋許於禁營者, 翌年春還屬, 昭然有掌考可據, 其名雖出於軍需, 其爲本曹所全用, 積幾十年如是, 玆敢擧實附達於崇嚴之下, 惟聖明, 照諒而財察之, 仰稟東朝, 禁御兩營停減番錢, 依舊例竝屬本曹, 俾有以牽補支用, 則誠本曹之幸也。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兩營事勢, 亦不可不念, 分半區劃。
○ 行戶曹判書
李敦榮
疏曰, 伏以臣待罪度支, 居而涉夏而秋矣。曾從前任人, 或聞國計之甚是哀痛, 而誠未料莫可支調之若是遑汲也。蓋歲入米錢之兩, 皆不足久爲, 朝家所洞悉, 凡有措劃, 動煩廟籌, 如禁御兩營鄕軍停番錢, 是其一事也。當初停番, 爲度支經費地也。其後退定年限, 亦爲度支經費地也。今春有大僚所奏, 以其限滿, 更展五年之期, 而屬之該營, 此固共濟之義也。苟本曹經用, 有可以一分用措, 則寧敢爲反訐之計, 而本曹之目下事勢, 涓滴之漏, 錙銖之差, 大關民國之利病, 雖
西營
應捧之需, 尙可移屬本曹, 況暇以本曹之課歲入用者, 割屬於
西營
乎? 往在辛亥春, 許於兩營者, 其秋旋寢, 丁巳秋許於禁營者, 翌年春還屬, 昭然...
○ 右副承旨
鄭基會
疏曰, 伏以臣於左議政臣
李裕元
, 有娚妹應避之嫌, 而方帶監春秋館事矣, 臣之春秋兼銜, 在法當遞, 玆敢短章仰籲。伏乞聖慈, 仰稟東朝, 亟令選部, 照例鐫改, 以存公格, 以安私分焉云云。省疏具悉。所請依施。
○ 右副承旨
鄭基會
疏曰, 伏以臣於左議政臣
李裕元
, 有娚妹應避之嫌, 而方帶監春秋館事矣, 臣之春秋兼銜, 在法當遞, 玆敢短章仰籲。伏乞聖慈, 仰稟東朝, 亟令選部, 照例鐫改, 以存公格, 以安私分焉云云。省疏具悉。所請依施。
○ 甲子八月初三日巳時, 上御
觀物軒
。勸講入侍時, 講官
曺錫雨
, 參贊官
鄭基會
, 侍讀官
李應夏
, 假注書
李泰永
, 記注官
任膺模
, 別兼春秋
李冕光
, 各持
小學
第二卷, 以次進伏訖。上曰, 史官分左右。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上開卷,
錫雨
讀, 自非先王之法服, 止卿大夫之孝也。仍釋義, 又釋集註訖, 上命授書算于
錫雨
, 上讀新受音十遍訖,
錫雨
還納書算。上曰, 列聖朝法服法言, 盛德所行之事, 詳細奏之, 可也。
錫雨
曰, 孝之可稱者非一, 而夫子獨以保其社稷與宗廟, 爲諸侯卿大夫之孝, 以此論之, 治國安民, 永鞏萬億年基業, 豈非我殿下莫大之孝, 而欲求其治安, 則捨是學, 奚以哉? 講筵諸臣, 每以學一字, 日陳於前, 聖意或似認以爲陳腐, 而臣請只擧目下最切近者而言之, 蓋明於治亂之理, 而垂爲謨訓者經也, 考於治亂之跡, 而著爲事實者史也。君欲出治而不求之於經史, 則是何異於適越而北轅乎? 然則雖以殿下天縱之聖, 必也讀盡是經, 閱盡是史, 然後始可以參酌損益, 爲出治之方, 而第念自始講以後, 至今七八朔之間, 不過
孝經
·
小學
三四百行內外, 則將於何時, 遍及於經史乎? 且親摠萬機之後, 恐難專一於講學, 而若於數年之間, 苟不勤勤孜孜, 日有將就之效, 則所謂求之經史, 以爲出治之方者, 將安所施哉? 此臣所以爲殿下不勝憧憧者也。伏願殿下, 猛省而深察焉。上曰, 列聖朝盛德至訓, 登筵諸臣, 爲我次第而陳之好矣。
錫雨
曰, 列聖朝謨訓, 備載於
羹墻錄
·
國朝寶鑑
等書, 時以此冊子召對, 則其在鑑憲之義, 豈不有光於聖德, 而仍伏念自古帝王中, 儉德未有如我
英廟
之盛世, 平日所御之衣服, 必以澣濯, 內戶牗之有紙破處, 不爲改塗, 只補罅而已, 器用則不但不近金銀, 而皆是磁燔之類, 至於輿馬宮室之盛, 惟恐或近於奢靡, 此皆殿下所當法者, 而故參奉臣
李匡呂
, 追述儉德詩有曰, 人盡自知儉, 先王不自知, 蓋不勉而能, 不思而中之意也。形容儉德, 世以此詩爲最, 尙今膾炙人口, 故玆敢誦達矣。
應夏
曰, 先王之法服言行, 非獨卿大夫之所可遵法, 上自天子諸侯, 皆宜行之, 而專言於卿大夫之孝者, 以其事君也。不可以僭上之服, 而必以先王之法言德行, 輔導君德, 故爲臣盡忠, 法服言行, 必遵禮法, 以保其先廟, 此固卿大夫之孝也。
基會
曰, 講官旣備陳之, 而凡讀書, 先解文理, 然後有益也。書非別件也, 卽言語之繙也。每以此留念, 而當其善處, 必思所以效則之, 當其不善處, 必思所以徵戒之, 如此而後, 方有躬行心得之效, 而文理亦通, 不然則徒讀無益也。俄者以列聖朝法言德行, 講筵及召對時陳奏之意承敎, 臣等不勝欣祝矣。每陳文義之餘, 以列聖故事陳奏, 而先以易知易行之事, 諸臣輪次仰奏爲好矣。
冕光
曰, 臣以本館事, 有所仰達者矣。史庫奉安實錄曝曬, 三年一次, 係是定式,
鼎足
·
五臺
, 昨年爲當次, 而因大僚所奏, 今春擧行之意, 成命, 而以國葬前未得擧行,
赤裳
·
太白
兩處, 所奉實錄曝曬, 已過六年之久矣。見今潦水之餘, 不宜遲徐, 竝一體擇日擧行, 何如? 上曰, 依爲之。仍命史官就座。又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甲子八月初三日巳時, 上御
觀物軒
。勸講入侍時, 講官
曺錫雨
, 參贊官
鄭基會
, 侍讀官
李應夏
, 假注書
李泰永
, 記注官
任膺模
, 別兼春秋
李冕光
○ 甲子八月初三日酉時, 上御
觀物軒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鄭基會
, 侍讀官
李應夏
, 檢討官
趙熙一
, 直閣
李世用
, 假注書
李泰永
, 記注官
任膺模
, 別兼春秋
李冕光
, 各持
小學
第二卷, 以次進伏訖。上曰, 史官分左右。上開卷, 上曰, 上番讀之。
應夏
讀, 自非先王之法服, 止卿大夫之孝也。上曰, 釋義。
應夏
釋義, 繼釋集註訖。上曰, 下番讀之。
熙一
讀奏, 上曰, 釋義。
熙一
釋義訖。上曰, 參贊官讀之。
基會
讀奏, 上曰, 釋義。
基會
釋義訖。上曰, 閣臣讀之。
世用
讀奏, 上曰, 釋義。
世用
釋義訖, 上命授書算于
應夏
, 上讀十遍訖,
應夏
還納書算。上曰, 文義奏之。
應夏
曰, 卿大夫, 卽天子之卿大夫, 而統言諸侯之卿大夫也。仕事其君, 在朝則接待賓客, 出聘則將命他邦, 服飭
[飾]
言行, 須遵禮法, 以其言行之無虧, 故聲譽遠播, 以榮其親, 是謂卿大夫之孝也。俄者講筵, 以列聖朝法言德行, 昭詳奏達之意, 旣承下敎矣。聖敎切當, 臣不勝欽仰萬萬, 而古人云, 欲法
堯
·
舜
, 當法祖宗, 不必遠求古昔, 仰法列聖朝法言德行, 講論而行之, 則治道自成, 豈不休哉? 昔我
太宗大王
, 講
大學
畢。謂侍讀
金科
曰, 讀此書, 乃知學問之有益於人也。
科
曰, 經筵官欲陳賀, 已詣宮門矣。
太宗大王
曰, 非知之艱, 行之爲艱, 待予能行, 然後賀未晩矣, 讀了一書, 何足賀? 此是盛德事也。伏願此等處, 體念焉。
熙一
曰, 法服, 卽十二章之有差等也。法言, 卽賢聖之垂訓於經傳者, 而
論語
曰, 非禮勿言, 以此之謂也。德行, 卽事君盡忠, 事親盡孝者也。此三者, 非但卿大夫之所可遵行, 亦天子諸侯宜所監法者, 而殿下欲法古昔先王, 當法列聖朝嘉言善行, 臣俄伏聞筵退講官所傳, 則以列聖朝言行詳奏之意, 有下敎矣。固不勝欽仰萬萬, 而昔我
英宗大王
, 與王世孫, 詣弘文館行會講禮,
英宗大王
誦
大學
, 世孫講
聖學輯要
講畢, 世孫進爵呼嵩, 領事以下, 玉堂·春坊諸臣, 以次進爵呼嵩,
英宗大王
, 親書祖孫會講四字, 命揭板于本館, 至今傳誦盛德事矣。
基會
曰, 文義則上下番玉堂所奏, 更無餘蘊, 而伏見
羹墻錄
, 則
定宗
時, 太上王, 將幸
金剛山
。
定宗
請曰, 去年水旱, 民罹饑饉, 矧今孟夏, 農作方殷, 大駕所臨, 雖簡其扈從, 恐妨民事。上王悅曰, 子爲父言, 安有不慮而發乎? 乃止, 蓋
太祖
之志, 豈欲爲一毫妨民之事, 而將幸
金剛
之擧, 偶發於一時遊覽之心, 則
定宗
此言, 眞可謂養志之孝也。
宣祖
幼時, 與二兄入侍,
明宗
解所御冠, 命以次着, 及上跪而辭曰, 君上所御, 臣子何敢加于首?
明宗
驚歎曰, 當以此冠與汝也。仍問君與父孰重, 書字以對曰, 君父雖曰不同, 忠孝本無二致,
明宗
大奇之, 此
宣祖
沖年聖學之成就, 可以仰揣矣。若無學力, 則識見之卓越, 安得如是乎?
世用
曰, 此章雖以卿大夫之孝言之, 法言德行, 非特卿大夫之所可行, 帝王之亦不可無者也。此非從他求之者, 而卽學問是矣, 苟務學問, 則法言德行, 不待勉强而自行矣。
應夏
曰, 今日諸臣所奏, 皆載
羹墻錄
, 而以羹墻之義言之,
帝舜
承
大堯
之位, 寓慕之至, 見
堯
於墻, 治化之隆, 皆法
帝堯
, 故我朝, 以列聖朝至德懿行, 著爲一書, 名之以
羹墻錄
, 卽是寓慕之意也。他日進講是書, 則臣等所奏之言, 可以慣熟於聖聰矣。
基會
曰,
世祖
謂史官
金利用
曰, 予之所失, 汝亦可言, 對曰, 進講, 非小臣之任, 不敢。上顧謂承旨
曺錫文
曰, 此言, 何如? 對曰, 上自公卿, 下至百執事, 皆得言之。上曰, 承旨言是, 利用, 殆失言矣。命罰以酒, 此
世祖
來諫之德也。且君臣相與之際, 雍容暇豫, 有若家人父子間, 豈不美哉? 此皆殿下所以當法祖宗者也。
熙一
曰,
羹墻錄
, 卽
純祖
朝·
憲宗
朝, 常所進講之書也。列聖朝法言德行, 備載此冊, 聖學日就, 一經乙覽, 則更不待臣等之陳奏, 而可以仰體矣。
基會
曰, 臣等所奏, 殿下皆逮聽乎? 上曰, 皆知之矣。上曰, 史官就座。又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甲子八月初三日酉時, 上御
觀物軒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鄭基會
, 侍讀官
李應夏
, 檢討官
趙熙一
, 直閣
李世用
, 假注書
李泰永
, 記注官
任膺模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