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고종 2년
1865년 (을축)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윤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27책(탈초본 2690책) 고종 2년 윤5월 2일 을축
1865년 同治(淸/穆宗) 4년
요목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趙秉協
坐
。行左承旨
李世輔
在外未肅拜
。右承旨
尹秉鼎
坐直
。左副承旨
李鍾淳
坐
。右副承旨
曺錫元
坐
。同副承旨
張龍逵
坐直
。注書
沈相穆
病
權好淵
病
。假注書
李裕承
仕
張原相
仕直
。事變假注書
金尙萊
仕
。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張龍逵
啓曰, 行大司憲
吳取善
, 執義
李基周
, 持平
白鳳三
·
金斗淵
在外, 掌令
愼在寬
未肅拜,
姜鍵
呈辭,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吏曹參議前望入之,
金尙鉉
落點。傳于
張龍逵
曰, 承旨有闕之代, 宗正卿
李世輔
除授。吏曹口傳政事, 兼宗正卿單
李世輔
。傳于
張龍逵
曰, 投畀罪人
李世輔
放。
張龍逵
, 以義禁府言啓曰, 投畀罪人
李世輔
放事, 承傳啓下矣。
富平府
投畀罪人
李世輔
放送事, 分付該道道臣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尹秉鼎
啓曰, 新除授承旨
李世輔
, 方在被謫蒙放中,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蕩滌敍用。
張龍逵
啓曰, 行左承旨
李世輔
, 時在
京畿富平
地, 斯速乘馹上來事, 下諭, 何如? 傳曰, 允。傳于
張龍逵
曰, 召對爲之。傳于
張龍逵
曰, 發遣吏郞, 諸執事淸齋與否, 摘奸以來。
張龍逵
啓曰, 明日傳香, 禮房承旨, 當爲齋宿, 右承旨
尹秉鼎
, 所當牌招, 而拘於廳規, 不得請牌,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牌招。傳于
張龍逵
曰, 公事不審之中官
柳載賢
, 推考。
曺錫元
啓曰, 兼兵曹判書
金炳冀
, 以覲親事,
廣州
地明日出去矣。所佩命召,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仍佩往來。以平安監司
洪祐吉
狀啓,
平壤府
民家失火事, 傳于
張龍逵
曰, 聞甚矜惻, 元恤典外, 別加顧助, 結構奠接之方, 廟堂措辭分付。以全羅監司
鄭健朝
狀啓,
高山
等邑民家失火事, 傳于
張龍逵
曰, 當此農節, 民家之燒燼, 若是夥多, 聞極驚慘。元恤典外, 別加顧助, 趁卽結構奠接, 俾無一民失所捿遑之弊事, 廟堂各別措辭分付。以慶尙監司
李參鉉
狀啓,
靈山縣
民家失火事, 傳于
張龍逵
曰, 聞甚矜惻, 元恤典外, 別加顧助, 結構奠接之方, 廟堂措辭, 分付。禮曹再次祈雨祭, 不卜日今初四日,
龍山江
·
楮子島
, 依例遣宰臣, 虔誠設行事, 知委, 何如? 判付啓。依所啓施行爲良如敎。
曺錫元
, 以議政府言啓曰, 卽見江華留守
李仁夔
所報, 則以爲各鎭堡墩臺, 軍器庫與鎭將公廨, 擧皆頹圮, 城堞行宮官舍, 亦多修葺處。而容入物力, 就戶庫錢中三千兩, 推移補役後, 分俵錢一萬兩, 依已例, 更展二年之限, 則以其利條三千兩, 卽可充報爲辭矣。戶庫錢之每每展限, 還實無期, 非不爲悶, 繕修物力, 他無措辦, 依所請, 更展二年之限, 以爲推移始役之地, 何如? 傳曰, 允。又以兵曹言啓曰, 因議政府草記, 所安島鎭將, 以別將啓下事, 允下矣。瓜限, 依威鳳·南固別將例, 以三十朔爲定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行左贊成
金炳冀
疏曰, 伏以臣待罪中權, 將淹半歲, 職在銓綜, 何以副希調候選之望乎, 任重鈐轄, 何以擧團束警衛之責乎? 聖明之所委畀者, 極隆且摯, 然已試而蔑效如此。臣猶冒膺而不敢辭者, 竊以涓露之沾, 塵壒之積, 或冀萬分一仰酬於恩山德海, 而究竟疎謬, 悾悾然無一能可稱政人。以京察爲竣事勘務之限, 而今且隔一月餘耳。肩壓挑擔, 量窄斗筲, 極知僨誤到頭, 不啻若燭照而龜卜, 不亦大可懼哉? 除臣本生父年迫八耋, 疾病常纏, 近因天氣驟熱, 諸證越添, 奄奄床笫。臣聞信焦灼, 心震神𢥠, 省覲之情, 如將奮翼。頃者雖伏蒙從便來往之特旨, 而本兵重地, 法不敢暫離, 且正衙之役, 宜亟勿徐徐, 在董工之列, 又不敢擅行。玆控急切之懇, 猥瀆崇高之聽。伏乞仰稟東朝, 竝解臣所帶本兼之職, 俾得以安意歸護, 卽亦天地生成之仁, 不勝至願。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護焉。行副護軍
任憲晦
疏曰, 伏以臣以無似, 猥忝選籍, 積有年歲, 春間批旨, 又極隆重, 臣內而愧心, 外而愧人, 坐則愧影, 寢則愧衾, 驚駭隕越, 措躬無地。戶部官名, 幸蒙鞶禠之恩, 而經筵之銜, 尙縻身上, 不進不退, 無義無倫, 孤恩負國, 死有餘罪。夫名實相混, 古今通患, 聲聞過情, 人或不免, 而至若純盜虛名, 叨荷異數歷選, 近世未有如臣之甚者也, 在熙朝綜核之政, 詎可一任其欺誣乎? 伏乞聖慈, 亟命將臣所被選籍, 永賜刋汰, 使名器不褻, 而賤臣亦免僭竊之誅, 還他素分, 寔覆育生成之大德至恩也。臣從前不敢以職名自居, 凡於君德時政之可言者, 一切泯默。臣非不知, 數月士師, 五年諫議之譏, 爲可羞恥, 而身旣不出, 言不可以獨出, 終莫敢變其株守矣。近者伏聞慈聖殿下傳敎, 有以
大報壇
·
萬東廟
疊設, 命停萬東廟祭享, 移奉御筆扁額, 臣固仰慈敎精義之有在, 而臣誠愚懵, 不能無惑志。昔
文元公
臣
宋明欽
, 未嘗一出位論事, 而獨於
大報壇
獻議, 以前王不忘, 小人所同, 不辭而爲之。臣竊附斯義, 玆焉丐免之章, 冒死略陳, 以備裁省焉。蓋
大報壇
·
萬東廟
之設, 咸出於前王不忘之思, 春秋一統之義, 使環東土數千里之人, 得免夷狄禽獸之歸者。而惟
大報壇
,
肅廟
·
英廟
二朝, 克纘
孝廟
志事以爲之者, 則朝家之盛擧也,
萬東廟
, 先正
文正公
臣
宋時烈
, 用茅屋祭昭之義, 屬之門人先正
文純公
臣
權尙夏
而成之者, 則士民之私誠也, 同條共貫之中, 不無朝野之異。蓋自壬辰再造之後, 我東一草一木, 罔非皇恩攸被, 欲報之德, 雖家尸戶祝, 未爲不可。此所以在朝家, 旣有盛擧, 在士民, 亦伸私誠者也。是以
正廟
, 親綴文賜祭
華陽書院
, 有曰, 緣情義起, 俟百無疑, 又以御筆題額以表章之, 大哉聖人之言, 固已建不悖俟不惑。而方其設壇也, 故左相臣
李畬
, 故判書臣
閔鎭厚
, 皆以士民之私自寓誠者, 則示以不禁不罪之意, 使士民, 安心行祭陳白焉。雖以此觀之, 其不當視以無端疊設, 而廢一也, 亦明矣。蓋今之所修明, 只爲致嚴致敬, 而一壇一廟, 各伸情禮, 其爲嚴敬, 隨地自在。設以
文廟
事傍照, 亦何嘗以已建於國都, 不許疊享於下邑耶? 臣愚竊以爲, 壇廟疊享, 罔或有欠於嚴敬也。如以天王之尊, 私祭於深山窮谷, 爲靡可, 則
靜江
之祀
虞帝
, 蜀民之祭先主, 獨非在於卉裳之地, 野寺之傍乎? 廟貌荒涼之日甚, 誠有如慈敎者, 而是亦惟在朝家, 一措置之間耳。如
肅廟
朝除付官屯田,
英廟
朝劃給物力, 俱無不可, 又何必以是爲拘, 至於停享乎? 臣聞之, 禮曰, 有其擧之, 無其廢之。尋常禮節, 猶當如此, 況莫重莫大天王之祀, 旣擧之矣。二聖之陟降於斯, 顧享於斯, 已爲一百六十二年之久矣。今焉一曙, 遽爾停享, 士民私誠之無地可伸, 姑無論, 在天英靈, 莫無彷徨眷戀於冥冥之中耶? 且御筆扁額之地, 其所難愼, 與他有異者耶? 揆以義理, 參以事體, 恐不必乃爾, 是豈非可已而得已者哉? 嗚呼, 粵瞻神州, 腥臊竝御, 九廟崩燬, 香火殄絶, 二陵松栢, 無枝起風, 皇靈之降臨歆格, 惟在乎
大報壇
·
萬東廟
已矣。今又廢其一, 其於情禮, 果何如也? 臣言及此, 自不覺涕泗之交頤也。噫, 時世雖遠, 義理不泯, 浸蓍漑鬵, 忍痛含冤, 是爲三百年未死之人心, 則今於玆擧, 上自搢紳, 下至韋布, 必已有爲聖上言之者, 而臣亦皇朝遺民之一也, 微衷攸激, 敢此瀝血, 顧臣僻處下土, 未免爲後時之言, 彌增悚懍。惟聖明, 毋諉成事, 更入思議, 如不以臣言爲不可, 仰稟東朝, 還收
萬東廟
停享之命。仍舊揭額, 以慰士民之望, 俾有辭於天下後世, 千萬幸甚。抑臣須有更稟者,
華陽院
儒, 憑藉尊嚴之地, 侵漁下民, 流弊漫漫, 有識之憂歎, 厥惟久矣。此則罪在院儒, 恐不可不自朝家嚴飭禁禁
[斷]
。伏願聖明, 竝賜裁處焉。臣以螻蟻之微, 糞土之賤, 干冒宸嚴, 言不知裁, 其爲僭越, 罪合萬殞。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爾懇。
延英
之漏聲方遲, 空谷之跫音政企, 巽章之來, 遐心莫回, 悵然失圖, 只以誠淺禮薄, 爲自愧焉耳。今此所陳, 或未及周思而然乎? 禮有損益, 惟時爲大。向於儒賢疏批, 已有所奉復者, 爾亦當犂然於此矣。至若院儒之憑藉侵漁, 豈有是也? 予不多誥, 爾其諒之。仍傳于
張龍逵
曰, 此批答, 遣地方官傳諭。同敦寧
趙啓昇
疏曰, 伏以臣於日昨, 伏奉除旨, 以臣爲同知敦寧府事者, 臣激激恩數, 雖不得不竭蹶趨肅, 粗伸叩謝之忱, 而第念臣素無敦寧, 揆以法典, 自在當遞, 敢陳短章, 仰瀆崇嚴。伏乞聖明, 俯垂鑑諒, 仰稟東朝, 亟令攸司, 照例遞改, 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所請依施。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張龍逵
啓曰, 行大司憲
吳取善
, 執義
李基周
, 持平
白鳳三
·
金斗淵
在外, 掌令
愼在寬
○ 乙丑閏五月初二日辰時, 上御
觀物軒
。勸講入侍時, 講官
曺錫雨
, 參贊官
曺錫元
, 侍講官
吳德泳
, 假注書
張原相
, 記注官
任膺模
, 別兼春秋
趙康夏
, 各持
通鑑
第一卷, 以次進伏訖。上曰, 史官分左右。上開卷, 仍讀前受音一遍訖。
錫雨
讀, 自於是蘇秦說韓王, 止竊爲大王羞之, 仍釋義訖。上命授書算于
錫雨
, 上讀新受音十遍訖。
錫雨
還納書算。上曰, 衣甲之士數十萬, 是國强之謂耶?
錫雨
曰, 然矣。敢問
蘇秦
爲何如人乎? 上曰, 是談辯之士, 非正大之人也。
錫雨
曰,
蘇秦
, 本以從衡之學, 遊說六國, 專出於爲一身圖取富貴之計, 而六國之君, 無不一言卽從, 從亦不能持久, 旋爲
張儀
所敗。其時有若
孟子
之亞聖, 陳仁義於
梁惠
, 而終不能用, 時君之昏於知人, 不能取舍, 皆此類也。如是而雖欲免其敗亡, 得乎?
德泳
曰, 鷄口牛後之說, 是街巷俚談, 而非進言於人君者也, 惟以戰國口氣, 騰於口舌。
孟子
於
梁惠王
, 請以戰喩之說, 於
齊宣王
, 挾山超海之言, 亦出於引諭, 而皆以正道也。惜乎
蘇秦
, 不以正道喩之, 而俚談說之也。
錫元
曰,
蘇秦
遊說之說, 固不可謂忠言至計, 而蓋其勸從親以擯秦, 六國之長策也, 此後又聽
張儀
之說, 割地以事秦, 竟至竝於秦, 而終不覺悟, 其昧於聽納, 闇於利害, 有如是矣。秦雖無道, 而六國之君, 爲尤劣也。
錫雨
曰, 鷄口牛後之義, 亦已領會乎? 上曰, 鷄口雖小, 猶爲上, 牛後雖大, 乃爲下故也。
錫雨
〈曰,〉
鷄牛譬之七國, 則六國何居, 而秦何居乎? 上曰, 鷄譬六國, 牛譬於秦也。上掩卷, 仍命史官就座。又命退諸臣, 以次退出。
○ 乙丑閏五月初二日辰時, 上御
觀物軒
。勸講入侍時, 講官
曺錫雨
, 參贊官
曺錫元
, 侍講官
吳德泳
, 假注書
張原相
, 記注官
任膺模
, 別兼春秋
趙康夏
○ 乙丑閏五月初二日酉時, 上御
觀物軒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張龍逵
, 侍講官
吳德泳
, 檢討官
金錫輔
, 直閣
李世用
, 假注書
張原相
, 記注官
宋宅薰
, 別兼春秋
趙康夏
, 各持
通鑑
第一卷, 以次進伏訖。上曰, 史官分左右。上開卷, 仍命授書算于德泳。上讀自於是蘇秦說韓王, 止竊爲大王羞之, 仍讀十遍訖。
德泳
還納書算。上曰, 上番讀之。
德泳
讀奏。上曰, 釋義。
德泳
釋義訖。上曰, 下番讀之。
錫輔
讀奏。上曰, 釋義。
錫輔
釋義訖。上曰, 參贊官讀之。
龍逵
讀奏。上曰, 釋義。
龍逵
釋義訖。上曰, 閣臣讀之。
世用
讀奏。上曰, 釋義。
世用
釋義訖。上曰, 文義奏之。
德泳
曰, 爲國之道, 雖有敵國之强, 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 彼以其虐, 我以吾義, 則人心必從, 隣國皆畏。是以齊歸
汶陽
之田, 周有
虞
·
芮
之讓者, 皆由其仁義之行, 夫何有割地之患耶?
錫輔
曰,
蘇秦
之說韓王也, 不言德敎, 全以强弱之勢言之, 此戰國之時口氣也。必如
孟子
告齊梁之君, 亦有仁義而已, 則非但無割地之患, 必有天下服從之效矣。伏願此等處省察焉。
龍逵
曰,
蘇秦
之計, 只是捷徑權詐, 而初非尊周義理之師也, 無足可取於王者中正之治也。然若其六國之地形, 甲兵之多寡, 無不指陳而歷言, 則其才之巧智之祕, 亦有可觀而取捨者矣。惟在時君之參酌執中, 而惜乎其不行也。大抵用人之法, 取長去短, 故尺朽之木, 良工不棄, 行潦之水, 河海不擇。必以忠信爲甲胄, 仁義爲土地, 一戎衣而天下心服, 如
湯
·
武
之東征西怨, 南征北怨然後, 可以行師矣。
世用
曰,
蘇秦
之謀, 容或怪而此皆甘言利說, 切非仁義中出來也。雖然若一從其謀, 則覇道或可望, 而是亦反覆無常, 始從後衡, 如是者非一二次而止, 其不成, 明矣。上掩卷, 仍命史官就座。又命退諸臣, 以次退出。
○ 乙丑閏五月初二日酉時, 上御
觀物軒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張龍逵
, 侍講官
吳德泳
, 檢討官
金錫輔
, 直閣
李世用
, 假注書
張原相
, 記注官
宋宅薰
[ PC버전 ]